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幽默诗选

余光中幽默诗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光中
图书标签:
  • 余光中
  • 诗歌
  • 幽默
  • 现代诗
  • 台湾文学
  • 文学
  • 诗选
  • 经典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幽默诗在余光中千首诗作中,约近八十首,自成一醒目诗群,本选集精选其中六十首。基本上,这是余光中第一本类型诗选,也是一本悦读指数极高、言近旨远的「微笑诗选」。 本书共分三辑,一、二两辑多为抒情、叙事、写景、自遣、调侃之作,喜感、趣味十足,令人莞尔,以诗之长短为区隔─其中二十行以内、篇幅较短者置于第一辑,二十行以上篇幅较长者纳入第二辑。至于第三辑,则是谐谑、讽刺色彩浓厚之作,多就社会现象、世间情事与环保议题,或嘲讽讥刺,或于滑稽梯突间流露叹惋,或在诙谐妙趣中暗藏忧思,但仍寄以温柔的盼望,篇幅则长短兼而有之。如此分类,希望读者对余光中幽默诗特色,有更明晰的了解。 此外,每首诗后均附上一则抛砖引玉式的赏析笺註「轻松读诗趣」,点出余光中幽默诗内涵精髓,是本书一大特色,可提升语文水准和鑑赏能力,适合老师家长和学子共读。 作者简介 余光中 一九二八年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历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间并赴美讲学四年,一九八五年起定居高雄西子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任讲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先后主编多种文学刊物,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在华文世界已出版着作上百种,成为当代华文世界经典作家之一。 除了创作不辍外,更关心青年们对固有文化的认识、自我创作的能力,认为这是身为师长者不容忽视的历史责任。近年与学者、文化界人士组成「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发起全国连署,抢救下一代的中文能力。 编者简介 陈幸蕙 O型狮子座,素食主义者,自由的文学人。人生观是「忠于自我,热爱工作,享受生活,持续成长,欢喜创造」。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曾任教北一女中、清华大学中语系等,现专业写作。 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等。当选十大杰出女青年、第一届台大十大杰出青年校友。作品选入国中、高职、大学国文课本。 着有【把爱还诸天地】、【青少年的四个大梦】、【以一整座银杏林相赠】、【悦读余光中.诗卷】、【悦读余光中.散文卷】,并编撰【小诗森林】、【小诗星河】等数十种。
《暮色中的回响:现代诗歌中的生命哲思》 作者:林语风 出版社:山海文集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ISBN:978-7-5678-9012-3 --- 内容简介 《暮色中的回响:现代诗歌中的生命哲思》并非一部诗集,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后期,特别是1970年代至今,华语世界(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社群)一批重要诗人在其创作中如何处理“存在”、“时间”、“记忆”与“失落”等宏大主题的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专著。本书旨在揭示在社会剧变与个体精神危机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们如何通过独特的语言结构和意象系统,构建起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与时代精神深度共振的哲学对话空间。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计十四章,结构严谨,论证细密,辅以大量的原文引证与比较分析。 --- 第一部分:时代的脉搏与个体的漂泊(1-3章)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特定历史时期对诗歌创作产生的深层影响。我们选取了数位在“乡愁”、“离散”主题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作为切入点,探讨“家园”这一概念在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与重塑。 第一章:断裂的时间线:后现代语境下的历史记忆 本章聚焦于集体记忆的碎片化现象。不再将历史视为一条清晰可循的河流,而是将其视为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证物”。分析诗人如何运用“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法,将个人经验与宏大的历史叙事进行并置和冲突,从而产生一种“不确定性”的美学。重点分析了某位以长诗著称的诗人,如何通过反复出现的、被修改的地理坐标,来表达历史的不可靠性。 第二章:城市的异化:钢筋水泥中的精神困境 现代都市的急速扩张,在带来物质丰裕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精神疏离。