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王永庆撰文推荐的人
◎ 本书版税全数捐作公益慈善之用
三花创下的「第一」
1969年:第一家从批发商转型为制造商,并开设工厂,屹立至今
1974年:第一家自创SF品牌
1979年:第一家进口日本机器制作高级全棉袜
1982年:第一家推出休闲专用袜
1983年:第一家推出1984年:第一家以高尔夫名人代言推出「抗菌防臭棉袜」系列广告
1993年:第一家推出「100%弹性裤袜」商品
1995年:第一家获得消基会「4A」品质认定
1999年:第一家研发专利「五片式平口裤」商品
2000年:第一家生产「100%全棉内衣」商品
2006年:第一家拥有无松紧带构造专利「无痕肌」系列棉袜商品
2008年:第一家研发「泥地组织」健康毛巾,并取得专利
成长经
八岁卖冰棒,十一岁批货、摆地摊,十四岁北台湾走透透,二十岁买店面做头家……。认真打拼骨力做,透早到暗暝,天公疼惜的生意囝仔,一步一脚印走着创业之路。
事业经
从分家到合资、独资,一路设定目标循序渐进。凭借着对产品和消费特性的了解,三花棉业求新求变,大步超越竞争对手,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蹊径。
社会经
为自己的人生预设愿景,只要拥有实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即使起步晚,也要看得到未来,付出也才有代价。
人生经
工作是我一生的寄託,是每天过得有意义的种子。与袜子结缘大半辈子,我很高兴自己选对行业,在别人不在意的角落尽情挥洒梦想,人生的幸福不过如此。
附录-亲友经
无论是做生意、结交朋友,施纯镒向来以诚对待,对于家人和员工更是关怀呵护。在妻子心中是夫复何求的好丈夫,在儿女眼中是亦师亦友的好父亲,同时也是员工钦佩的好长官。
特色说明
「八岁卖冰棒,十一岁批货、摆地摊,十四岁北台湾走透透,二十岁买店面做头家……。三花棉业董事长施纯镒一路走来,凭借着对产品和消费特性的了解,带领三花棉业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蹊径。」
本书除了道出三花棉业董事长施纯镒毕生经营智慧的淬炼外,更以「成长经」、「事业经」、「社会经」、「人生经」来呈现,辅以小故事大智慧的精神,字字珠玑,在在透露出三花棉业得以稳居市场龙头地位的关键。并将文中精采佳句浓缩为【施纯镒的真心话】,让读者得以很快地掌握经营精髓。
作者简介
施纯镒
台北市人
天蝎座O型
现 任:台湾三花棉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花基金会董事长
日盛金控董事
经 历:三花加油站董事长
台湾医学发展基金会董事
名侪医学文教基金会董事
兴 趣:经营事业、打高尔夫球、钓鱼、看书
座右铭:「100%的投入,不断创新」
【推荐序】
天生的生意囝 台塑企业创辨人 王永庆
白手起家、奔向成功的最佳典范 前台大医院院长 李源德
社会学出身的状元 前台湾大学校长 陈维昭
成功的生活家 日盛集团总裁 陈国和
一勤天下无难事 台塑企业总管理处总经理 杨兆麟
向着阳光前进的人 名媒体主持人 郑弘仪
抓住机会就学习的人 全国医师公会理事长 李明滨
【自序】
打拚,就是英雄 施纯镒
第一篇 成长经
楔子
充满挨打记忆的童年
十一岁,批货、摆地摊样样来
十四岁,征战批发市场
是生意子,也是天公仔子
只愁没货源,不愁没人买的年代
第二篇 事业经
往梦想前进
睡工厂三年
向日本取经
台湾「第一双棉质休闲袜」诞生
做袜子可不简单
转战内衣市场
「专业」是最大资产
为做出好袜子把关
「用心」是成功的秘诀
量大、利小、利不小;量小、利大、利不大
零库存的经营哲学
贯彻走动式管理
跃上转型颠峰
第三篇 事业经
凡事自我栽培
王永庆是我一辈子的偶像
人生处处皆师父
懂得用钱花钱的艺术
享受与小白球的互动
与钓鱼结下不解之缘
创立「三花棉业公益教育基金会」
第四篇 人生经
五十岁的梦
叫太阳起床的人
凡事尝试,但不沉迷
不做轻松的事
「生病」是老天给的礼物
和「压力」做朋友
七十岁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贵人运不断
【附录】亲友经
一生中,最重要的另一半 施董事长夫人 黄纯子
儿女眼中的董事长父亲 施养鸿、施贞菲、施养谦
我心目中永远的董事长 三花棉业公司副总经理 洪德任
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人 御匠设计工程公司董事长 陈铭达
天生的生意囝 台塑企业创办人
施纯镒先生天生就注定要做生意赚钱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天爷赐给他一颗聪慧灵敏的头脑和一副不计较小事细节的个性,以及一个极为贫穷的生活环境和备感辛苦困顿的童年。由于这些条件的搭配,才造就了一个成功的生意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做任何事情,如果缺少聪慧灵敏的头脑,是很难做得出色,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我们也知道,人若只是聪明而不知努力,或者将脑筋都用在计较一些枝微末节的小事情上面,以致眼光短浅、心胸狭隘,终究还是难以成事。因此,懂得什么事应该计较、什么事可以不必计较,也是很重要的。
