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台语诗集

江湖:台语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长青
图书标签:
  • 台语诗歌
  • 闽南语
  • 诗集
  • 台湾文学
  • 方言诗
  • 本土文化
  • 江湖
  • 传统文化
  • 文学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天色暗淡落来 才知影江湖的长草 发伫恬静的心里 结合现代主义的技巧 写实主义的精神 表现出1990年代以后到现此时台湾社会的多重面腔 作者简介 李长青 出生于高雄,成长于台中,是标准的「中南部」人。国立台中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系毕业。曾任出版社、杂志社编辑,台湾现代诗人协会理事,台湾儿童文学学会监事,现为小学教师,笠诗刊编委,台文战线同仁,并就读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 作品被翻译成英、日文,并曾选入国内、外选集多种,如年度诗选、东亚诗书展作品集、国立编译馆「青少年台湾文库」、新世代诗人大展、《台语诗一世纪》、《2006台语文学选》以及香港《诗网络》、《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北京《诗刊》、《诗歌与人》等。 曾获第三十二届吴浊流文学奖新诗正奖,二○○四年文建会台湾文学奖新诗首奖,二○○六年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新诗首奖,第一、三届海翁台语文学奖,第二十七、二十八届联合报文学奖新诗评审奖等。 着有诗合集《保险箱里的星星》(尔雅,二○○三)、诗集《落叶集》(尔雅,二○○五)、诗集《陪你回高雄》(晨星,二○○八)等。
沧桑与咏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漫游与时代印记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与思想变革的洪流中,一批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心灵挣扎、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哲学、社会参与等方式回应时代挑战的复杂历程。它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单一的学术流派,而是力求捕捉那些鲜活个体在历史转折点上,其思想火花与精神困境的细微纹理。 全书结构以时间线索和议题交叉为经纬,分为“旧邦新命”、“现代性的叩问”、“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与回归”以及“文学作为抵抗”四个主要部分,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近代知识图景。 第一部分:旧邦新命——传统瓦解与现代视野的初探(约1900-1920年代) 本部分聚焦于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的压力下,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如何面对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的动摇。我们详细考察了最早一批留洋归来的学生群体,他们既是新思想的传播者,又是“局外人”的矛盾体。 首先,重点分析了早年留学日本和欧洲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接触到激进的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乃至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时的思想转变过程。这里的核心在于“移植”与“适应”的张力:他们如何将西方的理论框架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结构之上,并试图借此重塑国民性。我们不仅考察了他们公开发表的宣言和文章,还通过私人信件和日记,揭示了他们内心对于“中国何去何从”的深切焦虑,以及在“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与“共和”之间摇摆的复杂心路。 其次,对“新文化运动”前夕的文学革命思潮进行了细致梳理。这不仅仅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技术性变革,更是对传统“文以载道”观念的根本性颠覆。我们探讨了胡适所倡导的“实验主义”在知识界的影响,以及鲁迅早期小说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如何体现了知识分子对自己身份的深刻反思——他们既是启蒙者,又是被启蒙者。这一阶段的知识分子,普遍承载着一种“文化拯救者”的使命感,但也伴随着对自身无力感的清醒认识。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叩问——科学、理性与信仰的危机(约1920年代中期至1930年代初) 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退去,知识界开始进入一个更具思辨性、也更为迷茫的时期。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是现代西方思想的“消化不良”和本土化的艰难。 详细论述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实际运作与受挫。科学主义在迅速推广中,如何被简化为工具理性,失去了其批判和反思的内核。我们通过考察不同大学(如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前期)的学术生态,展现了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引入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哲学如何面对西方哲学”的论战。例如,对“主义”的狂热追逐,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中国社会具体问题的深入调查。 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在个人情感与时代责任之间的拉扯。从徐志摩的浪漫主义情怀,到林语堂对幽默哲学的提倡,这些看似逃避现实的文学转向,实则是对高压、教条化思潮的一种柔性抵抗和内在调适。他们试图在现代性的废墟上,寻找一个可以安放个人精神的“栖居之所”。 第三部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与回归——在流亡与坚守中定位(约1930年代中期至抗战爆发)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知识分子的群体性身份带来了决定性的塑造。本部分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以及这种转变带来的内部分野。 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地理性转移——从南京、上海等沿海都市向内陆(武汉、长沙、昆明)的迁移。这一“大后方”的形成,不仅是物理上的迁移,更是思想上的重聚与重塑。西南联大的建立,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象征着精英教育精神在极端困境下的坚守。我们通过对冯友兰、吴宓等人的学术活动考察,展现了在物资匮乏、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保持学术纯粹性的艰难努力。 同时,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存亡”与“个人良知”之间的抉择。对于那些选择留下或不愿完全放弃批判声音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处理与主流爱国叙事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隐晦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剧、隐喻诗歌)来表达对现实的复杂情感。 第四部分:文学作为抵抗——在叙事中重塑民族记忆(贯穿始终的文学观察)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对文学作为知识分子核心精神载体的专题研究。它超越了简单的作品介绍,着眼于文学形式的创新如何呼应时代精神的需求。 探讨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不同阶段的演变。从早期对社会不公的揭露,到抗战时期对底层民众生命力的赞颂,文学的焦点不断下移,试图捕捉“人民”这一现代政治概念在文学中的具体形象。同时,对现代诗歌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分析,考察了诗人如何运用新的意象和节奏来表达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家园破碎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感觉。 最后,总结了这一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巨大历史压力时所展现的韧性与局限性。他们大多怀抱乌托邦式的理想,试图用思想和文字去推动历史的车轮。尽管其努力未能完全阻止历史的悲剧走向,但他们所构建的精神遗产,为后世理解“中国现代化”这一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与深刻的反思空间。本书旨在还原这段充满理想、矛盾与坚韧的精神史诗,让读者得以窥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复杂而光辉的群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江湖希微人?气
——序李长青台语诗集《江湖》   向阳