本章深入探讨了诗人如何捕捉城市空间中的“空洞感”和“透明的牢笼”。通过对光线、噪音、人群流动等意象的细致描摹,揭示个体在群体中的匿名化与异化状态。特别探讨了“玻璃幕墙”这一意象在多位诗人作品中的反复出现,象征着可见却不可触及的隔阂。 第三章:流亡者的诗学:语言的自我救赎 对于身处异地或精神流亡状态的诗人而言,语言成为了最后的庇护所。本章论述了“母语的重负”与“新语言的构建”之间的张力。探讨了诗人如何通过对传统词汇进行“去魅化”或“陌生化”处理,来重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在世界,以此对抗外部环境的同化压力。 --- 第二部分:存在的叩问:时间与虚无的辩证(4-6章) 哲学思辨是本书的核心。本部分将重点放在诗人对“时间之流”的感知和对“虚无”的直面。 第四章:钟表的失效:非线性时间观的建立 本章分析了诗人如何拒绝接受线性的、机械的时间观。通过运用梦境、闪回、预言等非时间逻辑,构建了一种“堆叠的现在”。探讨了某一特定时期,诗歌中“沙漏”与“钟摆”意象的衰退,以及“静默”和“永恒的瞬间”如何被诗化。 第五章:物的低语:对日常物件的本体论审视 当宏大叙事崩塌时,意义便转移到了最微小的日常物件上。本章考察了“茶杯”、“钥匙”、“旧照片”等普通物品如何被赋予沉重的哲学重量。这些“物”不再是简单的指代,而是成为承载着过去、暗示着未来、抵抗着时间侵蚀的“微型纪念碑”。 第六章:阴影的重量:对“不在场”的深刻描绘 虚无并非完全的空无,而是“不在场”的显现。本章深入研究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缺席的人物、未完成的对话、被遗忘的承诺,来构建出一种比在场更为有力的存在感。这种对“空白”的精妙处理,构成了作品深层的形而上学底色。 --- 第三部分:感官的边界:身体、自然与感官的拓展(7-9章) 本部分转向身体经验与自然世界的再认识,关注诗人如何通过调动所有感官来对抗抽象的困境。 第七章:皮肤的地图:身体作为感知的中介 身体不再仅仅是精神的囚笼,而是探索世界的媒介。本章分析了诗人对触觉、嗅觉等易被忽略的感官的激活。探讨了“伤痕”、“汗水”、“肌肤的记忆”等意象如何成为抵抗遗忘的有力武器。 第八章:荒野的隐喻:被污染的自然与精神的净化 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在诗歌中投射为对“纯净”与“污浊”的反复辨析。本章对比了对“海洋”和“沙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书写模式,前者象征着无尽的潜意识与混沌,后者则代表着极端的考验与顿悟。 第九章:色彩的失真:视觉经验的内在转向 本章研究诗人如何处理色彩的感知。例如,对“蓝色”的执着使用,但这种蓝色往往是“褪色的”、“工业的”或是“夜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宁静。探讨了诗人如何通过色彩的异化,表达对现实世界过度饱和或过度单调的审美批判。 --- 第四部分:语言的炼金术:现代诗歌的技艺革新(10-12章) 本部分侧重于诗歌形式和技巧层面的革新及其背后的意图。 第十章:句法的解构与重组:破碎的语法与意义的生成 分析了诗人如何通过打破传统句法结构、运用大量的断裂、省略和非规范标点,来模拟思维的跳跃性和现代生活的无序感。探讨了这种“语法上的不适感”如何转化为读者的审美体验。 第十一章:白描与留白:东方美学在现代语境下的回归 考察了中国传统水墨画“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分析了诗人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留白”——无论是行间距的拉伸,还是主题的刻意悬置——来邀请读者参与到意义的共同建构中。 第十二章:引文的嫁接:对话与自我反思 本章研究了诗人如何娴熟地引用神话、经典文本乃至流行文化符号。这种“引文的嫁接”不是简单的致敬,而是通过将旧的文本置于新的语境中,实现对传统意义的再审视和对自我创作姿态的定位。 --- 第五部分:结论:诗歌作为抵抗的姿态(13-14章) 第十三章:个体能动的微光:诗歌与伦理责任 总结了以上所有技法和主题的最终指向: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诗歌作为一种精神实践,其伦理价值何在?作者认为,诗歌提供了一种“精确地感受痛苦”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就是对麻木的抵抗。 第十四章:未竟的对话:面向未来的诗性展望 对当前诗歌发展趋势进行简要梳理,并提出本书的未尽之言。强调哲学思辨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持续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诗歌可能探索的新疆域,如数字时代的符号学与诗意的融合。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文学研究者、高校中文系师生、资深诗歌爱好者,以及所有对现代哲学思辨与文学交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需要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经验,但作者的行文流畅,注释详尽,力求深入浅出,避免晦涩的学院腔调。 --- 编者按语(节选) “我们试图在这些诗人的暮色中,捕捉到生命哲思最清晰的回响。这不是对他们幽默或轻快一面的疏忽,而是因为,真正的深刻,往往潜藏在对时间、存在和意义最沉重的追问之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前言

