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聲有「文化知日者」之譽。
讀他的散文,就好像跟一位老朋友在居酒屋把酒言歡,聽他把日本文壇和書業一則則的故事娓娓道來,把酒喝完瞭,盡慶而歸滿肚子都是文壇軼事趣聞。
李長聲在本書中梳理瞭日本書業見學八記:作傢、齣版人、書籍、齣版工作者、文學奬與書評、流行、現象與漫畫,一一在他筆下生龍活現:
《三國誌》到瞭日本後是怎麼被改頭換麵?
大作傢的稿酬到底有多高?
小齣版社的薪資有多低?
「文庫」是指什麼書?是在什麼時候問世?
患上「編輯病」的人心理狀態是怎麼樣的?……
正如傅月庵在序言所說:「讓『摸象半世紀』、『哈日哈得要死』的颱灣齣版人與讀者在輕鬆閱讀中,獲得某種觀看的參考座標,解渴的活水。」本書是觀看日本書業的一麵鏡子,除提供瞭齣版業界人士取經之道外,也勾勒齣一般讀者較少機會可碰觸到的日本文壇麵貌。
這些隨筆讀來溫潤風趣,但見解卻又如此精闢深入。「既是文人胸懷,更見學者功底,想像二十年東渡,寒窗沽酒文章,寫盡齣版興廢事,一山更比一山青。」陳浩先生如此評價李長聲。談及日本書業的曆史與發展,爬梳剔抉;閑話作傢們的風流往事,生趣盎然,而文末結語處
述說其個人觀點,每每讓人讀畢玩味再三。
這是一本介於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之間的書,
也是一本兼顧愛書人興趣與齣版人專業的書。
作者簡介
李長聲
隨筆傢、翻譯傢。1949年9月齣生於長春,曾任吉林人民齣版社日本文學雜誌編輯、副主編。1988年移居日本,任職齣版教育研究所,專攻日本齣版文化史。為北京《讀書》雜誌及上海、廣州、颱北等地的報刊撰寫專欄,是東京華文媒體的主要作傢。作品以散文、隨筆為主,內容側重於日本的風土文化。著譯有《居酒屋閑話》(遠流),《隱劍孤影抄》(木馬文化)等。
序
前言
一記 作傢
吉川英治與《三國誌》3
齣久根達郎之路
斬書斬人佐高信
筒井康隆擲筆
村上春樹的體驗5
日本稿酬古今談
版稅之外的救濟法6
對談.鼎談.座談
二記 齣版人
一代雜誌王:野間清治
角川春樹的商法 7
傢族的天下
小林一博:書的三大罪
見城徹的朋友們 11
四十位老闆作傢
三記 書
《文藝春鞦》一韆號
三買《廣辭苑》
櫻花樹下讀岩波
全集故事多
起死迴生文庫本
「新書」的兩種意思
日本的「孔乙己」
小小藏書票
橫排與直排及日本人的二重性
人頭照
四記 工作者
黑衣-編輯
並非齣編輯的洋相
編輯的薪水
編輯之癢
自傢立傳的編輯
裝幀設計傢與他們的抱怨
翻譯是女性的天職
校對的終結
發行部門齣社長?
為齣版社作嫁的外包工作室
舊書交易會風景
五記 奬與書評
菊池寬與文學奬
電影與電視帶來的影響
書評與書評傢
書評三韆
可讀的書評
濛麵殺手寫書評
編輯也要寫書評的時候
六記 流行
暢銷書是怎麼迴事
飽食時代思健康
殺人百科,叫你周周不得安生
下個世紀書「迷你」?
旅遊及其文學與齣版
一億日本盡白癡
柳下泥鰍有幾條
七記 現象
有業無學是齣版
小社三韆
神奇的報紙頭版廣告
一本不賣也賺錢的雜誌
齣版是東京的地方産業
企業與贊助齣版
書不二價
高不成低不就的書價
圖書與咖啡之間
教科書齣版
條碼與圖書的商品感覺
封底的斑馬綫
八記 漫畫
漫畫王國
五百萬有什麼瞭不得!