  青年诗人李长青写诗多年,伊的诗结合现代主义的技巧、写实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一九九○年代以后到现此时台湾社会的多重面腔;伊用华语写的诗,伫济济青年诗人当中,特别有一款互人感动的感情,总是对台湾的土地、历史佮社会、百姓,怀抱着深情佮疼惜,写出新的一代台湾诗人的心声。

  这本诗集《江湖》,是李长青第一本用台湾话写出来的诗集,参诚早就用台语写作的诗人比起来,检采骹步有卡慢淡薄,不过伊踏出来的骹迹,却是不止仔?气,而且会当展现出一种新气象:用台语写的诗,仝款会使哩处理一九九○年代了后进入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状况,会使哩表现后资本主义伫台湾社会生湠的症头。在我来看,这是诚无简单的突破,过去的台语诗创作,多多少少拢无法度脱出农业社会时代台湾乡土的场所,写台湾农村、故乡、田园佮台湾人的人情事理,表现的是农业台湾的色水;部分是对戒严年代威权政治的抗议佮控诉,宣扬台湾人的集体认同佮央望——李长青的台语诗,毋na是an-ne,伊搁进一步表现出新时代、新世纪台湾面对的后现代状况,透过题材的选择、内容的翻新、技巧的转化,来写出台语现代诗的新的声势。

  归部《江湖》台语诗集分作六辑,其中后两辑延续一九七○年代以来台语诗的主调,对政治议题佮乡土感情切入去,表现伊对台湾的感情;头前四辑就无相仝,对第一辑到第四辑,拢会当看着李长青想boeh开创台语诗新的眼界佮新的领土的企图。第壹辑「事件」收入七首作品,其中〈选择〉运用图像来表现选择的无容易,李长青将这首诗用双重的圆箍来表现,内围佮外围拢用单字来箍出圆箍仔,大略仔会用看出是採用春夏秋冬、眼耳鼻舌身意、风雨雷电、红橙蓝绿黄靛紫等等字词,特别ka拆散,请裁排排le,boeh互读者家己猜。诚明显这是採用后现代的写作手法,透过拆散、重组,展示「选择」的过程,暗示选择无hia-nih简单,尤其是伫这le时代、这le世界——这是台语诗写作真少看着的试验,会当看出李长青想boeh突破台语诗局限的拼势。

