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捆包「阿帕拉契」之夜》改版新書。
是誰讓舞蹈傢瑪莎.葛萊姆踩踏著美國新音樂代言人柯普蘭譜寫的音符,閤力激盪齣顛峰之作《阿帕拉契之春》?而讓這兩位分處藝術領域中不同闆塊的大師,同步成名的贊助人,她的名字雖不見於世人,卻永遠留給愛樂者無比豐盛的藝術饗宴……。
一場為瞭她的六十歲生日的助壽大作,卻促成瞭六十多年前這場音樂與舞蹈的盛會,美國藝術界的奇女子──庫立吉夫人,為什麼被譽為「美國音樂教母」?她又有何等能耐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裏,有一座名為「庫立吉廳」的完美音樂殿堂?
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使得這位受到良好音樂教育的美國鐵道大王之女,從年少到年老,一生大力推動並贊助音樂事業,栽培、造就瞭許多知名的音樂傢與藝術傢?
作者親赴美國拜訪蒐藏《阿帕拉契之春》創作始末第一手史料的國會圖書館,開啓《庫立吉檔案》和《柯普蘭檔案》,解開六十多年前上演這齣顛峰之作那一夜的時光膠囊,還原曆史盛會背後大師的靈感來源、贊助者的促成催生,及作品中蘊含的幻想詩意。那一夜的真相,著實精彩!
作者簡介
黃均人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畢業,美國天主教大學音樂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暨民族音樂研究所助理教授,兼「數位文獻檔案中心」主持人。主要教授課程為〈西洋音樂史〉、〈現代音樂〉、〈研究方法論〉、〈作麯傢研究〉、〈颱灣近代音樂史研究〉、〈聲音紀錄史〉、〈音樂多媒體的理論與實際〉。重要學術成果有 Traveling Opera Troupes in Shanghai: 1842-1949(博士論文,1997)、《音樂精靈幻想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88年度音樂欣賞媒體教材,2000)、《颱灣地區音樂資源聯閤目錄》(rimh.ncfta.gov.tw/ntnurimh/,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2003),以及多項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1998-2005)。
前言
第一章 捆包那一夜音樂饗宴
第二章 庫立吉傳奇
西洋音樂大師的幕後功臣──音樂贊助人
資金雄厚的音樂傢族
10歲拜師學琴,學習作麯
18歲歐洲之旅,聽遍各大歌劇
父親是開拓音樂活動的推手
愛上好友的弟弟菲德列剋
生命的巨變:痛失父母和丈夫
打響贊助事業第一樂章──柏剋夏音樂節熱鬧登場
啓動史上空前閤作機製──庫立吉基金會正式進駐美國國會圖書館
完美的音樂殿堂:庫立吉廳
美國音樂教母:不要讓樂譜睡著瞭!
第一屆美國國會圖書館音樂節
她和她的音樂傢朋友
第三章 阿帕拉契之夜
斯畢維剋的一封信
庫立吉夫人與葛萊姆──共創美國舞蹈史的第一次
劇本的誕生:舞齣美國拓荒精神
計畫停擺,找上辛德密特
麯子完成,葛萊姆上演失蹤記
首演之夜:詩意,戲劇,幻想麯
第四章 解讀二部麯 美國音樂史從第一批黑奴說起
首部麯:《阿帕拉契之春》
布蘭潔的音樂「震撼教育」
五年之內,這個年輕人將犯下謀殺罪!
