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移民第三代的独孤笑笑,偏偏槓上大陆红遍十方的「国学超女」于丹和「历史超男」易中天!
独孤笑笑18岁高中毕业后,因为父亲认为女孩子不必念那么多书,结果没上大学,便踏入社会找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报馆当记者,从18岁一直工作到53岁退休。
三年前,独孤笑笑开始在部落格上抒发自己的一些人生感触和牢骚,没想到就这样一直不间断地写下去。一次偶然逛书店,她把于丹和易中天两位教授的《经典,可以这样读》买来看,发现他们有许多说法似是而非,而且有许多明显的错误,她觉得有责任把所知道的说出来,让读者们作为一种参考,结果就写出了《笑话于丹易中天》。
于丹是很感性,可她实在欠缺理性;说经论典的易中天,却也是曲解经典之人。所以,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士、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书卷?得主、《李光耀回忆录》的责编……年逾知天命的独孤笑笑,决定要《笑话于丹易中天》。
《笑话于丹易中天》VS.《经典,可以这样读》,古老国学在新时代的论战!
作者简介
独孤笑笑
本名莫洁瀛,又称gilamok(gila,马来土话「疯狂」之意)。
1952年出生于新加坡,在新加坡土生土长,是移民的第三代。祖父、父母皆南迁自中国大陆,祖籍广东省潮安县。
出身小康之家,小时候生活、读书普普通通。十七岁高中毕业后,踏入报界,当记者、翻译、编辑。于1996年获指定为《李光耀1回忆录》中文版上下两册之文字编辑。
早在1997年,因缘际会报读了北京大学2与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联合举办之「中国语言文学文凭与高级文凭课程」,得北京大学派出教授南来指导。一面工作一面求学,两年后毕业,成绩优异,同学六人得缘负笈北京大学,完成文学士本科最后一年课程,2000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学位(汉语言文学)。
2005年退休,2006年继续读书,考入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2007年第一学年结束,获颁书卷?。2008年第二学年结束,自行办理退学,为追寻更高理想,告别台大校园,迈向不可知的未来……
我为什么写
中国文化就像无形的根,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紧紧地牵连在一起。我写这本书,只为了表达飘零的叶对根的深深的依恋和孺慕。
2006年10月1日中国国庆这一天,北京师范大学一个普通教师——于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第4套)《百家讲坛》开讲,不过讲了短短七天的《论语》,便引起意料之外前所未有的轰动。中华书局善抓时机,迅速出版了以其讲稿为蓝本的《于丹〈论语〉心得》,六十万册的首印数,超过了《百家讲坛》另一「明星」《易中天品三国》的五十五万册。这书后来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天销出一万四千本,签售一万二千六百本,不但打破了易中天在上海书展中缔造的一天签售四千多本的纪录,也刷新了中国全国所有书店的销售和签售纪录。
易中天是《百家讲坛》「捧」出来的,比于丹更早窜红的「名人」。他在节目中「大话」三国,靠着一张大嘴巴想什么就讲什么,结果拥戴者像嗡嗡一窝蜂似的跟着跑。有人认为易中天是「电视忽悠出来的怪胎」,有人认为「这是历史学界的悲哀」,但更多的是一般群众的狂追疯随,网络上甚至传出了许多网民「嫁人要嫁易中天」这样的「以身相许」。
什么是「怪胎」?什么是「悲哀」?斗不过「易中天现象」,大家懒得管,不管,要管的也管不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推出系列文章《于丹现象?示录》,说:「一事非同寻常,也便成了『现象』。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
然而,一事非同寻常的成为「现象」,「现象」背后透露着什么讯息,群众可以不理解不追究,读书人、有识之士却不能将之视为理所当然,不闻不问。
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不是隐约、而是非常清楚的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但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这四句话,必须修正。
以白话诠释经典是对的,却不能想当然尔的说是「心得」,明目张胆的加油添酱胡说八道。以经典诠释智慧是错的,智慧不是通过经典诠释,智慧乃是我们通过正确诠释经典,通过正确解读古圣先贤的教诲,靠着我们的悟性向古圣先贤「求」来的。以智慧诠释人生是对的,但是古往今来智慧只有一种,不分「传统」与「未来」。以人生诠释人性,做不到!你我人生多姿多彩,你我人性变化万端,我们只能向古圣先贤取经,设法知行合一,净化我们的心灵,以求复归至真、至美、至善。