  第贰辑「对时间的理解」收十二首作品,会用讲是《江湖》诗集上突出的部分。伫这辑当中,李长青的企图真清楚,伊对「时间」佮「世界」两个角度切入来,时间的长佮短、空间的远隔近,伫伊的诗内底,亲像难分难离,伫〈对世界的理解〉这首诗内底,伊仝款透过图像排列的方式,用水涌一悬一低的图形,表现空间;而且亦通过悬佮低的组合,使弄读者目珠的震动,来达成一款读诗的趣味佮暗示:这个世界,本诚就是悬佮低的组合。形式的变化,毋na是形式,同时亦是内涵,空间的悬低,透过诗句的排列,互读的人搁加深刻的感受。这亦亲像另外一首〈微小世界〉引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Richard P. Feynman所讲的「伫微小世界犹原有真济空间」这句话,风雨雷电、过去佮未来,拢充满着空缝,拢存在着一个世界仝款——李长青的试验,最少会当证明,台语诗的世界ma会当处理空间参时间的议题,而且会当处理ka真?气。第参辑「江湖」佮第肆辑「落雪」当中,有诚济诗作ma拢有这款水准,值得读者斟酌看、用心读。

  我诚欢喜看着李长青行出来的这条新路,有李长青这款的优秀诗人投入,有《江湖》这本新的诗集出版,对进展中的台语文学界来讲,是一个好消息。江湖希微,台湾文学自从一九九○年代开始,就陷入困境,台语文学的开创,仝款也面对着题材开拓、内涵深化的挑战,李长青投入台语诗的写作,而且第一本诗集就有chia-ni?气的表现,我央望伊会当继续写落去,为二十一世纪的台语诗开出芳花欉!

艺术诗的隐晦及技巧
——小序《江湖》  林央敏


  德国学者常把诗分为民间诗与艺术诗两类,差别之一在于写作技巧,前者的文字质朴自然,民间作者通常是按语言的常规写作;后者的文字重艺术表现,文学作家总会有意识地要塑造文字美。这两类分别,在古代比较明显,但也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时至今日,教育普及且作家趋于专业后,文艺的创作及成果已几无庙堂与民间之分。不过,在台语文学、台语诗的创作方面,这样的差别仍然很显着,原因是台语文的正规教育尚被忽略,台语文学的创作、阅读、鼓吹、研究等仍属少数,且因台语文学兴起的时间尚短,在这少数的「台语文的人口」(注1)中的大部分人又只重视或偏重语言、语词、书写系统等的钻研和发扬,并不懂文学艺术,或缺乏文学的专业能力,所以他们的台语文创作大多是属于「台语性很多而文学性很少」的作品,即作品读起来很有「传统纯正」的台语味,却较少艺术美质的文学味,之于诗也是如此,不管是供大人阅赏的现代诗或为儿童写作的囝仔诗,泰半作品的民间风格仍然很明显,相较于这些具民间通俗性的诗,台语创作的艺术诗显得少,而这类台语艺术诗,到目前为止,又多半是出自从中文诗创作再跨足台语诗创作,以及由学院文学系出身的诗人。这本《江湖》诗集的作者——青年诗人李长青先生兼有这两种出身,是台语诗的新一代能手,他的台语诗作都可归为台语的艺术诗。

  称长青的台语诗是艺术诗,便意味他写诗很讲究技巧,而他的诗艺又擅于塑造意象与情趣的距离,使他的诗带有一种隐晦感,《江湖》诗集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作品便是这种「遯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引刘勰《文心雕龙》)的诗,读者要欣赏长青的这类型的诗,应侧重意会和多用联想,而不能偏靠理解和逻辑思考,比如〈电风〉(电扇):

日时暗暝∕无故乡的人∕未晓看黄昏的光线∕∕
转来旋去∕世事已经吹尽∕∕
毋是温驯抑是刚烈的节气∕毋是原汁原味的歌诗∕∕
有一寡话∕永远无法度自然∕讲出喙

  这首诗,我们若单纯靠一般的文义理解,会觉得题目与内容兜不拢,全诗除了「转来旋去」、「吹尽」两词与电扇有关联之外,其它文句段落可说与电扇毫无关系,因此要读懂这首诗,读者便不能受限于电扇的现实形象和实用意义,以为作者是在描写电扇。依我对长青诗艺的认知,我认为标题的「电风」其实是个隐喻,参照诗文,作者应是在写一个无根的、苦闷的人或自我,或指今之现实人生犹如电扇的「生活」,也可能以电风扇暗指现代的台湾人,它的明喻就是「台湾人亲像电风」,吹着不自然的风,讽喻现代台湾人的语言、文化、情感、性格皆非本然,成为一个或一群无根的、生命无法坦荡荡的、活在肤浅社会的人。