  在微笑中亲近大师

  三年前,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曾别出心裁,编选发行了【余光中幽默文选】一书。

  这是第一本就作品特殊属性与类型为依归,所编的余光中选集。透过此书中每一篇作品的笑览解颐,读者于会心莞尔间,不但悦读了余光中风趣谐谑、轻松可喜之作,同时,对于「幽默」在人生中的意义与作用,也应可产生丰富的体认与思考,隽永之余,实为余光中截至目前为止,各种选集中最突出、另类的一本。

  在此书序言<悲喜之间徒苦笑>一文里,余光中曾举文艺复兴时期作家汤玛斯.莫尔,于刀下「不能留头」却留下名言的掌故,指出这位因得罪英王亨利八世、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家重臣,于无可逃离闪躲的命运前,以幽默迎击死亡的豁达、潇洒与尊严,堪称顶天立地。

  此一「在悲剧中竟翻案出喜剧」的故事,实颇令人想起清初金圣叹临刑前,与汤玛斯.莫尔类近的作风。金圣叹一生倜傥高奇,少所顾忌,他所批点【水浒】、【三国】、【西厢】等书,议论固多发前人所未发,即令其后因抗粮哭庙案与十七人坐斩时,也不改本色,出语惊人。

  据传金圣叹临终留言有两个版本,一是:

  「断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余于无意中得之,不亦快哉!」另一则是:「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

  对此,鲁迅虽不以幽默视之,但也认为金圣叹是「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至于汪曾祺则说「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沈痛的滑稽感」─可说或多或少都道出了金圣叹告别人世的心情。

  而不论金圣叹当日所言究系「不亦快哉」抑或「豆干花生」,如此出人意表的谐谑之语,较诸莫尔在俎木上将胡须捋开,笑称胡子未曾得罪君王,不应受刑,似又更多了几分玩世不恭、狂放不羁的意味。但最出人意表的,或许却还是─受金圣叹遗言启发,今日徽州龙湾「具火腿滋味」的豆干,竟真以花生、大豆为原料制作,成为当地最富吸引力的土产与文化观光资源─杀头悲剧因一句幽默告白翻案出喜剧,喜剧复更后续发展成如此造福地方的故事,金圣叹若地下有知,快人快语,或许又要连声赞叹「不亦快哉」吧!

  不过,东、西方这两位作家,一后一前,在痛苦、荒谬、绝望的临界点上,虽都曾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展现出高度的机智、从容、才思与豁达余裕,令人佩服,但与死亡连结的故事莫不沈重,因此这两则刀下留言,细思之余,却仍不免要令人想起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所说:

  「幽默的产生往往并不是由于快乐,倒反而是由于悲伤。在天堂里,幽默是不存在的。」

  换言之,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迫人而来,幽默,或许,便是使人从沈重之中暂时飞昇起来的那个「轻」。即令沈痛无奈的现实并未因此而改变,但当心灵和唇间自嘲、自遣的微笑粲然一闪,痛苦悲伤瞬间被转换、挪移、超越与纾解,那么,所谓幽默,终还是在最关键时刻,扳倒了沈重、攫住了轻快,拦截了喜感,彰显了智慧,简言之─获得了胜利!

  因此,无论是生命中非常时刻,或平淡不起波澜的日常生活,当幽默感充分发挥、运用,润滑了苦涩凝重的生命现实,应都可视为正向、健康,且具建设性的人格表现,值得称赏。只是,这值得称赏的人格特质或表现,若还要更进一步,融入创作,把幽默文学化,文学幽默化,巧妙高明地结合二者,便不是徒具幽默秉赋便可竟其功了。而在<幽默之间徒苦笑>一文里,余光中也坦然直言,「并不是所有作家,甚至大作家,都具有幽默感」。故若真论及幽默文学,那么创作者实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手到擒来的彩笔─方能在作品里制造出令人惊喜、惊赏、惊叹、惊服、惊艳,甚至惊异的艺术效果,两者缺一不可。