在《论语》里,孔子从无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孔子是朴实的孔子,说与做都是同样的一套。所以,历史上孔子不是万人空巷被狂追疯随的「明星」;孔子的学生、门徒也没有任何一个是「明星」。
于丹讲《论语》而成明星,看来她和一些人是把这传统文化的路子走错了。
「错」在哪里?错在许多人听了于丹的「心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但若你问他们有什么「心得」,他们没办法说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们根本不知孔子到底真正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想着些什么。
这就是于丹的「心得」,这就是「于丹现象」背后透露的讯息。
「于丹现象」引来对于丹的批评非常多。《于丹现象?示录》介绍,于丹的反应一直很低调也很谦虚。她自己说:「如果在大学讲坛上我这样讲,那我是渎职的,是对专业的学生不负责任。但如果在电视上以一个大学讲堂上的严谨,讲求考据的话,也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
于丹的理由是:「因为上电视必须考虑观众,十五岁以上的中学生要听得懂,还要喜欢听。现在每个人被多重价值观撕扯着,各种争鸣都是有道理的,《论语》可以从太多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讲的《论语》,不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的儒术,也不是被后人顶礼膜拜的儒教,也不是被学者皓首穷经、毕生钻研的儒学,也不是治天下的半部论语。它只关乎个人的修养,是中国人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一个参照系。让更多人开始重新翻阅中国古书,效果就达到了。」
可惜于丹的话严重地似是而非。首先,她承认如果她在大学讲坛上这样讲,是渎职,可见她知道自己是乱乱讲。她说,要让中学生和群众听得懂,如果以一个大学讲坛上的严谨,讲求考据的话,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天呀,这是哪一门子的逻辑!
所以,于丹讲《论语》的不严谨、不讲求考据,她自己随想乱讲,是既定事实。把一部《论语》乱乱读、泛泛说,说它「只关乎个人的修养,是中国人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一个参照系」,于丹「代入」孔老夫子,「踩」在孔老夫子的头上,未免太抬举她自己了。
于丹说,她讲的《论语》要是「让更多人开始重新翻阅中国古书」,效果就达到了。但我们恐怕更多人开始重新翻阅中国古书,便戳穿了于丹的底!或者更多人只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结果孔子说的不是于丹说的,于丹说的被当成孔子说的,孔子被说的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便从此沈冤难雪了也!
我不懂传播学,但是懂得传播学的于丹教我:「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容易传播,你把它整得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
我很庆幸自己永远也整不出那种「特别深邃」,因为我本来就是那种「傻傻的、笨笨的样子」。所以,读经典,我只敢把原典找来老老实实先解读、注释搞清楚。我不敢信口开河,所以整不出「深邃」。
于丹有智慧,易中天会幽默;由INK(印刻)出版,以于丹、易中天演讲对谈内容辑录而成的《经典,可以这样读》,可以说是他们的智慧和幽默的结晶吧!我因为「傻傻又笨笨」,所以没有智慧也不会幽默,所以我就简单地(或者特别简单地)把于丹和易中天的《经典,可以这样读》也拿来读一读,想要学一点他们的「智慧」与「幽默」。
然后,我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来「傻傻地、笨笨地」写写自己的智慧与幽默,希望能在中国文化广阔深邃的海洋里,也投入一点自己的智慧与幽默。
中国文化就像无形的根,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紧紧地牵连在一起。我写这本书,只为了表达飘零的叶对根的深深的依恋和孺慕。
中国文化是一部部智者的精髓合集,如何研究、学习,如何继承、发扬,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我之「笑话」于丹和易中天,这样一篇篇的写下来,终至于写成一本书,只不过为了针对于丹和易中天「现象」的背后,做一个鲜明真实的披露。
因为我深深知道也深深相信,有智慧的读者终将会明白,我们应该怀着何许程度的虔敬,去理解中国文化,去传承中国文化!