  要读长青这种隐晦风格的诗,必须反覆细嚼始能会意,会意之后,我想读者的心里恐怕仍存着王国维所谓「雾里看花」的感觉,这是隐晦诗的一种现象,因为这类作品常具备诗的多义性,即诗意的不确定性,只要意象与情趣的距离能拿捏得恰当,便不致变成晦涩太隔,反而有在幽隐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妙处,长青这类风格的诗都属小品诗,尚易于拿捏分寸。

  隐喻之外,我觉得长青还擅长「并置断裂意象」及「异性词交互修饰」两种技巧以创造文句的诗质。断裂意象是使诗句产生隐晦感的一大原因;并置意象犹如排比,可以增强诗质的浓密度,诗集中这类例子到处可见,最典型的例子如:

  多情的海面∕流浪的可能(〈KTV〉)

  日时∕佮暗暝∕∕哼歌∕流目屎(〈对时间的理解〉)

  想世间的风景∕安怎家己存在∕∕安怎佮悬山大海∕互相等待∕∕门里底有一场梦∕茫雾中走找意爱(〈时间〉)

  而我所谓「异性词交互修饰」是指「以不同性质的词来修饰」的一种句法,这种句法可说融合「转化」、「替代」、「比拟」等三项修辞格的功能,是创造形象化诗句的一大技艺,如:

  犹未行完的路∕慢慢仔踅过坐禅的山头(〈时间(2)〉)

  闪炽不安的色彩∕生活的长河∕……∕听世界细声讲话∕看世界温温仔哭(〈对世界的理解〉)

  一欉古典的老树∕咧复习周围的风景(〈心事〉)

  云咧吟诗∕韵是白色的眠床∕意象抑咧困(〈好天〉)

  土跤恬静∕咧看时间的∕身躯∕∕一排一排∕直挺挺的思想∕穿一领一领∕白朗朗的衫(〈世界以外〉)

  伫一句一句的喟叹里底∕读到汝的跤步(〈抑未完成的诗〉)

  以上仅简略谈及《江湖》诗集的主要风格及重要技巧,这些表现法颇值得有意从事台语诗写作的朋友参考、学习,其他当然还有较为明朗的诗如第伍、陆两辑中的多首,以及长青用以表现文字艺术创意的图象诗如〈对世界的理解〉、〈新历史主义〉及「字图」(注2),如〈选择〉、〈国民党〉。最后,我觉得长青是个多愁善感又沉浸往事记忆的诗人,这在〈电风〉、〈夜间飞行〉、〈世界安静落来了后〉、〈希微的物件〉……等多首诗中皆隐约表露这种性格,然而他好像要把内心和忧伤都隐藏,所以偏爱以抽象代替具象,因此主题也就抽象化了,读者若要充分感受他的诗意,在读《江湖》时,可以将诗中常写到的「时间」看作「人生」,将「生命、宇宙」看作「世间」、看作「江湖」,而「世间、江湖」是作者面对外在现实所产生的内心的情感、意识的投射。

(二○○八年八月二十九日林央敏于太保)

注:

  (1) 台语文的人口:指包括从事台语、台语文字、台语文学的写作者、阅读者、研究者、提倡者等等。

  (2) 「字图」一词是笔者用语,泛指不具诗的本质的图象诗,即将某图象诗的文字按正常的文字顺序重新排列后,便失去意义与意象的「假图象诗」。而具诗的本质的图象诗才是真正的图象诗。

踏入江湖之后   路寒袖

  台文书写这十年来状似蓬勃,不论发表的园地、杂志的发行,甚至书籍出版,表面上都有明显的进展,但就整体环境而言,却仍处于边缘战斗的状态。

  时至今日,台文书写依然不得不面对用字统一化的困境,但这必须仰赖政治力的统整,且也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其实,大量书写人口的参与才是最厚实的保证。也就是说,写的人愈多,读的人才会相对提升,在创作的领域里,制造者常常就是最基本的消费者;有了足量的消费者,市场自然形成。

