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东亚阳明学史上划时代的两大历史事件,国立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日本学习院大学与国立清华 大学等学术机构,共同商定于二零零八年九月廿至廿一日在东京的学习院大学举办《东亚阳明学──王阳明龙场驿悟道五百年暨中江藤树诞生四百年国际学术研讨 会》,邀请中、日、韩各地关心阳明学的学者共聚一堂,切磋共学。
配合《东亚阳明学──王阳明龙场驿悟道五百年暨中江藤树诞生四百年国 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日本学习院大学马渊昌也教授、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以及何创时书法文教基金会何国庆先生,共同努力将他们的收藏品以及所蒐集到的阳明 学者的墨宝,在学习院大学举办杨明学者墨宝展览会,这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我们推动东亚儒学研究极为重要的工作。
在展览会举办的同时,我们同时将所展出的阳明学者墨宝,全彩精印作为展览图录,以广流传。
作者简介
杨儒宾
主要之经历
毕业学校 国立台湾大学 中文系 博士
服务机关 国立清华大学 中文系 教授
专长
1. 先秦思想
2. 神话理论
3. 宋明理学
曾获得之荣誉
1. 国科会优等研究人员奖
2. 国科会杰出研究人员奖
马渊昌也
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
东亚阳明学
五百年前的龙场驿之悟
简介与宸濠之乱相关的三件书画
中国学者
陈献章 - 草书七言诗轴
陈献章 - 致林光书卷
李士实 - 行书杂诗卷
伍文定 等 - 明人赠行诗卷
王守仁 - 草书致罗整庵卷
王守仁 - 草书诗帖卷
王守仁 - 草书诗卷
王守仁 - 行草手札册页
王守仁 - 行书致王老先生信札
湛若水 - 山水画
陆 深 - 行书致直斋老先生轴
舒 芬 - 行草饮水清宫作五律扇面
顾应祥 - 行书宿濂溪先生祠等杂诗卷
孙 堪 - 见荷草芦图轴
徐 阶 - 行草寿陆司马北川(陆隐)之作立轴
罗洪先 - 楷书信札乙通
唐顺之 - 行书致熙甫先生(归有光)信札
徐 渭 - 行书信札
祝世禄 - 行书偕王赞卿访郑山人山中轴
焦 竑 - 行书致陆户侯信札
汤显祖 - 行草七言诗轴
郭子章 - 草书手卷
顾起元 - 行书致长白老丈信札
陶奭龄 - 行草信札
高攀龙 - 行书致六弟信札
高攀龙 - 行书致七弟信札
刘宗周 - 行书手札三通
魏大中 - 诏书卷
祈豸佳 - 行书跋董其昌卷
孙奇逢 - 行书信札
祈彪佳 - 行书手札
黄宗羲 - 行楷信札
汤 斌 - 楷书《训儿浅说》序
彭定求 - 行书扇
朱次琦 - 行书七言联
马一浮 - 隶书对联
张君劢 - 《道德自我之建立》审查意见表
唐君毅 - 《庄子.天下篇荟释》一书审查意见表
熊十力 - 信札三通
梁漱溟 - 隶书轴
牟宗三 - 行书轴
日本学者
中江藤树 - 楷书论语轴
中江藤树 - 草书信札
熊泽蕃山 - 行草五律轴
北岛雪山 - 行楷手卷
细井广泽 - 朱文公四时读书诗卷
三宅石庵 - 楷书轴
佐藤一斋 - 行书立轴
梁川星巖 - 行草七绝诗轴
大盐平八郎 - 行书野外偶成立轴
春日潜庵 - 批改文章
池田草庵 - 行书立轴
中村敬宇 - 行书五律立轴
久?玄端 - 行书七绝诗轴
高濑武次郎 - 行书王阳明採薪诗轴
牧山 - 王阳明像
三岛中洲 - 楷书横批
大桥讷庵 - 行草七言诗轴
释文小传
出版缘起
出版
这本书的书名《中日阳明学者墨迹:纪念王阳明龙场之悟五百年暨中江藤树诞生四百年》,光是听着就觉得非常有分量,仿佛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王阳明的龙场之悟,那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多么重要的一页,是“致良知”思想的真正成熟,是“心即理”的终极阐释。而中江藤树,作为日本阳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存在更是将阳明学的影响力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哲学巨匠联系起来的。它是否会从哲学思想的深度挖掘,比如他们对“致良知”的理解差异,或者对“事上磨练”的实践方式的比较?又或者,它会侧重于对“墨迹”的呈现,通过那些泛黄的纸页、遒劲或秀丽的笔触,来解读他们当时的思想状态和学术追求?我设想,书中的“墨迹”或许是一些学者对阳明原著的解读,也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可能是跨越国界的学术交流留下的痕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我们能够更立体地感受这两位思想家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贡献,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是他们思想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碰撞与融合。
评分刚看到《中日阳明学者墨迹》的书名,就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学术著作,并且充满了人文关怀。王阳明龙场悟道,那是他思想体系形成的关键节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心即理”的超脱,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无不影响着后世无数的求索者。而中江藤树,这位日本的阳明学大家,他如何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继承、发展甚至创新了阳明学,这本身就是一段值得深入研究的佳话。这本书的“墨迹”二字,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我猜测,这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古人的字迹,更可能包含着研究者对这些墨迹的深度解读,比如笔迹中流露出的情感、思想的痕迹,亦或是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对阳明学经典文献的批注、注释,甚至是他们自己对阳明学在当代的理解和践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两位伟大学者在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中的智慧火花,看到他们如何用笔墨承载思想,又如何用思想影响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承和思想交融的生动教材。
