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云门去流浪

跟云门去流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散文
  • 游记
  • 个人成长
  • 云门
  • 舞蹈
  • 文化
  • 生活
  • 随笔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云门的舞者很习惯奔波,彷彿舞者的生涯就是一出「流浪者之歌」。而当观众的我们,则很习惯看到舞台上技艺精湛的舞者,鲜少去探究幕后是什么样专业的团队,撑起这一幕幕撼动人心的表演;更无从得知在紧凑的行程中,舞者们如何从累成人干的状态,回复舞台上精神饱满的表演者。

  今年七週的欧洲巡演,云门去了六个国家、八个城市,表演三出舞码:〈狂草〉、〈水月〉和〈流浪者之歌〉。旅程中,老师每天写日记,记录幕后的点点滴滴。这是第一次,我们可以窥见云门世界级的工作团队及舞者舞台下的真实生活,了解云门舞蹈之所以精彩的原因;并且借由老师的双眼,以一种宽阔的视野看舞,看世界,看云门。读者读到舞,也读到了旅途中的风景。

  老师说,「表演艺术在我们的社会仍是一个陌生的行业。许多人以为云门舞者才华洋溢,到戏院化好妆就可以上台起舞。更多人认为场场满座,一定赚翻了,或者,『你们一天到晚到世界各地去玩,好好喔!』」这个旅行,老师说他「总算老老实实每天在旅馆、剧场,甚至在飞机上写字。希望这本书让大家对于这个『逐水草而居』的行业,能够多一点认识。」

  如果你对表演艺术,以及这个以世界为舞台的人生,有过想像和好奇,那么,就以林老师这本暌违近二十年的亲笔着作,和云门一起,去欧洲流浪。

作者简介

林怀民

  云门舞集创办人兼艺术总监,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版《蝉》,是六、七○年代文坛瞩目的作家。大学就读政大新闻系;留美期间,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1972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带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名列欧洲舞蹈杂志「二十世纪编舞名家」。

