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黃葳威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廣播電視電影所博士暨博士後研究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係教授兼政大之聲電颱颱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電創意與製作學程召集人
國傢通訊傳播委員會網路安全任務編組成員
白絲帶工作站召集人
政大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召集人
政大主流傳播社、光種子社指導老師
行政院有綫電視委員會審議委員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員
國傢通訊傳播委員會傳播內容處多元文化奬助評審委員會召集人
颱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常務理事
颱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常務監事
遠東廣播公司颱北辦事處董事
佳音電颱節目製作主持人
第五屆企業倫理教育奬教師
曾任
國立政治大學廣電係係主任兼所長
政大颱灣研究中心研究員
教育部媒體素養委員會社區推廣組召集人
教育部電算中心防製不當資訊委員
國立政治大學廣電係副教授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副教授
聯閤報係民生報編輯部文字記者
中華電視颱視聽中心副管理師
著有
「兒少上網安全寶典」(2007)
「閱聽人與媒體文化」(2004)、
「聲音的所在:透視電颱節目規劃管理」(2002)、
「文化傳播」(1999)、
「走嚮電視觀眾:迴饋理念與實證」(1997)、
「瞄準有綫電視市場」(1995)
主編「閱聽人密碼」(2007)、「衝破迷惘」(2006)。
譯有「顛覆好萊塢」(1995)、「強國之路」(1993)。
吳 序 i
羅 序 v
自 序 vii
第一章 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 1
壹、電子聖嬰現象 2貳、電子公民崛起 7
參、廣播電視數位化 12
肆、數位文化素養 20
伍、本書結構 27 第一篇 社會化篇 31
第二章 數位傳播與自我意象 33
壹、前言 34
貳、特質理論與自我意象 39
參、自我意象的建立 44
肆、自我意象形構的元素 49
伍、數位消費與自我意象 53
陸、結論與討論 64
問題與討論 67
附錄 68
第三章 數位傳播與兒童兩性態度形塑 69
壹、前言 70
貳、青少兒與媒體涵化效果 72
參、青少兒兩性態度形塑 84
肆、結論與討論 100
伍、實證研究設計 106
問題與討論 110
第四章 數位傳播與傢庭關係 111
壹、前言 112
貳、傢庭傳播形態 114
參、凝聚力與適應力 119
肆、傢庭傳播網絡 123
伍、華人移民傢庭傳播網絡 126
陸、結論、討論與建議 134
問題與討論 137
第五章 數位傳播與網路安全素養 139
壹、前言 140
貳、資訊素養與網路安全 142
參、網路分級發展 148
肆、實證研究設計 157
伍、媒體使用與網路安全 160
陸、網路安全素養與網路分級 171
柒、結論與討論 181
問題與討論 189 第二篇 訊息策略篇 191
第六章 數位傳播與公共資訊 193
壹、前言 194
貳、公共服務的定位 196
參、閱聽人的滿意度 208
肆、數位電視公共資訊需求 212
伍、數位電視與電子化政府 221
陸、結語 226
問題與討論 227
第七章 數位互動節目接收分析 229
壹、前言 230
貳、數位媒體變革與知識經濟 233
參、互動節目內容與工程科技 237
肆、互動節目特色與收視形態 241
伍、互動單元設計與影像呈現 245
陸、結論與討論 250
問題與討論 254
第八章 數位傳播與執行模式 255
壹、前言 256
貳、傳播與迴饋 258
參、實證研究設計 270
肆、政策執行麵 275
伍、民間需求麵 280
陸、數位廣播傳播執行模式 285
問題與討論 289
第九章 數位時代宗教傳播策略 291
壹、前言 292
貳、疑慮消除理論與策略 294
參、實證研究設計 297
肆、佛教傳播方式 300
伍、基督教傳播方式 310
陸、結論與討論 322
問題與討論 328
第十章 數位時代族群媒體文化行銷:以客語電颱為例 329
壹、前言 332
貳、文化資源與文化行銷 333
參、實證研究設計 335
肆、客語廣播文化行銷 337
伍、結論、討論與建議 346
參考書目 351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畢竟“數位傳播”這個主題聽起來有點抽象。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吸引住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直接跳到技術層麵,而是從人類傳播的根本需求齣發,一步步帶我們進入數位時代。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資訊文化”的定義,它不隻是資訊本身,更重要的是資訊在人與人之間、在社群中流動的過程中所産生的意義和影響。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印象深刻,特彆是關於“網紅經濟”的興起,以及它如何改變瞭廣告傳播和消費者行為的模式。作者不僅分析瞭其錶麵的熱鬧,還深入探討瞭其背後運作的機製和對社會文化的潛在影響。另外,書中對於“數字鴻溝”的探討也十分有啓發性,讓我意識到科技的便利並非人人都能平等享有,而這背後牽涉到社會經濟、教育等諸多復雜因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讓我們看到數位傳播的“是什麼”,更讓我們思考“為什麼”和“會怎樣”。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數位傳播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深刻關聯。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是《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我最近剛好在寫一個跟這方麵相關的企劃,所以就找來這本來看看。不得不說,它的內容真的讓我眼睛一亮,尤其是對於“數位傳播”這個概念的闡述,非常深入淺齣。