  在台湾现代作家里,余光中便是少数这两种条件都具备的名家。他的诗文风格发展多元,而在广为世人所熟知的「乡愁」诗等抒情作品外,一个较少为人提及的独家特色,便是诗文中的幽默感。

  在<幽默之间徒苦笑>一文里,余光中也表示,当代作家梁实秋与钱钟书作品中的谐趣,对他在创作上曾颇有启发。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幽默风格是:「时或夸张而令人惊喜,时或含蓄而耐人寻思」,复往往「佐以王尔德的惊骇特效,最讲究好处收笔,留下袅袅的余音」。至于钱钟书的拿手绝活则是:「议论波澜回盪,有时不免正话反说,几番回弹逆转,终于正反相合」(余光中<金灿灿的秋收>.【秋之颂】)─这些特色,若细加品味,也确实在余光中幽默作品里俯拾皆是。

  但却并不仅止如此而已,因为在幽默诗文里,我们所看见的余光中,还常以一种自信而嬉戏的笔触,打破惯性思考与感受,表现出另一个充满喜感、具批判特色,与充满关怀取向的自我。简言之,幽默诗文不只是余光中抒情、说理、调侃自己的一方天地,更是他讽评世事、观照大我、从事社会参与的一座文学舞台。在幽默作品里,我们所看见、微笑邂逅,或深情相遇的余光中,于作家本色外,更是机伶顽童、冷面笑匠、严峻批评家,与热情关怀者的多方综合。

  【余光中幽默文选】所选余光中最早的一篇幽默散文是<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一九六七)。但在此之前两年,他所写拜访美国诗人、小说家爱伦坡故居的游记<黑灵魂>,其实便已充分显现了施展黑色幽默的功力,令人难忘。

  至于幽默感出现在余光中诗里,最早则可追溯至其一九五0年的少作<真理歌>。那时余光中还只是二十二岁的文坛新秀,诗路方才起步,诗艺尚未成熟,故就技巧言,这第一首幽默诗并非成功之作。但此诗戳破世人看似热爱真理、实则热中权力追逐的假象,指出「真理」一词遭严重误解与滥用,观点犀利,启人深思,而以幽默为基调,寓批判于关怀,实开启了他后来诸如─<诗人和花贩>、<控诉一枝烟囱>、<挖土机>、<海外看电视>、<一张椅子>等讽刺诗的先声。 

  不过余光中在作品里所呈现的幽默感毕竟是多面向的,任何题材在他收放自如的笔端,总能恰到好处地掺入幽默元素,写成夸张可喜、风趣可爱,以及,奇思妙喻联想令人惊叹的幽默诗,因此除上述讽谑取向的幽默诗章外,其他如抒情、写景、叙事、咏物、述志、哲理、爱情、乡土或环保诗等,也往往都被处理得谐趣横生,富含鲜明的幽默性格。例如本集所选──

  <灰鸽子>、<雨声说些什么>便是高度感性的抒情之作。

  <山中传奇>、<黄昏越境>、<水平线>、<漓江>等,其实意在写景。
<白杨>、<银叶板根>、<青蛙石>、<壁虎>、<芒果>等,为不折不扣的咏物诗。

  <雪橇>、<梦与膀胱>、<漂水花>、<割盲肠记>、<捉放蜗牛>、<停电夜>、<月球漫步>等,生动叙事。

  至于<给星光一点机会>与<绝色>固是浪漫的情诗;<车过枋寮>、<你想做人鱼吗?>、<台东>歌咏台湾风土,则尤为令人倍感亲切的乡土诗;此外,如<我的缪思>述志抒怀;<蟋蟀和机关枪>就死亡的绝对胜利,进行思索辩证;<捉放蜗牛>笔涉存在课题,提出「我是谁?」、「上帝的意志是什么?」之迷惘与天问,更带有哲理诗色彩。

  ──换句话说,不论题材属性如何?这些诗都因幽默感的渲染、点拨、浸透、敷彩上色,提昇了文学趣味与悦读效果,明确的主题外,无一不是生动的幽默诗。而在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余光中幽默诗手法尚且多变,例如<四谷怪谭>、<调叶珊>、<上山>、<桐油灯>等诸作,便因赋予浓厚的惊悚、悬疑,甚至魔幻色彩,层次丰富,倍添想像空间,遂使其幽默诗特色更形活泼多元。

