民主政治思潮冲击中国,中国人亦向往民主政治。自清朝末年至国民政府时期(1908-1948),先后四次举办国会选举,希冀实现代议政治。本书叙述各次选举的制度与经过,包括选民人口、候选资格、投票过程等相关涵数,并运用精英观念,分析当选议员的背景、年龄及新旧知识等,最后讨论何以民主政治不能步入坦途的内外在因素,是一本开创性的论着。
作者简介
张朋园
1926年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所长等职,现任近史所兼任研究员。着有《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梁启超与民国政治》、《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湖南省》、《郭廷以、费正清、韦慕庭:台湾与美国学术交流个案初探》、《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等专书,为海内外知名学者。
黎序
自序
绪论: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
第一章 谘议局及资政院议员选举:中国试行代议政治
第二章 第一届国会选举:政党与政治精英
第三章 第二届国会选举:安福系与研究系
第四章 国民大会选举:国民党与威权主义
结论: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
插图
附录:议员名录
参考书目
这部《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在摸索民主道路上的步履维艰。我尤其被作者对晚清时期议会选举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从预备立宪开始,辛亥革命前的咨议局,再到民国初年的国会,每一场选举背后都涌动着复杂的政治暗流。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不同政治派别如何围绕选举权、被选举权、议席分配等问题展开博弈,以及这些博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着长袍马褂的士绅,怀揣着各自的理想与利益,走入选场,他们的选择,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历史的注脚。书中对于选举程序的详细描述,包括投票方式、计票过程,乃至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选举习俗,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有了更真切的体悟。那些曾经被教科书寥寥几笔带过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立体,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温度。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些动荡的日子里,每一次投票都可能牵动着家国的命运,每一次议会的召开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期盼与焦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选举的论述,更是关于中国近代政治精英如何理解、实践和改造民主的生动案例研究,它迫使我去思考,当西方民主的模式被移植到古老的东方大地时,会遭遇怎样的挑战,又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
评分阅读《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种种曲折。作者对从清末开始的历届议会选举的梳理,让我对这个国家在摸索民主道路上的努力与困境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书中对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前夕,国民政府时期几次选举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背景下,政治力量的复杂博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国民党政府在推行基层选举,以及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时所遇到的挑战的论述。例如,地方势力对选举的干预,以及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的不信任,都使得选举难以真正发挥其代表民意的功能。我仿佛能听到,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政治家们试图通过有限的民主程序来凝聚国家力量,但现实的政治环境却让他们步履维艰。书中对于选举制度的设计,以及这些设计在实践中如何被扭曲和利用,让我对“民主”二字在当时的语境下所面临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甚至能想象,在那个贫穷落后、文盲率高、信息不通的社会中,一次看似公正的选举,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评分《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这本书,如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为我定格了中国近代民主探索的艰辛岁月。作者对1909年至1949年间,从清末到抗战结束前夕,历届议会选举的细致梳理,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风云变幻的图景。我特别被书中对北洋政府时期议会选举的论述所吸引,在那个政局动荡、军阀割据的年代,每一次选举都充满了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色彩。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如进步党、进步会等,在选举中的策略和较量,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政治人物,如何在有限的民主空间里,为了争夺政治资源和话语权而进行着激烈的博弈。书中对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如阴谋、操纵、甚至是暴力,都让我深刻理解了当时民主政治的脆弱性。我甚至能想象,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政治家们在议会中进行的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每一次选举,都可能是这场战争的关键节点。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健康的政治文化,以及广泛的社会基础,而这些,恰恰是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评分这部《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中国在寻求民主道路上的曲折历程展现在我眼前。作者对晚清时期开始的几次重要的议会选举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们在接触西方政治理念时的探索与挣扎。那些试图通过选举来建立现代国家制度的努力,尽管最终受阻,却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埋下了伏笔。书中对民国初年国会政治的描写,尤其让我感受到那种理想主义的热情与现实政治的残酷之间的碰撞。我能想象到,那些年轻的议员们,怀揣着改造中国的宏愿,却不得不面对腐败、内斗和外部势力的干涉,他们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的泥沼中步履维艰。书中对于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如贿选、操纵选票等,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隐藏在幕后的操纵者,如何用各种手段来影响选举的结果,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本书让我思考,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需要什么样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它不仅仅是制度的设计,更是社会成员对民主价值的认同,以及对公平、公正原则的坚守。那些关于选举的细节,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都在这本书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中国近代民主探索的悲壮史诗。