它不僅僅是講瞭科技的進步,更重要的是探討瞭這些技術如何一步步改變我們接收和處理資訊的方式。裏麵舉瞭很多實際的例子,像是社群媒體的興起對人際互動的影響,還有即時通訊工具如何顛覆瞭傳統的溝通模式。我尤其喜歡它對於“資訊過載”現象的分析,提齣瞭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觀點,例如如何在海量資訊中辨彆真僞,以及如何避免被碎片化的資訊所淹沒。作者在這部分展現瞭相當的洞察力,不隻是點齣問題,還提供瞭一些應對的思考方嚮,這對我這種需要長期麵對大量訊息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而且,它對於“文化”這個麵嚮的觸及也很到位,不隻是科技的冰冷展示,而是細緻地描繪瞭科技如何形塑瞭新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甚至是社群的構成。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相當紮實的理論框架,讓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目前數位時代的一些現象,並且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评分這本書《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給我帶來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它讓我在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數位世界裏,找到瞭一些清晰的脈絡。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夠將那些龐雜的數位傳播現象,梳理成邏輯清晰的論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互動性”在數位傳播中的重要性分析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單嚮的輸齣,而是形成瞭一種你來我往的對話模式,這種互動性如何改變瞭內容的生産、傳播以及接受方式,作者給齣瞭非常精彩的闡釋。而且,書中對“在地化”與“全球化”在數位傳播中的張力分析,也讓我思考良多。一方麵,數位技術讓資訊能夠跨越國界,另一方麵,許多數位內容又承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這種融閤與碰撞,構成瞭當代資訊文化豐富多元的圖景。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參與式文化”的章節,它闡述瞭普通人如何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資訊創造者和傳播者,這對於理解當下許多網絡社群的運作機製至關重要。這本書讓我對數位傳播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資訊文化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力量。
评分我近期在為一檔廣播節目準備素材,過程中偶然翻閱瞭《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這本書。原本隻是想找些相關的概念作為參考,沒想到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對於“數位傳播”的定義相當獨特,他將之視為一種全新的社會實踐,而非僅僅是技術的應用。書中對“資訊素養”的強調,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教我們如何使用工具,更是培養我們辨彆資訊真僞、批判性思考、以及負責任地參與數位社群的能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社群媒體算法”的剖析,它揭示瞭這些看不見的機製如何影響著我們接收到的資訊,從而塑造我們的認知和觀點。作者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瞭許多復雜的概念,並且引用瞭大量學術研究和實際案例,讓論述更加紮實有力。我讀到關於“數字身份”的部分時,更是感到茅塞頓開,原來我們在網路上留下的每一個痕跡,都在構建著我們獨特的數字形象,這對我節目中要探討的“個人品牌”議題非常有啓發。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拓展思維、提升認知,並對實際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優秀讀物。
评分我原本以為《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這本書會是一本硬邦邦的學術著作,讀起來可能會有些枯燥,沒想到它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像是帶著我們走進一個正在快速演變的數位世界,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娓娓道來各種傳播媒介的演進過程。我特彆喜歡它關於“新媒體”的章節,裏麵詳細地分析瞭互聯網、手機APP、影音平颱等如何顛覆瞭傳統的媒體生態。它不隻是羅列事實,更重要的是探討瞭這些新媒介背後所蘊含的傳播邏輯和文化意涵。例如,它深入剖析瞭社群媒體如何從一個單純的社交平颱,逐漸演變成資訊傳播、意見形成,甚至社會運動的重要推手。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我對數位傳播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更讓我驚艷的是,書中關於“資訊倫理”的討論,作者提齣瞭很多關於隱私權、言論自由、內容監管等議題的思考,並且以相當客觀的態度呈現瞭各種不同的觀點。這讓我反思瞭自己在日常使用數位工具時的行為,也更加認識到作為資訊使用者和傳播者,我們所肩負的責任。這本書真的是一本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佳作,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數位時代發展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