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紀念東亞陽明學史上劃時代的兩大曆史事件,國立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日本學習院大學與國立清華 大學等學術機構,共同商定於二零零八年九月廿至廿一日在東京的學習院大學舉辦《東亞陽明學──王陽明龍場驛悟道五百年暨中江藤樹誕生四百年國際學術研討 會》,邀請中、日、韓各地關心陽明學的學者共聚一堂,切磋共學。
配閤《東亞陽明學──王陽明龍場驛悟道五百年暨中江藤樹誕生四百年國 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日本學習院大學馬淵昌也教授、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以及何創時書法文教基金會何國慶先生,共同努力將他們的收藏品以及所蒐集到的陽明 學者的墨寶,在學習院大學舉辦楊明學者墨寶展覽會,這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也是我們推動東亞儒學研究極為重要的工作。
在展覽會舉辦的同時,我們同時將所展齣的陽明學者墨寶,全彩精印作為展覽圖錄,以廣流傳。
作者簡介
楊儒賓
主要之經曆
畢業學校 國立颱灣大學 中文係 博士
服務機關 國立清華大學 中文係 教授
專長
1. 先秦思想
2. 神話理論
3. 宋明理學
曾獲得之榮譽
1. 國科會優等研究人員奬
2. 國科會傑齣研究人員奬
馬淵昌也
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
東亞陽明學
五百年前的龍場驛之悟
簡介與宸濠之亂相關的三件書畫
中國學者
陳獻章 - 草書七言詩軸
陳獻章 - 緻林光書捲
李士實 - 行書雜詩捲
伍文定 等 - 明人贈行詩捲
王守仁 - 草書緻羅整庵捲
王守仁 - 草書詩帖捲
王守仁 - 草書詩捲
王守仁 - 行草手劄冊頁
王守仁 - 行書緻王老先生信劄
湛若水 - 山水畫
陸 深 - 行書緻直齋老先生軸
舒 芬 - 行草飲水清宮作五律扇麵
顧應祥 - 行書宿濂溪先生祠等雜詩捲
孫 堪 - 見荷草蘆圖軸
徐 階 - 行草壽陸司馬北川(陸隱)之作立軸
羅洪先 - 楷書信劄乙通
唐順之 - 行書緻熙甫先生(歸有光)信劄
徐 渭 - 行書信劄
祝世祿 - 行書偕王贊卿訪鄭山人山中軸
焦 竑 - 行書緻陸戶侯信劄
湯顯祖 - 行草七言詩軸
郭子章 - 草書手捲
顧起元 - 行書緻長白老丈信劄
陶奭齡 - 行草信劄
高攀龍 - 行書緻六弟信劄
高攀龍 - 行書緻七弟信劄
劉宗周 - 行書手劄三通
魏大中 - 詔書捲
祈豸佳 - 行書跋董其昌捲
孫奇逢 - 行書信劄
祈彪佳 - 行書手劄
黃宗羲 - 行楷信劄
湯 斌 - 楷書《訓兒淺說》序
彭定求 - 行書扇
硃次琦 - 行書七言聯
馬一浮 - 隸書對聯
張君勱 - 《道德自我之建立》審查意見錶
唐君毅 - 《莊子.天下篇薈釋》一書審查意見錶
熊十力 - 信劄三通
梁漱溟 - 隸書軸
牟宗三 - 行書軸
日本學者
中江藤樹 - 楷書論語軸
中江藤樹 - 草書信劄
熊澤蕃山 - 行草五律軸
北島雪山 - 行楷手捲
細井廣澤 - 硃文公四時讀書詩捲
三宅石庵 - 楷書軸
佐藤一齋 - 行書立軸
梁川星巖 - 行草七絕詩軸
大鹽平八郎 - 行書野外偶成立軸
春日潛庵 - 批改文章
池田草庵 - 行書立軸
中村敬宇 - 行書五律立軸
久?玄端 - 行書七絕詩軸
高瀨武次郎 - 行書王陽明採薪詩軸
牧山 - 王陽明像
三島中洲 - 楷書橫批
大橋訥庵 - 行草七言詩軸
釋文小傳
齣版緣起
齣版
翻開這本厚實的《中日陽明學者墨跡》,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書名本身就透露著非凡的意義,紀念王陽明龍場之悟五百年,那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時刻,一個將“心即理”思想推嚮極緻的偉大頓悟;同時又紀念中江藤樹誕生四百年,這位日本陽明學的集大成者,又將陽明學帶到瞭何等的新高度?僅僅是這兩個名字的並置,就足以激起我濃厚的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領略王陽明在龍場那段充滿掙紮與輝煌的歲月,感受他如何從睏頓中找到真理的光芒。而中江藤樹,這位遠渡重洋的陽明學傳人,他的思想又與陽明先生有著怎樣的承接與發展?書中的“墨跡”二字更是點睛之筆,想象著那些先賢們用毛筆在紙上揮灑的智慧,那些綫條與墨色中蘊含的深邃哲思,簡直令人心馳神往。我好奇,這些珍貴的墨跡是否能以一種更加直觀、更加親切的方式,將他們的思想傳遞給我?我期待的是一種超越書本概念的體驗,是一種能夠觸及靈魂的對話,是一次跨越國界、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中日陽明學者墨跡:紀念王陽明龍場之悟五百年暨中江藤樹誕生四百年》,光是聽著就覺得非常有分量,仿佛一部厚重的曆史畫捲正在徐徐展開。王陽明的龍場之悟,那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多麼重要的一頁,是“緻良知”思想的真正成熟,是“心即理”的終極闡釋。而中江藤樹,作為日本陽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存在更是將陽明學的影響力推嚮瞭更廣闊的領域。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這兩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哲學巨匠聯係起來的。它是否會從哲學思想的深度挖掘,比如他們對“緻良知”的理解差異,或者對“事上磨練”的實踐方式的比較?又或者,它會側重於對“墨跡”的呈現,通過那些泛黃的紙頁、遒勁或秀麗的筆觸,來解讀他們當時的思想狀態和學術追求?我設想,書中的“墨跡”或許是一些學者對陽明原著的解讀,也可能是他們自己的心得體會,甚至可能是跨越國界的學術交流留下的痕跡。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讓我們能夠更立體地感受這兩位思想傢的人格魅力和學術貢獻,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更是他們思想的傳承與演變,以及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碰撞與融閤。
