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在当代社会中能与之匹敌的没有几个。大诗词家柳亚子先生曾赞叹毛泽东的诗词:“才华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慨;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他还说道:“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高度的概括出了毛泽东在诗词中的地位。
毛泽东的诗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壮阔,他描写的很多是万里江山、千军万马的宏伟场面。历来的诠释者都是在强调其辽阔之中的“革命乐观主义”,但如果仔细品读一下他的诗词,字?行间却也有一种文人特有的气质,例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萧瑟秋风今又是”。流露出的是一种曹孟德的“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隐隐惆怅。数一数,在他的诗词?用得最多的字是“万”和“苍”,也许这正是他的人生哲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写照吧。而毛泽东诗词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粗旷,例如“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真可谓朴素粗犷到了极点。
毛泽东诗词的内容多以政治?主,他的一些被后人广?传诵的诗词也都是在革命进军途中吟写的,像《如梦令‧元旦》、《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等这些气势磅?的着作,都是在革命进军途中有感于中国革命的艰辛,有感于大自然的神奇造物,才挥笔写下的,后人现在读起这些诗词还都是荡气回肠,气宇轩昂,回味无穷。
同时,毛泽东也常常用诗用词来言志言事,他所写的每一首诗,每一首词差不多都在道说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交代一个相关的政治背景,其中有他对政治形势的一些看法,也有一些是鼓舞广大军民勇敢地进行革命的。他所有的诗、词也都是个人所有情怀的全部展现,是理想的形象见证。他的诗词就相当于历史的一个着眼点,翻看、阅读它就可以把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历史的长卷都拉开,在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无奈和苦楚,了解到国民党反动派们的政治阴谋和手段,以及国际帝国主义者对中国民族革命的阻挡和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中领略到“一代天娇”毛泽东他那博大的政治胸襟和宽宏的气度,以及不凡的革命胆略。
毛泽东诗词的诗情多是雄浑豪壮的,这就像他的性格一样,永远是那?的豁达,永远是那?的乐观,他胸怀祖国,也忧国忧民,他在一些诗词中所体现的大境界、大气魄其实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是他自己个体的再现。尽管因诸多因素的制约,使他的诗词在思想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但从艺术上看,读其诗,确实是一种文学享受,使人耳目一新。读其诗,可使人了解、领略、欣赏到诗人惊人的意志、渊博的学识、横溢的才华以及绝妙的创新。诗人一生虽奔波于沙场,忙于政务,但能在工作之余写出一些脍炙人口之作,亦属不易,诚然也越发显示出其珍贵。诗人的这些佳作无愧于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将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所以,本书以时间?序收集了毛泽东在早年、中年、晚年的部分诗词,共一百首,有注释、有意译、有时代背景,给喜欢诗词、欣赏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些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编者的能力有限,对于领略伟人诗词方面难免会有偏颇的地方,在此欢迎广大的读者指正。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作者在鉴赏《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时,展现出了非凡的解读功力。他没有将这首词仅仅视为一篇个人的唱和之作,而是深入挖掘了词中隐藏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背景。作者首先介绍了柳亚子先生的诗歌成就,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为读者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奠定了基础。然后,他详细分析了毛泽东先生在这首词中所表达出的对柳亚子先生的敬意,以及词中“一九二五年,也是资本主义的革命”等句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思考。我尤其被作者对“怅望”二字的解读所打动。他认为,这里的“怅望”并非简单的失落,而是一种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革命进程中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毛泽东先生与柳亚子先生之间交往的轶事,使得整首词的解读更加生动和有人情味。作者在解读时,没有回避词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点,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进行分析,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客观和真实。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又温和的长者在进行一场关于诗词的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使用艰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毛泽东先生的诗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七律·长征》的解读部分。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首诗有多么伟大,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引导读者去体会长征的艰辛与伟大。例如,他会详细描述红军在艰难跋涉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茫茫草地上的饥寒交迫,巍峨雪山上的缺氧晕眩,以及渡过金沙江时的惊心动魄。在描述这些情景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让人读来不禁心潮澎湃。他并没有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画面与诗词中的句子一一对应,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如何将这种艰难险阻化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又如何展现了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只等闲”这三个字的处理,他并没有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不放在心上”,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这种对字词的细致推敲,让我对诗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作者在解读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背景介绍,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这种“以诗证史,以史辅诗”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阅读趣味性和知识性。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读进去”的书。它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不失通俗易懂。在欣赏《七绝·为李进题〈洞房花烛〉》时,作者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首简单的应景之作,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词作背后所蕴含的温情与浪漫。他通过考证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毛泽东先生与李进先生的交往,让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祝贺,更包含了作者对友人新婚的真挚祝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在解读时,非常注重词语的音韵美和情感表达,他会细致地分析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所能产生的共鸣。例如,他对“洞房花烛”四个字的解读,就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象征,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以及对未来幸福的期盼。我非常喜欢书中对“良辰美景”的阐释,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时间的巧合,更是一种心境的契合,是两个人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刻。此外,作者还引用了一些当时的民俗文化,使得整首诗的解读更加丰满,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这种在细节中挖掘情感,在情感中升华意义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毛泽东先生的诗词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不是那种常见的硬朗风格,而是带着一种水墨的写意感,淡淡的色彩晕染开来,仿佛能闻到纸墨的清香。翻开第一页,扉页上印着毛泽东先生的题字,那苍劲有力的笔触,瞬间就将我拉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词,而是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了鉴赏,这种鉴赏并非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厚度。例如,对于《沁园春·雪》的解读,我曾读过不少版本,但这本书中的角度却别具一格,它没有过多地渲染词作的政治含义,而是着重于词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以及毛泽东先生在此情此景下的豪迈情怀。作者通过细致的笔触,将读者带入那个寒风凛冽、白雪皑皑的北方,感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浑壮阔,体会“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磅礴气势。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景色的描摹,而是巧妙地将词作中的意象与毛泽东先生的人生经历相结合,比如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下酝酿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豪情,以及这句诗背后蕴含的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这种将文学鉴赏与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读到的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位伟人的精神世界。