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科管百大 / 「全球商业书籍奖」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大师 克雷顿.克里斯汀生 代表作为什么顶尖的企业无时无刻不保持警觉,专心聆听客户的声音,积极地投资新科技,但是在面对科技与市场结构的变迁时,仍是丧失了既有的领导地位?本书即是要证明其中的原季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命运。
作者认为,绩优企业的经营原则--所有的投资与科技都集中在开发现有重要客户最需要、可以创造最大利润的产品上,但是这样的经营原则事实上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作者分析了多产业的创新模式,包括电脑、零售业、制药业、汽车业和钢铁业,他发现真决定企业存续的「突破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y),常遭到主流客户的排斥,使得客户导向的企业无法专注于在策略面上具关键性地位的创新计画。过度专注于客户需求的企业无法开发新市场,也无法未来的产品找到新客户。这些企业在不知不觉中错失了良机,让那些具有创业家精神、掌握新一代产业成长趋势的企业得以趁势崛起。
许多企业--不论他们是制造商或服务提供业者、高科技或低科技、变动快速的电脑业或变动缓慢的产业--都面临了创新的两难。接近客户对现有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长期的成长与获利是依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模式。本书将会协助经理人了解即将到来的变革,以及他们如何做出回应以获得成功。
作者简介
克雷顿.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主要研究技术创新、策略布局,和专研产业竞争的波特 (Michael Porter)、首创平衡计分卡的凯普兰(Robert S.Kaplan)等并列哈佛商学院名师。
商场竞争严酷,创新不一定带来企业持续成长,唯有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才能确保成长引擎不熄火。克里斯汀生以着作《创新的两难》(The Innovator's Dilemma)奠定「创新大师」学术地位。
1997年出版的《创新的两难》获「全球商业书籍奖」(Global Business Book Award)、「金融时报/博思管理顾问公司1997年度最佳商业类书籍奖、2000年政大科管百大好书。
《创新的两难》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让我联想到很多關於“創新”的討論,但又好像触及到了更深層次的矛盾。我經常在思考,台灣目前的經濟結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代工和製造,這造就了我們的效率和品質,但同時也讓我們在品牌和技術自主性上,面臨著一些瓶頸。書中會不會探討,我們如何在這種“效率導向”與“價值創造”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例如,我們是否過於強調“做得快”和“做得便宜”,而忽略了“做得獨特”和“做得更有意義”?我猜測,書中可能會講到,當我們試圖從“跟隨者”轉變為“領導者”時,所面臨的挑戰。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關乎整個產業鏈的重塑,甚至包括企業文化和人才培養的轉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價值鏈向上延伸”的策略,並且強調“差異化”和“獨特性”的重要性。我也期待它能探討,如何利用台灣在某些領域的獨特優勢,例如在精密製造、生物科技或綠色能源方面,去發展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產品和服務。
评分我看到《创新的两难》这个书名,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吗?你知道,台湾社会非常注重和谐与共识,这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是好事,但有时候,在推动一些需要打破常规的创新时,就会遇到阻力。比如说,要引入一项新的环保技术,可能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要说服所有人达成一致,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远远超过技术本身的成本。又比如,在教育体系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但现有的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可能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种“社会惯性”对创新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有效地激发和推动创新。书中会不会分析,台湾社会有哪些独特的文化特质,既是创新的助力,又是创新的阻碍?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打破僵局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化解利益冲突,或者如何通过引导和激励,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我也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关于“社会创新”的案例,因为我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新。
评分《创新的两难》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像是在问一个很哲学的问题:我们追求的“创新”,到底是要颠覆现有的一切,还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我有时候会觉得,台湾在这方面好像有点卡住。一方面,我们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传统产业,像制造业,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要他们彻底转型去做一些全新的、高风险的创新,他们可能会犹豫,因为一旦失败,损失的可能是整个公司的根基。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年轻一代,充满活力,敢于尝试,但他们往往缺乏经验和资源,他们的创新想法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支持才能成熟。所以我很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关于“渐进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之间平衡的视角。它会不会举例说明,如何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同时,引入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或者,如何为那些充满颠覆性想法的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友好的孵化和成长环境?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探讨“模仿”与“原创”之间的界限,以及如何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路径。毕竟,不是所有创新都必须是横空出世的“奇点”,很多时候,微小的改进也能带来巨大的价值。
评分读到《创新的两难》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熟悉的画面。你知道吗,就像我们常说的,台湾这个地方,总是有一种“小而美”的韧性,但同时又背负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探讨,这种“小”是不是反而成为了我们创新的枷锁?例如,我们没有庞大的本土市场,所以很多创新想法,一旦脱离了最初的小圈子,就很难找到大规模的应用场景,很容易就胎死腹中。再比如,我们的资源相对有限,不管是资金还是人力,都很难跟那些财大气粗的跨国企业抗衡。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这些限制,才逼出了我们很多独特的智慧和精巧的设计,就像是那个小小的创业团队,因为无法负担昂贵的广告费用,反而发展出了病毒式传播的营销策略,让他们的产品一炮而红。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种“压力催生创意”的机制,并且给出一些可行的策略,让台湾的创新者能够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放大他们的优势,克服他们的劣势。我特别关注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关于“创新生态系”的构建,因为我相信,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唯有形成一个互相支持、协同合作的创新网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评分这本书名《创新的两难》,光是听名字就很有吸引力,感觉像是要讲一些我一直很好奇,但又觉得有点遥不可及的东西。我一直觉得台湾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创意,但同时又面临着各种限制和挑战,这不就是“两难”吗?比如说,我们的小确幸文化,虽然很温馨,但有时候是不是也会让人安于现状,不敢去冒险创新?或者,我们的人才流失问题,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选择去海外发展,这对于本土的创新环境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但又要怎么留住他们,让他们相信在台湾也能闯出一番天地?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在地化的困境,而不仅仅是讲一些泛泛而谈的理论。我很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台湾的创新者是如何在“两难”中找到出路的,比如那些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新科技的企业,或是那些克服了规模限制,却依然能做出惊艳产品的团队。我特别希望它能触及到科技创新之外的领域,比如文创、服务业,甚至是社会创新,因为我认为真正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单一的产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