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平)

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京政府
  • 国际联盟
  • 中国外交
  • 近代史
  • 政治史
  • 国际关系
  • 1919-1928
  • 历史学
  • 二十世纪中国
  • 外交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欧战结束后,全球外交新格局逐渐形成,强调以国际合作取代竞争的理想主义外交风行一时, 国际联盟即为其代表作。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除了有民族主义昂扬高倡收回国权,北京政府 的优秀外交人才也掌握有利的国际局势,自巴黎和会起,即积极参与国际联盟,追求平等的国际地 位,在国家分裂国力薄弱之际,勉力取得相当的成果。本书依据《外交档案》,回顾中国参与国际 组织的重要初始阶段,探讨「北洋外交」在国际层面的表现,试图用宽广的角度重新理解当时的中 国外交。
晚清至民国初期政治变迁的深刻洞察:《从晚清的迷思到民国的探索: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1840-1928)》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自鸦片战争(1840年)至北洋政府终结(1928年)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剧烈动荡的近九十年间,中国政治结构的艰难演变、思想观念的剧烈碰撞以及国家认同的逐步重塑过程。我们不专注于某一特定政府或某一时期的外交活动,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宏大且细致入微的图景,揭示中国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从一个传统王朝帝国,一步步踉跄着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艰难历程。 第一部分:帝制黄昏与救亡的序曲(1840-1900) 本部分聚焦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交织下,如何面对西方的挑战并试图进行体制内的改革。我们将深入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及其后续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和政治伦理的根本性冲击。重点探讨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指出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矛盾——即在维护儒家伦理和皇权专制的前提下,试图吸收西方技术,这注定了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面临的政治危机。 随后,我们将详尽剖析甲午战争的灾难性影响,它不仅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更彻底动摇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思,促使知识精英和开明官员认识到,单纯的技术引进无法挽救危局,必须触及制度层面。我们细致考察了康梁变法(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推行过程及其失败的必然性。这场短暂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尝试,折射出守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力量的稚嫩,也为后来的激进革命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帝国的终结与共和的诞生(1901-1916) 自《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合法性已然崩塌,其推行的“新政”与其说是自救,不如说是加速了自身灭亡的进程。本部分将详述清末“预备立宪”的虚伪性与复杂性。我们分析了立宪派的诉求、地方士绅的权力渴望,以及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结构正在从以皇帝为核心的垂直体系,向多中心、多元利益集团博弈的近代模式过渡。 高潮部分聚焦于辛亥革命。我们不仅关注武昌首义的爆发,更侧重于分析革命前各地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光复会等)的组织模式、思想差异及其在最终夺权中的作用。民国肇建并非单一事件的成功,而是多种政治力量短期妥协的结果。紧接着,我们将细致考察袁世凯崛起的过程,分析其如何利用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从临时大总统蜕变为僭越帝制的野心家。袁氏称帝的闹剧,是理解中国政治传统惯性与现代共和观念冲突的绝佳案例。它的失败,标志着对帝制残留的彻底清算,但也使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无序状态。 第三部分:军阀混战与国家认同的重塑(1917-1928) 民国初年,国家主权被碎片化,政治权力分散于形形色色的北洋系军阀和地方实力派手中。本部分将超越简单的“军阀混战”标签,深入剖析不同派系(如皖系、直系、奉系)的政治经济基础、他们与列强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对中央政治的控制策略。 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这一真空期内,社会力量的崛起。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彻底激化了民族矛盾,直接催生了五四运动。这场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导的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从“救国”转向“救亡”,从仅仅追求制度变革转向对国民素质、文化重构的深层次呼唤。我们详细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潮转向,特别是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等外来思潮的涌入,为日后中国政治的走向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最后,本书的叙事终结于国民党通过北伐战争,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并终结了北洋时代的统治。北伐的胜利,并非终结了中国的政治动荡,而是开启了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统一中央政权的艰难探索。我们考察了国民党内部围绕建国方略、党派路线的路线斗争,以及它如何整合各方势力,试图重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央集权政府。这一阶段的结束(1928年),为理解随后的南京国民政府的三十年奠定了关键的政治和历史背景。 核心论点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1840年至1928年的中国政治转型,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历程。它表现为对西方现代性的被迫学习与对本土传统政治基因的顽强固守之间的持续拉锯战。每一次制度的尝试(无论是洋务、维新、革命还是共和)都带有前一个时代的深刻烙印。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是国家权力、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经过近九十年血与火的磨砺,才缓慢确立起新的秩序基础,而非一蹴而就的线性发展。本书力求通过对政治精英、地方权力、思想变迁的立体分析,揭示这一复杂转型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与结构性阻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平)》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民国时期中国在国际地位议题的历史影像资料和文献。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却在巴黎和会上遭遇了“外交的失败”,这无疑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随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对于当时饱受内战和列强侵蚀的中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新的希望,还是又一个政治博弈的舞台?书名中明确指出了“北京政府”,这让我对书中关于当时实际掌握中央权力的政权如何与国际联盟展开互动的细节充满了期待。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北京政府在参与国际联盟的各项事务中,如何平衡国内政治斗争与国际外交需求,如何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以及在处理如“山东问题”等敏感事件时,其立场和策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对我而言,理解这段历史,是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以及国家寻求独立自主的重要一环。