施先生小时候,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但是家中无论大大小小的事,总是落在他的头上,由他一个人承担去做,日子过得非常辛苦。另一方面,有什么好的东西,从来都没有他的份,而且动不动就会挨骂、甚至挨打,可以说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都心平气和地默默承受,既没有心生不平,也从来不计较,所以能够平安顺利的度过在别人眼中看起来非常辛酸的童年,并且将这些苦楚转化成为人生的发展动能。
对于童年所经历的辛酸苦楚,如果施先生感觉气愤不平或计较不满,内心一定会时时产生埋怨悲叹;那么童年的经历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人生中不幸的源头。因为内心存有不满而怨叹的人,是不可能凡事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赚很多钱,事业成功的施先生了。还好他对于童年一切不公平的处境逆来顺受,甚至当做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完全不以为苦,也没有任何怨叹。因此尽管一直在受苦受难,可是一点也不影响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态度,反而激发他认真努力设法摆脱困境的意志和决心,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这是施先生十分令人钦佩,并且非常值得借镜的地方。
因此,贫穷和艰困的童年对于施先生来说,应该是一件值得感谢的事。因为贫穷困顿造成施先生无论如何都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力量,赚取足够的金钱来摆脱贫穷、改善生活。由于一心一意就是要赚钱,其他一概抛诸脑后,所以不论是对光复以前的日本人教育,或者是光复以后的中国人教育,他根本不感兴趣,也完全无所关心挂意,因此每天一到学校就开始在等下课,要去摆摊、卖冰棒,做生意赚钱。这种强烈的企图心,可以说是早年的困苦环境所逼出来的,也是施先生后来能够成功赚大钱的重要因素所在。从他的亲身经历,可以做为现代年轻人一个有用的参考:辛苦的境遇若是无法摆脱,就要当成是一种锻鍊和自我养成的机会,并且勇敢去面对,天下不会有白吃的苦,苦尽自然就会甘来。
施先生因为从小对于读书上课完全不感兴趣,也毫无心得可言,所以在他以后很长的一段人生过程中,总是为此而深深感到自卑,在社会上和人交往时也常常觉得矮人一截。其实在我看来,所谓「术业有专攻」,无论是在各行各业当中,如果能够专心一意、持续勤奋以赴,终致有所专精和成就,都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每个人的天资禀赋各有不同,如何善用自己的天赋,尽其所能发挥专长,由此谋取成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像施先生这样一位脑筋和心思都极为灵巧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所长,因此选择做生意赚钱,并且在所从事的行业里面精进不已,做到有声有色、名列前茅,这就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人生价值,有没有读多少书,反而不是主要的重点所在。在现实的社会中,有许多人因为忽略了自己的性向和专长,所以没有目标和方向的跟随社会的时尚风潮,选择了继续读书升学一途,以致到头来一事无成,反而非常可惜。如果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施先生的成功经历,对于年轻人在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候,也是十分具有参考和提醒作用的。
处处用心、事事用心,是施先生成功的关键所在。举例而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打高尔夫球就是一种兼具运动和社交娱乐的活动,因为能够健身,同时深具趣味性,所以很多人都乐此不疲。但是在施先生看来,打球的意义就不仅只于此了,除了上述运动健康和社交娱乐之外,他还从高尔夫球中印证做生意的诀窍。一颗小白球摆在地下,静止不动,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必要的练习过程,掌握到要领,很容易就会打歪或打偏,甚至根本打不到球。这种情形,就好像满街都是人潮,应该是充满商机才对,但是抓不到生意诀窍的人,很可能根本做不到任何生意。无论做什么事情,甚至只是在休闲娱乐,像施先生都会用心的观察和思考,体悟道理、触类旁通,这就是为什么他做事业会成功出色的原因所在。
再譬如施先生也喜欢钓鱼。他知道如果在同一个地点一直都钓不到的话,就必须换个地点试试;大雨过后,鱼都游累了也饿了,这时垂钓特别容易有收获。在生意上,道理也是相同的。脑筋灵活、会看风向、不被固定的想法绑住、随时观察市场动态,做为适度的变通因应,生意才会做得好。钓鱼的时候,若是来不及准备鱼饵,也可以用吐司替代。一般人钓一次鱼买一包吐司三十五元,钓完鱼就把剩下的吐司丢掉,施先生会将一包七片的吐司分成十四份,每次只带一份去钓鱼,其余的吐司放在冰箱保存。这样一包吐司就可以用十四次,省下来的钱虽然不多,但重点是不浪费。别人钓一次鱼花三十五元,施先生只花二块半,少掉十多倍的成本。同样的方法放大在生意的场合,效果就相当可观了。这也是施先生在钓鱼的休闲娱乐中体会到的成本哲学。
施先生的书中也提到,有时钓上来的鱼放在一旁,野猫或野狗会来偷袭抢食,而家猫或家犬就不会做这样的事,因为没有必要。从这种小小的事例,施先生也能联想并体会到,艰苦过的人比较知道如何求生存,就像野猫和野狗,由于没有现成的食物可以餵饱肚子,如果不尽力设法寻找,就有可能挨饿,甚至死亡,所以自我求生存的能力就特别强。
