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葳威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广播电视电影所博士暨博士后研究
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系教授兼政大之声电台台长
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广电创意与制作学程召集人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网路安全任务编组成员
白丝带工作站召集人
政大数位文化行动研究室召集人
政大主流传播社、光种子社指导老师
行政院有线电视委员会审议委员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委员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传播内容处多元文化奖助评审委员会召集人
台湾爱邻社区服务协会常务理事
台湾网站分级推广基金会常务监事
远东广播公司台北办事处董事
佳音电台节目制作主持人
第五届企业伦理教育奖教师
曾任
国立政治大学广电系系主任兼所长
政大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
教育部媒体素养委员会社区推广组召集人
教育部电算中心防制不当资讯委员
国立政治大学广电系副教授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所副教授
联合报系民生报编辑部文字记者
中华电视台视听中心副管理师
着有
「儿少上网安全宝典」(2007)
「阅听人与媒体文化」(2004)、
「声音的所在:透视电台节目规划管理」(2002)、
「文化传播」(1999)、
「走向电视观众:回馈理念与实证」(1997)、
「瞄准有线电视市场」(1995)
主编「阅听人密码」(2007)、「冲破迷惘」(2006)。
译有「颠覆好莱坞」(1995)、「强国之路」(1993)。
吴 序 i
罗 序 v
自 序 vii
第一章 数位传播与资讯文化 1
壹、电子圣婴现象 2贰、电子公民崛起 7
参、广播电视数位化 12
肆、数位文化素养 20
伍、本书结构 27 第一篇 社会化篇 31
第二章 数位传播与自我意象 33
壹、前言 34
贰、特质理论与自我意象 39
参、自我意象的建立 44
肆、自我意象形构的元素 49
伍、数位消费与自我意象 53
陆、结论与讨论 64
问题与讨论 67
附录 68
第三章 数位传播与儿童两性态度形塑 69
壹、前言 70
贰、青少儿与媒体涵化效果 72
参、青少儿两性态度形塑 84
肆、结论与讨论 100
伍、实证研究设计 106
问题与讨论 110
第四章 数位传播与家庭关系 111
壹、前言 112
贰、家庭传播形态 114
参、凝聚力与适应力 119
肆、家庭传播网络 123
伍、华人移民家庭传播网络 126
陆、结论、讨论与建议 134
问题与讨论 137
第五章 数位传播与网路安全素养 139
壹、前言 140
贰、资讯素养与网路安全 142
参、网路分级发展 148
肆、实证研究设计 157
伍、媒体使用与网路安全 160
陆、网路安全素养与网路分级 171
柒、结论与讨论 181
问题与讨论 189 第二篇 讯息策略篇 191
第六章 数位传播与公共资讯 193
壹、前言 194
贰、公共服务的定位 196
参、阅听人的满意度 208
肆、数位电视公共资讯需求 212
伍、数位电视与电子化政府 221
陆、结语 226
问题与讨论 227
第七章 数位互动节目接收分析 229
壹、前言 230
贰、数位媒体变革与知识经济 233
参、互动节目内容与工程科技 237
肆、互动节目特色与收视形态 241
伍、互动单元设计与影像呈现 245
陆、结论与讨论 250
问题与讨论 254
第八章 数位传播与执行模式 255
壹、前言 256
贰、传播与回馈 258
参、实证研究设计 270
肆、政策执行面 275
伍、民间需求面 280
陆、数位广播传播执行模式 285
问题与讨论 289
第九章 数位时代宗教传播策略 291
壹、前言 292
贰、疑虑消除理论与策略 294
参、实证研究设计 297
肆、佛教传播方式 300
伍、基督教传播方式 310
陆、结论与讨论 322
问题与讨论 328
第十章 数位时代族群媒体文化行销:以客语电台为例 329
壹、前言 332
贰、文化资源与文化行销 333
参、实证研究设计 335
肆、客语广播文化行销 337
伍、结论、讨论与建议 346
参考书目 351
这本书《数位传播与资讯文化》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它让我在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数位世界里,找到了一些清晰的脉络。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将那些庞杂的数位传播现象,梳理成逻辑清晰的论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互动性”在数位传播中的重要性分析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形成了一种你来我往的对话模式,这种互动性如何改变了内容的生产、传播以及接受方式,作者给出了非常精彩的阐释。而且,书中对“在地化”与“全球化”在数位传播中的张力分析,也让我思考良多。一方面,数位技术让资讯能够跨越国界,另一方面,许多数位内容又承载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融合与碰撞,构成了当代资讯文化丰富多元的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参与式文化”的章节,它阐述了普通人如何从被动的资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资讯创造者和传播者,这对于理解当下许多网络社群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对数位传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资讯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力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数位传播与资讯文化》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数位传播”这个主题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直接跳到技术层面,而是从人类传播的根本需求出发,一步步带我们进入数位时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资讯文化”的定义,它不只是资讯本身,更重要的是资讯在人与人之间、在社群中流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关于“网红经济”的兴起,以及它如何改变了广告传播和消费者行为的模式。