漫畫齣版三大社
彆把漫畫當漫畫
漫畫的編劇
漫畫,齣版的巨人與批評的矮子
彆瞭,我青春的《少年騰躍》
日本的「漫動」
附記 日本齣版社與書店的交易模式 郝明義
推薦序
颱灣齣版的哈日情懷
傅月庵
颱灣齣版「以日為師」,所從來久焉。二次戰後,初期因有大量日文閱讀人口,各種日文書刊當道,自不待言。六○年代,日本翻譯書漸成氣候,多少齣版商以翻譯《婦人之友》類傢庭生活雜誌所齣的編織、洋裁書籍而成傢立業;七○年代,當時被稱為「日本武俠小說」的「時代小說+曆史小說熱」掀起另一波翻譯高潮,德川傢康、眠狂四郎、柳生宗矩、猿飛佐助、宮本武藏、甚至國定忠治,成瞭「四、五年級同學」的集體閱讀記憶。不鏇踵,日本漫畫大舉入侵,《好小子》、《韆麵女郎》打得本土創作七零八落,至今尚未張眼甦醒。待到九○年代,村上春樹登「颱」,宣告「哈日風」全麵吹起。從影視到齣版,尤其各種日本雜誌中文版,大到汽車,小至時尚,幾乎無形掌控、鑄造瞭颱灣人1/3強的生活風格與品味——另外1/3來自美國,1/3弱纔由本土承擔。
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智慧財産權觀念日益生根,颱灣齣版既然「非日不可」,齣版社赴東京取經洽商者更加絡繹不絕於途,且歸來泰半都說「風景這邊獨好」,無論閱讀風氣、齣版盛況,乃至經營策略,日本都是「泱泱讀書大國」,說瞭算!孰知傢傢有本難念的經,待到「平成不景氣」至極,日本齣版社一傢傢倒,書店你關我也關,二○○一年「目前持續蔓延中,將來也難以避免」的小林一博《齣版大崩壞!?》中文版問世,一下子成瞭颱灣「齣版大震驚!?」——原來巨人也會倒地不起——颱灣齣版人乃至颱灣讀者,也纔總算對日本齣版有瞭比較務實的認知,盡管日本翻譯書還是颱灣齣版界的最愛之一。
颱灣對於日本齣版不切實際的想像,其來有自。原因是齣版産業乃是作傢→編輯∕齣版社→書店→讀者的有機構成,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颱灣人典型性格卻嚮來「實事求是」,各取所需,各急其所用,因此,關於日本齣版,報章雜誌關心的是作傢∕文壇動嚮,齣版社要的是搶下暢銷書版權,書店觀摩的是經營商法坪效擺設……。人人各擁一管,各是其所見,自然窺不齣一隻完整的豹來。日本有專門的齣版學校、多所大學設有齣版課程、大小齣版社林立,但戰後五十年,長期觀察或赴日短期進修的颱灣齣版人,可說絕無僅有。要說「哈」所代錶的是一種「錶麵的、有限的、葉公好龍式的喜歡」,那麼,颱灣齣版人同樣不能倖免於「哈日」之譏。
李長聲先生齣身編輯,以齣版為入世之媒,上個世紀八○年代東渡扶桑,掛單齣版學校,勤工儉學,二十年壯誌不減,寫讀不輟。從北京《讀書》雜誌專欄起,便吸引讀者目光,逐漸形成一群「長粉」(李長聲粉絲),愛其文筆瀟灑、幽默風趣而不失豪情者有之;愛其胸容丘壑,博學多識而莊諧並齣者有之,但更多的是愛書人、齣版人從其「知日」文章中汲取養分,而逐漸拼湊描摩齣一副日本齣版的真實麵目。一個包括〈筒井康隆擲筆〉、〈吉川英治與《三國誌》〉、〈角川春樹的商法〉、〈櫻花樹下讀岩波〉、〈編輯的薪水〉、〈為齣版社作嫁的外包工作室〉、〈暢銷書是怎麼迴事〉、〈條碼與圖書的商品感覺〉、〈漫畫,齣版的巨人與批評的矮子〉、〈一億日本盡白癡〉,從上遊到下遊完整具足的産業麵貌。
二○○八年,由郝明義先生親自選編的《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之間:日本書業見學八記》齣版,讓「摸象半世紀」、「哈日哈得要死」的颱灣齣版人與讀者在輕鬆閱讀中,獲得某種觀看的參考座標,解渴的活水。盡管時間來得遲瞭些、文章選得少瞭些,但我們還是必須說:遲到總比不到的好!這書的誕生,讓颱灣從「哈日」到「知日」的旅程,又嚮前邁進瞭一大步。而這,竟是由一位父親曾被滿州國統治,相當程度上,更能瞭解颱灣的日本情懷的大陸人所寫成,實不能不說是一件因緣殊勝的奇妙之事啊。
相見恨晚李長聲
陳浩
初識李長聲,是在南方都市報的讀書網頁上,一個名為「日下散記」的專欄,讀他寫日本文人作傢昔日在狹小隻有四疊半(四個半榻榻米)的房間內,生活與寫作的情態。讀完那一篇以後,每周一訪此網頁找李長聲的文章讀,就像上瞭癮一樣,直到某月某日,網頁上竟不再有新稿,悵然若失,又沒處尋,不知此君從何處來,文章又往何處去瞭。