凡此种种的事例,在施先生的书中提到很多,都是他在实际生活和做生意当中,用心观察和思考所获得的智慧结晶。施先生很谦虚的说他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在我看来,他实际上不是透过阅读别人写作的书籍来理解事物之道,而是经由亲自的直接观察,运用智慧脑力体会潜藏在事物当中的道理,由此产生的效果,绝不在读书之下。由于他时时用心、处处用心,因此能够深通生意事物各项道理,远远超过一般。准此而观,他并非如自己所谦称的没有读过什么书,而且是位知书达理之士,可以做为社会的典范楷模。也因此,施先生要出书叙说自己的生平经历,提供给社会各界参考,本人不但乐见,也愿意为之作序引介。
打拚,就是英雄
施纯镒
我是做袜子「起家」的,如果说「棉制业」是我这一生唯一的「正业」,应该也不为过。从十二岁第一次偷穿父亲的一只袜子开始,到现在拥有属于自己的「三花棉业」,我在棉制业上的投入最多,也着力最深,对袜子、对棉业的发展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六十年来始终如一。
写这本书,只是希望能透过我的回忆和叙述,将我至今的人生再做一次总回顾,其中有不为人知的辛酸、痛苦的体会、成长的喜悦与成功的滋味……,都将透过一个个人生故事,和读者分享其中的甘苦。
全书分为「成长经」、「事业经」、「社会经」和「人生经」,主要是希望我的人生在历经几个阶段的磨难、砥砺后,留下来的是沉淀后的精华,就像经典古籍一样,都是智慧的结晶。读者若能从中撷取我的一些想法,即使只是吉光片羽、甚至只字片语,若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好的影响,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写书的过程,就像一段「自我疗癒」的过程。透过回忆、记述,过往的点点滴滴就像影片般从眼前一幕幕闪过。我曾向友人透露,我很难在下午以后的时间进行访谈,因为年幼时所遭受到的悲苦伤痛,即使已时隔数十年,至今仍难以抚平,因此总是约在早上或清晨的时间进行访谈,让我有较多时间可以消化情绪。
现在,书写完了,感觉自己好像上了一堂「生命」的课,透过文字的呈现,我似乎更了解自己、也更喜欢自己了。过往的片段,也都变得更有意义,不管是商场上的冷暖或起落、从钓鱼和打球之中学得的做人做事道理,或者婚前和太太约会看电影的甜蜜时光,都成了我生命中最精采美好的风景。
想到小时候全家八口挤在一间十坪不到的大通铺里,吃住都在一个地方,前面还要隔出一个小小店面给父亲做零售生意,这样的日子也过了十几年。如今,我可以依自己喜好随心所欲选择住所的区段、地点或形式,心中真是无限感恩。
从前家里虽过得清苦穷困,但因大环境也相对单纯,大家对物质的要求普遍不高,有点「身在苦中不知苦」或「苦中作乐」的味道,容易满足,也容易快乐。
再加上我从小就不爱念书,因此也没花多少时间和精神在课业上,小学毕业后就没再升学,也促成了日后得以早早发迹的因缘。因为起步早,所以比别人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与学习失败的经验,这些都是在学校在课本里学不到的宝贵资源。
当我三十三岁那年自行创业时,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我这么年轻就当老板,殊不知这时的我早已累积了二十年做生意的经验。就像王永庆董事长在序里对我的鼓励︰「……老天给了施纯镒一个极为贫穷的生活环境和备觉艰辛的童年,才造就了一个成功的生意人。」「辛苦的境遇若是无法摆脱,就要当成是一种锻鍊和自我养成的机会,勇敢去面对。天底下不会有白吃的苦,苦尽自然就会甘来。」真的说到我的心坎里,让我非常感动。
李源德说我「挑剔品质,胜于消费者的要求」。他不愧是我的好朋友,真的很了解我。这样的态度,其实也是我对自我的要求。陈国和也说我「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就是保持青春的原动力」,而且,「永不退休的想法,就是一种不老的精神,是永保年轻的祕方!」
读着好友们对我个性的描述,这些平常不会对我说的话,此时都变得字字鲜明、句句真诚,许多溢美之辞,更令我受之有愧!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历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过程。而我的人生由不圆满开始,从小就不得父母疼爱、家贫无法继续升学,因此小学毕业后就出社会开始学做生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我而言,就像抽象名词般模煳。所以我的人生,可说全靠「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养成,由做中学、由社会学、由人学,学会努力给自己一个圆满的人生。
而「社会」,更是一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学,但也要看你对「自我」的期许有多高、志向有多大。我从小就热爱做生意,也很早就立定目标要走自己的路。每天除了睡觉的四、五个小时外,其他时间全都在工作。虽然压力很大,但可以一辈子做生意,是很快乐的事。朋友说我「只要说到做生意,都笑得很开心」,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
人生至此,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拥有最高的圆满度︰事业在循序渐进中;家人之间相处和谐融洽;唯一不圆满的是我个人的抗压问题。也许,「保留一点点的不圆满,才是人生最圆满的事。」