  曾获许多奖项和荣衔:包括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77)、国家文艺奖(1980、2002)、吴三连文艺奖(1983)、世界十大杰出青年奖(1983)、纽约市政府文化局「终生成就奖」(1996)等。2004年,国际舞蹈联盟特别举办「荣典」,肯定林怀民对台湾及世界舞坛的贡献与成就。2005年《时代》杂志选为「亚洲英雄人物」。2006年,获国际表演艺术协会颁发卓越艺术家奖。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跟雲門去流浪》这本书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这本书本身的故事或主题,而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具有丰富细节的虚构作品简介。 --- 书名:《时间的织者:失落的星图与蒸汽之城的秘密》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艾莉森·范德比尔特] 类型: 蒸汽朋克/历史悬疑/架空世界 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锈蚀的黄昏与永不停歇的齿轮 《时间的织者》将读者带入一个被浓密煤烟和无尽的黄铜机械所笼罩的世界——艾瑟利亚。这是一个蒸汽驱动的文明的顶峰,一个由精密齿轮和复杂气压管道构建的社会结构。在这个国度,时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宏大的钟楼系统精确计量,任何一丝一毫的偏离都可能引发整个城市的震荡。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展开:关于“原初星图”的传说。据说,这张星图并非描绘已知的星座,而是隐藏着宇宙运行的终极法则,以及能够颠覆时间流逝的秘密。数百年来,星图一直被视为神话,直到它在艾瑟利亚最古老的机械学院——维多利亚工程学院的深处被意外发现。 第一章:钟楼下的阴影与失踪的技师 我们的主角,伊芙琳·赫尔墨斯,是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轻制图师,同时也是学院的非正式档案管理员。她以对古老机械图纸的惊人记忆力而闻名,尤其对那些被认为过于危险或过于晦涩的理论抱有浓厚兴趣。 故事的开端,学院的首席时间校准师,受人尊敬的奥古斯丁教授,在一个月光下的夜晚,从他位于中央大钟塔顶端的私人实验室离奇失踪。现场没有打斗的痕迹,只有他工作台上留下的一份未完成的草图——那上面绘着一个与已知天文学截然不同的星系结构,以及一行用古老的、失传的符文写下的警告:“不要转动第十三根轴。” 伊芙琳的命运就此被卷入这场迷局。她发现教授的失踪与他最近痴迷研究的“回溯钟摆”项目密切相关。这个项目旨在利用特殊振动的晶体来短暂地逆转局部的微小时间流,理论上可以修复最精密的机械损伤,但实际上,它像是一个不稳定的潘多拉魔盒。 第二章:蒸汽驱动的地下世界与“雾中人” 为了追查教授的下落,伊芙琳必须深入艾瑟利亚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她穿过那些布满了油污和蒸汽的地下维护隧道——一个由工人和被社会放逐者组成的灰色国度。在这里,时间的概念被“工作量”取代,没有人关心时钟,只关心下一次蒸汽供应何时到来。 在地下世界,伊芙琳结识了“铁钳”科尔宾,一个因反对严苛的工厂制度而被放逐的前机械师。科尔宾拥有一身精湛的维修技艺,以及对上层社会腐败的深刻理解。他最初对伊芙琳抱有警惕,但当他发现伊芙琳手中的草图似乎与他在一次危险的隧道挖掘中目睹的异象有关时,他同意提供帮助。 他们发现,教授失踪前曾与一个神秘的组织接触——“雾中人”。这个组织据说是艾瑟利亚早期蒸汽技术发展中的一个分支,他们相信机械的终极形态是超越物质限制的,并相信“原初星图”是通往这种形态的关键。雾中人行踪飘忽不定,他们总是带着一种特殊的、能瞬间凝固周围空气的低温气体装置,留下薄薄的冰霜作为唯一的痕迹。 第三章:星图的真相与反向工程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芙琳和科尔宾拼凑出了一条线索:原初星图并非一张纸质地图,而是一套复杂的、需要用特定的共振频率才能激活的机械结构。教授发现,他可以通过调整城市中央能源核心——巨大的“永动核心”——的蒸汽压力和频率,来模拟星图的激活条件。 然而,他们也发现,星图激活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不仅能影响时间,还能重塑空间。教授并非想要逆转时间,而是试图“校准”城市对时间的感知,以对抗一种正在从内部腐蚀城市能源系统的“时间熵增”——一种缓慢的、不可逆的衰退现象。 他们的追逐将他们引向了权力核心:由冷酷无情的工业巨头阿卡迪乌斯·范恩所掌控的“时序议会”。范恩一直秘密资助教授的研究,但他的目的远非伊芙琳想象的那么纯粹。他渴望的不是校准,而是完全控制时间的流动,从而在经济和政治上获得永恒的优势。 高潮:第十三根轴的抉择 最终的对决发生在永动核心的内部。这是一个由无数旋转的黄铜环和闪耀着蓝光的蒸汽管道构成的迷宫。伊芙琳必须在范恩启动他的“永恒同步”装置之前,找到教授留下的最后一条指示。 教授预料到了范恩的背叛,他将最终的指令隐藏在了一个看似普通的、用于校准主摆轮的辅助装置中——那正是他警告不要触碰的“第十三根轴”。 伊芙琳意识到,教授的警告并非指向激活星图,而是指向范恩试图用蛮力接入系统的方式。如果范恩的“永恒同步”成功,整个艾瑟利亚的时间流将被锁定在一个永久的、僵化的瞬间,文明将彻底停滞。 在科尔宾的掩护和技术支援下,伊芙琳必须在范恩的机械卫兵的追击中,利用她对古老图纸的理解,将激活的频率从灾难性的“同步”模式,调整到一个更温和、更具适应性的“流变”模式。 尾声:蒸汽散去,时钟重归宁静 最终,在惊心动魄的对决后,伊芙琳成功地阻止了范恩的计划。永动核心没有崩溃,但它被永久地重置了。城市的时间不再被严苛地控制,而是恢复了一种更自然、更具弹性的流动。 教授的下落依然成谜,但伊芙琳相信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流浪”之路——也许是进入了星图所指引的更广阔的宇宙。 伊芙琳和科尔宾带着对未来世界的复杂感受离开了中央钟楼。艾瑟利亚依然是蒸汽驱动的,但齿轮的转动似乎带上了一种新的节奏——一种对过去错误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谨慎拥抱。星图被重新封存,但关于时间本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本书探讨了人类对“秩序”的痴迷,以及当科技触及到宇宙基本法则时,个体自由与宏大控制之间的永恒冲突。这是一部关于精密工程、失落历史以及在机械心脏中寻找人性光辉的史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台北.澳洲雪梨
1. 月亮碎片里舞狂草
(box)雪梨歌剧院
2. 蹲下来就自由了
3. 硬脖子
4. 快跑!快跑!快跑!