初拿到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它那个极其吸引眼球的书名。当“笑话”与“于丹”、“易中天”这两个响当当的名字并列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太有创意了!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欣赏于丹老师的知性与亲和力,以及易中天老师的犀利与幽默。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论语》的解读上,还是在历史的讲述上,都曾带给我许多启迪和思考。所以,当看到“笑话”出现在书名中,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种场景:也许这本书并非是简单地将笑话集锦,而是将那些深刻的道理、经典的片段,用一种更加活泼、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甚至可以想象,在讲解某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时,可能会穿插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逸闻趣事;在阐述某种人生哲学时,或许会借用一个巧妙的比喻,引发会心一笑。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轻阅读”的尝试,它或许能让那些对传统文化望而却步的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悄地被知识所吸引,被智慧所感染。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丹老师和易中天老师的讲学风格都颇为喜爱。于丹老师的解读,总是能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变得鲜活而贴近生活,仿佛孔子老子就坐在我们身边,用温和而充满智慧的声音与我们交流。而易中天老师的历史叙述,则如同说书人一般,将那些遥远的年代和人物,讲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所以,当我的目光落在这本书的书名“笑话于丹易中天”上时,心中不免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结合?是作者在严肃的文化解读中巧妙地融入了幽默的元素,还是将一些关于这两位文化名人的趣闻轶事汇集在一起?我设想着,或许在某个关于人生哲理的探讨中,会突然蹦出一个令人捧腹的段子;又或者,在描绘某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时,会用一种极其生动、甚至有些夸张的比喻来加以说明,让读者在笑声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文化和历史,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一种打破传统、连接古今的巧妙桥梁。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笑话于丹易中天”这个书名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感便油然而生。我一直以来都是于丹老师和易中天老师的忠实听众和读者,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打开了通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宝藏大门。于丹老师的温婉与智慧,易中天老师的犀利与幽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笑话”的加入,却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我设想着,这本书是否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与幽默元素相结合?也许,是在于丹老师解读人生哲理时,用一个贴切的笑话来印证某个观点,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又或者,是在易中天老师讲述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时,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充满趣味性的历史轶事,让那些遥远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破壁”之举,它或许能够打破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严肃壁垒,用一种更轻松、更亲切的方式,将知识的种子播撒进更广泛的读者心中,让大家在会心一笑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启迪与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引起了我的好奇,当我看到“笑话于丹易中天”这几个字的时候,脑海里瞬间闪过了无数个画面。于丹老师的《论语》解读,总是那么深入浅出,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人豁然开朗;而易中天老师的历史讲解,更是如同陈年的佳酿,醇厚而富有洞察力,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么,当这两位知识渊博、风格各异的大家,与“笑话”这个意想不到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是枯燥的学术讨论中插入的诙谐插曲,还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解读深邃的思想?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它或许能让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心态去接近那些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文化经典,在捧腹大笑中领悟人生的哲理,在妙语连珠间洞悉历史的脉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门,通往一个充满智慧与乐趣的全新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咒语,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笑话”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信号,而将其与“于丹”和“易中天”这两位在很多人心中代表着智慧与学识的名字并列,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也激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不禁开始想象,这本书的内容会是怎样的。会不会是在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时,穿插一些与古代圣贤相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又或者,是在易中天老师讲述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插入一些关于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充满趣味的“花边新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经典文化和历史人物。它或许不像一本正襟危坐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用最生动的语言,最有趣的段子,来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我深信,在笑声中领悟到的道理,往往比枯燥的背诵更加深刻;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的历史,也更能长久地留在记忆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