作者不仅分析了其表面的热闹,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运作的机制和对社会文化的潜在影响。另外,书中对于“数字鸿沟”的探讨也十分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科技的便利并非人人都能平等享有,而这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复杂因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看到数位传播的“是什么”,更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和“会怎样”。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数位传播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关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数位传播与资讯文化》,我最近刚好在写一个跟这方面相关的企划,所以就找来这本来看看。不得不说,它的内容真的让我眼睛一亮,尤其是对于“数位传播”这个概念的阐述,非常深入浅出。它不仅仅是讲了科技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一步步改变我们接收和处理资讯的方式。里面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像是社群媒体的兴起对人际互动的影响,还有即时通讯工具如何颠覆了传统的沟通模式。我尤其喜欢它对于“资讯过载”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观点,例如如何在海量资讯中辨别真伪,以及如何避免被碎片化的资讯所淹没。作者在这部分展现了相当的洞察力,不只是点出问题,还提供了一些应对的思考方向,这对我这种需要长期面对大量讯息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而且,它对于“文化”这个面向的触及也很到位,不只是科技的冰冷展示,而是细致地描绘了科技如何形塑了新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甚至是社群的构成。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当扎实的理论框架,让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目前数位时代的一些现象,并且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评分我近期在为一档广播节目准备素材,过程中偶然翻阅了《数位传播与资讯文化》这本书。原本只是想找些相关的概念作为参考,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对于“数位传播”的定义相当独特,他将之视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而非仅仅是技术的应用。书中对“资讯素养”的强调,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使用工具,更是培养我们辨别资讯真伪、批判性思考、以及负责任地参与数位社群的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社群媒体算法”的剖析,它揭示了这些看不见的机制如何影响着我们接收到的资讯,从而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观点。作者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并且引用了大量学术研究和实际案例,让论述更加扎实有力。我读到关于“数字身份”的部分时,更是感到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在网路上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都在构建着我们独特的数字形象,这对我节目中要探讨的“个人品牌”议题非常有启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拓展思维、提升认知,并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优秀读物。
评分我原本以为《数位传播与资讯文化》这本书会是一本硬邦邦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可能会有些枯燥,没想到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像是带着我们走进一个正在快速演变的数位世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种传播媒介的演进过程。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新媒体”的章节,里面详细地分析了互联网、手机APP、影音平台等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媒体生态。它不只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这些新媒介背后所蕴含的传播逻辑和文化意涵。例如,它深入剖析了社群媒体如何从一个单纯的社交平台,逐渐演变成资讯传播、意见形成,甚至社会运动的重要推手。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数位传播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更让我惊艳的是,书中关于“资讯伦理”的讨论,作者提出了很多关于隐私权、言论自由、内容监管等议题的思考,并且以相当客观的态度呈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使用数位工具时的行为,也更加认识到作为资讯使用者和传播者,我们所肩负的责任。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佳作,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关心数位时代发展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