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蒋勋谈汉字的起源与书写的美学
.汉字的美,彷彿是通过五千年岁月在天地间的各式书写:可刻,可画,可歌,可舞......
.如水波跌宕,如檐牙高啄,如飞鸟双翼翱翔,笔锋随书写者情绪流走。书法是舞蹈,是音乐,是心情的节奏,是审美的符号。
.「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想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
「汉字书写,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蒋勋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
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给小朋友一堂走出户外的书法课吧!看看大自然间处处流动的线条之美,打开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
给自己一趟感受生活的文字巡礼吧!匾额对联、招牌标志、舞蹈绘画,字不再只是文字,都有它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唿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作者简介
蒋勋
福建常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佈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着有:《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身体美学》、《美的曙光》、《美的沉思》、《舞动白蛇传》、《舞动红楼梦》、《舞动九歌》、《孤独六讲》及有声书、《破解米开朗基罗》、《岛屿独白》、《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秘密假期》等书。
前言
最初的汉字
汉字有最少五千年的历史,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器表上用硬物刻了一个符号──上端是一个圆,像是太阳;下端一片曲线,有人认为是水波海浪,也有人认为是云气;最下端是一座有五个峰尖的山。这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汉字,比商代的甲骨文还要早。
文字与图像在漫长文明中相辅相成
我常常凝视这个又像文字又像图像的符号,觉得很像在简讯上或Skype上收到学生寄来的讯息。讯息有时候是文字,有时候也常常夹杂着「表情」的图像符号。
一颗红色破碎的心,代表「失望」或「伤心」;一张微笑的脸,表示「开心」、「满意」。这些图形有时候的确比复杂啰嗦的文字更有图像思考的直接性。
汉字造字法中本来有「会意」一项。「会意」在汉字系统中特别可以连结文字与图像的共同关系,也就是古人说的「书画同源」。
人类使用图像与文字各有不同的功能,很多人担心现代年轻人过度使用图像,会导致文字没落。
我没有那么悲观。汉民族的文字与图像在漫长文明中相辅相成,彼此激盪互动,很像现代数位资讯上文字与图像互用的关系,也许是新一代表意方式的萌芽,不必特别为此过度忧虑。
文字与图像互相连结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常常见到。例如厕所或盥洗室,区分男女性别时当然可以用文字,在门上写一个「男」或一个「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厕所标志男女性别的方法却常用图像而不用文字:女厕所用「耳环」、「裙子」或「高跟鞋」,男厕所用「礼帽」、「胡须」或「手杖」;女厕所用「粉红」,男厕所用「深蓝」。物件和色彩都可以是图像思考,有时候比文字直接。我在台湾原住民社区看过厕所用男女性器官木雕来区分的,也许更接近古代初民造字之初的图像的直接。我们现在写「祖先」的「祖」,古代没有「示」字边,商周古文都写作「且」,就是一根男性阳具图像。对原住民木雕大惊小怪,恰好也误解了古人的大胆直接。
山东莒县凌阳河大汶口黑陶尊器表的符号是图像还是文字,是一个字还是一个短句?都还值得思索。
太阳,一个永恆的圆,从山峰云端或汹涌的大海波涛中升起。有人认为这个符号就是表达「黎明」、「日出」的「旦」这个古字。元旦的「旦」,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直到今天,汉字的「旦」还是有明显的图像性,只是原来的圆太阳为了书写方便,「破圆为方」变成直线构成的方形而已。
解读上古初民的文字符号,其实也很像今天青少年玩的「火星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数千年的汉字传统一路走来有清楚的传承轨迹,一直到今天的「简讯」「表情」符号,并没有像保守者认为的那么离「经」叛「道」,反而很可以使我们再一次思考汉字始终具备活力的秘密(有多少古文字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早已消失灭亡)。
汉字是现存几乎唯一的象形文字,「象形」是建立在视觉的会意基础上。
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来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成为拼音文字。
在欧美,常常看到学童学习语言有「朗读」、「记诵」的习惯,训练依靠听觉掌握拼音的准确。汉字的语文训练比较没有这种课程。汉字依靠视觉,在视觉里,图像的会意变得非常重要。图像思考也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可能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不同走向。
寓繁于简的汉字文学
大汶口黑陶尊上的符号,如果是「旦」这个古字,这个字里包含了「日出」、「黎明」、「朝气蓬勃」、「日日新」等许许多多的含意,却只用一个简单的符号传达给视觉。
汉字的特殊构成,似乎决定了早期汉语文学的特性。
一个「旦」字,是文字,也是图像,更像一个诗意的句子。
汉语文学似乎注定会以「诗」做主体,会发展出文字精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短诗,会在画面出现「留白」,把「诗」题写在「画」的「留白」上,既是「说明」又是「会意」。
希腊的《伊里亚德》(Iliad)、《奥德赛》(Odyssey)都是长篇巨制,诗里贯穿情结复杂的故事;古印度的《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达》(Mahabharata)动则八万颂十万颂,长达几十万句的长诗,也是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习惯图像简洁思考的民族常常一开始觉得目不暇接,眼花撩乱。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汉语诗决定了不与长篇巨制拼搏「大」的特色,而是以「四两拨千金」的灵巧,完成了自己语文的优势与长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採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汉语文学最脍炙人口的名作,还是只有二十个字的「绝句」,这些精简却意境深远的「绝句」的确是文化里的「一绝」,不能不归功于汉字独特的以视觉为主的象形本质。
作者序
「上」、「大」、「人」──最初最美的书写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唿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写自己的名字。彷彿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我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勋」的笔划繁杂,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划少、字划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划少,自己写「勋」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动」,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动」。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动」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勋」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划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划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烦杂;「子」笔划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划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佔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名字的汉字书写,使学龄的儿童学习了「不可抖」的慎重,学习了「不可歪」的端正,学习了自己作为自己「不可取代」的自信。那时候忽然想起名字叫「丁一」的人,不知道他在儿时书写自己的名字,是否也有困扰,因为少到只有一根线,那是多么困难的书写;少到只有一根线,没有可以遗忘的笔划。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划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份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祕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签名签得太多,签得太流熟,其实是会心虚的。每次签名流熟到了自己心虚的时候,回家就想静坐,从水注里舀一小杓水,看水在赭红砚石上滋润散开,离开溪水很久很久的石头彷彿忽然唤起了在河床里的记忆,被溪水滋润的记忆。
