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譁之后台湾现代戏剧论集

众声喧譁之后台湾现代戏剧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现代戏剧
  • 戏剧理论
  • 文化研究
  • 文学评论
  • 台湾文学
  • 当代文学
  • 表演研究
  • 后殖民研究
  • 社会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台湾大学戏剧学系「众声喧譁之后:2006台湾现代剧场研讨会」论文结集。书中收入论文十四篇,概分为「理论篇」、「表导演篇」、「技术设计篇」三大类别。有从当代制作文本出发,探求剧本创作、表演方法、设计美学的可能性;有从文化理论发想,试图解读属于当代台湾社会的意识型态与历史书写;有关注当前的剧场设计与技术及教育,指出既有和可能的概念和方向;有以「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讨论剧场艺术作为产业的经营前景。各论对于进入千禧年后的台湾剧场皆提出了新见,有助于思考台湾剧场的下一步。

作者简介

林鹤宜、纪蔚然

  爱荷华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大学戏剧系副教授,创作社核心团员。

剧作:
  《影痴谋杀》-2005
  《嬉戏》《好久不见》-2004
  《惊异派对-夜夜夜麻2》-2003
  《乌托邦Ltd.》《无可奉告》-2001
  《一张床四人睡》-1999
  《也无风也无雨》-1998
  《夜夜夜麻》-1997
  《黑夜白贼》-1996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理论篇>
周慧玲 中国百老汇的他山之石:从一出观光剧场反思全球化中台湾文化政策的「艺术产业」想像
陈正熙 以剧场书写历史的可能与侷限──以《京戏启示录》、《舞者阿月》、《惊异派对》为例
纪蔚然 跨文化之正解与误读──台湾剧场改编西方正典之实验意义

<表导演篇>
姚坤君 从戏剧活动中寻找创造角色的途径──以《求证》中凯萨琳一角为例
林于? 「舞踏」在台湾的可能性──秦Kanoko在台湾的舞踏活动
于善禄 钟乔帐篷剧作中的边缘论述
傅裕惠 怎得换个「水乳交融」?!记戴君芳、杨汗如与施工忠昊剧场作品《柳.梦.梅》、《情书》与《小船幻想诗》等系列合作
段馨君 台湾现代女性剧场──以周慧玲与魏瑛娟的导演作品为例

<技术设计篇>
刘权富 从阿匹亚到当代戏曲剧场设计美学
詹惠登 台湾剧场运用影像投影技术发展之研究
王怡美 超写实表现手法应用于《就在那个时候的那个时候》服装设计
陈婉丽 传统与创新──从朱丽叶戏服织品的织作来看台湾原住民的文化认同现象
简立人 台湾剧场视觉设计人才的养成与发展
杨金源 从“技术指导”的概念和实践谈台湾的TD教育

议程
编辑委员会

图书序言

台湾现代剧场论述思想起
戏剧人的戏剧研究
林鹤宜

  一九九六年文建会以「台湾小剧场」为主题,在台北市立图书馆举办了首次的现代剧场研讨会。那个场地实在算不上豪华,场面也不惊人,却是剧场界的一时盛事。记得会议中,有关小剧场接受补助,参与政府举办的研讨会,是否形同被政府「收编」的疑虑,始终盘桓不去。剧场人以忐忑的心情,严肃的态度面对,有人甚至激动叫骂,媒体则争相报导。最后以「参与人次逾千,发言人次逾百,交相诘辩,激情落幕」作结(《民生报》)。做为一个戏剧史的研究者,我更感兴趣且心中暗暗叫好的是,这是台湾现代剧场种种,被认真对待,以「研讨会」的阵仗纳入「学术研究」的一个定位点。

  一九九九年文建会再度以「专业剧场」、「社区剧场」和「儿童剧场」三个主题,选择在台南成功大学举办第二次的现代剧场研讨会。许多南下的剧场工作者,都因为参与盛会,而在会场内甚至民族路的小吃摊留下了精采交锋的难忘回忆。

  也许这几年研讨会真的是太多了,又或者台湾的戏剧创作、研究和教育,都已渐渐纳入轨道。文建会似乎忘了曾经让剧场人在意、感动的这一码事,毫无续办之意。台大戏剧系依照正常管道向文建会递出「二○○六台湾现代剧场研讨会」的计画,希望这件在记忆中的好事,能够延续下去。我们的构想有两个:一是「理论与实务全面研讨」,除戏剧历史、文学与文化研究,也把表演与导演、技术与设计都纳入范围。另一是「台湾本位,国际视野」:邀请海内外朋友们共襄盛举,交织出更宽广的视野。

  结果下来了,我们得到文建会十万元的补助。

  而令人喜出望外的,我们也获得来自「建弘文教基金会」的支持。文建会提供让我们能够从一九九六年「思想起」的研讨会脉络;「民间」的「建弘」则提供实质挹助,这样的结果,真是健康、进步到超乎预期。

  会议依历史、文学与文化;表演与导演;技术与设计,分三天进行,并安排赖声川、聂光炎两位「巨星」专题演讲。台湾各大学戏剧系以及剧场界的老、中、青挤满了台大「博理馆」圆筒型的演讲厅。还有来自海外的客人:美国的黄承元、香港的毛俊辉、林奕华、大陆的林荫宇等。一切在剧场人欢聚的热烈气氛中进行,会议前诸多理念,到了会议中只剩下很单纯的感觉:「跟老朋友见见面感觉真好。」

  戏剧研究有它不同于文学研究的重心和方法,长期以来,缘自文学研究的传统,却深深影响着台湾戏剧研究论文的书写和评价。建立一个专属于戏剧研究的书写方式,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想法之一。尽管筹备期间,一直听到来自技术设计组朋友的抗拒:「叫我写论文,你怎么不做个舞台模型?」还好,最后他们都如期交稿。戏剧人可以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我们愈尝试,答案就愈靠近。当然,以戏剧为主轴的学报做后盾,是后续的配套。

  在会议规划之初,我们就设定好论文的审查和出版。只是,改稿、审稿、修稿的过程太复杂,时间也太长,种种状况,延宕至今终于和大家见面。出版之际,考虑到扩大流传,让更多人看见,我们决定去除「研讨会」的框架,以学术专书的面貌现身。

  感谢本书另一位主编也是系主任的纪蔚然,在会议和编辑的大方向和小细节上做我们的靠山,还有认真负责的执行编辑林奎章。更感谢所有参与和支持的朋友们,为这一切划下了美好的句点。

  剧场曾经是最敏锐的一双眼睛,它洞视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切备受瞩目的重大事件和一切乏人问津的蛛丝马迹。充斥着乱象的台湾社会引起的无止尽的骚动,无疑为剧场带来丰沛的刺激。有人迎面痛击,有人逃遁隐晦,舞台上的千言万语,在「以大师为尊」的表相下,「世代交替」正悄然进行。

  这本论文集的出版,如果能印证台湾剧场和这个时代的一点什么,也就足够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