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导论

工程地质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工程地质学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
  • 岩土工程
  • 地基处理
  • 工程勘察
  • 地质调查
  • 土力学
  • 地质构造
  • 环境地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是属于应用地质学的一支。它是运用地质学的原理、知识、方法及经验,为工程服务的一门科技。就所有的工程体(包括建筑物)均需立基于地。因此,地基的特性、稳定性、及强度决定了工程体的安全与使用寿命。我们都知道,地基是工程体的基础;而工程地质学就是工程的基础。

  由于作者在工作上,一直服务于学术界及工程界,故能把实务所得经验纳入教材之中,俾使理论与实务兼容。本书共分成20章,将工程地质的基本技能都涵盖在内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 础 篇

第一章 绪 言 3

1.1 工程地质学的定义 3
1.2 工程地质师的任务 3
1.3 工程地质学的内容 4
1.4 工学与理学的融合 6
1.5 本书的内容与使用法 8

第二章 矿物与工程 11

2.1 矿物的概念 11
2.2 矿物的生成方式 11
2.3 矿物的形态 13
2.4 矿物的光学性质 14
2.5 矿物的力学性质 17
2.6 矿物的风化特性 19
2.7 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 23
2.8 主要造岩矿物 23

第三章 火成岩与工程 37

3.1 前 言 37
3.2 火成岩的化学成分 39
3.3 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39
3.4 火成岩的结构 41
3.5 火成岩的构造 43
3.6 火成岩的分类 44
3.7 火成岩的肉眼鑑定及命名 48
3.8 火成岩的工程地质性质 50

第四章 沉积岩与工程 53

4.1 前 言 53
4.2 成岩作用 53
4.3 沉积岩中的矿物 55
4.4 沉积岩的颜色 57
4.5 沉积岩的结构 59
4.6 沉积岩的构造 62
4.7 沉积岩的分类 65
4.8 沉积岩的肉眼鑑定及命名 72
4.9 沉积岩的工程地质性质 73

第五章 变质岩与工程 77

5.1 前 言 77
5.2 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 78
5.3 变质作用的机制 80
5.4 变质作用的类型 82
5.5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83
5.6 变质岩的构造 85
5.7 变质岩的分类 87
5.8 变质岩的肉眼鑑定及命名 91
5.9 变质岩的工程地质性质 91

第六章 松散堆积物与工程 93

6.1 前 言 93
6.2 风化壳 94
6.3 岩顶带的类型 98
6.4 工程土壤 100
6.5 残留土 102
6.6 落石堆 103
6.7 崩积土 104
6.8 沖积土 106
6.9 问题土壤 109

第七章 褶皱与工程 117

7.1 前 言 117
7.2 岩层的位态 118
7.3 线状构造的位态 126
7.4 褶皱的基本要素 127
7.5 褶皱的类型 130
7.6 褶皱的力学定性分析 131
7.7 褶皱构造的识别 137
7.8 褶皱的工程地质特性 140

第八章 断层与工程 143

8.1 前 言 143
8.2 应变椭圆球与断裂构造 144
8.3 断层的几何要素与位移 145
8.4 断层的分类 150
8.5 断层带的特征 154
8.6 断层的视错断 160
8.7 断层的识别 163
8.8 断层对工程的影响 168

第九章 节理及其他不连续面与工程 173

9.1 前 言 173
9.2 不连续面的特性 174
9.3 节 理 187
9.4 噼 理 191

第二篇 应 用 篇

第十章 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197

10.1 前 言 197
10.2 岩石的物理性质 197
10.3 岩石的水理性质 200
10.4 岩石的力学性质 203
10.5 影响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因素 210
10.6 岩体的特性 213
10.7 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 219

第十一章 地质图分析 233

11.1 前 言 233
11.2 地质图的解读 234
11.3 地质剖面图的制作 251

第十二章 地下水与工程 257

12.1 前 言 257
12.2 地下水的赋存 257
12.3 地下水的流动 270
12.4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274
12.5 工程防水 282

第十三章 地质灾害 289

13.1 前 言 289
13.2 落 石 291
13.3 崩 塌 296
13.4 滑动 297
13.5 土石流 317
13.6 地盘下陷 325
13.7 活动断层 329
13.8 地 震 335
13.9 流水侵蚀 338
13.10 地质灾害的分析 340