澳洲.德国路易士哈芬、威士巴登
5. 干扁四季豆与芍药
(box)路易士哈芬法兹堡剧院、威士巴登国际五月艺术节、威士巴登黑森州立剧院
6. 舞者像大象
7. 不能看肚脐眼跳舞
(box)服装管理 子宜的话
8. 坐巴士去跳舞
9. 保树说
10. 流浪者之歌
11. 遗憾与歉疚
12. 掌声
13. 无我

德国.俄罗斯莫斯科
14. 前进莫斯科
(box)莫斯科契珂夫国际艺术节、墨索维埃剧院
15. 黄金灾难
(box)流浪稻米的故事(卢健英)
16. 戏要常带三分生
17. 魂魄
18. 班门弄斧
19. 尊严
20. 温柔之必要
21. 告别与眷恋

俄罗斯.葡萄牙里斯本
22. 看海的日子
23. 繁花的犹大
(box)辛特拉艺术节、欧加.卡德佛文化中心
24. 对外人的想像
25. 花落知多少
26. 辛特拉演「水月」
27. 五条好汉在一班
(box)技术总监∕灯光设计 桃叔的话
(box)制作经理 李查的话
(box)舞台技术指导 驹爷的话
(box)舞台监督 大侠的话

葡萄牙.英国伦敦
28. Chinatown的老虎
29. 沙德勒之井
(box)沙德勒之井剧院
30. 手机与粽子
31. 美香往生
32. 自己的一把尺
(box)〈狂草〉的纸与墨(陈品秀)
33. 伦敦 明年见
(box)忘不了的画(张爱玲)

英国.西班牙巴塞隆纳
34. 西班牙水舞
35. Gaudi 在台北
(box)高第与圣家堂
(box)巴塞隆纳葛瑞克艺术节、花市剧院
36. 穿黑套装的女人
(box)各部门又忙又乱的日程表
(box)所有人员乱七八糟的不同航班
37. 希腊剧场的圣兽
38. Ol?
39. 花市剧院
40. 城市与传奇
41. 佛堂

西班牙.台北
42. 回家啰
43. 伤情
(box)再见,杨导(顾尔德)
44. 回家
2007年云门春季国际巡演名单

图书序言

2007.10.30 台北.台湾
没想到会变成一本书.

  云门行销部多年建议,我应该写些东西,放到云门网站,跟云门之友讲讲舞团国外巡演的事情。她们说,连我们也不清楚啊。

  事实上,表演艺术在我们的社会仍是一个陌生的行业。许多人以为云门舞者才华洋溢,到戏院化好妆就可以上台起舞。更多人认为场场满座,一定赚翻了,或者,「你们一天到晚到世界各地去玩,好好喔!」

  全然不是如此。以2007年为例,云门在国内演出二十七场,海外有十国十九城四十九场的公演。年初有澳洲之行,春暮再赴澳洲、俄国、欧洲,以及香港、北京,秋天则有美洲之旅:加拿大、美国、巴西。结果,农历除夕在澳洲柏斯,端午在伦敦,中秋在魁北克吃月饼。年初到年尾,拖着行李跑江湖,到了每个地方,下飞机就是工作。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不说出来,外人当然无法了解,连舞蹈科系学生也没观念。

