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琢磨《红楼梦》跟很多红学家路子不太一样,
我不喜欢高堂讲章、笼而统之地做思想、人物、艺术论析,
专喜欢琢磨细节,琢磨曹雪芹如何写人与人之间具体交往。
我觉得这样琢磨,对我这个写小说的人来说最有用,
也最能体味出《红楼梦》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
《红楼梦》有趣就有趣在,它写人物之间的交往时,
不是写简单的交往,而是充满了智慧。
──马瑞芳
《红楼梦》里有美食介绍、有建筑描绘、有风土民情、有服装设计、有人情世故……
《红楼梦》涵盖之广,使得各方学者纷纷投入《红楼梦》的研究中,乐此不疲。
每个学者对于《红楼梦》都有其解,由谁来解,便会解出不同的韵味与学问。
易中天曾说:「直、爽、又好玩的马瑞芳,是『百家讲坛』里最有人缘的一个。」
性情率真的马瑞芳,经历过在「百家讲坛」说《聊斋》,找到了经典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便在于它贴近人心与生活。
因此,她在撰写本书时,不仅从学者的角度,
更从小说家的角度去琢磨《红楼梦》里人与人的交往、爱人之间幽微的心情变化。
她借用佛斯特的小说观「人生五大事件」,即:出生、饮食、睡眠、爱情、死亡,
探讨《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宝黛爱情」。
马瑞芳豪爽、直言的评论,让人拍案叫绝;
看过她关注到的细节,让人发现不曾看到的《红楼梦》,
其中的人情世故、爱情习题,在马瑞芳的解读下,读者将有全新的体会。
作者简介
马瑞芳
1942年4月出生。
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带领人,兼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主要着作有:《马瑞芳重校评点聊斋志异》、《蒲松龄评传》、《聊斋志异创作论》、《聊斋人物论》《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马瑞芳说聊斋》等;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散文集《煎饼花儿》、《学海见闻录》、《假如我很有钱》、《野狐禅》、《女人和嫉妒》、《漏泄春光有柳条》等。
曾获:85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首届全国女性文学创作奖、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创作散文一等奖、全国纪实散文奖等。
【自序】试解其中味
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三世情缘
林黛玉跟贾宝玉的感情恰好是三世情:
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的灌溉之恩;
绛珠仙子对神瑛侍者的刻骨铭心;
林黛玉和贾宝玉缠绵悱恻的恋爱。
薛宝钗胎里带来的热毒
薛宝钗出生时就有胎里带来的热毒,
需要经常用大自然最本真、最纯洁的东西来纠正,否则就会发作。
这,就是曹雪芹写的薛宝钗的出生,意味深长的出生。
绛珠仙子降临贾府
林黛玉进府就先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
这一课,既教她认识外祖母家的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又教她知道贾府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还教给她在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应该怎么样吃饭、怎么样喝茶?
神瑛绛珠初聚首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人出生过两次。
一次是在人开始生活的那一天,一次则是在爱情萌发的那一天。
曹雪芹诗意化地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出生,
他们的又一次「出生」,
就是绛珠仙子跟神瑛侍者诗情画意的初次会面。
识金锁和认通灵──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
曹雪芹写薛宝钗的金锁在荣国府亮相,
採用「山形步步移」的方法,
一步一步地深,一步一步地变,
还故意留下漏洞让我们思考……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黛爱情的萌芽阶段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情节不是描写爱情的情节,而是爱情萌发的情节。
宝玉和黛玉互相非常亲热、体贴、关爱,
亲哥亲妹般一点儿没有男女之别的界限,又一点儿也不越轨,
但是爱情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悄然生长。
我为的是我的心──宝黛爱情的明朗阶段
莎士比亚曾写过:爱情就像四月的天气,
一会儿,显示阳光下的一切美丽;一会儿,乌云遮住了一切。
曹雪芹写宝黛爱情,真是:
云漫云收都在情中,雨注雨停都有爱意。
宝黛心灵过招──共读《西厢》(上)
宝黛爱情之所以好看,
就是它既写出了宝黛爱情的缠绵悱恻、甜蜜温馨,
写出了宝黛爱情的曲曲折折、回回环环,
又写出了封建社会贵族青年男女爱情的深层次内涵,
写出了他们既追求爱情幸福,又受制于封建礼教羁绊的复杂心理。
黛玉情感波澜──共读《西厢》(中)
贾宝玉说:「我就是那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貌。」
这番林黛玉骂作「该死的」混话,