  所以,长久以来,我一直殷切地盼望大家一起来从事母语书写,特别是已有创作资历的作家。

  在台湾,长期政治禁锢的后遗症,造成文化的一元化,原是多族群的国家,却将华语定为一尊,任何的母语书写都得从自我认同开始,然后才步履颠躜地摸索、前行;书写是语言的极致展现,必须长时间地酝酿、发展,与足够的作品量较劲、筛选,方能建构出自我的美学系统。

  作为一位台湾的年轻诗人,李长青近年来的表现可谓出奇地亮眼,他的作品多元而质优,在南征北讨的大大小小文学奖竞逐中,每战皆捷,展现出丰沛的创作能量,尤为可喜的,他也投身于台语的书写,而且颇有长期奋战之势,所以,这本台语诗集《江湖》应只是莺啼初试吧。

  《江湖》共分六辑,计六十首作品。题材上李长青已跨越了一般台语书写那种怀旧、乡愁式的窄化窘境,举凡生命的感知、爱情的想望、政治的反省、故乡亲人的思慕等,尽皆毫不费力地收纳入诗。但诗人最最惦念的还是诗学的索探,因此,即使写的是世俗的电风、笔……等,或是抽象的时间、离开、心意、心事……等,终究在为诗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在〈我常常想到我的诗〉中,李长青更对诗的美学提出辩证,他说:「我常常想到∕我的诗,是毋是∕讲了伤过济」另一首〈彼粒星〉,则写出了李长青理想中的诗人典范:「看到天顶彼粒星了后∕窗外无雨,心内无风∕诗人犹原提笔写诗∕写出心肝内∕缠绵的景致∕∕写出神祕漂流的意念∕写出蜿蜒美丽的蓝图」。

  在政治议题上,任何诗人似乎很难不面对二二八事件,《江湖》里最长的诗作〈流离曲〉即是李长青以设问法娓娓罗列受难者是如何的遍布社会的各阶层,用安静温和的语气来控诉残暴的屠杀。而对各政党的快笔速描则颇具一针见血的功力。

  《江湖》的技巧是开阔的。李长青完全没有台语书写中传统歌谣体的羁绊,他掌握了台语的特质,熟练地融于新诗的现代技巧之中,让台语书写的美学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像〈大雨(2)〉:「大雨伫暗暝一直落无停∕亲像咧翻译∕一寡无名的过去。」又如〈露水〉:「露水挂伫天地∕只是一摆∕单纯透明的存在」。

  有了像李长青这样秀异的诗人加入,无疑是为台语书写灌注了新的力量与希望,我们相信他的诚摰,也相信《江湖》里的文字,能继续引领他,「在生活中以及文学国度里,勇敢前行。」(后记),但我们更希望,《江湖》只是李长青台语书写的起点;既然踏入江湖,就得为江湖尽心打造出一片美好的愿景。

新的江湖气   萧萧

  咱拢知唱台语歌佮唱国语歌,气口不仝款,声嗽不仝款,滋味享受,伫咱的心肝头都有完全不相仝的感觉。用台语、客语唸古诗,会当完全接近古诗原有的声韵跟滋味,比起北京话好听几十倍。台语新诗呢?台语新诗按怎去找着家己的芳味?勿会唿侬看无点;美丽的山水,水气的言语,不通唿侬当作无声无说。

  用台语写诗,真济前辈已经行在头前,长青在诗的创作技巧上,早就有《落叶集》的基础,愿意跟随前辈的脚步,往台语诗这咧方向发展,咱乐观其成。

  诗,无分古今,拢是语言佮现实的交谈、对话;诗,无论是用台语、国语,拢仝款爱用风雨雷电、草木禽兽,创作新的世界。诗的本质勿会变,即点不免怀疑,诗的创意不通放弃,这亦是诗人的责任。长青《江湖》台语诗集伫即方面拢有认分,做到彻底。