我开始磨墨,松烟一层一层在水中散开,最细的树木燃烧后的微粒微尘,成为墨,成为一种透明的黑。
每一次磨墨,都像是找回静定的唿吸的开始。磨掉急躁,磨掉心虚的慌张,磨掉杂念,知道「磨」才是心境上的踏实。
我用毛笔濡墨时,那死去的动物毫毛彷彿一一复活了过来。
笔锋触到纸,纸的纤维也被水渗透。很长的纤维,感觉得到像最微细血脉的毛吸现象,像一片树叶的叶脉,透着光,可以清楚知道养分的输送到了哪里。
那是汉字书写吗?或者,是我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许多年来,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
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可以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
这本《汉字书写之美》写作中,使我不断回想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
我把这本书献在父亲灵前,作为我们共同在汉字书写里永远的纪念。
二○○九年七月九日 蒋勋 于八里淡水河畔
对于《汉字书法之美-舞动行草》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极富动感的画面。行草书本身就以其流畅、连贯的特点著称,再加上“舞动”二字,更是增添了一层生命的活力与艺术的张力。我并非书法专业人士,但一直对汉字的书写形态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展现行草书的独特魅力。或许书中会介绍一些名家在行草书创作时的心得体会,分享他们是如何将情感融入笔尖,让笔墨在纸上跳跃、旋转,如同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行草书的欣赏方法,比如如何去辨别一幅行草作品的好坏,如何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意境。如果书中能收录一些优秀的行草作品,并且配以浅显的解读,帮助我理解字形的变化、笔画的连接以及整体的节奏感,那将是极大的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引路人,带我领略汉字书写中那份自由奔放、挥洒自如的美。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洒脱与飘逸。《汉字书法之美-舞动行草》,光是读出这几个字,仿佛就能看到墨迹在纸上肆意挥洒,字迹间隙流动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我平时就喜欢看一些具有艺术感的物件,而书法,尤其是行草,一直是我眼中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如何展现行草书的“舞动”之美。是可以通过精美的图片展示,还是通过详细的线条分析?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字形的美观,更能深入讲解其背后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理念。比如,一个看似随意的点画,背后可能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绪?一段连绵的笔势,又是如何将情绪与结构巧妙融合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不同风格行草书的对比分析,那将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例如,王羲之的行书与怀素的狂草,虽然都是行草,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行草书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评分“舞动”这个词,赋予了《汉字书法之美-舞动行草》这本书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把字写好,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展现。尤其是在行草书这种变化多端的字体中,更是能够看到书写者内心的波动和艺术的追求。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是否能深入浅出地解读行草书的“舞动”之美。是那种只讲技巧,还是能融入更多关于美学、关于书写者心境的探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让我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体会到笔尖流淌出的那种自在与畅快。比如,如何理解“提按顿挫”在行草书中的运用,如何把握字与字之间的连贯与呼应,让整幅作品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精彩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来阐释行草书的艺术特征。如果能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书家在行草书创作上的风格差异,以及他们各自的独特之处,那将是对我书法认知的极大拓展。
评分《汉字书法之美-舞动行草》这个书名,着实吸引了我。它承诺的是一种动态的美,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书写体验。我虽然不能说自己是书法爱好者,但一直对汉字的优美形态,尤其是行草书那种随性而又不失法度的感觉,充满了好奇。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具体阐释“舞动”这个概念的。是通过对笔画的讲解,还是对章法的布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在尝试书写行草时,感受到那种笔随意转、墨随心动的乐趣。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观察和欣赏行草书的视角,比如如何去感受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如何去理解字形在空间中的疏密关系,那将非常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进入行草书的世界,让我体会到汉字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并在书写的过程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释放。
评分一直对书法心生向往,但总觉得门槛很高,无从下手。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封面设计颇为雅致的书,名为《汉字书法之美-舞动行草》,虽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那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想象中,行草书本就如行云流水,充满动态的美感,而“舞动”二字更是将这份灵动与生命力具象化,仿佛那些方块字也能在纸上翩跹起舞。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行草书入门的指引,比如如何握笔、如何运腕,亦或是不同笔画的写法技巧,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感受到书写的乐趣,而非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如果书中能解析一些经典行草作品,从字形结构、笔势连贯等方面进行赏析,那就更妙了,定能帮助我理解其精妙之处,领略其内在的韵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温和的老师,引导我走近书法艺术的世界,让我感受到汉字独特的东方魅力,并在书写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宁静致远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