评分翻开这本厚实的《中日阳明学者墨迹》,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透露着非凡的意义,纪念王阳明龙场之悟五百年,那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刻,一个将“心即理”思想推向极致的伟大顿悟;同时又纪念中江藤树诞生四百年,这位日本阳明学的集大成者,又将阳明学带到了何等的新高度?仅仅是这两个名字的并置,就足以激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领略王阳明在龙场那段充满挣扎与辉煌的岁月,感受他如何从困顿中找到真理的光芒。而中江藤树,这位远渡重洋的阳明学传人,他的思想又与阳明先生有着怎样的承接与发展?书中的“墨迹”二字更是点睛之笔,想象着那些先贤们用毛笔在纸上挥洒的智慧,那些线条与墨色中蕴含的深邃哲思,简直令人心驰神往。我好奇,这些珍贵的墨迹是否能以一种更加直观、更加亲切的方式,将他们的思想传递给我?我期待的是一种超越书本概念的体验,是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对话,是一次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评分对于《中日阳明学者墨迹》这本书,我的期待更偏向于一种学术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相结合的探索。王阳明龙场之悟,那是哲学史上的巅峰时刻,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在东亚地区也引发了巨大的思想涟漪。而中江藤树,作为日本阳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和实践,无疑为我们理解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中日两国阳明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这两位伟大思想家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所谓的“墨迹”,我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迹展示,更可能包含了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思考、批注、甚至是他们对原文的理解与阐释。如果书中能够收录一些珍贵的、具有代表性的手稿、笔记,并配以详细的考据和解读,那无疑将是学术界的瑰宝。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旁征博引、细致入微的方式,将这些历史的碎片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幅清晰而立体的中日阳明学发展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先贤们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评分《中日阳明学者墨迹》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底蕴。王阳明在龙场那段传奇经历,他的“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龙场之悟”更是其思想成熟的标志。与此同时,提到中江藤树,我立刻联想到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深远影响。这本书选择这两个节点来纪念,本身就极具意义。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的“墨迹”究竟是指什么?是王阳明和中江藤树本人的珍贵手稿吗?还是后世学者们在研究他们思想过程中留下的批注、心得,甚至是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如果是前者,那无疑是极其珍贵的史料,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先贤们的思想脉络。如果是后者,则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能够展现阳明学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继承和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这些“墨迹”,展现出阳明学思想的传承与演变,以及中日两国学者在不同维度上对阳明学的理解和阐释,甚至可能是对阳明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这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梳理,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场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