  一般人写台语诗,免不了大声唿喊,粗脚重蹄,好亲像这卡是讲台语、写台文的唯一方式,这卡是台湾人讲话的模式;一般咱所看着的台语诗,总是以乡土题材为限,以本土意识为重,好亲像台语诗简那有一款面貌,简那会当写一项题材。即摆长青的《江湖》完全脱离一般人对台语诗的既定印象,消除台语诗就是「本土」、就是「乡土」的限制,表现出台湾多元文化的特色,为二十一世纪的台语诗行出全新的路向,行出全面正确的未来。

  二十一世纪,台湾人已经坐「高铁」南北二路咧走,坐飞机归粒地球踅透透,台语诗的未来,应该有全新的「江湖」气,至少长青是一个勇敢的台湾人,伊行出佮人不仝的江湖,因为伊了解「人在江湖,心事应当辽阔明朗」。

﹙萧萧    写于南彰化明道大学﹚

后记

  文学让人重新思索关于生命与消亡、虚无与真实、爱与忧愁等心绪情操,也让我们有机会审视物质与精神对于美学与艺术的探问,此外,文学更能反映现实社会与时代的情境。

  文学能够渲染心灵,生发情感,让人体悟生命种种风景,甚至净化人心,就是因为隐含于字里行间的细致感受,往往能在由文字所铺陈、摆置与设计的各式情境氛围中被一一唤醒。诗,可以反映现实社会与时代的情境,但不必然所有的诗都应以此为基准。台语作为台湾一种普遍的沟通语言与表意工具,除了日常的实用性,更具备了文化上珍贵的价值性,「台湾之语,高尚优雅。」而欲使用台语书写文学作品,当中的现代性(modernity)便显得十分重要。

  这个概念以及语言选择,我认为可以体现阿多诺(Theodor Adorno)强调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彻底实践并表现现代工业的进步与创新再现的科技思维,落实于文学与艺术的堂奥。远古中国,晋南渡之后中原民族与闽越民族的文化相互产生影响,中原姓氏也开始出现于闽区。至南宋南迁,经胡汉融合的中原民族再度融汇于闽中地区,此时非但血统已经混血,就是典章制度、生活习性、民情风俗、语言文字……等,也因而产生变化,文字,尤其是汉字,在如此时空背景下,自有其历史演化的进程与文化价值。

  中国明朝之后,语言文字上的特殊现象就是同样的汉字因为语言系统的差异而拥有截然不同的发音,甚至相异的文法。众所周知,闽南语的原乡是中国闽南的漳、泉地区,时至今日,闽南语(河洛话、台语)使用的人口数则以台湾为最大宗。根据语言研究学者洪惟仁一九九一年的统计,在台湾说台语的人数(约一千六百万)已经多过福建省南部说台语的人数(约一千万),也超过中国广东省潮州说台语的人数(约一千万),更远远多过海南岛省说台语的人数(约五百万)与中国浙江省温州南部说台语的人数(约二百万)。南洋与东南亚说台语的人数(约八百五十万)亦只有在台湾说台语人数的一半;另外,根据郑瑞城的统计,在台湾本土说台语的人数更高达全人口数的百分之八十。因此,台语——这个国际上对「台湾话」的通称,便成为「Taiwanese」。

  一九二○年代「台湾话文运动」中的一些意见,如今看来,仍具有文化传承上的意义;「台湾话文运动」作为一场前卫的社会文化辩证,「集体的社会理解」可视为整个过程的交锋主轴。例如陈炘「近来民国新学,奖励白话文」以及「当期就言文一致体」(陈炘,一九二○:四十一—四十三)的看法与唿吁;又例如蔡培火「普及台湾语文化」与「普及罗马字实为台湾文化之基础工程」的意见(蔡培火,一九二二);再例如黄呈聪「不要拘执如中国那样完全的白话文,可以参加我们平常的语言,做一种折衷的白话文也是好的」的提议(黄呈聪,一九二三)等。

  这些针对语言(说话为主)与文字(书写为主)之间的讨论,无论是圆是方,是缓是急,在教育政策的制定面与社会事务的推行面均有其重大的时代意义。此外,身为文学创作者,尤其更应对其中牵涉到的创作工具:文字,做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如此,台湾文学的本体内涵,台湾文学的「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才能含括更多元素,成为真正的台湾文学。

