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是展现人的存在感的重要途径,因为人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实在,而是可以被不断建构和重构的反思性的实在,对自己进行叙事,也是让自我处于反思和变化之中。自传是最能体现传主之自我反思与认同理解的文类,本书分从共时与历时两种不同时距段落,系统性地考察台湾社会中的自传文本,并尝试将其与学校教育结合,探讨如何借由自我叙说,将成员间不同的主体性、兴趣、意图和承诺都带入互动中,并学习在公共领域中理解他人,开展个人生命。
本书指出,故事并非是外在于我们的一套叙述或言说的规则,故事的存在体现了说者的视角、透过事件序列所传达的意义及其与听者的关系。其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或文体,更是攸关知识的证成、文化的调谐与社会的参与等涉及互为主体性的语用行动。
这是国内第一本将自传文本、教师知识与叙事课程三者相结合,并探讨台湾社会成员间之自我理解、叙事认同及其变迁的学术专着,其对以「朝向西方民主制度」为努力目标,且多元族群与新移民并存的台湾社会,亦有启发性的意义。全书出乎传播,入乎社会,发乎文学,止乎教育,其兼具创新、跨学门与主体重构的特色,尤其适合文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领域,对于叙事探究与自我发展感兴趣之修习者、教师或研究人员作为研读及参考之用。
作者简介
胡绍嘉
政治大学新闻系硕士、博士。研究领域为:书写、叙事与认同;传播教育;沟通伦理。现为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助理教授。教授课目包括:叙事与认同、沟通伦理、访谈分析与写作、传播理论与方法。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壹、主体的复归与生命的开展:从旁观者到行动者
贰、关键概念的考察与本书的章节架构
第一部 文本考察
第二章 交叉口:初探一九九○年代后期的性别、叙事与自我
壹、议题浮现:私我叙事中的性别意涵
贰、性别、语言与自我呈现
参、研究方法
肆、文本分析与作者访谈
一、徐璐《暗夜倖存者》(1998)和赖东进《乞丐囝仔》(2000)
二、林正盛《未来,一直来一直来》(2001)和柯淑卿《一只蝴蝶飞过》(2001)
伍、发现与小结:新千禧年之际,不同性别自我的流动与交会
第三章 个人叙事的社会存在:台湾自传作品的传播者考察与内容分析(一九五○?二○○四)
壹、问题意识与研究目的:台湾自传∕自我文本的社会考察
贰、文献探讨及研究问题:自传、个人与社会
一、自传与个人
二、自传与社会
三、研究设想与研究问题
参、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定义
二、抽样过程
三、变项的寻绎与分析方式
肆、资料描述与交叉分析
一、谁在写自传
二、为什么写自传
三、自传都写些什么
四、自传如何呈现
伍、发现与讨论
一、不同时段、年龄、性别与族群的叙说呈现
二、讨论与建议
第二部 课程探究
第四章 教育、叙事与个人发展
壹、前言
贰、知识、叙事与学校教育
参、教师知识、专业认同及教师叙事
肆、师生对话、课程故事和叙事探究
第五章 「说故事」的课程实践与叙事探究:传播教室?的知识、自我和关系
壹、失落的环节:「人」在国内传播教育与相关讨论中的缺席
贰、课程寻历与研究施作:「说故事」这堂课是怎么来的?如何探究其中的课程故事?
参、课程故事:教师眼中的课程施作与课堂互动
一、波折和反馈
二、反省与调整
三、成果及回响
肆、课程理解:上课同学的回馈和反应
一、两种历史
二、他人的注视与自身的形象
三、「知识」VS.「认识」
伍、课程检视:来自系上教师及情境之外的专家的观察、分享与建议
一、跟既有的学习方式打仗
二、课程在「沟通知能」与「生命故事」间游移
三、对故事嘉年华的看法与未来课程施作的建议
陆、补阙的拼图,流转的故事:教室?的风景与小径
一、对知识—教育的想像与课程体验
二、课堂对话和道德愿景
三、成员关系和自我整饰
第六章 结论:叙事、自我与认同在台湾
壹、进入社会发展期程中的个人生活与自我叙事
贰、总结与前瞻:自我叙事的历史图景与行动实践
参考书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表目次
表2-1 《一只蝴蝶飞过》中的主要生活与事件年表
表3-1 1950?2004年间自传文本之母体数与样本数
表3-2 自传与社会中的性别和族群(百分比)
表3-3 自传与社会中的年龄和教育程度(百分比)
表3-4 传主的领域专长(百分比)
表3-5 传主的写作理由(百分比)
表3-6 不同性别、年龄与族群之传主的写作理由(以排序第一者计算之)
表3-7 自传的叙说主题(百分比)
表3-8 不同性别、年龄与族群之传主的叙说主题(以排序第一者计算之)
表3-9 自传的叙说时序(百分比)
表3-10 自传的展演核心(百分比)
表3-11 不同性别、年龄与族群之传主的叙说时序(以排序第一者计算
表3-12 不同性别、年龄与族群之传主的展演核心(以排序第一者计算
表5-1 第一年的课程大纲
表5-2 第二年的课程大纲
作为一名在大学里开设“社会学导论”课程的老师,我一直苦于如何让我的学生真正理解“社会建构”这个概念。很多时候,他们会觉得社会学是一堆理论,与他们的生活脱节。《叙事、自我与认同─从文本考察到课程探究》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书中关于“叙事”如何成为个体和社会形成认同的基石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的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探讨“集体叙事”如何影响群体认同的部分,这与我在课堂上讲解的民族认同、性别认同等议题息息相关。通过分析不同社会群体所建构的不同叙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形成特定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为何社会中会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我设想,或许可以选取书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特定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背后,不同视角所呈现的叙事差异,从而理解“历史”并非单一的铁板一块,而是由多元叙事交织而成。此外,书中关于“课程探究”的部分,让我对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有了新的灵感。如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甚至是创作短片的方式,去体验和反思叙事的力量,去尝试建构属于自己的、更积极的自我叙事,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教学创新、深化学生社会认知理解的实践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叙事、自我与认同─从文本考察到课程探究》——一听就让人觉得很有深度,特别吸引我这种在教育领域打滚多年的老师。最近教了几个需要学生自己去挖掘故事、梳理心路历程的单元,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我是谁”、“我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两个问题上常常感到迷茫,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无法清晰地认识自己而产生焦虑。