此外,书中对一些词语的考证和引申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对“莽莽”、“滔滔”等词的细致解读,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词语本身的理解,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文字上的匠心独运。整本书在语言风格上也显得十分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诗词鉴赏的书,更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在解读《清平乐·六盘山》时,作者的分析角度让我耳目一新。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词牌名的解释,而是花了很多笔墨去描绘六盘山的地形地貌,以及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辛。作者的文字极具画面感,仿佛将读者置身于茫茫雪山之中,感受着刺骨的寒风和缺氧的煎熬。他通过对“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细致解读,揭示了词中所蕴含的深沉思索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我特别喜欢他对“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词的阐释。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功利性的目标,而是深入分析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及对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决心。他认为,这句话不仅仅是对红军战士的号召,更是对后世子孙的一种精神激励。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来佐证作者的观点,使得整个解读过程严谨而富有说服力。作者还对词中一些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山高”、“云淡”等,都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和哲学含义。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条充满历史气息的河流中泛舟,时而激流勇进,时而悠然前行。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富感染力,他能够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和情感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在解读《卜算子·咏梅》时,我被作者的视角深深吸引。他没有像其他版本那样,仅仅强调梅花的傲骨和坚韧,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这首词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意义。作者将梅花比作革命者,在严寒的冬天,不畏风雪,独自绽放,这种比喻非常贴切。他详细地分析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两句诗,认为它不仅是对自然界季节更替的描绘,更是对革命事业光明前景的预示。作者在解读“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时,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种绝境中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在重重困难面前,依然保持美丽和芬芳的精神。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俏”字的解读,他认为这个“俏”字,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丽,更是一种内在的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的展现。这种对字词的深入剖析,让我觉得毛泽东先生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梅花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介绍,使得整首诗的解读更加立体和饱满。
评分我一直认为,欣赏诗词不仅仅是看辞藻是否华丽,更重要的是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并没有过多地渲染苏轼的豪情,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毛泽东先生对此词的引用和解读上。作者从毛泽东先生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了他为何会多次引用这首词,以及他在引用这首词时所表达出的深层含义。他认为,毛泽东先生引用这首词,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自身革命事业的一种激励和对照。作者在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深入分析了“风流人物”的含义,并将其与毛泽东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探讨了那个时代涌现出的无数革命先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处理。作者认为,这句词所表达的并非简单的怀才不遇,而是一种对时代责任的担当,以及在革命征程中,个人情感的暂时搁置。书中还穿插了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原词的简要介绍,使得读者在理解毛泽东先生的引用时,能够有更清晰的脉络。这种“以现代眼光解读古代诗词,以古代诗词折射现代人物思想”的写法,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觉得,毛泽东先生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图腾。这本书,无疑就是一本解读这些图腾的绝佳指南。作者在鉴赏《蝶恋花·答李淑一》时,展现了他敏锐的艺术嗅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没有简单地将这首词解读为对杨开慧烈士的思念,而是将其上升到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和对烈士精神的传承。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我失残霞,残霞逝水”句中所蕴含的巨大悲痛,但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挥手从此别,长剑倚天”所展现出的重新振作和继续前进的决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解读。他认为,这句词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封建帝王的奢华,更是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毛泽东先生在面对失去时的情感变化,让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种在情感的细微之处捕捉精神的解读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反复品读,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书。作者在鉴赏《送瘟神》(两首)时,展现了他极强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他没有将这两首诗简单地看作是歌颂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篇章,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人民健康的重视,以及对摆脱疾病困扰的深切渴望。作者详细地描绘了旧中国人民遭受疾病折磨的苦难情景,为读者理解“瘟神”的含义奠定了基础。然后,他着重分析了“春风送暖入屠苏,户户康复,病家无愁绪”等句,认为这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对革命成果的肯定。我尤其被作者对“乐了、乐了”这两句的解读所吸引。他认为,这里的“乐”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悦,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感恩,是对摆脱疾病痛苦的庆祝。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关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史实,使得这两首诗的解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作者在解读时,并没有回避一些当时存在的挑战和困难,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进行分析,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真实和可信。
评分我一直对毛泽东先生的诗词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体会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路人。作者在鉴赏《沁园春·长沙》时,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独立寒秋”这样显眼的意象上,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词。他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毛泽东先生青年时期的思想,分析了这句词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对未来方向的探索,以及年轻人特有的那种想要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用了大量史料和文献,但却没有让人感到晦涩,反而让整个解读过程更加生动有力。我特别佩服作者能够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谁主沉浮?”延展出如此丰富的内涵。他不仅分析了这句词在当时语境下的意义,还探讨了它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一些思潮进行了有趣的对照。这种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毛泽东先生的诗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穿插了对一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解读,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作者将其解读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这种解读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开始尝试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其他的诗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