  回顾张我军于一九二五年说的「台湾话有没有文字来表现?台湾话有文学的
价值没有?台湾话合理不合理?」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写作者与读者,我们应当对此有更深入的思考与主张。虽然,张我军对于中国白话文运动的理解与支持,就像叶石涛所述「是受到大陆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鼓励下产生的近代民族主义,倾向于民主与科学的民族主义」(一九八七:二十三),但相对于古典汉字的文言阅读与书写,「我手写我口」后来成为白话文运动的精神,胡适「八不主义」、陈独秀「三大主义」与其后文字上的革命,仍值得我们省思。

  《汉书.匈奴传》中一些关于匈奴族的词汇,均以汉字拼音,用台语唸之,则完全与颜师古的音注符合,此乃台语保有汉语古音之故。(郑钦仁,一九九三)摒弃罗马拼音之「汉罗交杂」、「汉罗各半」甚至是「全罗无汉」的表意方式,必须先在以下的字词类型中作出分类与整理(王灏,一九八五):

a:音同意同。
b:音类意同。
c:音同意类。
d:音类意类。
e:音同意不类。
f:音类意不类。
g:音同语法不同。

  从语言存在的本身到文字表现的择取,文学的内涵与质感应当更为谨慎、细腻,在台语字词的汉字叙述、展演过程中,我依循以下几个原则:

a:溯源。
b:遵义。
c:依声。
d:从俗。
e:转字。

  以上原则,都是为了对汉字本身字义的根源与种种时空的进化做出回应,为的是能让文字本身生发应有的意义;语言学上称台湾的原住民语为「福尔摩沙语」(Formosan),而福尔摩沙语在南岛语(Austronesian)系中占了很高的地位,深受历史语言学家的重视。(李勤岸,一九九六,<台文通讯>第四十七期)台语里的veh(欲)、kah(卡;较)、dih(置;伫)、ma(嘛;也)等助词或副词,就是与南岛语系之台湾原住民语同源而衍生,再经过移民混居与历史演进,吸收汉字组串而形成的。(吴国安,一九九六,<台语世界>第一期)这一类的字因为没有汉字根源,为使文义顺畅接续,我在使用上选择「依声」或「从俗」原则。

  此外,有一些现今已经不用的词汇,我参考的是郑钦仁的意见:「在现代不见使用,因为时代已经不同……(中略),所以这个词汇也就成为死掉的词汇,但若要寻其根源,实在费事。」(郑钦仁,一九九三)例如台语说房子、屋舍为「次」,读音「.ㄘㄨ」,常见的俗字为「厝」。「次」之台语音至今仍读作「.ㄘㄨ」,可见渊源之流长。例证如下:《易.旅卦》:「旅即次。」《书.泰誓》:「王次于河朔。」《左传.庄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引申为途中止宿之处所。《左传.襄二六年》:「师陈焚次。」《史记.吴王濞传》:「治次舍,须大王。」《广雅.释诂》:「宿、次、低,舍也。」(参见《台语探源》,郑天福着,汉风出版社。)因此,当我写到「厝」字,虽已知其正字应为「次」,「溯源」之后,仍以「从俗」为表现方式,因为「厝」的确较「次」更能达到阅读上、沟通上的效能与力道。这样的取舍,于我亦师亦友的台语诗人林沉默也表认同。

  选择台语作为书写工具,自然无能避免对「有音无字」、「依声托字」与「依声托事」的一些字汇作出权宜的替换,虽然在文化研究与后殖民研究中,「交混」(hybridity)一词所指的大约是更多富有弹性的空间、让想像力尽情发挥,以期呈现多元的风貌与新的情境,这种解释与观点,曾让我对于书写台语更加放心。但是,为了避免文字流于过度浅白与混乱,也为了兼顾文字表现上的整体质素与声腔,更为了臻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要求,在这本诗集中我还是选择尽量探求字根字义与其字源,不直接以罗马拼音作为代字,期望以汉字写出古典又现代的台语诗。

