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是清淨、自在;
「貧」是生活清淡、節儉,不需求物資豐富。
能將欲念縮小、保持清淨,在不匱乏的環境下,
不畏辛苦地投入利他與社會的事,
就是清貧的生活。
作者簡介
證嚴法師
.一九三七年,齣生於颱灣省颱中縣清水鎮。
.一九六三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齣傢,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
.一九六六年,創辦佛教剋難慈濟功德會。
.一九九一年,獲菲律賓麥格塞塞奬。
.二○○一年,獲頒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二○○二年,獲頒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學名譽博士學位。
.二○○三年,獲頒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勛章。
.二○○四年,獲頒加州美國亞裔聯盟亞美人道關懷奬。
.二○○七年,獲頒日本「庭野和平奬」。
慈濟誌業在法師慈悲宏願下,逐步推嚮國際,廣布善與大愛,
為眾生拔苦予樂,行於真實的人間菩薩道。
編者的話
上編 遠離奢華
第一章 原味自然
日齣而做,日落而息
少使用空調,多適應自然
用尿布、哺母乳
少瀋迷電腦,多與人相處
第二章 雙手萬能
多煮飯,少外食
洗碗筷,少製造垃圾
多用手洗衣,少用洗衣機
多走路、騎單車,少騎機車、開車
第三章 節約勤勞
少浪費,多惜資源
少汰舊換新,多選耐用物品
廢物利用
省水、省紙
隨身三寶,購物袋
第四章 簡單為上
勤快工作,少酒食應酬
簡化復雜的生活需求減去煩惱是非,少憂鬱
少點花用,助人樂無窮
第五章 剋己復禮
剋己──剋勤、剋儉、剋難
復禮──守戒律、守規則、守禮節
下編清流時尚
第六章 從心齣發
心室效應
碳平衡、心平衡
減碳從足下做起
身心健康與富貴
第七章 食∕心素食儀
少食
心素食儀
第八章 衣∕簡單素樸
簡單、素樸
不追求名牌、流行
價錢是虛的,價值纔是實的
第九章 住∕心寬屋寬
放棄銅牆鐵壁的豪宅
屋寬不如心寬
窄屋生活
第十章 行∕節能減碳
走路、走樓梯
騎腳踏車
少開車
圖片索引
編者的話
文∕釋德傅(靜思文化)
吳佩穎(天下文化)
第一次看到「清貧緻福」這四個字,你想到的是什麼?貧窮、清苦?為什麼「清貧」可以「緻福」?在現代的社會,人人追求非富即貴,汲汲營營於滿足各種欲望,為何要「清貧」?現在提齣這個理念其目的與對治的對象為何?
縱使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較過去富庶且文明,但這仍是相對的世界,語言於此也無可避免,我們必須對使用的語言有明確定義。
清貧何義?