评分

《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平)》这个书名,让我立刻回想起学生时代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对于北洋政府时期国际关系的一些模糊印象。1919年,一个刚刚结束世界大战的时代,国际联盟的诞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的机制。而北京政府,作为当时名义上的中国中央政府,是如何在这股潮流中定位自己的?书名中的时间跨度,1919-1928,涵盖了从一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重塑到国民政府即将统一中国的时期,这无疑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北京政府在加入国际联盟后,究竟在哪些具体事务上与联盟发生了互动,例如关于中国在国际会议上的代表权、关于外国在华特权的讨论,或者在处理一些区域性国际问题时,北京政府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特别是“平”这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尝试以一种更加平和、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这段复杂的历史,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考角度,而不是简单地将北洋政府定型为“腐败无能”。

评分

一看到《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平)》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一连串关于中国近代外交的关键词: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弱国形象、民族复兴的呼声。1919年到1928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主要时期,也是中国尝试融入国际体系、争取国家尊严的关键阶段。我想,这本书很可能会聚焦于北京政府如何运用国际联盟这一平台来处理当时中国面临的各种国际问题,比如关于治外法权、海关管理权,甚至是关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题。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对北京政府的外交官们在国际联盟中的活动进行细致的描述?他们是如何进行谈判的?面对列强的压力,他们又采取了哪些策略?“平”这个字,让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或许它会揭示出一些不同于以往官方叙事的视角,呈现出更为立体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这本《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平)》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北京政府”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时期,而“国际联盟”的出现更是世界格局演变的标志。我一直对民国初年的外交事务颇感兴趣,特别是当时北洋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这本从1919年到1928年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涵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到国民党北伐胜利初期,这段时间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与新成立的国际联盟互动,无疑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关键时期。我想,这本书应该能填补我对这段历史的一些认知空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北京政府在处理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困境。读过之后,或许能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弱国无外交”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沉重现实。

评分

书名《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平)》引起了我对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无限遐想。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而这与北京政府当时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与国际联盟的关系,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很好奇,在那个内外交困的时期,北京政府是如何在一个刚刚成立、影响力尚未完全巩固的国际组织中为中国争取合法权益的?书中的“平”字,我猜测或许代表了该书的视角较为客观,或者是对这段历史的一种冷静的梳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北京政府在加入国际联盟后的具体行动,例如参与裁军会议、参与关于殖民地托管的讨论,或者在一些国际争端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面对国内军阀割据、政局不稳的局面,北京政府在国际事务上是否能形成统一的声音和有效的行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对我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外交的复杂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