  久未写作,这回下了决心,五六月的七週巡演,我就老老实实每天在旅馆、剧场,甚至在飞机上写字。希望这本书让大家对于这个「逐水草而居」的行业,能够多一点认识。

  十年了吧,联副主编陈义芝不时向我邀稿,「写写你在国外演出的状况都好。」这回我真的写了。他真的四十一篇全登。没想到的是,这一系列文字竟成为他联副二十六年功成休退前最后登用的几篇文章之一。

  我是电脑文盲,贞妮斯在旅途公忙之中,加班帮我把潦草的手迹打成美丽的文稿,传回台北发表。她是第一位读者,也是热情的编辑;许多宝贵的建议,我都照单全收,一一修改。而台北办公室里,Becky负责接「球」,将传回的图文挂到云门网站,送到联副发表。我一路写,一路改,回到台湾,福英接手,校稿,修稿,非常辛苦。

  我也不拍照。多亏蒋?、赞桃和云门诸友慷慨提供他们的照片,来丰富这册只有几万字的小书。

  大块李惠贞小姐,文章见报就隔海邀书,用细心和创意让本书有了活泼光鲜的面貌。

  在出书之际,我要向他们诚恳的致谢,也希望读者们阅读快乐。

图书试读

舞者像大象
2007. 05. 26 威士巴登‧德国

在「芭蕾评论」季刊读到一则五十年代的故事:

乔治‧巴兰钦召开记者招待会,纽约市芭蕾舞团舞者都穿上最好的行头列席。记者问:「你付他们多少薪水,让她们穿得这么美?」巴兰钦说:「舞者就像大象…」大象?舞者们互望一眼。巴兰钦不慌不忙:「她们吃花生度日。」一语双关:薪资菲薄,舞者真的也吃得很少。

读到这里,听到市政厅广场自鸣钟叮当响起(不知有没有小人出来报时,像布拉格和慕尼黑?)我放下杂志,准备上工。今天是首演。

舞台已经搭好。灯光还在奋斗。

22日,雪梨首演后的酒会里,歌剧院节目总监邀约云门再来。两天后的雪梨晨锋报舞评表示,「行草 贰」令人兴奋战慄,「狂草」更上层楼,「云门是个神奇的舞团,希望很快再来,演更多场。」

这些,灯光设计张赞桃,灯光助理黄羽菲,和制作经理李永昌都不知道。首演后一大早,他们提早奔赴德国,与莫斯科来的技术指导林家驹在威士巴登会合。那天晚上,歌剧院请他们看加拿大特技团演出。重点是,演完后特技团拆台,然后云门连夜装台,直至天亮。

威士巴登对技术组而言,是个灾难。

「狂草」服装在歌剧院清洗,褪了一层色。原因不明,也许是本地的水质和染料起了化学变化,彷彿「墨分五色」的意念,也体现在服装上。改了暖色灯光纸补救,男生还好,女生上身紧身衣和下半身的裤子,看来就是两截!观众不觉,我坐立难安。

海外巡演,人坐飞机,道具坐船,为了省钱,要三个月前起程。「狂草」道具,澳洲一套,欧洲一套,美洲一套。雪梨墨纸演出完美。威士巴登这套出了问题,演出前输送墨汁的管子爆了,工作人员急得冒汗抢救。演出延迟十分钟。

没有技术排练,没彩排,匆忙走台,就开演了。然则,舞者从容演出,看不出时差的影响,也感觉不到演出前后台的混乱。观众欢声雷动,漫长的谢幕。去年在柏林看过「狂草」的观众,觉得舞者更精进了。

