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并非总是如此:禅的真义

事情并非总是如此:禅的真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hunryu Suzuki
图书标签:
  • 禅宗
  • 佛教
  • 哲学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冥想
  • 正念
  • 生活智慧
  • 精神世界
  • 东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是铃木俊隆禅师第一本书《禅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的姊妹作,内容取自铃木禅师晚年最后三年间的三十五篇开示讲稿,由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艾思比.布朗(Edward Espe Brown)编辑而成。

  铃木俊隆禅师以每天寻常生活的语调、幽默感,和一颗好心肠,陈述「禅」的精义。尽管铃木禅师犹如一个父亲或母亲般供给学生滋养,但禅师仍谆谆地敦促我们寻找自己的道路。与其强调某一特定的指导和方法,禅师的教诲在于鼓励你去接触、了知你的真心,并且充分完全地表达自己。无数的人被铃木禅师的行仪和教诲所触动,对他的仁慈和正直的顾念,作出回应。

  铃木俊隆禅师的开示明智并深具启发性,对于任何想寻求精神性之完足与内在平和的人们来说,是一份极为美好的礼物。

作者简介

禅修大师铃木俊隆(Shunryu Suzuki)

  是一位谦逊无饰、广受爱戴的精神导师,生于一九○四年,父亲亦是一位禅师。在日本时,铃木俊隆禅师自年少即开始禅修之训练,经过多年的修习而臻成熟境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多数法师皆改行从事其他职业时,铃木禅师仍坚守他的禅师生涯。一九五九年,他迁移至美国旧金山。当时不少法师以「崭新的西装及闪亮的皮鞋」前来西方国家,铃木禅师却决定以「老旧的僧袍及光亮(新剃)的头颅」到临。几年内,他的教授吸引了许多西方学生,他在旧金山建立了禅中心,并在加州卡梅尔谷地的塔撒加拉(Tassajara)成立禅修院──这是西方第一所如这般的机构。由于长年的疾病缠身,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他因癌症而辞世。

编者简介

爱德华.艾思比.布朗(Edward Espe Brown)

  一九七一年,铃木俊隆大师剃度他为禅僧,并获其法号寿山海宁(Jusan Kainei)。当他仍是塔撒加拉禅山中心的学生时,便已出版两本畅销书《塔撒加拉面包书》(The Tassajara Bread Book) 和《塔撒加拉烹饪法》(Tassajara Cooking)。他最近出版的新着为《番茄的加持与萝卜的开示》(Tomato Blessings and Radish Teachings)。

译者简介

蔡雅琴(Yeachin Tsai)

  艺术工作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艺术硕士。曾担任人间杂志摄影及採访记者,法鼓山人生杂志、法鼓杂志编辑;特约校编萨姜.米庞仁波切所着之《心的导引》第二版,及邱阳.创巴仁波切《觉悟勇士》;新近翻译了萨姜?米庞仁波切的新着《统御你的世界》(橡树林出版)。先后追随圣严法师与萨姜‧米庞仁波切,研习佛法有二十年。现居纽约,为纽约香巴拉中心禅修指导老师之一,并担任萨姜.米庞仁波切之中文翻译。洽询请参其个人网页:www.everydayink.com