  从1999年在台湾诗学季刊发表第一首台语诗之后,我就已经与台语诗结下不解之缘,因此在第一本诗集《落叶集》与第二本诗集《陪你回高雄》里,都放入了数首台语诗,以为尝试。我衷心希望,《江湖》是我文学书写历程中一次华丽(不见得完美)的旅行,一次诚挚的试验,一次对于母语与土地认同的回馈与实践。我更希望《江湖》里的文字,能继续引领我,在生活中以及文学国度里,勇敢前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承载文化的最佳载体。而台语,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江湖:台语诗集》,正是以台语为媒介,将这种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许多词汇,对于非台语地区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理解,但这反而增添了一种探索的乐趣。每一次对新词汇的理解,都像是揭开了一个小小的谜底,让我对台语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很多台语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感情,这种感情用普通话很难完全传达。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沉甸甸的,封面那股水墨晕染开来的意境,就让人心生向往。封面的几个字,“江湖:台语诗集”,简单直接,却又蕴含了千言万语。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要一探究竟。初读之下,就被那种独特的韵味所吸引。台语的亲切感,就像是邻家阿嬷在灶台边讲故事,又或是老友在巷口拍着肩膀闲聊,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熟悉。诗句不像我们平时读到的那种精致雕琢,反而带着一种生活化的质朴,仿佛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带着露水的清冽,带着阳光的炙热。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的“不加修饰”之美。它没有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也没有卖弄深邃的哲理。它只是用最直接、最真诚的语言,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那些朴实无华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读到那些关于辛勤劳作的诗句,仿佛能感受到农民伯伯额头上滚落的汗珠,听到农具碰撞发出的声响。读到那些关于生离死别的描写,更是让人潸然泪下,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珍贵。

评分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江湖”这个词。它不再是武侠小说里那种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狭隘概念。在这里,“江湖”更像是一种人生状态,一种生活的哲学。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也包含了面对世事无常的豁达。诗中那些关于“缘分”、“宿命”的探讨,让我深思。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自己的“江湖”中摸索前行吗?跌倒了,爬起来;受伤了,舔舐伤口;遇见了,珍惜;分开了,释然。这本身就是一种波澜壮阔的“江湖”人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即使是不懂台语的人,也能感受到其中音韵的起伏和韵律的美感。这让我觉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声音的艺术。在朗读这些诗句时,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一种古老而悠扬的调子。这种感觉,是许多现代诗歌所难以给予的。它让我想起,在过去,人们是如何用歌声和语言来传承故事和情感的。

评分

这本诗集,读起来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感觉。它不像有些诗歌那样,一开始就给你强烈的冲击。而是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你的心里,让你在不经意间被它打动。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它,随意翻开一页,然后就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诗中的某些句子,会像一颗颗小石子,投入我平静的心湖,泛起一圈圈涟漪。这些涟漪,或许是回忆,或许是感悟,又或许是对未来的憧憬。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老”的描写。它没有回避衰老带来的伤感,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历程的尊重和回望。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的眼神里,藏着岁月的故事,也藏着对生活的智慧。诗中描写的“老屋”、“老树”,仿佛都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美,一种经历风雨后的坚韧。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从容。

评分

总而言之,《江湖:台语诗集》是一本非常有力量的书。它的力量,不在于宏大的叙事,也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能够触及人心最真实的情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最纯粹的记忆。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现代社会,那些古老的乡土情怀,那些质朴的人间情感,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位老朋友,永远在那里,静静地陪伴着你,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温暖和力量。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诗歌不应该只是象牙塔里的吟哦,它更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而这本《江湖:台语诗集》,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那些日常琐碎、人间烟火,化为一首首动人的篇章。我读到那些关于故乡的描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小时候在田埂上追逐嬉闹的画面,耳边仿佛响起了孩童的欢笑声,还有那混杂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风。那些关于情感的诗句,更是直击人心,有少年时期的青涩爱恋,也有中年过后历经沧桑的无奈与释然,每一个词句都像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情感波动。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它带我回到了那个似乎只存在于长辈口述中的年代,那个没有高楼林立,只有矮墙黛瓦的时代。诗中描绘的“三合院”、“柑仔店”、“戏班”等等,都成为了鲜活的意象,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槟榔味,听到远处传来咿咿呀呀的戏曲声。这种浓郁的乡土气息,让我觉得自己仿佛也融入了那个时代,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感受着那里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