不能不在林黛玉的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强烈地冲击林黛玉的心灵。
林黛玉的青春进一步甦醒,对爱情进一步产生渴望。
宝黛深情绵绵──共读《西厢》(下)
林黛玉明明在谈恋爱,
但只要贾宝玉一涉及到跟「爱」相关的、相近的词儿,
她立即就恼了,摔下脸子训贾宝玉,
这就是贵族小姐的恋爱──她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规范自己。
这,其实正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思想根源。
黛玉葬花
林黛玉从落花想到自己的身世,花像自己一样纯洁美丽,
而自己所处的环境像污泥一样肮脏,花落下来就掉到污泥里边。
林黛玉怜花就是自怜,葬花就是自爱。
黛玉葬花,是写林黛玉卓立不群的独特性格。
红麝香串事件──宝钗和黛玉的对垒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聪明的姑娘,
但是她们有完全不同的聪明。
林黛玉的聪明,用在获取贾宝玉的爱情和写诗上;
薛宝钗的聪明,用在获取贾府的人缘和金玉良缘上。
不是冤家不聚头
贾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太重要了。
「不是冤家不聚头」在古代习惯地用来指夫妻关系,
所谓「常人聚头,偶合萍踪;冤家聚头,永结连理。」
贾母这样说,份量很重。
宝黛都掉泪了,都动心了,而且是同心。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宝黛爱情的成熟阶段
宝黛爱情经过了萌芽、明朗、共读《西厢》、红麝香串等事件,愈来愈明朗,
到了诉肺腑,进入两人心灵交汇的最高层次。
从此之后,宝黛之间不再有误会、口角,
只有无微不至的互相关心和爱护。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黛玉的爱情宣言
黛玉题帕诗似乎只是写给读者看,
读者知道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发展到什么地步,宝玉自己却不知道。
宝黛爱情的「猜谜游戏」还要饶有趣味地进行下去,
正是在这些微细地方,读者能切实感受到《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写法。
薛宝钗的神圣同盟
薛宝钗简直像「十面埋伏」,讨好王夫人,讨好贾母,拉拢袭人。
薛姨妈、莺儿也齐上阵,围着宝玉转,
有没有起作用呢?有,反作用。
薛宝钗关心贾宝玉的结果,非但达不到两人思想接近,
反而是两人思想上进一步疏离。
黛钗交好和宝黛深情
史太君宴大观园后,林黛玉和薛宝钗开始交好,
宝玉和黛玉之间再也没有猜忌、争吵、呕气。
平平静静,甜甜蜜蜜,宝黛进入了相濡以沫的阶段。
但是宝黛爱情註定永远结不出果子,
因为林黛玉的病愈来愈重,她短命而亡的预示再次出现。
紫鹃试宝玉
这次紫鹃试宝玉,
宝玉直接说出和黛玉共生共死的愿望。
而黛玉为了宝玉奋不顾身、为了宝玉宁可去死的心意,也裸裎无遗。
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生死之恋,
旁观者清,紫鹃给了准确而有诗意的总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芙蓉女儿诔
〈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最杰出的作品,
如果说〈葬花吟〉是《红楼梦》女主角林黛玉的心声,
那么,〈芙蓉女儿诔〉就是《红楼梦》男主角的心声,
是贾宝玉做为封建叛逆者的淋漓尽致表达。
【附录】《红楼梦》人物关系简表
自序
百家讲坛好友之间都按我送的外号称唿,易中天是「易大佬」,于丹是「小妮子」。有一次,易大佬问我:「小妮子从四岁读《论语》,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读《聊斋》啊?」
「我在娘肚子里就读《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啦。」
一句吹破天的话,令易中天瞠目结舌。
其实这话并不全是吹牛。母亲做少女时酷爱《红楼梦》,她的嫁妆书箱里有《红楼梦》。八十多岁时,她老人家枕边还放着这本书。
我认真读《红楼梦》是五年大学期间。山东大学图书馆几种评点本几乎被我翻烂。上世纪八○年代我在一篇散文中回忆冯沅君老师,写她在女生宿舍看到我写的《红楼梦》卡片时,曾教我如何整理和使用卡片。那时我正在写平生第一篇论文《妙玉的悲剧》,经过「文革」,我的很多「少作」早没影了,偏偏这篇大学三年级写的文章,时隔四十五年居然保留着,这可能就是所谓缘分了。
我从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开始读《红楼梦》,现在读到向贾母的年龄迈进。半个世纪反覆读同一本书,居然从没觉得读厌,没觉得读懂,没觉得读透!《红楼梦》,从哪一页翻开都能兴味盎然地读下去;明知下边的情节如何发展,还会读;明知下一步人物会说什么,还是读;愈读愈爱读,愈读愈有趣。实在难以理解!有时候想,当作家当到曹雪芹这份上,就算没白活了。
最喜欢琢磨曹雪芹两句话:「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一个人瞎琢磨,到课堂上跟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一起琢磨,到红学会跟国内外红学家一起琢磨。我的散文写过我跟若干红学「谈友」如何促膝谈红、唇枪舌剑,如周汝昌、冯其庸、蒋和森、李希凡、蔡义江、周策纵、唐德刚、赵冈、吕启祥、刘敬圻、朱淡文……还有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总导演王扶林。
有时,我「谈红」的对象是金发碧眼的红学家,地点在异国他乡。
怪哉。这么多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人,都琢磨《红楼梦》!