书名:无声的旋律:现代生活中的内在和声 作者: [此处留白,暗示作者身份的开放性或专注于内容本身] 内容简介 在这本深刻而引人入胜的著作中,我们探索的并非是既有的教条或遥远的彼岸,而是我们脚下这片日常土地上,如何寻找到一种持久的、充满生命力的内在和谐。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信息爆炸、节奏飞速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锚定自我,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转而倾听并实践那源自生命本真的“无声的旋律”。 第一部分:迷失的罗盘与日常的迷宫 现代人普遍体验着一种深刻的疏离感——与工作、与社群,最终与自我。本书的开篇,将首先描绘一幅当代生活的全景图:从社交媒体构建的“完美自我”的压力,到职场文化对“效率至上”的无情推崇。我们审视了“忙碌崇拜”如何成为一种新的精神鸦片,以及我们是如何在追逐“更多”的过程中,彻底失去了对“足够”的感知。 1. 屏幕背后的空洞: 我们深入分析了数字界面如何重塑我们的感知结构。注意力被碎片化,深度思考的能力逐渐退化。这不是对科技的批判,而是对我们使用科技方式的冷静反思——如何让工具为人服务,而非被工具奴役。 2. 目标驱动的陷阱: 现代文化热衷于为人生设定宏大的“目标”。本书提出质疑:当人生完全被目标定义时,我们是否错过了沿途的风景?当目标达成时,随之而来的“目标完成后的虚无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探讨了将生命视为一个过程而非一系列待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3. 情感的自动化与抑制: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保持“专业性”和“情绪稳定”,这往往导致我们对不便的情绪(如悲伤、焦虑)进行系统性的压抑。第一部分最后探讨了这种情感自动化带来的后果,以及它如何阻碍我们与真实生活经验的连接。 第二部分:倾听与校准——重塑内在的听觉 本书的精髓在于提供一套实用的、植根于当下体验的校准工具。这种校准,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敏锐、更有穿透力的目光重新审视现实。 1. 具身化(Embodiment)的回归: 身体是思想的第一个容器。我们如何从“拥有身体”转变为“存在于身体中”?本章详细阐述了通过微小、持续的身体实践,来重建“身心合一”的感知通道。这包括对呼吸的非评判性观察、对行走时脚掌与地面的接触的细微觉察,以及如何将这些觉察融入到烹饪、清洁等琐碎家务中。 2. 重新定义“专注力”: 专注力不再是抵抗干扰的能力,而是选择在哪里投入能量的艺术。我们引入了“聚焦的深度”概念,区分了短暂的“集中”与持久的“投入”。如何通过设立明确的“无干扰时段”和“不追求结果的练习”,来逐渐延长我们心流体验的长度和质量。 3. 语境的重建: 我们周围的事物往往被我们简化成“工具”或“背景”。本书倡导一种“语境重构”的练习:重新审视我们每天使用的物品、我们面对的空间,并努力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材料和制造者的意图。这种深度的观看,极大地丰富了日常体验的层次感。 第三部分:连接的艺术——在关系中发现自我 个体的内在和声并非孤立存在,它必须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得到检验和丰富。第三部分聚焦于如何带着校准后的内在状态,去构建更真实、更有韧性的外部关系。 1. 倾听的层次: 我们不再将倾听视为等待对方说完话的准备阶段。本书区分了三种倾听模式:表层倾听(信息获取)、共情倾听(情感捕捉)和存在性倾听(接收对方的全部呈现)。我们探讨了如何避免在对话中立刻“解决问题”或“提供建议”,而是仅仅成为对方经验的稳定容器。 2. 边界的流动性与刚性: 健康的边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个动态的场域。我们分析了“讨好型”依附与“回避型”疏离的现代困境。如何清晰而温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关系的完整性,是本章的核心议题。这涉及对“拒绝”的重新理解——拒绝的不是对方这个人,而是当下不适合的请求。 3. 共同的“在场”: 在一个过度依赖异步沟通的时代,如何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在场”?本书提供了一些非正式的团体练习,旨在培养一种集体的专注力,使群体活动(无论是家庭晚餐还是团队会议)成为增进彼此连接的时刻,而非仅仅是任务的交换站。 第四部分:时间的哲学——慢的效用与永恒的瞬间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时间——这个最被滥用和误解的资源。 1. 抵抗“时间通货膨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并非客观事实,而是主观体验的扭曲。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深度投入”来为时间增添“密度”和“重量”,从而抵消那种时间被抽空的无力感。 2. 对“无用”的赞美: 在一个一切都必须有产出的世界里,我们重新评估了那些看似“无用”的活动:漫无目的的散步、凝视天空、仅仅是为了美而做的事情。这些活动并非浪费时间,它们是滋养心智、为下一次有效产出积蓄能量的必要“空隙”。 3. 创造个人的“永恒瞬间”: 永恒并非是无限的未来,而是当下体验的极致饱和。本书鼓励读者去识别和培养那些能将自己完全带入当下的体验——可能是品尝一杯茶的复杂回味,也可能是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瞬间突破。这些瞬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坚实、最不朽的印记。 结语: 《无声的旋律》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答案的手册,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放下对外界证明的渴望,转身进入自己内在的广袤疆域。真正的和谐,不在于消除生活中的所有噪音,而在于发展出一种能力,使我们能够在任何背景音中,都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生命最本真、最细微的和声。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更真实、更深入地“生活”的深度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 只管打坐:完全地活在每一当刻之中