我一直觉得,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一种帮助学生构建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它不是空泛地谈理论,而是从“文本考察”切入,这让我很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论,教我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故事来理解叙事的力量,进而认识到叙事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同时,“课程探究”这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非常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案例或设计思路,让我能在课堂上真正地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落地,帮助我的学生走过迷惘,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位。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如何让年轻一代在纷繁复杂的声音中,锚定自己的自我,形成健康而稳定的认同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示,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引领我的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增长知识,更能丰盈内心。
评分翻开《叙事、自我与认同─从文本考察到课程探究》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本关于文学评论的严肃论著,但读下去才发现,它其实更像是一场跨越学科的知识探险,而且目的地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叙事”不仅仅是小说、故事里的情节,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都在创造的沟通方式,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基本框架。这本书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拆解了叙事是如何在无形中构建我们的“自我”的。我看到书中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有的是来自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的是源自我们日常的对话,甚至是一些社会事件的解读,都巧妙地揭示了叙事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文化影响以及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对我来说,这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原来,我们所相信的“事实”,很多时候都是被叙事所“编织”出来的,而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与人沟通时,我所使用的叙事方式是否恰当,是否能够真正地传达我的意思,是否会无意中塑造了别人对我或对某种现象的认知。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但长远来看,无疑是走向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意义的连接的重要一步。
评分老实说,我刚拿到《叙事、自我与认同─从文本考察到课程探究》这本书时,对“文本考察”和“课程探究”这两个词稍微有些距离感,总觉得会有些学术气息过重,不太容易读进去。但当我开始阅读,尤其是读到关于“叙事”如何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时,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这本书并没有把“叙事”局限于文学作品,而是将其拓展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家族故事、个人回忆、甚至是我们对未来的规划,都构成了一种叙事。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自我”与“认同”时,并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论述方式,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叙事如何在我们日常的互动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下,悄然塑造了我们的身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多元认同”的讨论,这在当今台湾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只有一个单一、固定的“自我”,而可能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拥有着多重的身份。而这些多重的叙事,并非相互排斥,反而可以形成一种丰富而立体的自我认知。在“课程探究”的部分,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深刻的洞察,转化为一种鼓励学生去自我探索、去理解差异、去拥抱多元的教学理念。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启发,如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勇敢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去理解他人的故事,去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自我认知,以及更具理解力的社会。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能够将宏大理论与个人经验巧妙融合的书籍情有独钟。《叙事、自我与认同─从文本考察到课程探究》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沉醉其中的作品。它没有止步于对“叙事”这个概念的理论阐述,而是以一种非常细腻和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叙事在塑造我们“自我”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特别被打动的是书中对于“破碎叙事”或“失落叙事”的探讨,它触及了那些在生命旅程中,可能因为创伤、遗忘或压抑而未能完整呈现的故事。作者没有回避这些可能令人不适的话题,反而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些“未说出口”的故事是如何在我们内心留下痕迹,又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情感。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对他人的理解,更是一种对自我的审视。我开始回想自己生命中那些模糊不清、难以言说的片段,思考它们是否也构成了一个不完整的叙事,是否也需要被看见、被整合。书中的“课程探究”部分,更是提供了一个让我有机会去实践这些思考的平台。我看到了如何将文本分析的方法,转化为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引导,去帮助他人,或许是我的朋友、家人,甚至是我的学生,去梳理他们内心的叙事,去寻找那些可能被遗忘或压抑的“自我碎片”。这种探索过程,我相信不仅能促进个体的成长,也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更深的理解和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