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果陀、终局

等待果陀、终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amuel Beckett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最大的否定莫过于荒谬和不定,迪迪和果果历经漫长的等待仍等不到果陀。假如果陀是自我,他们互相依存的关系,把他们推向一个永远难以独立的处境,他们等待的是永恆失落的自我。假如果陀是个空缺,他们的生命是个永远无法填满的空隙。假如果陀是上帝,也许就如波赫士所言:「他的上帝早已经弃他而去。」《等待果陀》

  哈姆和克罗夫在狭窄的空间里做最后的生死斗,他们面临的是一再被延宕的终局。一位是腿残必须依赖仆人却掌握语言权力的冷酷主人,一位是可以自由行动却缺乏想像力的奴仆;因此他们的决斗像空中挥舞的拳头,永远碰不到对方,胜负也就难以分晓。然而只要一息尚存,他们仍将继续参与斗争,直到……《终局》

  《等待果陀》和《终局》被英国学者John Pilling视为现代西方剧场演变中从现代主义转入后现代主义极重要的过渡作品。此两出作品摒弃契诃夫、易卜生和史特林堡的心理写实主义,也异于亚陶侧重身体符号的剧场特色。和传统戏剧一样,这两出作品被当作纯文本阅读,读者仍可读出兴味,但是剧中缺乏故事、反高潮的剧情、扁平式的人物、片断式和即兴式的对话皆成为后现代戏剧的滥觞。《等待果陀》于千禧年被英国人票选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剧作。

本书特色

◎荒谬剧《等待果陀》享誉全球

作者简介

山缪.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

  爱尔兰人,是诗、小说、剧本和评论的全才作家。写作二十多年,默默无闻,但深受小说家乔伊斯的欣赏。1953年以荒谬剧《等待果陀》享誉全球,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在幽默的笔调中可见沉郁色彩,在精简的文字下可闻丰富节奏感,在剧场上开创极简风格和诗意美学的特色,是首位将无声的语言「沉默」具体化为剧场重要语言的作家,影响2005年诺贝尔文奖得主的英国剧作家哈洛.品特甚深。

译者简介

廖玉如

  辅仁大学中文系学士,英国艾赛克斯大学(Essex University)文学所硕士,英国艾斯特大学(Exeter University)表演艺术学院戏剧所博士。现任成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山缪.贝克特纪事年表
绪论
壹.早熟而孤独的灵魂──山缪‧贝克特
贰.诗意美学、极简结构──贝克特的写作风格
参.《等待果陀》与《终局》导论
甲.小说三部曲
乙、《等待果陀》导论
一.时间与记忆
二.空间与地点
三.追寻自我
四.幸运的呓语
五.结论
丙.《终局》导论
一.时间与重复
二.空间与地点
三.等待自我
四.结论
肆.英文版本
伍.中文繁体字译本
《等待果陀》译注
首演及出版
剧中人物
第一幕
第二幕
《终局》译注
首演及出版
剧中人物
独幕剧
重要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参、《等待果陀》和《终局》导论
贝克特被视为西方戏剧从现代主义转入后现代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英国学者John Pilling更认为《等待果陀》和《终局》是现代西方剧场演变中极重要的过渡作品。此两出作品摒弃契诃夫、易卜生和史特林堡的心理写实主义,也异于亚陶侧重身体符号的剧场特色(Pilling 1994,页68)。和传统戏剧一样,此两出作品被当作纯文本阅读,读者仍可读出兴味,但是剧中缺乏故事、反高潮的剧情、扁平式的人物、片段式和即兴式的对话皆成为后现代戏剧的滥觞。《等待果陀》于千禧年被英国人票选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和被选为最经典文学作品的乔伊斯之作《尤利西斯》互相辉映,足以说明《等待果陀》在戏剧史上不朽的地位。

1947至1949年贝克特着手写《等待果陀》期间,也完成最被称颂的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和《不名者》。此三部小说已预示贝克特后来作品的主题和写作风格,之后无论是中篇或短篇剧本,无不接续甚至加强此三部曲的主旨和风格——小说里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衍生却又马上被消解,人物喋喋不休述说个人的故事,故事看似琐碎,内容却启人疑窦。读者随着叙事内容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却发现那是个无底黑洞,不由自主地旋转再旋转,永远触摸不到底部。


一、小说三部曲
首部曲《莫洛伊》由两则独白组成。第一部分是莫洛伊临死之前的独白:莫洛伊特地来寻找母亲,却不见其踪迹。他独守母亲的房间,回忆昔日的琐碎往事。莫洛伊虽然希望找到母亲,另一方面却痛恨母亲生下他。出生是莫洛伊最难以承受的负担,读者在贝克特论普鲁斯特文章时所说的「出生的原罪」已可见端倪(Beckett 1970,页67)。第二部分是私家侦探墨仁(Moran)的独白,墨仁受雇于神秘人物尤迪(Youdi)(另一个果陀?),追踪莫洛伊。在原因不明的情形下,墨仁身心逐渐衰竭。莫洛伊和墨仁可能是一体两面。墨仁想釐清缠绕心中的许多影像,后来莫洛伊的影像逐渐显现,但是此时读者已分不清是莫洛伊捏造墨仁的影像或墨仁创造莫洛伊的幻影。他说:「也许我创造他,我发现他早在我脑中成形。」(Beckett 1994,页120)莫洛伊和墨仁皆喜欢制造循环式的故事,结尾转成故事的开端,其内容也因此真假难辨,难以信赖,例如墨仁说:「是夜半时分,不是夜半时分。」这种后句消解前句并制造意义模稜两可的语汇,在《等待果陀》和《终局》里俯拾即是。

在第二部作品《马龙之死》里,马龙是位即将死亡的瘫痪者,困在狭小的床上,动弹不得。所幸还有一枝笔可创造绵绵不绝的故事,以填补死亡逼临的恐惧和空虚感。贝克特的名句「没有比虚无更真实的」(Beckett 1994,页193),乃出自于马龙的独白。即将死亡的前一刻是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在被夸大又被拉长的时间里,马龙期待在死亡的那一刻,能了解真实且无时间性的自我。但是和贝克特笔下的其他人物一样,马龙陷在由自己制造的循环式漩涡里,而难以达到中心点。另则,马龙和他的前辈一样,说着似是而非的话:「彷彿什么事也没发生或曾经再发生。」他的追随者《等待果陀》里的迪迪和果果不免俗地在一阵嬉闹之后,最常说的也是:「什么也没发生。」

到了《不名者》时,主角是个没有躯体的声音,藏在一家餐厅窗户边的瓶子中。在灰色不透明的光里,一开始声音回响着:「现在哪里?现在谁?现在何时?」(Beckett 1994,页293)一切混沌不明,主角不知身在何处,甚至不知时间也不知自己是谁?紧接着那声音发出了肯定句:「毫无疑问,我,说我。」但是数行之后又是不确定及否定:「我似乎说,那不是我,关于我,那不是我。」(Beckett 1994,页293)声音似乎陷入了我与非我之间的纠葛,无法和谐自处,但同时也产生互相消解、模煳不清的朦胧意象。最后声音以几句重复话作结:「我不能继续,我必须继续。……我们不能继续,我必须继续……」(Beckett 1994,页418),成为一串缠绵绕樑不绝如缕的回音。这几句语意暧昧、难以确定的话语,后来成为贝克特一首诗的标题,也成为《等待果陀》的主旋律。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