第十四章 工址调查 345

14.1 前 言 345
14.2 卫星影像判释 346
14.3 环境地质调查 347
14.4 工程地质调查 351
14.5 地球物理探勘 353
14.6 挖 探 359
14.7 钻 探 365
14.8 现场指数测试 374
14.9 现场试验 376
14.10 现场监测 377
14.11 长期监测 378

第十五章 宏观地质与工程 381

15.1 前 言 381
15.2 地球的内部结构 381
15.3 地球内部的温度与压力 383
15.4 地质作用 383
15.5 地壳运动 384
15.6 板块构造学说 385
15.7 台湾地区的板块运动 391
15.8 台湾的地震分佈 393
15.9 台湾的活动断层分佈 394
15.10 台湾的混同岩分佈 395

第三篇 实 务 篇

第十六章 建筑基地的主要工程地质课题 403

16.1 前 言 403
16.2 共同的工程地质课题 404
16.3 一般建筑的工程地质课题 406
16.4 厂房的工程地质课题 410
16.5 高层建筑的工程地质课题 411

第十七章 道路及桥樑的主要工程地质课题 417

17.1 前 言 417
17.2 公路的选线 417
17.3 道路的主要工程地质课题 429
17.4 桥樑的选址 434

第十八章 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课题 439

18.1 前 言 439
18.2 围岩的应力 439
18.3 围岩的外水压力 442
18.4 围岩的变形及破坏 444
18.5 隧道的工程地质课题 450
18.6 隧道的选址及选线 457
18.7 施工方法的选择 460
18.8 开挖预警 461

第十九章 大坝及水库的主要工程地质课题 463

19.1 前 言 463
19.2 大坝类型与其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 464
19.3 坝基的渗漏问题 467
19.4 坝基的滑移问题 474
19.5 坝肩的抗滑问题 478
19.6 坝址的选择 482
19.7 水库的主要工程地质课题 487

第二十章 代表性的事故及对策 495

20.1 台北捷运西门站的涌水 495
20.2 高雄捷运O2车站的镜面渗漏 499
20.3 新永春隧道的剧涌 502
20.4 雪山隧道的剧涌 506
20.5 石冈坝的错断 511
22.6 林肯大郡的顺向坡滑动 514
22.7 梨山地滑 517
20.8 丰丘土石流 523
20.9 义大利的Vaiont坝 528
20.10 旧金山的圣安德鲁斯水库 530
20.11 洛杉矶的葡萄牙湾地滑 531
20.12 旧金山的百老汇隧道 533

参考资料 53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小忐忑的。毕竟「工程地质学」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自带一种沉重感,好像要面对无数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我平常看书,喜欢轻松一点的,或者能立刻带来某种启发和感悟的。工程地质学?听起来像是跟盖房子、挖隧道那些大工程有关,离我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点远。不过,收到这本《工程地质学导论》,还是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图文并茂,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死板。翻开第一页,看到「导论」两个字,心里才稍微安定了些,想着至少不会一开始就给我来个下马威。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虽然专业术语肯定少不了,但他总会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比如把地层的岩性比作不同口味的蛋糕,把断层的形成比喻成地板裂缝。这种比喻虽然简单,但确实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快速建立起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讲到地下水的时候,作者描述了地下水的流动路径,以及它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让我对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地下世界有了一层全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地下水就是地下水,没想到它在工程领域竟然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甚至会影响到高楼大厦的稳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清晰,从最基础的地质现象讲起,一步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每章节的开头都会有一个小引子,勾起读者的兴趣,结尾则是一个小结,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虽然我无法深入理解每一个技术细节,但这本书确实让我对工程地质学有了初步的、比较完整的了解,感觉自己不像是完全在看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分享他的知识。

