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量数据诠释台湾制造标竿的电子工业。以各项经营独见与心得, 充分结合产业经济面与组织行为面的完整互动关系,提供台湾各大中小企业及政界领袖们指出不同经营思考的方向。
本书特色
以大量数据诠释台湾制造标竿的电子工业。作者以和跨国公司诉讼的实战经验对专利策略详细分析,做为「台湾国公司」控制抄袭者的教战手则。
李显德序 ii
引言 v
第1 章 敢想能做的格局 1
大脑的双重性格 2
男女的性向有别 3
大脑的智慧 6
企业的大脑 7
视野与格局 9
敢想能做 11
成功方程式 12
第2 章 企业的智慧经营 13
生物的分化趋势 13
蓝海的宁静 15
「蓝海」的风云变色 17
企业的转型 20
企业的地缘守成 23
企业的白天领航 24
跳舞的大象 25
Rambus 的智慧 28
小鱼吃大鱼的智慧企业 30
专利的以小搏大 32
第3 章 「台湾国公司」能主导世界市场 35
台湾的「红海」 35
「红海」的「鸿海」 37
「鸿海」的「宏海」 40
亚欧共同市场的成形 42
「台湾国」公司 44
和敌人合作 45
「扁担」成「微笑」 50
精致的制造 52
「台湾国高尔夫公司」 53
「台湾国电子公司」 55
台湾国电脑公司 58
迷你超级电脑 61
台湾头到世界尾 63
穷人商品 65
台湾的「一阳指」67
东风压倒西风 69
图文之美 71
第4 章 夕阳无限好 75
夕阳无限好 75
全球硅晶缺货 79
无晶钻石太阳电池 84
第5 章 半导体的两国论与三国演义 87
半导体产业 87
半导体大户 90
硅晶圆用量 93
晶圆代工争霸战 95
中芯的崛起 100
两张的瑜亮情结 103
中台的晶圆大战 105
台湾坐失良机 108
DRAM 的晶圆大战 112
记忆体的合纵连横 116
DRAM 的未来趋势 121
30 公分的晶圆大饼 125
中华记忆体成主流 127
Moore's Law 的左右手 130
45 nm 的IC 133
半导体的曝光技术 134
工业钻石为殷鑑 138
「大晶圆盾 143
半导体的投资倍增 146
IBM 的半导体生态 148
「台联中」天下无敌 150
半导体的千秋大业 152
「晶圆盾」和「钻石碟」 157
第6 章 专利的游戏 161
专利成就美国工业 161
专利的大玩家 162
专利的紧箍咒 164
韩国的爱国判决 173
雷射专利争夺战 174
发明人分权利金 175
专利加速创新 177
专利的价值 180
专利的排名 183
科技的「鸿海」 185
专利的诉讼 187
专利的潜舰 191
专利的范围 195
专利的策略 197
中国的专利 198
第7 章 品牌及商标 201
品牌的格局 201
商标的混战 207
商标的投机 210
第8 章 研发的创新 213
创新的速度 213
老二的哲学 216
创新的方法 218
创新的公司 219
开放的创新 220
研发的格局 221
研发的视野 223
第9 章 企业的秘笈 229
商业机密(Trade Secret) 229
可口可乐的祕方 231
第10 章 台湾钻石之路 235
钻石的「白天翱翔」 238
附录1 全球半导体晶片的发展趋势:台湾「钻石岛」科技的愿景刍议 243
附录2 CMP的超越技术-台湾主导全球半导体制造的契机 259
附录3 宋健民让中国砂轮翻身传产股后 279
附录4 中国砂轮从磨石头到切晶圆-演绎企业进化论的佼佼者 283
附录5 有关作者 291
荣获经济部第十三届科技奖的个人成就奖(前瞻技术创新奖 291
荣获2006 年中华民国微系统暨奈米科技协会最高荣誉-卓越奖 295
荣获2007 年中国材料科学学会-材料科技杰出贡献奖 296
荣获2007 年中华民国微系统暨奈米科技协会-微奈米科技工业贡献奖 297
第七届台湾工业银行创业大赛-台政大钻心队夺冠 自组2 亿元公司 297
宋健民中砂刊物专题表 298
宋健民国内发表着作表 301
宋健民国外发表着作表 307
宋健民专利表 321
附录6 柳暗花明又一村 327
附录7 上穷碧落下黄泉 341
附录8 无情荒地有晴天 355
附录9 大道无为生意识 379
新书介绍 413
台湾何去何从?(上):从两岸零和到海崃共荣 413
引言 413
钻石争霸战 第一集:宝石钻的全球大战 417
自序-我爱钻石 417
林心正序(中国砂轮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27
钻石争霸战 第二集:金刚石的世界大战 432
杨宗庆序(深圳市晶瑞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432
钻石争霸战 第三集:钻石碟的台美大战 434
赵郁文序(新扬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兼副总经理) 434
封面 438
读到“从红海浮沉到白天超越”这个副标题,我立刻联想到近年来台湾社会弥漫的种种情绪。一方面,我们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国际局势的起伏、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区域间的竞争,都像巨浪一样拍打着我们,让人感到些许的无力与迷茫,仿佛在“红海”中挣扎求生,不知何时才能找到喘息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骨子里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熄灭。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深入剖析,究竟是什么样的“红海”,让台湾的经济、社会、甚至文化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产业转型的阵痛?是地缘政治的挤压?还是内部社会结构的张力?而“白天超越”又需要我们具备哪些素质和采取哪些策略?是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更积极的国际合作?还是更深刻的社会共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们跳脱困境、拥抱未来的具体思考和方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绘。