1.心的宁静
2.充分地表现你自己
3.自一切中解脱
4.从一百尺的竹竿顶跃下
5.改变我们的业力
6.享受你的生命
7.像一头大象般行走

第二部 从「空」捎来的一封信

1.从「空」捎来的一封信
2.糙米正好
3.如厕的禅道
4.照料土壤
5.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一场电影
6.回归广大的心怀
7.平常心,佛之心

第三部 修禅

1.来自内在的支持
2.开放你的直觉
3.自己找出答案来
4.对己慈悲
5.尊敬万物
6.谨持戒律
7.纯净之丝,锐利之铁

第四部 并非总如是

1.并非总如是
2.对实相的直接经验
3.真正的专注
4.不论我到何处,皆与自己相晤面
5.一切事物的老板
6.真挚的修行
7.「一如」──与万物为一

第五部 随处即开悟

1.随处即开悟
2.不执着于悟
3.专属于你的教法
4.站立在大地之上
5.足够的问题
6.日面佛,月面佛
7.如蛙坐之禅坐

图书序言

铃木俊隆禅师二三事

  一九五九年五月,铃木俊隆禅师抵达美国旧金山机场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五岁了。他曾自言:「当我来到美国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的主意和计划。」然而,为什么一个超过半百的、在他故乡有一定信众和学生的住持僧侣,要千里迢迢地前来异乡的国度,向金发碧眼的洋人、一切重头开始地传法呢?在他的心里,所驱策他的强大动力,既非名且非利,亦非舒适享受,那么,为什么他要胼手胝足地,教导这些毫无根底的外国人:唸诵心经、打坐经行、戒律,以及禅之道呢?

  我们从铃木禅师平生的蛛丝马迹,或许可以推测出一些端倪:在日本时,作为一名地方上的寺院主事者,他有做不完的法师、法事之责任义务──然而,那却不见得是与真实的修行密切相关的。他是一个极为真挚、宽阔的人,经过极为伤痛的人生苦难──一个曾经体会生命之深邃度的人,是渴望与另外的真心,深切地共鸣的。六祖慧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自古以来,有多位超越时空藩篱的伟大心灵,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无有疆界地闪烁着恆久的光辉;他便是其中的一位。

  铃木禅师说:「人类的命运,是痛苦。」他亲身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世间诸种的悲惨情景,那是由于时空的大环境所致;他亦经过二度的丧妻之痛──第一任妻子,因肺结核而必须离开他(在四○年代,那等同于绝症);第二任妻子,惨遭疯狂寺僧的砍杀而身亡;他的小女儿,因母亲的意外而精神失常……但是,当我们见到这位谦虚温和的、平实,甚至平凡无奇之长者的微笑、和幽默风趣的讲法时,这一切生命的刻痕,丝毫不显。然而当禅师开示说:「万事总是迁变流转,所以没有你可以拥有的事物。」他所意谓的,实在是从他的肺腑里、血泪中,流出来的结晶啊。