《红楼梦》这么令人愿意琢磨,因为它是一部盖世奇书。
《红楼梦》这么令人乐意琢磨,因为它写出了绝世之恋。
世界上哪位小说家创造过宝黛这样「缘定三生」的大爱神话?
世界上哪位小说家创造过绛珠仙子「尘世还泪」的挚爱真情?
世界上哪位小说家创造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不是「三角恋」却趣于三角恋、深于三角恋的聪慧者心灵「捉对儿厮杀」?
世界上哪位小说家能把一场优美甜蜜的恋爱跟一座封建家庭大厦「忽喇喇」倾倒的过程如此微妙、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上哪位小说家能把一个寻常爱情故事跟文化、伦理、甚至于大自然的风花雪月,如此诗情画意、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
只有《红楼梦》。
《红楼梦》是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但是最妙的是宝黛之间:
爱到深处永不说「爱」;
情到浓时从不言「情」。
天才小说家曹雪芹如何打造出这震古铄今、跨越国界的爱情魔方?让我们从各种角度转动,试解其中味。
最近的生活节奏有点快,压力也挺大的,所以一直想找一本能让我放松又能有所收获的书。《谁解其中味》真的太适合了!它没有那种让人烧脑的复杂情节,也没有过于沉重的议题,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温暖的方式,引导你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我喜欢它那种淡淡的哲学思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就像在午后阳光下,悠闲地喝一杯茶,不知不觉间,心情就变得豁然开朗。书中有很多我之前没注意到的生活细节,被作者捕捉并放大,让我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我尤其喜欢它的一些小小的洞察,那些精准的观察,会让你忍不住点头赞同,觉得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这本书就像一位心灵的按摩师,在你疲惫的时候,轻轻地抚慰你的灵魂。
评分天啊,最近我挖到一本超对味的!名字叫做《谁解其中味》,一拿到手就觉得这封面设计很有巧思,带点复古又有些现代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一向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从书的装帧、纸张触感到排版,都能窥见出版者的用心。这本书拿在手里份量十足,但绝不是那种塞满了无谓字句的厚重,而是沉甸甸的实在感。我尤其喜欢它的触感,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翻阅时沙沙的声响,都营造出一种很舒服的阅读氛围。我还特意留意了一下书的字体大小和行距,对我这种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舒适的排版简直是福音,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包装也相当讲究,打开时有一层保护性的纸,上面还印着一些雅致的图案,这种小细节真的能让人的心情瞬间提升。总的来说,光从“外在”来看,《谁解其中味》就已经在我心中打下了高分。有时候,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有品味的朋友,第一印象真的非常重要,而它,无疑给我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第一印象。我甚至把它放在床头柜上,就这么静静地看着,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故事很感兴趣,而《谁解其中味》恰好满足了我这一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种阅读,不如说是一种体验。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在脑海中回味无穷,甚至会时不时地跳出来,让你重新思考一些事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那种不露痕迹却又深刻的刻画,让人觉得每个角色都鲜活地站在你面前,你可以轻易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候,我会在某个字句前停下来,反复咀嚼,感觉就像在品尝一杯陈年的好酒,越品越有味道。它的主题也很有深度,触及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方面。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很多,也让我对一些事物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次真的让我惊艳到不行!《谁解其中味》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充满好奇。读了几章之后,我发现它并不是那种一本正经、教条式的读物,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就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让你慢慢沉浸其中。它的语言风格很特别,不矫揉造作,却又充满了画面感,读着读着,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许多生动的场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常常会用到一些很生活化但又精准的比喻,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让你觉得“啊,原来是这样!” 故事的节奏也掌握得恰到好处,不会太快让人喘不过气,也不会太慢让人觉得拖沓。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情节而会心一笑,有时候,又会因为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这种既有启发性又不失趣味性的阅读体验,真的很难得。我试着跟身边的朋友推荐,他们也都很喜欢,可见这本书的吸引力是跨越个人口味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的。起初,我只是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很有诗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用最简单的食材,却烹饪出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书中的文字,看似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够直击人心。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角度,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带你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描绘的某个场景而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那是我曾经经历过,只是早已遗忘。它的结构也很巧妙,不会给人一种刻意的痕迹,反而显得浑然天成,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作者营造的世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妙处,是一种非常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