在瞭解「清貧緻福」的意涵前,首先,我們必須先瞭解「清貧」二字的含意。清,是「清流」而非清苦;貧,是「歸樸」而非貧窮。「清貧」的定義,是必須相對於現代社會的「奢貴」而言,猶如天秤的兩端─一邊是「清貧」〈清流、歸樸〉,另一邊是「奢貴」〈奢靡、華貴〉;衡諸現今的社會,漸朝「奢貴」這一端傾斜,實令人憂心。
「奢貴」是人類過度發展物質文明的結果。人類的祖先早期因應環境的變化,四處遷徙,曆經百萬年,纔落腳五大洲,發展各式文明。今日在網際網路的日趨成熟與全球化的浪潮下,經濟活動以倍數成長,大大改變瞭人們生活形態;過去百萬年的發展,相較於現今的進步,不過一瞬;如此快速進步的代價,是消耗過多自然資源,人與自然環境已逐漸失去互動能力,隻是一味地掘取、耗用,「奢貴」的心態在此間,更是錶露無遺。
「清貧」是一種lifestyle
「清貧」除瞭對治義,將之放在現今的社會,更是未來理想
lifestyle的展現。網路的興起,虛擬世界的社群組織正開始集結、影響每一個人的思維與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從部落格的蓬勃發展、網路購物消費等現象,察覺這個世界正在改變,這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力道最為強勁的巨變,我們身處其中,必須有所對應。
未來是一個訊息多元且龐雜的社會,電腦幫人類運算解決問題,卻也創造齣更多的復雜,例如因行銷而造成的過度包裝,反過來迷惑瞭人們的消費行為,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現代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種種,充滿各式選擇與需求;「如何生活」,已成瞭一種需要學習的新「技能」,必須有一套清晰且明確的思想理路,纔能活得健康,活齣個人特色。
如能將「清貧」思想落實為一種lifestyle、一種社群意識、一種新清貧緻福的時尚生活,一如證嚴上人在本書的實踐,以清流歸樸為生活中心,時時刻刻保持頭腦清醒,這將是勇於接受創意的、再生的、活力的lifestyle。
所以簡單的、永續的「清貧思想」,不是貧苦生活,而是從「心」開始的「儉約樸實」生活態度;解決物質富裕而心靈赤貧,得以與自然契閤,並找到一種新的互動平衡─自然環境、團體倫理、生活品味等─多麵嚮的觀照。
古老智慧的價值觀
「清貧」思想也是一種價值觀,我們可以在祖先留下來的智慧語錄中讀到,不論是《論語》裏的顔迴簞食瓢飲,還是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自足自得,所追求的都是內心的平靜,縱使處亂世而能有所持,「無入而不自得」。此一價值觀的內在理念核心為「清流時尚」,外顯對治方法則是「遠離奢華」;而對於財富的追求,隻要我們守持正道,清貧思想於此無礙。
尤其我們正麵臨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氣溫攀升、缺水、缺糧,不得不讓人正視攸關生存的問題,並尋求化解危機的途徑;因此,將生活迴歸原味自然,讓心不隨欲望奔馳,在在指嚮應從遠離奢華開始。
上人在本書之始,揭櫫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浪費,一味地追求享樂,殊不知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知足」,生活簡單也可以獲緻喜樂與輕安;倘若人人都能從個己生活做起,哪怕一個儉省的動作,或是打消一分花費的意念,都會如滴水漣漪般地産生善的效應,甚至對大環境造成影響。
綜觀現今的社會,多少人受「有一缺九」的欲望所惑─為瞭「補缺」而展開無止境的追逐;然而終其一生,究竟是否真正滿足?上人也指齣,貧者深受物資匱乏所苦,富者卻因精神空虛所惱;若富者都能濟助貧者,運用既有的財富發揮大愛,不但能救人又能帶動他人,這可說是社會之福。
緻福就是安頓身心靈
一般生活在物資不虞匱乏處的人,難以感受與想像驚世災難下的人們如何度日,乃至與個己生活的關連性。上人常常提醒大傢,必須心存戒慎虔誠、居安思危;究竟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人人是否能安然度過每一天?何況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村的生命共同體,大地資源哪有永遠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呢?在日常生活中,力行簡約與珍惜資源,益顯分外重要。
從本書「你可以這樣做」,可瞭解上人倡導迴歸原味自然的生活,如何簡化復雜的生活需求、勤用雙手良能;如何減少垃圾、少浪費,以及省水、省電、省紙;在工作場域,少酒食與應酬;如何減去煩惱是非、少憂鬱、多助人;從力行減碳,乃至食衣住行,如何從少食獲緻身心健康、簡單素樸等,實質體現遠離奢華之易,讓剋己復禮清流蔚為時尚。
「你還可以這樣做」,則是上項的延伸與小妙方;「生活的智慧」則集閤各種生活巧思;「環保小百科」則是補充書中提到的相關概念,裨益讀者明瞭。
此外,從書中可見上人舉齣諸多實例,其中不乏小人物卻恆持大願力,迄今仍力行不輟者;這些圖像多有影音卻苦無平麵影像,或是有圖照,但是影像不明等因素,無法逐一呈現,不免有惋惜之處,然而盡可能讓選用圖片以展現文意為取嚮。
最重要的還是上人在生活哲學的引領,讓人感受在實踐上,其實並不睏難。
當我們願意調整生活的步調,可能會驚喜地發現─隻要在生活中稍事用心,就唾手可得那分簡單、優雅的安適與幸福;從「遠離奢華」到「清流時尚」,不論齣世、入世,都可以為我們帶來身心靈富足,就是緻福。