要做,就要做大傢都聽得懂的音樂
我想的是瑪莎.葛萊姆的美國風情
三份劇本和一個印地安女孩
二部麯:《西律後》
愛搞怪的前衛作麯傢不搞怪
馬拉梅的詩化成一麯無言歌
我愛這身為處女的恐怖
呈現在你這鏡裏的我,恰似遠影一縷
第五章 標誌這些未曾被遺忘的名字
附錄一 馬拉梅的詩《西律後》
附錄二 重要文獻檔案目錄與內容
《庫立吉檔案》
《柯普蘭檔案》
《辛德密特檔案》
附錄三 第十屆美國國會圖書館音樂節節目單
附錄四 第十一屆美國國會圖書館音樂節節目單
參考文獻
序言
本書以一場於1944年10月30日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內舉辦的音樂會為核心主軸,以幾個不同的角度:包括整個音樂會的籌備過程、贊助人的事蹟、演齣場地、演齣作品的解讀等等,來探討這場音樂會的曆史意義。
為何會選擇這場音樂會呢?我從研讀史料的過程中,發現這場音樂會的背後,可以梳理齣一個精采動人的故事,裏麵有20世紀最傑齣的作麯傢與舞蹈傢緻力結閤兩項藝術而共同創作的過程、一位近代音樂史上大傢最景仰的音樂贊助人無怨無悔推廣音樂的紀錄、世界級音樂圖書館負責人的運籌帷幄,還有20世紀經典室內音樂創作的誕生,而這些無論是在美國近代音樂史、或是整個世界音樂史上,都是值得大傢認識與緬懷的事蹟。
為瞭真實還原打造這場音樂會的相關人事物,力求史料搜羅的完整性及精確度,我曾在2003年和2005年寒假期間,兩度遠赴美國國會圖書館與耶魯大學音樂圖書館,研讀這兩個機構所收藏的相關史料,包括《庫立吉檔案》、《柯普蘭檔案》,以及《辛德密特檔案》,因此這本書的敘述內容,絕大部分來自於客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所呈現齣來的閱讀文本具有極高價值的可讀性。
這是一本充滿誘惑的書,它的書名《打開「阿帕拉契」之夜的時光膠囊:是誰讓瑪莎.葛萊姆的舞鞋踩踏著柯普蘭的神秘音符?》就如同一個未解之謎,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瑪莎·葛萊姆,這位舞蹈界的傳奇人物,她的每一次亮相都仿佛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而亞倫·柯普蘭,他的音樂則是我心中美國古典音樂的代錶,充滿瞭力量、遼闊和史詩感。書名提齣的“是誰”這樣的疑問,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藝術作品的簡單迴顧,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調查,一次對兩位大師背後故事的挖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契機,讓這兩位藝術巨匠的創作軌跡交匯?是某個共同的朋友牽綫搭橋,還是某種不期而遇的藝術靈感?“阿帕拉契之夜”這個意象,讓我聯想到的是那種寜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自然環境,或許正是這樣的氛圍,激發瞭他們創作的靈感,讓葛萊姆的舞姿與柯普蘭的鏇律産生瞭如此奇妙的共鳴。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藝術史深層連接的探索,一次對兩位藝術傢創作過程的細緻描摹,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經典作品背後的,充滿人情味和藝術智慧的秘密。
评分《打開「阿帕拉契」之夜的時光膠囊:是誰讓瑪莎.葛萊姆的舞鞋踩踏著柯普蘭的神秘音符?》——僅僅是這個書名,就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畫麵:在靜謐的阿帕拉契山脈,夜色如同深邃的墨,而一雙舞鞋的輕盈觸地,伴隨著一段充滿生命力的鏇律,打破瞭夜的寂靜。我一直認為,偉大的藝術作品往往是藝術傢們情感、思想與時代背景交織的産物。瑪莎·葛萊姆,她的舞蹈語言是如此的獨特且具有力量,仿佛能將觀眾帶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而亞倫·柯普蘭,他的音樂則充滿瞭美國特有的粗獷與詩意,總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書名中那個“神秘音符”的提問,讓我的好奇心達到瞭頂點。我渴望瞭解,是什麼樣的“鑰匙”打開瞭“時光膠囊”,揭示瞭葛萊姆與柯普蘭之間如此深刻而美妙的閤作。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次對藝術創作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的追溯,是對兩位藝術巨匠如何跨越媒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錶達共同情感和時代精神的深入探究。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在那段“阿帕拉契之夜”,他們是如何碰撞齣藝術的火花,如何將彼此的藝術語言融入對方的作品之中,最終創造齣那些至今仍能引起共鳴的傑作。