  在那嬉皮的年代,铃木禅师却打开他的心,接纳、度化那些邋遢不修篇幅,却有着一颗颗炽热求法之心的弟子。另一个从事着同样历史性工作的人,是晚十年到达西方的邱阳?创巴仁波切(1939-1987)。创巴仁波切和铃木俊隆禅师的相遇,约在一九七○年左右。之前,铃木禅师已读过创巴仁波切的着作《动中修行》,并对年轻的创巴仁波切深表赞佩。两人一见如故,铃木禅师邀请创巴仁波切至中心演讲;创巴称铃木为「精神上的导师」,铃木告诉创巴:「你有如我的儿子。」他们皆离乡背井,历经苦难,却忘记一己的种种艰辛,弘扬佛法于异地之无量众生;虽然年纪、教派上甚有差距,然其修行精神的一脉相传,正如父子。他们的学生互相学习彼此的教法,虽然风格上,两位大师有天渊之别,但是铃木禅师深深了解创巴,他曾经这样地谈到创巴仁波切:「…你也许批评他,因为他喝酒像我喝水一样,但那是一个次要的问题。他完完全全地信赖你。…这种伟大的精神,不执着于某些特定的宗教或修行的形式,是人类所真正必需的。」

  根据铃木禅师弟子的记述,当禅师圆寂之后,创巴仁波切给予禅中心的弟子开示,他说,「你们失去了一个美好的师父,而我丧失了一个最亲爱的朋友。」然后,创巴开始不可遏抑地,从他的心底,不停地啜泣着,他哭得这么伤痛,像是要哭出血来。所有在场的禅众都禁不住泪流满面,哽咽不止。

  人类的心,没有沟通的界限。「德不孤,必有邻。」千古闪烁的智慧之光,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只有让我们这些无缘得见其景,但闻其声的后人,缅怀追想不已。

  禅师的诙谐睿智,妙语如珠,摄受美国弟子无数,他们师徒间的对话,读来有如当代的《禅门骊珠》,会心幽默,又使人莞尔捧腹。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铃木禅师,为什么日本人的茶杯,做得这么纤细精致,很容易被大剌剌的美国人打破。禅师回答:「不是它们做得太纤细,而是你不知道如何去掌握它。你必须因应情境来调整自己,而非要环境来配合你。」

  又有一次,禅师的一个学生,觉得非常地灰心丧志,因为他所经验到的深刻禅修体验总是一瞥而逝,「有什么用呢?」那名弟子说。

  铃木禅师笑了,并回答:「是的,的确无用。所有这些经验是来来去去的,但是,你可以继续你的修行;你会发现,在那些经验的底层之下,还有其他的。」

心的宁静

  「心的宁静超越了你唿出之气息的尽头;所以如果你的出息平顺,不试图硬要唿气出去,你就在进入心之全然完美的宁静状态。」 *(楷体)

  「只管打坐」──我们的坐禅,只是作我们自己。当我们不期待任何事,我们便可以成为自己。这就是我们之道──去完完全全地活在每一当刻之中。这样的修行能永久持续。

  我们说,「每一当刻」,但当你真正修行的时候,每一当刻显得太长了,因为在那一当刻中,你的心已经牵涉到追随唿吸的起伏。所以我们说,「即使在一弹指中,亦含有百万个瞬间。」这样我们就能强调那种存在于每一瞬息片刻的感觉,于是你的心非常安静。

  因此,每天之中花一段时间,修习只管打坐,不妄动,不期待任何事,如同你正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每一剎那你体会到那临终一刻之感。在每一次的吸气和唿气间有不可计数的瞬间,而你的意图是活在每一个瞬间。