评分

拿到《工程地质学导论》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哇,这绝对是硬核内容。”因为我身边有一些朋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他们偶尔会提到工程地质学,听起来就感觉专业性很强,而且似乎和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交集。我一直认为,这类学科的书籍,要么是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要么就是堆砌公式的教科书。我平常喜欢看一些历史、文学类的书籍,对于这种听起来就“硬邦邦”的学科,多少有点敬而远之。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作者,在内容组织上非常有条理,而且在表达方式上,我感觉他花了很多心思去照顾到一些非专业读者。比如,在介绍地质构造的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定义,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现象入手,然后类比到地壳的运动,这样就很容易让人理解地壳为何会形成褶皱和断层。这种“从生活到科学”的讲解方式,我非常喜欢。而且,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图表,不仅仅是装饰,而是真正地帮助我理解了许多概念。比如,关于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书中的示意图就清晰地展示了地下水如何溶解岩石,形成洞穴和漏斗,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虽然我不能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理论和计算,但这本书让我对工程地质学这个领域有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初步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地质学不仅仅是关于研究地层岩石,更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方面。

评分

坦白讲,《工程地质学导论》这本书,我拿到手上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小小的抗拒的。因为“工程地质学”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就是和那些庞大的建筑工地、深邃的隧道,还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联系在一起,感觉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了,而且听起来就非常专业,可能充满了各种我看不懂的公式和图表。我平常的阅读习惯,更偏向于一些轻松有趣的读物,比如旅行散文、生活随笔,或者是一些历史故事。对这种听起来就“硬核”的学科,我总是有种莫名的畏惧感,担心一旦开始阅读,就会被大量的专业术语淹没,然后失去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显然是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背景,尤其是那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他没有一开始就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地质现象讲起,比如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土壤和岩石有什么区别。他用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有所理解。例如,他把土壤的颗粒组成比作不同大小的沙子和石子混合在一起,然后解释这些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的。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让我倍感亲切。此外,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章节,比如滑坡、崩塌的成因分析,以及如何进行预警和防治,也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相关工作,但了解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评分

《工程地质学导论》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认为,工程地质学是属于那些工程师、地质学家的专业领域,对于像我这样对工程建筑不太了解的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高不可攀”。我平时阅读的偏向于通俗文学和历史,对理工科的知识,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公式和图表支撑的学科,总觉得会很吃力。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却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地质原理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地层”的时候,用了“时间切片”的比喻,让我们能够理解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就如同不同年代的“历史记录”,它们以不同的颜色、质地和结构,记录着地球的变迁。这种比喻,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专业知识的距离。书中关于“岩石力学”的介绍,虽然涉及一些力学概念,但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一些直观的实验演示和图示,来解释岩石在不同应力作用下的表现。比如,他对岩石脆性断裂和韧性变形的描述,就让我能想象出不同地质条件下,岩体会如何“表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时,不仅仅是讨论其对承载力的影响,还提到了地下水侵蚀、溶解岩石,甚至会影响到土壤的渗透性和稳定性。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看不见的地下水,在工程建设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整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从基础的地质概念,到具体的工程应用,循序渐进,让读者能够逐步建立起对工程地质学的认识。

评分

当初入手《工程地质学导论》,主要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毕竟“工程地质学”这几个字,在我脑海里就是和那些庞大的建筑、深邃的隧道联系在一起,感觉离我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也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我一直对自然科学的某些领域都保持着一种好奇心,但又害怕过于晦涩难懂的内容会打击我的学习热情。幸运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但又充满了智慧。他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直接、最清晰的方式来阐述地质学原理。比如,在介绍岩石的分类时,他会从最常见的几种岩石入手,然后逐步引申到更复杂的分类体系,并且会辅以大量的照片和示意图,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岩石的形态特征。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节理”的讲解。作者把节理比作石头身上的“纹路”,解释了这些纹路是如何形成,以及它们对岩体强度的影响。这种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节理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原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纹路”可能就是导致工程失稳的“导火索”。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从地质背景的介绍,到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再到地下水的运动,最后落脚到工程地质的应用,整个过程就像一条清晰的脉络,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虽然有些技术性的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但整本书的宏观框架和核心思想,我都能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得多。

评分

我当初会选择《工程地质学导论》这本书,说实话,主要是出于一种“求知欲”的驱使。我一直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好奇,总觉得它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然而,当“工程地质学”这个词出现在书名中时,我内心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纠结。毕竟,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门非常专业、非常“硬核”的学科,可能会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我平常的阅读范围,更多地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对于理工科的知识,尤其是一些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领域,接触得并不多。我担心这本书对我来说会太难,看不懂,最终只能束之高阁。不过,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显然是花了很多心思去让内容更具可读性。他没有直接从复杂的理论讲起,而是从一些最基本的地质现象入手,比如岩石的形成、土壤的构成等等。他用了很多非常生动的例子和比喻,让那些抽象的地质概念变得具体起来。比如,他在解释“地下水”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数值,而是描述了地下水是如何像“润滑剂”一样,降低岩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导致边坡失稳。这种“场景式”的讲解,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工程地质问题的重要性。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从基础的地质学原理,到具体的工程应用,作者一步步地引导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领域。虽然我无法完全掌握书中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工程师,用最通俗的语言,为我讲述他眼中的工程地质世界。