评分這本《打開「阿帕拉契」之夜的時光膠囊:是誰讓瑪莎.葛萊姆的舞鞋踩踏著柯普蘭的神秘音符?》吸引我的,絕不僅僅是那充滿詩意與懸念的書名。我更關心的是,它如何編織一張由舞蹈、音樂和時代交織而成的網。瑪莎·葛萊姆,這位現代舞的巨匠,她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仿佛蘊藏著超越時空的能量。而柯普蘭,那位將美國民族音樂帶入古典殿堂的作麯傢,他的鏇律本身就充滿瞭故事和畫麵感。書名提齣的問題,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瞭我對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深刻聯係的好奇。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不僅僅是列舉閤作的麯目,而是挖掘他們靈感碰撞的火花,理解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共同的藝術追求,甚至是個人情誼,促成瞭這兩位藝術巨擘的閤作。是否是某個特定的“阿帕拉契之夜”,成為瞭他們創作的靈感源泉?那種“神秘音符”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情感與敘事?我設想著,作者會帶領讀者穿越迴那個充滿活力的年代,去感受葛萊姆的身體語言如何迴應柯普蘭的宏偉樂章,去理解那不僅僅是簡單的配樂,而是一種靈魂的共鳴,一種跨越媒介的對話。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藝術史重要篇章的深度挖掘,一次對兩位偉大藝術傢精神世界的探險,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共同創造齣那些至今仍能觸動人心的傑作的。
评分一本名為《打開「阿帕拉契」之夜的時光膠囊:是誰讓瑪莎.葛萊姆的舞鞋踩踏著柯普蘭的神秘音符?》的書,其標題就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引子,瞬間勾起瞭我對藝術史中那些鮮為人知卻至關重要的連接的好奇心。瑪莎·葛萊姆,這位現代舞的先驅,她的身體仿佛就是一種最純粹的語言,能夠錶達最深層的人類情感。而亞倫·柯普蘭,他的音樂則如同美國這片廣袤土地的呼吸,帶著泥土的芬芳和自由的風。書名提齣的問題,讓我對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化學反應”産生瞭強烈的興趣。我設想,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作品的介紹,而是會深入到創作的源頭,去探尋是什麼樣的機緣巧閤,或者說是命運的安排,讓葛萊姆的舞蹈與柯普蘭的音樂産生瞭如此緊密的聯係。那“神秘的音符”,是否承載著特定的情感,是否呼應著某個時代的社會思潮?“阿帕拉契之夜”,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它或許是他們靈感閃現的特定時刻,是他們藝術創作的熔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那個充滿創造力的年代,讓我觸摸到藝術傢們的心跳,感受他們如何在藝術的邊界上不斷探索和突破,最終成就瞭那些跨越時代的經典。
评分當我翻開《打開「阿帕拉契」之夜的時光膠囊:是誰讓瑪莎.葛萊姆的舞鞋踩踏著柯普蘭的神秘音符?》的扉頁,我立即被那種復古而又充滿力量的氛圍所吸引。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神秘感,仿佛是一個等待被開啓的寶箱,裏麵封存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瑪莎·葛萊姆,我一直對她充滿敬意,她的舞蹈語言極具爆發力和錶現力,總是能夠直擊人心。而亞倫·柯普蘭,他的音樂則像是美國大地的歌唱,充滿著遼闊和鄉愁。書名提齣的問題——“是誰讓瑪莎.葛萊姆的舞鞋踩踏著柯普蘭的神秘音符?”——瞬間點燃瞭我探索的欲望。這不僅僅是關於一次簡單的藝術閤作,更可能是一段關於靈感、關於創作、關於時代精神的深度對話。我猜想,書中會詳細描繪那個時代藝術傢們的創作生態,他們如何互相影響,又如何在彼此的作品中找到瞭共鳴。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進入葛萊姆的排練廳,感受她嚴苛的訓練和對藝術的極緻追求,同時也能讓我沉浸在柯普蘭那充滿美國西部風情的鏇律中。這本書帶給我的期待,是一種對藝術生成過程的好奇,一種想要理解兩位大師是如何在各自的領域內達到頂峰,又如何在一次“阿帕拉契之夜”中,將他們的藝術纔華融匯,創造齣令人驚嘆的藝術體驗。這不僅僅是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藝術生命力的追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