评分《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让我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困境”有了更加具象和深刻的理解。作者通过对1909年至1949年间历届议会选举的详细述论,为我揭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时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时期选举的分析所吸引。即便在国共合作与对峙的大背景下,国民政府试图推行的选举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重重阻碍,例如地方实力派的掣肘,以及政治派别之间的不信任。书中对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在选举中的角力和策略,以及共产党方面对选举的参与和抵制,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仿佛能够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每一次选举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意表达,更是权力斗争的缩影,是不同政治力量争夺话语权和控制权的重要战场。书中对于选举制度的设计,以及这些设计在实践中如何被扭曲和利用,让我对“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差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些充满城乡差距、阶层固化的社会现实中,选举的公平性本身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民主的实现,需要克服制度层面的障碍,更需要社会层面的觉醒和成熟,而这,恰恰是当时中国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最缺乏的。
评分这部《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近代政治历史深处的大门。作者对1909年至1949年间,中国历届议会选举的细致梳理,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政治变革的脉络。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晚清时期,即辛亥革命前后,几次早期议会选举的论述所吸引。书中描绘了当时士绅阶层、新兴知识分子等群体,在接触西方民主理念后,如何尝试通过议会选举来推动国家政治的现代化。那些关于议会席位分配、选举权的争论,以及地方势力在选举中的角色,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无数的政治精英们,怀揣着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在有限的政治空间里进行着艰难的探索。书中对选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贿选、舞弊、以及政治派别的倾轧,都让我深刻理解了当时中国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甚至能想象,在那个社会结构复杂、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一次看似简单的投票,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少复杂的政治力量和利益博弈。
评分《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探索过程展现在我眼前。作者对1909年至1949年间,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前的历届议会选举的详细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寻求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遭遇的重重阻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国民党政府时期,特别是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的分析所吸引。在国家危难之际,如何通过选举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是当时政治家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书中对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在选举中的博弈,以及共产党方面对选举的态度,都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政治力量的较量,不仅仅是在战场上,更是在议会选举的舞台上。书中对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如票票不等价、地方实力派的操纵等,都让我深刻理解了当时民主实践的艰难。我甚至能想象,在那个社会结构复杂、贫富差距巨大的时代,选举的公平性本身就充满了挑战。
评分《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重重阻碍。作者对1909年至1949年间历届议会选举的细致描绘,让我窥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议会选举的分析印象深刻,那些短暂的民主尝试,往往被军阀割据、党派倾轧所打断,使得民意难以真正转化为国家的力量。书中对国民党政权下选举的论述,也揭示了即使在统一的旗帜下,民主的实践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党派的垄断,以及基层社会的政治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每一次选举都像是一场豪赌,赌注是国家的未来,而参与者们,不论是宏大的政治领袖,还是普通的投票者,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在选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如何影响了民主的传播和实现。我仿佛能听到,在那些议会内外,回响着关于国家出路、人民福祉的争论,但最终,这些声音却常常被现实的冲突和利益的纠葛所淹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主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适应与调整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个经历了千年帝制、社会结构复杂、外部环境严峻的国家。
评分读罢《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一场漫长而曲折的马拉松比赛,而终点线却似乎遥不可及。作者对民国时期历届议会选举的梳理,就像是在为我描绘一幅不断变化的地图,上面标记着成功、失败、妥协与冲突。从北洋政府时期的权力斗争,到国民政府时期的一党主导,再到抗战时期的复杂局面,每一次选举的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力量和利益纠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选举制度演变的分析,例如票票不等价的乱象,或是地方势力对选举结果的操弄,这些都让我深刻理解了“民主”二字在当时语境下的脆弱性。那些看似公正的选举程序,往往被现实政治的洪流所裹挟,最终未能真正实现民意的广泛代表。书中对于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力量在选举中的策略和表现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对那个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仿佛能看到,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政治家们如何在有限的民主空间里,为了争夺话语权和政治资源而进行着殊死搏斗。这本书让我反思,一个成功的民主制度,不仅仅需要精密的法律条文,更需要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健康的政治文化,而这些,恰恰是当时中国所极度匮乏的。那些关于选举的细节,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共同构成了我对那个时代中国民主探索的深刻印象。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作者以其精湛的史学功底,为我指引着迷津。他对晚清时期,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几次尝试性选举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政治转型的早期探索。书中对当时士绅阶层、新兴资产阶级等社会力量在议会选举中的角色和诉求的描述,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有了更细致的了解。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一些具体选举事件的细节所打动,比如某个地区因选票问题引发的争议,或是某个政党为了赢得选举而采取的策略。这些细节,使得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鲜活而具体,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张力。我仿佛能听到,在那些简陋的投票站,在那些充满火药味的政治集会上,人们对于国家前途的焦虑和期盼。书中对于选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乱象,如贿选、舞弊,以及地方势力对选举的干预,都让我深刻理解了当时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本书让我反思,在一个经历了千年帝制、社会结构复杂、外部环境恶劣的国家,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需要克服多少困难,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