  截至目前为止,幽默诗在余光中千首诗作中,约近八十首,自成一醒目诗群,本选集精选其中六十首。基本上,这是余光中第一本类型诗选,也是一本悦读指数极高、言近旨远的「微笑诗选」。

  全书共分三辑,一、二两辑多为抒情、叙事、写景、自遣、调侃之作,喜感、趣味十足,令人莞尔,以诗之长短为区隔─其中二十行以内、篇幅较短者置于第一辑,二十行以上篇幅较长者纳入第二辑。至于第三辑,则是谐谑、讽刺色彩浓厚之作,多就社会现象、世间情事与环保议题,或嘲讽讥刺(如<项圈>),或于滑稽梯突间流露叹惋(如<俄罗斯木偶>),或在诙谐妙趣中暗藏忧思,但仍寄以温柔的盼望(如<冰姑,雪姨>),篇幅则长短兼而有之─希望如此分类,能使读者对余光中幽默诗特色,有更明晰的了解。此外,为便读者更易掌握余光中幽默诗内涵精髓,每首诗后也都附上一则抛砖引玉式的迷你笺註「轻松读诗趣」,以供参考。

  简言之,余光中是当代诗坛最具代表性的大家之一,其诗自是读者们在亲近现代诗与台湾当代文学时,必读之作。由于余光中幽默诗指涉明显,浅近有趣,令人于微笑间往往对其诗艺、诗情、诗心、诗思,与诗中微言大义,均可产生一定程度的认知,故【余光中幽默诗选】实可视为一般读者进入余光中诗王国的第一本诗选集。

  那么,跨入余光中诗王国,掀启这第一本最适宜悦读的余光中诗选扉页,且让我们──

在微笑中亲近大师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余光中幽默诗选》时,我期待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余光中先生的幽默,是一种高明的幽默,它不仅仅是为了逗乐,更是为了启发。他用诗歌的语言,将生活中的种种荒诞与无奈,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在笑声中看到更深刻的道理。 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尤其令人赞叹。他能够抓住人物最细微的心理活动,最微妙的情绪变化,并用一种夸张而又贴切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他对那些虚荣、自大,或是胆怯、懦弱的人物的描绘,虽然带着戏谑,但却不会让人感到恶意,反而会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影子。这种“自嘲式”的幽默,正是他作品中最具感染力的地方。

评分

在我看来,《余光中幽默诗选》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生活和解的指南。余光中先生用他独特的幽默感,化解了生活中那些令人沮丧的时刻,用笑声融化了那些不必要的烦恼。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总是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夹杂着成年人的成熟与豁达。 书中那些描绘城市生活,或是人际交往的诗篇,都充满了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又真实存在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瞬间。比如,在拥挤的地铁里,人们各自怀揣心事,却又共享同一片空间,这种微妙的张力,被他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描绘出来。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戏剧性和趣味性。

评分

这是一本我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感悟的诗集。最初翻阅《余光中幽默诗选》,我只是想感受一下大师的另一面,却未曾想到,他笔下的幽默如此深刻,如此耐人寻味。余光中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及人生的哲理。 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现代社会节奏的描绘,那种快餐式的消费,碎片化的信息,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和迷失,都被他用一种带着善意戏谑的笔触一一展现。他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通过幽默,让我们看到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荒诞与无奈。他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一边拍着你的肩膀,一边笑着告诉你,人生就是如此,不必太过较真,偶尔幽默一下,或许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评分

读《余光中幽默诗选》,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是清爽的甘甜,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醇厚的酒香,以及余味悠长。余光中先生的幽默,不是那种浅薄的段子,而是根植于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能够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点出人生的困境,社会的弊端,却又不会让人感到沉重或压抑。 他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词语,组合成充满力量和智慧的句子,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引发深刻的思考。书中有些诗歌,可能是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调侃,有些则可能是对个人情感的戏谑,但无论何种主题,都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和温情。

评分

对于《余光中幽默诗选》的喜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反复阅读中逐渐加深的。余光中先生的幽默,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幽默,它不像有些段子那样直白,而是需要细细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妙处。他以一种轻松诙谐的笔触,描绘了生活的种种,却在不经意间,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小人物”的关注。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都被他用充满温情和幽默的笔触描绘出来。他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也没有刻意的拔高,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观察和体味他们的生活。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人情味,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评分