念念李君文字,好有一比,習看小橋流水,南方風情,忽見白山黑水,北地衣冠。這說的是中文書寫的文人筆下的日本,數十年來的颱灣自有一熟悉的筆路,溫婉綿延,這李長聲的思路另有傳承,描摹筆法,猶有古風,說事語氣,引人入勝,講日本文壇風流舊事,彷彿三十年代周作人那一輩民國文人齣土,但對書市今貌新人流風,又如數傢珍,這樣一位功底深厚的北派高手,究竟哪兒冒齣來的?
我的悶葫蘆畢竟沒悶得太久,口袋裏的錐子畢竟能冒尖,颱灣齣版界的能人也就在東京近郊找著瞭他,李長聲為郭重興策畫的時代小說係列跨刀寫瞭幾篇膾炙人口的導讀,更親自下海翻譯瞭藤澤周平的隱劍孤影抄,「讀山本(周五郎)小說要準備落淚。度世維艱,正好用淚水來滋潤我們乾枯的心田。」李長聲的好句子是值得背誦的。
我當然更愛讀李長聲的隨筆,通古博今,真性情織齣的好見識,他微醺時寫就的最好,你更該微醺時讀。二○○七年的齣版盛事,便是兩岸三城知名齣版人競編李長聲的隨筆三書:颱北傅月庵編的《居酒屋閑話》,北京秦嵐編《日邊瞻日本》和上海陸灝編的《浮世物語》。你若問我,哪一本勝齣,真不好說,閤該讀者是贏傢,李長聲坐北聽東南西風,自然更是贏傢。
人紅擋不住,二○○八好年鼕。網路與書郝明義走訪東京,挖齣瞭李長聲旅日二十年壓箱底的活兒,話說一九八八年李君從中國東北自費負笈東瀛,專攻日本齣版文化,這《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之間:日本書業見學八記》,寫日本作傢與書、齣版人與事,寫流行現象,文學奬書評漫畫,筆下無虛字,俱是硬裏子。先睹為快,竟讀書稿,比對《四帖半閑話》以來所讀李長聲隨筆結集諸冊佳文,情緻都一一尋得齣處,既是文人胸懷,更見學者功底,想像二十年東渡,寒窗沽酒文章,寫盡齣版興廢事,一山更比一山青。此書當得愛書人一句:相見恨晚李長聲。
剛翻開《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之間》的目錄,我就被一種莫名的衝動所吸引,仿佛是踏入瞭一個未知的迷宮,卻又充滿瞭探索的樂趣。這種感覺很奇妙,有點像小時候在舊書店裏,手指劃過泛黃的書脊,總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尤其在意作者如何處理吉川英治那種宏大的曆史視角與吉本芭娜娜微觀的個人情感之間的張力。要知道,前者是寫《宮本武藏》這樣叱吒風雲的傳奇,後者則是描繪《廚房》裏那些細膩到令人心碎的生活片段。在我看來,這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保留兩位作傢各自鮮明特色的同時,找到那個最微妙的、最能觸動人心的共鳴點。是某種關於“孤獨”的描繪?或是關於“成長”的軌跡?又或者是對於“存在”的哲學思考?我期望作者能像一位高明的翻譯傢,將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卻又飽含深情的話語,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曆史的波瀾壯闊,又能體會到心靈深處的細語呢喃。
评分收到!以下是以颱灣讀者口吻撰寫的五段圖書評價,內容獨立且風格各異,每段都力求詳盡,避免AI痕跡,並以“
评分”分隔: 這本《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之間》真的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感覺像是在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學派對上,意外邂逅瞭兩組截然不同的靈魂。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個簡單的二元對立,或者隻是兩個名字的簡單堆疊,結果完全不是!它更像是在探討一種“betweenness”,一種跨越時代的、風格的、甚至是氣質的微妙連接。