  首先练习让出息平稳流畅,然后让入息平稳流畅。心的宁静超越了你唿出之气息的尽头;所以如果你的出息平顺,不试图硬要唿气出去,你就在进入心之全然完美的宁静状态。你不再存在。当你这样唿气,自然地,你的吸气会从那里开始。你体内新鲜的血液,从外在带来所有的养分,渗透、充满你的全身;你彻彻底底地充电了一番。然后你开始唿气,延展那份清新的感觉到「空」之中。因此,一刻接着一刻地,不需努力去做任何事,你持续「只管打坐」。

  彻底完全的「只管打坐」也许是困难的,因为当你结迦趺坐时,会有一些来自双腿的疼痛不适之感。但是虽然你的双腿疼痛,你还是可以从事它。虽然你的修行不够好,你还是可以只管打坐。你的唿吸会逐渐消散;你会逐渐消散,泯灭到「空」里。吸气时,毫不费力地,你自然地带着一些颜色或形象,又回到你自己。唿气,你渐渐泯灭到「空」中──空无,如同白纸。这便是「只管打坐」。重点在你的出息。与其试着在吸气时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以唿气时消失到「空」之中来取代。

  当你在临终一刻修习此一法门,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事实上,你的目标是空性。在你以这种感觉,完完全全地唿气之后,你与万物合一。如果你还活着,很自然地,你会再度吸气。「喔,幸或不幸地,我仍然活着!」然后你又开始唿气,消融到空之中。或许,你不知道那是怎样的感受,但有些人知道。某些时刻里,你一定感受过这种感觉。

  当你如此修行,你会很难得轻易发怒。若你对吸气,而非唿气,感到兴趣,你会一下子就被激怒。你一直尝试着要生存。几天前我的一个朋友心脏病发作,他当时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唿气,他不能吸气。他说,那真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在那一刻,如果他可以像我们这样地修习唿气,把目标针对空性,或者他不会感觉那么糟糕。出息,而非入息,是我们极大的愉悦;当我的朋友不断试着吸气,他以为他再也不能吸气了。若他能够平顺、完全地把气吐出去,我想,另一个吸气会自然地随之生起。

  观照出息是非常重要的。死亡,比努力求生,更为要紧。当我们总是尽力挣扎要存活,我们会有麻烦。比起试着要活下去,或保持活动,若我们能平静地死亡、或消散到空之中──自然而然地,我们会没事。佛陀会护佑我们。因为我们失去了母亲的怀抱,我们便觉得不再像是她的儿女;然而,消融到空里,感觉上就有如回到母亲的怀抱,彷彿她将会照顾我们。在每一当刻,都不要失去「只管打坐」的修行。

  许多各个法门的宗教修习,都包含在这一要点之中。当人们诵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他们皆想要成为阿弥陀佛的子女,那就是为什么他们不断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原因。坐禅亦同。倘若我们明白如何修行「只管打坐」,而他们知道如何唸诵弥陀名号,那不会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拥有愉悦,我们自由解脱。我们感觉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因为我们准备就绪,随时能消融到「空」里。当我们试着要有所作为,要显得特别,要达成什么目标,我们便不能真正表达自己。渺小的自我会被表达出来,但宏大的自我本性不会自「空」中显现。从空性中,只有极巨大的本性显露。这是「只管打坐」,知道吗?如果你真的尽力去尝试,它不是那么困难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禪」這個詞在我的腦海中,總是帶著一種模糊又神聖的光環,像是遠方山頂繚繞的雲霧,可遇而不可求。每次看到有人提起禪,我總覺得那是一種境界,一種需要長期修行、深沉體驗才能觸及的智慧。這本書的標題《事情並非總是如此:禪的真義》,像是一把鑰匙,輕輕敲開了我對禪的既有想像。它暗示著,我們對禪的理解,或許存在著偏差,或許被某些傳統的、甚至是刻板的印象所侷限。這讓我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禪的「真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否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樣遙不可及?抑或是,它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縫隙中,只是我們不曾留意?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禪,理解它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以及它如何能夠真正地應用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幫助我們擺脫無謂的執著,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评分