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从红海浮沉到白天超越”,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在台湾生活了数十年的普通市民,我常常会思考台湾的定位和出路。我们究竟身处怎样的“红海”?是因为全球竞争激烈,还是因为地缘政治的阴影?这种“浮沉”的状态,是暂时的挣扎,还是长期的困境?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吸引我的是“白天超越”这个充满力量的词汇。它暗示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发展轨迹,一种摆脱困境、实现飞跃的可能性。我迫切想知道,作者认为台湾应该如何实现这种“超越”?是通过技术创新?文化输出?还是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深刻的启发,帮助我们这些普通民众,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台湾的挑战与机遇,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名《台湾何去何从?(下):从红海浮沉到白天超越》光听着就让人思绪万千,尤其是“下”这个字,暗示了前文一定铺陈了更深层次的议题,让人对接下来的探讨充满期待。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就是各种关于台湾命运的讨论,从政治光谱的左右之争,到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再到国际空间的争取,每个议题都像是一团缠绕的毛线,既紧密相连又难以厘清。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从“红海浮沉”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隐喻出发,勾勒出台湾在复杂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变局中的生存状态。所谓的“红海”,是饱和竞争、利润微薄的战场,还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险境?而“白天超越”,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突破?是民主价值的深化?抑或是文化软实力的崛起?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贴近台湾基层生活的视角,去解析这些宏大的概念,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其中的普通民众,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脉络,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毕竟,台湾的未来,最终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动所塑造的。
评分“台湾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大概是每一个关心这片土地的人都曾反复问过自己的。而“(下)”这个标注,让我觉得作者的论述一定是一个层层递进、深入骨髓的过程。光是“从红海浮沉到白天超越”这几个字,就足够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我很好奇,作者会将“红海”这个概念具化到哪些具体的面向?是经济上的零和博弈?还是政治上的左右为难?亦或是文化上的迷失与挣扎?而“浮沉”二字,又带着几分无奈与抗争的张力,让人好奇其中蕴含的深层故事。相较之下,“白天超越”则像是一道曙光,描绘着一种理想的未来。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描绘出实现这种“超越”的路径,它是否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是否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是否需要我们重新定义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式,一种能够穿透迷雾、直抵核心的洞见。
评分“台湾何去何从?”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也承载了无数台湾人心底的期盼与忧虑。尤其是“下”这个字,让我觉得作者可能在探讨更为深层、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或许是关于台湾的身份认同,关于我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如何与当下以及未来的世界接轨。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红海浮沉”这个概念,是单纯的经济竞争,还是更广泛的生存压力?是否会涉及两岸关系,亦或是全球化浪潮下的个体价值?而“白天超越”的意象,则充满了希望与活力,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为台湾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可实现的未来蓝图,这种蓝图不应该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台湾自身优劣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际局势的精准研判。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从宏观层面,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面向的议题融会贯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说服力、更能引起共鸣的分析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