我这一生有太多的幸运。一路走来,感谢所有的人,也感谢充满艰苦又感恩的人生。「因为吃过苦,所以知道甘甜的滋味。」
感谢老天,给我淬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这种经验弥足珍贵;感谢曾经给过我磨难的人,他们都是促使我成长、进步的最大动力;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若不是你们适时的慷慨解囊,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最后更要谢谢我最挚爱的家人及亲朋好友,此生能与你们结缘,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收获和最重要最珍贵的礼物。尤其是我的太太,能与你成为结发夫妻,真的是我三生有幸。
推荐序
天生的生意囝
台塑企业创辨人 王永庆
施纯镒先生天生就注定要做生意赚钱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天爷赐给他一颗聪慧灵敏的头脑和一副不计较小事细节的个性,以及一个极为贫穷的生活环境和备感辛苦困顿的童年。由于这些条件的搭配,才造就了一个成功的生意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做任何事情,如果缺少聪慧灵敏的头脑,是很难做得出色,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我们也知道,人若只是聪明而不知努力,或者将脑筋都用在计较一些枝微末节的小事情上面,以致眼光短浅、心胸狭隘,终究还是难以成事。因此,懂得什么事应该计较、什么事可以不必计较,也是很重要的。
施先生小时候,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但是家中无论大大小小的事,总是落在他的头上,由他一个人承担去做,日子过得非常辛苦。另一方面,有什么好的东西,从来都没有他的份,而且动不动就会挨骂、甚至挨打,可以说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都心平气和地默默承受,既没有心生不平,也从来不计较,所以能够平安顺利的度过在别人眼中看起来非常辛酸的童年,并且将这些苦楚转化成为人生的发展动能。
对于童年所经历的辛酸苦楚,如果施先生感觉气愤不平或计较不满,内心一定会时时产生埋怨悲叹;那么童年的经历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人生中不幸的源头。因为内心存有不满而怨叹的人,是不可能凡事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赚很多钱,事业成功的施先生了。
还好他对于童年一切不公平的处境逆来顺受,甚至当做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完全不以为苦,也没有任何怨叹。因此尽管一直在受苦受难,可是一点也不影响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态度,反而激发他认真努力设法摆脱困境的意志和决心,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这是施先生十分令人钦佩,并且非常值得借镜的地方。
因此,贫穷和艰困的童年对于施先生来说,应该是一件值得感谢的事。因为贫穷困顿造成施先生无论如何都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力量,赚取足够的金钱来摆脱贫穷、改善生活。由于一心一意就是要赚钱,其他一概抛诸脑后,所以不论是对光复以前的日本人教育,或者是光复以后的中国人教育,他根本不感兴趣,也完全无所关心挂意,因此每天一到学校就开始在等下课,要去摆摊、卖冰棒,做生意赚钱。
这种强烈的企图心,可以说是早年的困苦环境所逼出来的,也是施先生后来能够成功赚大钱的重要因素所在。从他的亲身经历,可以做为现代年轻人一个有用的参考:辛苦的境遇若是无法摆脱,就要当成是一种锻鍊和自我养成的机会,并且勇敢去面对,天下不会有白吃的苦,苦尽自然就会甘来。
施先生因为从小对于读书上课完全不感兴趣,也毫无心得可言,所以在他以后很长的一段人生过程中,总是为此而深深感到自卑,在社会上和人交往时也常常觉得矮人一截。其实在我看来,所谓「术业有专攻」,无论是在各行各业当中,如果能够专心一意、持续勤奋以赴,终致有所专精和成就,都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每个人的天资禀赋各有不同,如何善用自己的天赋,尽其所能发挥专长,由此谋取成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像施先生这样一位脑筋和心思都极为灵巧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所长,因此选择做生意赚钱,并且在所从事的行业里面精进不已,做到有声有色、名列前茅,这就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人生价值,有没有读多少书,反而不是主要的重点所在。在现实的社会中,有许多人因为忽略了自己的性向和专长,所以没有目标和方向的跟随社会的时尚风潮,选择了继续读书升学一途,以致到头来一事无成,反而非常可惜。如果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施先生的成功经历,对于年轻人在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候,也是十分具有参考和提醒作用的。