第一次翻开《余光中幽默诗选》,纯粹是出于对这位文坛巨擘的好奇,却没想到,这本诗集带给我的惊喜远超想象。我本以为幽默诗只是余光中先生在严肃创作之余的“小打小闹”,没想到他能将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寻常的市井烟火,提炼得如此风趣盎然,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歌的篇章里,我看不到刻意的卖弄,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只有一股子浑然天成的乐感,仿佛他只是坐在你对面,呷一口茶,娓娓道来那些让你捧腹大笑,又忍不住拍案叫绝的趣事。 读到其中关于“乡愁”的描写,以往总是沉甸甸的,带着泪光,可在这本诗集里,乡愁竟然也能被赋予一份俏皮的色彩。那些思念故乡的桥段,不再是无尽的哀伤,而是化作对家乡美食的念念不忘,对童年玩伴的调侃,甚至是对故乡那条坑坑洼洼的老路的一种“抱怨”式的怀念。这种将浓烈情感稀释,用幽默的笔触将其重新描绘的方式,着实令人惊叹。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深刻的情感,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幽默并非肤浅,它同样可以承载深沉的内涵,甚至以一种更易于接受、更令人回味的方式触动人心。

评分

购买《余光中幽默诗选》纯粹是出于对诗歌的喜爱,希望能从大师的笔下汲取养分,没想到却意外地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欢笑的大门。余光中先生的幽默,不是那种粗俗的笑料,也不是刻意的俏皮话,而是一种浸润在字里行间,散发着智慧光芒的幽默。他能够将最寻常的场景,最日常的对话,提炼出其中的趣味,并赋予其深刻的含义。 书中有些诗歌,描绘的场景可能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比如一次不愉快的购物经历,一次与儿女的代沟对话,又或者是对美食的执着追求。然而,在余光中先生的笔下,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都变得妙趣横生,充满了令人捧腹的细节。他对于人物的刻画,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让人仿佛能看到他们的表情,听到他们的语气。这种精准而又夸张的描绘,正是幽默的精髓所在。

评分

我一直认为,幽默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智慧,它需要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对人性有敏锐的洞察,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而《余光中幽默诗选》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看到不同角度的精彩。余光中先生以他博学广才,将古今中外的典故、诗词,信手拈来,融入到他的幽默创作之中,却又丝毫不见堆砌的痕迹,反而增添了一种雅致的韵味。 读到他对于现代社会某些现象的戏谑,比如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便利与困扰,或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他总能用一种既尖锐又温和的方式点破,让人在笑声中反思。他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而是以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姿态,与读者一同品味生活的荒诞与无奈。这种“笑中带泪”的风格,正是幽默诗最动人之处,也是余光中先生的独特魅力所在。

评分

《余光中幽默诗选》是一本能够疗愈心灵的诗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困扰,而余光中先生的幽默,就像一缕阳光,驱散了那些阴霾。他用诗歌的语言,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化解成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故事,让我们在笑声中找到释放和安慰。 他对于情感的描绘,也同样精彩。即便是面对悲伤或失落,他也能从中找到一丝幽默的色彩,将痛苦转化为一种淡淡的洒脱。比如,他对爱情的描写,有时带着甜蜜的调侃,有时则带着略微的无奈,但始终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感情的世界里,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趣事,值得我们去品味。

评分

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阅读体验,我原本期待的是严肃文学的光辉,却在这本《余光中幽默诗选》中,遇见了一个更为鲜活、更为接地气的余光中。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殿堂中的圣贤,而是那个会为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而发出会心一笑,或是无奈叹息的寻常人。诗歌的语言,如同他日常生活中的口吻,带着一股子智慧的火花,和对世事人情洞察秋毫的敏锐。 其中一些描绘日常生活的诗篇,简直就像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漫画,将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场景,放大、扭曲,然后以一种别样的视角呈现出来。比如,他对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烦恼,如丢三落四,或是与人沟通时的鸡同鸭讲,都能捕捉到最精髓的幽默点。他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表情,描绘出动作的神态,让人读来不禁哑然失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尴尬又可爱的瞬间。这种将“平凡”升华为“艺术”的能力,实在是令人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