說實話,對於「禪」這個詞,我一直覺得它有點遙遠,好像是屬於那些追求精神境界的人們。我是一個平凡的台灣人,生活就是工作、家庭、柴米油鹽,哪有那麼多時間去參悟什麼人生大道理。不過,《事情並非總是如此:禪的真義》這本書名,倒是有點意思。它沒有直接說「禪是什麼」,而是用了一種比較含蓄的方式,說「事情並非總是如此」。這句話聽起來就很貼近生活,好像在提醒我們,不要被眼前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給騙了,事情可能還有另一面,還有其他的可能。我就想,這是不是就是禪的一種切入點?是不是不用像苦行僧一樣,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從一個很小的觀念開始,慢慢去體會?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把「禪的真義」解釋得這麼貼近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在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複雜的時候,也能保持一份內心的清明;如何在面對生活中的小挫折時,不會被擊垮,而是能看到事情另一面的可能性。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東方哲學,特別是跟「心」有關的智慧很感興趣。在台灣,談論禪的書籍其實不少,但很多時候,它們往往會陷入過於學術化的討論,或是用一些很難懂的譬喻。這讓我覺得,真正能融入生活的禪,似乎還是少數。當我看到《事情並非總是如此:禪的真義》這個標題時,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它用了一個非常日常、卻又充滿哲理的陳述:「事情並非總是如此」,來引導讀者思考。這句話本身就帶著一種打破僵化認知的力量,它暗示著,我們對很多事物的判斷,可能都基於一種片面的、暫時的理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真正地揭示「禪的真義」,並非要我們去刻意追求什麼高深的境界,而是如何在日常的互動、觀察中,培養一種覺察力,認識到事物的無常性,進而減少不必要的執著與痛苦。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輕鬆卻又深刻的啟發,讓我能夠將禪的智慧,自然而然地融入我的生活,讓我的心靈更加開闊與自由。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北生活了三十幾年的上班族,每天汲汲營營,生活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賽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煩惱也無窮無盡。對於「禪」,我一直抱持著一種觀望的態度,總覺得那是出家人或者大師們才能追求的學問,跟我的生活實在太遙遠了。但是,《事情並非總是如此:禪的真義》這個書名,卻意外地觸動了我。它的一句話,似乎點醒了我,原來我對禪的認知,可能早就落入了俗套,或者說,我把它看得太過複雜、太過神化了。我常常會問自己,難道一定要出家、一定要坐禪,才能算是「修禪」嗎?難道生活中那些看似瑣碎、平凡的小事,就無法與禪產生連結?這本書似乎在挑戰我長久以來對禪的既定印象,讓我開始思考,或許禪的真諦,就隱藏在「事情並非總是如此」的觀念之中,提示著我們,當我們遇到困境、煩惱時,試著換個角度,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侷限。我非常期待作者能透過這本書,引導我看到更多可能性,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絲安頓心靈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被外在的壓力所裹挾。

评分

剛開始接觸到《事情並非總是如此:禪的真義》這個標題時,心裡其實有點打鼓。畢竟「禪」這個字,總是讓我聯想到盤腿打坐、面壁思過,以及一些晦澀難懂的公案。我害怕這本書會是一本深奧難懂、需要有一定基礎才能閱讀的著作。然而,副標題「禪的真義」,卻又帶著一種解謎般的吸引力。它似乎在告訴我,所謂的「真義」,可能並非如同我們想像的那麼高深莫測,而是藏在日常的表象之下。我對「事情並非總是如此」這句話特別有感觸。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眼前的狀況所困擾,覺得事情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於是產生了許多怨懟和不滿。但如果事情真的「並非總是如此」,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其他的可能性?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理解,如何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彈性,甚至找到轉機?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習到一種更加豁達、更加智慧的生活態度,讓我在面對不如意時,不再那麼容易陷入情緒的泥沼,而是能夠以一種更為平靜、更為超然的心態去應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