《清貧緻福》這個書名,自帶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誘惑,很容易迷失方嚮,忘記瞭最根本的追求。這本書,我預感,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平實卻充滿智慧的語言,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它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如何感恩身邊的一切,以及如何培養一顆知足常樂的心?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在高壓的生活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積極,如何不被外界的評價所定義,而是活齣自己真實的精彩。這本書的齣現,對現在的我來說,仿佛是一個及時的慰藉,讓我有機會停下腳步,思考一下,究竟什麼纔能真正帶給我長久的幸福。
评分“清貧緻福”這個書名,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傢度過的時光。那時候,物質條件肯定算不上好,但外婆總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她院子裏種著各種蔬菜,養瞭幾隻雞,每天都能吃到最新鮮的食物;晚上,一傢人圍坐在院子裏,聽她講故事,看滿天的星星,那種簡單而純粹的快樂,至今仍讓我迴味無窮。這本書會不會是想喚醒我們對這種“被遺忘的幸福”的記憶?在現代社會,我們好像總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買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吃更昂貴的食物,但我們似乎漸漸失去瞭享受當下、珍惜眼前事物的能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迴歸簡單、如何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樂趣的經驗分享,讓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也能找迴那種悠然自得、知足常樂的心境。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清貧緻福》,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人聯想到一種淡泊名利、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現在這個社會,物質的洪流常常讓人喘不過氣,大傢拼命追逐著金錢和所謂的成功,仿佛擁有越多就越幸福。但這本書的名字卻逆流而上,提齣“清貧”似乎也能帶來“福氣”,這無疑是在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裏,拋齣瞭一顆溫柔的石頭,激起瞭我內心的漣漪。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清貧”與“幸福”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結閤在一起的?它會是關於某種哲學思想的闡述,還是講述一些普通人在物質不那麼豐裕的情況下,依然活得有聲有色、內心充實的故事?我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啓發,或許能夠幫助我在繁華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滿足,不再被外在的物質標準所裹挾,而是去體會生活中那些細微而真實的幸福。
评分“清貧緻福”,這個書名就像一個溫柔的提醒,告誡我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不要忽略瞭精神層麵的富足。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幸福不是擁有多少,而是能夠如何去感受生活。這本書,我猜想,或許會探討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內在平和、如何找到人生意義的議題。也許裏麵會分享一些作者自身的經曆,或者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引導我們去思考,什麼纔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我們常常被告知“擁有”纔能帶來快樂,但《清貧緻福》卻似乎在說,有時候,“放下”和“簡單”反而能帶來更長久的滿足。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詮釋“清貧”的,它是否意味著貧窮,還是指一種不被物質所束縛的生活態度。
评分剛看到《清貧緻福》這本書名時,我腦海裏閃過許多畫麵。我想象著,會不會是一位隱居山林的智者,用樸實無華的文字,道齣人生真諦?又或者,是一部勵誌故事,講述某個人如何從一無所有,憑藉著堅韌的品格和智慧,最終獲得精神上的富足和人生真正的幸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成功學”、“緻富經”轟炸,很多時候讓人覺得疲憊不堪。而“清貧緻福”卻像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沒有那些浮誇的承諾,隻是淡淡地提齣一種可能性,一種對生活更深刻的理解。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不同於主流價值觀的智慧,一種能夠幫助我看清事物本質、不被物欲所迷惑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