处处用心、事事用心,是施先生成功的关键所在。举例而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打高尔夫就是一种兼具运动和社交娱乐的活动,因为能够健身,同时深具趣味性,所以很多人都乐此不疲。但是在施先生看来,打球的意义就不仅只于此了,除了上述运动健康和社交娱乐之外,他还从高尔夫当中印证做生意的诀窍。
一颗小白球摆在地下,静止不动,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必要的练习过程,掌握到要领,很容易就会打歪或打偏,甚至根本打不到球。这种情形,就好像满街都是人潮,应该是充满商机才对,但是抓不到生意诀窍的人,很可能根本做不到任何生意。无论做什么事情,甚至只是在休闲娱乐,像施先生都会用心的观察和思考,体悟道理、触类旁通,这就是为什么他做事业会成功出色的原因所在。
再譬如施先生也喜欢钓鱼。他知道如果在同一个地点一直都钓不到的话,就必须换个地点试试;大雨过后,鱼都游累了也饿了,这时垂钓特别容易有收获。在生意上,道理也是相同的。脑筋灵活、会看风向、不被固定的想法绑住、随时观察市场动态,作为适度的变通因应,生意才会做得好。钓鱼的时候,若是来不及准备鱼饵,也可以用吐司替代。
一般人钓一次鱼买一包吐司35元,钓完鱼就把剩下的吐司丢掉,施先生会将一包七片的吐司分成十四份,每次只带一份去钓鱼,其余的吐司放在冰箱保存。这样一包吐司就可以用十四次,省下来的钱虽然不多,但重点是不浪费。别人钓一次鱼花35元,施先生只花二块半,少掉十多倍的成本。同样的方法放大在生意的场合,效果就相当可观了。这也是施先生在钓鱼的休闲娱乐中体会到的成本哲学。
施先生的书中也提到,有时钓上来的鱼放在一旁,野猫或野狗会来偷袭抢食,而家猫或家犬就不会做这样的事,因为没有必要。从这种小小的事例,施先生也能联想并体会到,艰苦过的人比较知道如何求生存,就像野猫和野狗,由于没有现成的食物可以餵饱肚子,如果不尽力设法寻找,就有可能挨饿,甚至死亡,所以自我求生存的能力就特别强。
凡此种种的事例,在施先生的书中提到很多,都是他在实际生活和做生意当中,用心观察和思考所获得的智慧结晶。施先生很谦虚的说他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在我看来,他实际上不是透过阅读别人写作的书籍来理解事物之道,而是经由亲自的直接观察,运用智慧脑力体会潜藏在事物当中的道理,由此产生的效果,绝不在读书之下。
由于他时时用心、处处用心,因此能够深通生意事物各项道理,远远超过一般。准此而观,他并非如自己所谦称的没有读过什么书,而且是位知书达理之士,可以做为社会的典范楷模。也因此,施先生要出书叙说自己的生平经历,提供给社会各界参考,本人不但乐见,也愿意为之作序引介。
“踏实”这两个字,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太多人追求一夜暴富、速成营销时,这样一个书名,仿佛一股清流,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从一个冰棒小贩起步,这本身就具备了极强的草根叙事色彩,更容易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而“横跨国际的三花棉业”,又将这个故事拔高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也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他的管理理念是什么?他对员工的态度如何?在国际贸易中,他又是如何应对不同文化、不同规则带来的挑战?“三花棉业”,这个名字本身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它又是如何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商业策略、市场洞察、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剖析,更希望它能展现一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伟大的事业。
评分《踏实:从冰棒小贩到横跨国际的三花棉业》这个书名,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商业传奇的轮廓。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积累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梦想如何一步步照进现实的史诗。我想象着,作者最初在街头售卖冰棒时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横跨国际的三花棉业”,则让人看到了一个宏大的国际视野和商业格局。这两者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是在某个时刻,一次偶然的机遇,还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转型?我非常想了解,在从一个街头小贩到国际化企业家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是否曾面临过信任危机?他如何建立起国际贸易中的声誉?