巴兰钦说的对,舞者有如大象。除了收入少,吃得少,他们也有大象般的肌肉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市面上的书太多了,很多时候,封面和名字只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内容却乏善可陈。但《跟云门去流浪》这个名字,却像一股清流,在喧嚣的文字世界里,显得格外特别。它没有那种强烈的、目的性极强的标题,比如“XX秘籍”或者“XX指南”,它只是轻轻地说,跟我去流浪吧。这是一种邀请,一种分享,而不是一种命令或者说教。我试着翻开了第一页,并没有立刻被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而是被一种温润的笔调打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煽情的段落,就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将自己的经历,将自己的感悟,一点点地铺展在纸上。我努力去理解,去感受,去品味作者想要传递的细微之处。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过了一段段平凡而又充满诗意的日子。我开始思考,所谓的“流浪”,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身体上的漂泊,还是心灵上的解脱?是逃离,还是追寻?这些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点地在我心中发酵,留下淡淡的痕迹。

评分

我对《跟云门去流浪》这本书的期待,并非来自任何具体的介绍或者推荐,而是源于那份名字本身带来的纯粹的想象。它没有给我预设任何具体的场景,无论是高山大海,还是古老城镇,亦或是人声鼎沸的市集。它只是一句温柔的邀约,让我跟随“云门”这个似乎并不存在的存在,去体验一种“流浪”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我看来,是一种对固定模式的暂时的告别,一种对日常轨迹的暂时偏离。它可能是身体的位移,也可能是心灵的漫游。当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试图去分析它的人物设定,或者情节发展,而是完全沉浸在那种氛围之中。作者似乎是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片段,这些片段,或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被我们忽略,但通过作者的眼睛,它们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角落,静静地观察着,感受着,让思绪随着文字的起伏而飘荡。

评分

书架上,一本名为《跟云门去流浪》的书,就这样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等待着被发现。封面上,云淡风轻,山峦起伏,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宁静与辽阔扑面而来。我并非有意寻找这样的故事,生活已然如奔腾的河流,偶尔停下脚步,只是为了喘口气,或是眺望一下远方的风景。然而,当我的指尖拂过书脊,一种莫名的冲动便涌了上来。我无法确定它到底讲述了什么,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期待,只是纯粹地被那份“流浪”二字所吸引。它不像那些精心编织的奇幻史诗,也不像那些探讨人生哲理的深度论述。它更像是一声低语,一种邀约,邀请我去一个未知的地方,体验一种不被束缚的生活。我想象着,也许是一个背包客,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一条没有终点的旅途;也许是一个心灵的追寻者,在山川湖海之间,寻找着遗失的自我。无论如何,这“流浪”二字,承载了太多我对自由的向往,对平凡生活的些许厌倦,以及对未知的好奇。我把它带回家,并非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希望在书页之间,能够找到一种别样的呼吸,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

评分

说实话,《跟云门去流浪》这个名字,让我对它产生了一种好奇,但又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它没有那种特别宏大的背景设定,也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冲突。它只是静静地存在着,仿佛是从生活的一角,被小心翼翼地摘取出来,然后放大,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我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幅画,而不是一个故事。作者的笔触,就像是画家的调色板,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一种独特的视角,赋予了色彩和生命。我看到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风景,听到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情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薄薄的面纱,露出更深层次的意境。我并没有去刻意地寻找书中所谓的“流浪”的意义,而是让它自然而然地流淌进我的意识。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或者说,内心深处,是不是一直渴望着这样的“流浪”?它让我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审视自己,去感受生活本身,而不是被生活所裹挟。

评分

《跟云门去流浪》这本书,它的名字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充满戏剧性或者说教意味的书籍,它更像是一种邀请,一种引导,让你自己去探索,去感受。我打开它的时候,并没有想着去从中找到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或者是什么人生的至理名言。我只是想,跟着这个名字,去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状态。它不像是一部小说,有明确的起承转合,也不像是一本散文集,有清晰的论点和论据。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捕捉,一种瞬间的凝固。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能够将那些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美好,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都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我没有去刻意地分析它的结构,也没有去试图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只是让自己的意识,随着文字的流动而自由地漂浮。我感到自己仿佛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经历,在感受,在与那个所谓的“云门”,一起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