评分

在翻阅《工程地质学导论》之前,我对工程地质学的印象,大概就停留在“盖房子前要勘探地基”这个层面。感觉它是一门非常实用但又有些“接地气”的学问,可能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除非工作需要,否则很难提起兴趣。我平常关注的更多是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内容,对于理工科的硬知识,总觉得有点距离感。然而,这本书的出版,却意外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特别想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建造的房屋和道路的。这本书在内容上,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似乎非常注重知识的“可读性”。他并没有把这本书写成一本纯粹的教科书,而是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穿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案例和故事。比如,他在讲解“膨胀土”的特性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而是描述了这种土在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过程中,如何导致房屋开裂、道路变形。这种基于现实场景的描述,让我立刻就能感受到工程地质问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而且,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部分,比如地震、火山、滑坡等,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不仅阐述了其成因,还提到了相关的防治措施。这些内容让我对自然界的威力有了更深的敬畏,同时也对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晰,虽然有些地方涉及专业术语,但作者都会给出相对易懂的解释,让我能够比较顺畅地阅读下去。

评分

说实话,拿到《工程地质学导论》的时候,我有点犯愁。我一直觉得工程地质学是个非常高深的领域,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了,总感觉里面充斥着我看不懂的图纸和拗口的专业术语。我本身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也对工程建设领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一开始真的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甚至有点担心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不是太难了,看不下去。但当我翻开这本书,阅读了其中的内容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显然是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背景,尤其是那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地质知识讲起,比如地球的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分类。这些内容对我来说,虽然有些地方需要稍微思考一下,但整体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比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时,会运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在解释“软弱夹层”的时候,会将其比喻成饼干中的夹心层,一旦受力不均,就容易发生滑动。这种比喻让原本抽象的地质概念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也更容易被我记住。此外,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部分,比如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这些工作,但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清晰,图片质量也很高,阅读起来体验很好。

评分

收到《工程地质学导论》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太专业了?”我本身对工程和地质领域了解不多,一直以为这门学科离我的生活很远,可能会充斥着各种我看不懂的图表和术语,读起来会非常枯燥。我平常的阅读偏好比较多元,喜欢历史、文化,也偶尔会接触一些科普读物,但对于这种听起来就“硬核”的学科,总是有种莫名的距离感。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时,我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显然非常注重内容的“接地气”。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一些非常基础、非常容易理解的概念入手。比如,在介绍岩石的分类时,他会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岩石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片,让我们能够直观地辨认不同岩石的特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断层”的时候,用了“地壳的裂缝”这样一个比喻,然后进一步解释断层是如何形成,以及它对地表形态和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将复杂概念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讲解方式,让我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奥秘。此外,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章节,比如对滑坡、泥石流成因的分析,以及如何进行勘察和防治,也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了解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从宏观的地质背景,到微观的岩石性质,再到具体的工程应用,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渐建立起对工程地质学的整体认识。

评分

第一次接触《工程地质学导论》,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让我快速掌握核心概念的书,毕竟时间宝贵,尤其是在我这种需要快速进入实际工作的背景下。这本书的定价不菲,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能物有所值。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工程实践的关注度非常高。他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比如,在讲解岩石力学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定义和公式,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类型岩石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变形和破坏机制,并且将其与实际工程中的边坡稳定性、隧道开挖等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他举例说明了为什么有些岩体在开挖后会发生变形,为什么有些边坡容易失稳,这些都让我对工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工程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取材于真实的工程项目,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也能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走弯路。虽然我不是地质专业出身,但通过这些案例,我能感受到工程地质学在保障工程安全、提高工程效益方面的关键作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严谨,但又不失清晰。作者在描述复杂的地质现象时,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辅以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友好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充满实践智慧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