我一直都很喜歡吉川英治那種大氣磅礴、充滿曆史厚重感的敘事,他的筆下人物仿佛是從古老捲軸中走齣來,帶著刀劍的寒光和將軍的沉思。而吉本芭娜娜呢?她的文字總是帶著一股淡淡的憂傷,一種日常的、觸手可及的溫暖,以及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讀她的書就像是蜷在沙發裏,抱著一杯熱可可,聽著窗外的雨滴聲。所以,當這兩位看似“南轅北轍”的名字擺在一起時,我充滿瞭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找到他們之間的交集的?是某種文學主題的呼應?或是創作手法上的暗閤?又或者是某種隱性的文化傳承?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作者如何在這片看似荒蕪的“之間”開墾齣文學的綠洲。
评分手捧著《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之間》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瞬間湧現齣無數的畫麵。一邊是刀光劍影,一邊是落英繽紛;一邊是英雄的豪情萬丈,一邊是少女的低語淺笑。我一直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品,無論錶麵風格如何迥異,總能在人類最根本的情感和體驗上産生共鳴。吉川英治的作品,那種對生命、對武士道、對曆史的深刻思考,我想絕非僅限於錶麵的戰鬥;而吉本芭娜娜的文字,那種看似平淡的生活背後,隱藏著的對失去、對愛、對存在感的細膩探究,也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日常描繪。所以,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在“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這兩個文學符號之間,搭建起一座堅實的橋梁。這個橋梁可能是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悟,可能是關於“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也可能是關於“尋找內心歸屬”的漫長旅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即便風格如此不同,兩位大師卻能在人類精神的某個角落,留下相似的印記。
评分坦白說,我原本對《吉川英治與吉本芭娜娜之間》這個書名感到有些睏惑。吉川英治,那個筆下盡是浪人、武士、英雄的硬漢派作傢,怎麼會和以細膩、憂傷、充滿生活氣息的吉本芭娜娜扯上關係?這就像是將戰國時代的廝殺場與現代都市的咖啡館並置,乍看之下毫無邏輯可言。但正是這種“不閤理”反而激起瞭我極大的閱讀興趣。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將這兩個文學世界“硬生生”地拉到瞭一起?他們之間是否存在一種我未曾察覺的、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某種聯係?是關於“生存”的哲學?還是關於“愛”的睏境?又或者是一種對“時間”的特殊感受?我希望這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他們作品的相似之處,而是能深入挖掘他們創作背後的精神內核,去探討那種超越瞭時代、風格、甚至國界的文學共通性。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次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如同在兩個完全不同的風景中,找到一條隱秘的小徑,最終通往同一個令人驚嘆的觀景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