评分《中日陽明學者墨跡》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文化底蘊。王陽明在龍場那段傳奇經曆,他的“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龍場之悟”更是其思想成熟的標誌。與此同時,提到中江藤樹,我立刻聯想到陽明學在日本的傳播及其深遠影響。這本書選擇這兩個節點來紀念,本身就極具意義。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的“墨跡”究竟是指什麼?是王陽明和中江藤樹本人的珍貴手稿嗎?還是後世學者們在研究他們思想過程中留下的批注、心得,甚至是與此相關的學術論文?如果是前者,那無疑是極其珍貴的史料,能夠讓我們直接感受到先賢們的思想脈絡。如果是後者,則同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能夠展現陽明學如何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繼承和發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這些“墨跡”,展現齣陽明學思想的傳承與演變,以及中日兩國學者在不同維度上對陽明學的理解和闡釋,甚至可能是對陽明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和啓示。這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梳理,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一場文化交流的生動見證。
评分對於《中日陽明學者墨跡》這本書,我的期待更偏嚮於一種學術的嚴謹與人文的溫度相結閤的探索。王陽明龍場之悟,那是哲學史上的巔峰時刻,其“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在中國,在東亞地區也引發瞭巨大的思想漣漪。而中江藤樹,作為日本陽明學的代錶人物,他的研究和實踐,無疑為我們理解陽明學在日本的傳播與發展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視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中日兩國陽明學研究的學術脈絡,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並在此基礎上,呈現齣這兩位偉大思想傢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所謂的“墨跡”,我理解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跡展示,更可能包含瞭學者們在研究過程中的思考、批注、甚至是他們對原文的理解與闡釋。如果書中能夠收錄一些珍貴的、具有代錶性的手稿、筆記,並配以詳細的考據和解讀,那無疑將是學術界的瑰寶。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旁徵博引、細緻入微的方式,將這些曆史的碎片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幅清晰而立體的中日陽明學發展圖景,讓我們得以窺見先賢們思想的源流與演變。
评分剛看到《中日陽明學者墨跡》的書名,就覺得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學術著作,並且充滿瞭人文關懷。王陽明龍場悟道,那是他思想體係形成的關鍵節點,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心即理”的超脫,以及“知行閤一”的實踐,無不影響著後世無數的求索者。而中江藤樹,這位日本的陽明學大傢,他如何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繼承、發展甚至創新瞭陽明學,這本身就是一段值得深入研究的佳話。這本書的“墨跡”二字,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我猜測,這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古人的字跡,更可能包含著研究者對這些墨跡的深度解讀,比如筆跡中流露齣的情感、思想的痕跡,亦或是學者們在研究過程中,對陽明學經典文獻的批注、注釋,甚至是他們自己對陽明學在當代的理解和踐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打開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兩位偉大學者在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中的智慧火花,看到他們如何用筆墨承載思想,又如何用思想影響世界。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傳承和思想交融的生動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