“踏实”这两个字,是否意味着他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一种谨慎而务实的态度?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他在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宝贵的商业经验,更想被主人公那种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精神所感染。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踏实:从冰棒小贩到横跨国际的三花棉业》,光是看名字就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街头巷尾、人人皆知的冰棒小贩,到一个能够影响国际市场的棉业巨头,这其中的转型与成长,绝非一蹴而就。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无数个画面:炎炎夏日里,小贩挥汗如雨地叫卖冰棒,每一个硬币都承载着生活的希望;再到后来,在谈判桌上,西装革履的身影,运筹帷幄,将中国的棉花推向世界。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对作者的创业经历充满了好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从一个如此基础的服务业,转向了一个如此重资产、高风险的行业?他在这条道路上,是否遇到过巨大的挫折?他是如何克服的?这本书会不会详细描绘他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认知度低等一系列难题?又或者,他是否利用了某个时代的红利,或是抓住了某个别人未曾察觉的机遇?“踏实”二字,似乎在暗示着一种稳健的经营哲学,但同时,又必须具备突破性的魄力才能实现如此跨越。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其中隐藏的商业智慧和人生哲理。
评分书名《踏实:从冰棒小贩到横跨国际的三花棉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故事开端。它似乎预示着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从一个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跃升到一个我们可能不太了解的行业领域。这其中的跨越,绝非偶然。我很好奇,冰棒小贩的经历,是否为他后来的商业发展打下了什么基础?是积累了对市场的敏锐洞察,还是锻炼了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而“三花棉业”为何能够走向国际,这背后是否有我们所不知道的商业逻辑和战略布局?这本书会不会披露他在创业早期,是如何获得第一桶金的?他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小生意做大,并最终涉足国际贸易的?我猜想,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无数的惊心动魄,也少不了智慧的闪光点。“踏实”二字,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冷静、理性分析并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领略一段非凡的商业人生,感受那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强大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踏实”。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让人联想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再加上“从冰棒小贩到横跨国际的三花棉业”,这个跨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街头生意,到一个涉及全球贸易的庞大产业,这其中的艰辛、智慧和机遇,简直是商业史上的一个传奇。我很好奇,一个卖冰棒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打开了棉业这扇大门的?他的创业初衷是什么?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下去?是运气,还是策略?是胆识,还是远见?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商业扩张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关于梦想实现、关于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励志篇章。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段非凡的历程,去探寻“踏实”二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及“三花棉业”这个名字是如何从一个冰棒摊发展到全球知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