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综观方式,深入剖析媒介与传播两者间的历史脉络。除了回顾传播发展历史,更概述各阶段中具代表性之理论概念与分析架构,借以探讨媒介发展历史中诸多衍生而出的概念。本书深入探讨对大众传介发展重要的理论巨擘:拉查斯菲、阿多诺、殷尼斯、麦克鲁汉、霍尔、哈伯玛斯等十多位学者。本书由「大众」一词入手,分别讨论大众传播、大众文化与大众概念的消逝等概念;接续以「日常生活」作为讨论范畴,探寻文化与传播、传播与科技、以及互动关系等议题;最后进一步介绍传播中隐含之意识型态、公共领域、以及新兴之「向语言转」领域概念。
作者简介
Karen Sanders
目前任教于英国雪菲尔大学(Sheffield University),讲授伦理与政治沟通相关课程,曾任英国航运协会新闻与国会办事处的处长及多所国际大学的客座讲师等。本书作者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传统、国族认同以及大众媒体,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和欧洲脉络之下的状况,以及以上主题于媒体和公众领域里的发展情况。
译者简介
张淑彩
(负责本书第四、六、七、八章的翻译)
美国北德州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即服务于政府机关,同时担任兼职笔译员,原笔译工作主要包括政府文件中英译,目前则以教英文和翻译工作为主要兴趣。现为东吴大学语言教学中心讲师,并于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进修。
译有《网路学术资源技巧:教您从网路寻找文献与发现资料》(韦伯文化出版)
赵伟妏
(负责本书绪论第一、二、三、五、九章、结论的翻译)
中正大学传播学系学士
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班
译有《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媒介、科技与社会》、《媒介、文化与社会理论》、《论消费文化与后现代性》(韦伯文化出版)
谢词
绪论
第一部分 群众
第一章 大众传播:拉查斯菲、阿多诺、莫顿
第二章 大众文化:霍克海默、阿多诺、布莱希特、班雅明
第三章 群众的消逝:莫顿、拉查斯菲、莱斯曼、凯兹
第四章 文化与传播:李维斯、赫嘉特、威廉斯
第五章 传播与科技:殷尼斯、麦克鲁汉
第六章 传播即互动:高夫曼与葛芬柯
第七章 沟通与语言:奥斯汀、格莱斯、萨克、李文生
第八章 传播即意识型态:霍尔
第九章 传播与公共性:哈伯玛斯
结论
索引
閱讀《媒介與傳播的里程碑》,我感受到一種「系統性」的分析。它並沒有刻意去歌頌某個媒體人的豐功偉業,或是某個頻道的高收視率,而是從更為宏觀的層面,探討了「媒介」本身在不同歷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書中對於「資訊不對稱」如何因為媒介的出現而加劇,或是如何又被新的媒介形式所挑戰的論述,都讓我非常有感。我想到在台灣,從早期的黨政軍媒體壟斷,到解嚴後百花齊放,再到現在的網路資訊爆炸,每一次的變革,其實都伴隨著資訊傳遞效率的提升,但也同時帶來了新的挑戰。 書中對於「知識的民主化」與「訊息的過載」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特別引起我的共鳴。它並沒有直接談論台灣的「網路鄉民」或「PTT論壇」,但它深刻地揭示了,當傳播的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發聲時,我們該如何辨別資訊的真偽,如何不被淹沒在洪流之中。這本書讓我看到,傳播史不只是一連串技術的演進,更是一場關於「權力」、「知識」和「公共領域」不斷重塑的過程。它讓我對我們現今所處的傳播環境,有了更深的歷史縱深感,也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轉變,多了幾分預判的基礎。
评分哇,拿到這本《媒介與傳播的里程碑》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於有一本從頭到尾都講到點上的書了!」我一直覺得,台灣的媒介發展史,或者說,整個華語世界的傳播學研究,總是在某些關鍵的轉折點上顯得有些斷裂,不然就是被國外學說的框架給綁死,少了一點屬於我們自己在地脈絡的聲音。這本書,老實說,它並沒有直接去梳理那種「從甲骨文到TikTok」的單線發展,而是用一種更宏觀、更有洞察力的角度,去剖析那些真正影響了我們接收訊息、建構認知的「大事件」。 我特別喜歡書裡面探討「報紙如何從權力工具變成大眾娛樂」這一部分,雖然它沒有直接寫台灣的《自由時報》或《聯合報》創刊的歷史,但它從印刷術的普及、識字率的提升、到廣告商業模式的興起,這些基礎性的鋪陳,讓我們能理解為什麼報紙會從少數人的知識象徵,變成家家戶戶的日常。書中那種對「公眾意見」如何被媒體塑造,又反過來影響政治格局的分析,非常有啟發性。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爭論的假新聞、同溫層效應,其實根源早就埋在那個時代了。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現在所處的媒體環境,其實是一連串歷史選擇和技術變革下的結果,並非憑空出現。
评分我認為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所呈現的「思想性」。它沒有停留在單純的歷史事件羅列,而是深入探討了「媒介」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力量,是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行為,甚至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書中對於「機器與人的互動」在傳播史上的演變,雖然沒有直接談論台灣的AI應用或智慧裝置,但它讓我意識到,從最早的打字機、收音機,到現在的社群媒體、虛擬實境,媒介的每一次革新,都在重新定義我們與訊息、與世界的關係。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傳播的倫理」和「訊息的責任」那幾個段落,它並沒有直接引用台灣的法律條文或新聞倫理準則,但它讓我們思考,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作為傳播者和接收者,各自應該負擔怎樣的責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傳播史不只是一部技術的演進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透過媒介來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思想史。它讓我對我們日常接觸的各種訊息,有了更深層的警覺和反思,不再是全然的被動接受者。
评分這本《媒介與傳播的里程碑》給我的感覺,是一種「解構」式的理解。它不是將媒介的發展史,一條線地講述下去,而是將「媒介」本身拆解成不同的「功能」和「影響」,然後放在更廣闊的歷史和社會脈絡下去觀察。書中關於「群眾動員」與「媒介介入」的討論,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台灣的政治集會或社會運動,但它讓我深刻理解了,在某些關鍵時刻,媒介是如何成為聯繫群眾、塑造輿論、甚至驅動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權力結構」如何與「媒介形式」互相塑造的分析。它並沒有直接點名台灣的哪些媒體集團,但它揭示了,無論是早期的報禁、無線電視的執照發放,還是現在的網路平台壟斷,媒介的發展從來都與權力緊密相連。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傳播媒介的「技術」固然重要,但「誰來掌握」以及「如何使用」媒介,才是真正影響深遠的關鍵。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各種資訊,其背後可能隱藏著更複雜的利益結構和權力博弈。
评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跳脫了單純的時間軸,而是把「媒介」本身視為一種「力量」,一種改變社會結構、影響人類認知習慣的「引擎」。它並沒有直接列出某個電台節目或電視頻道的重要性,而是深入探討了「廣播」和「電視」這兩種媒介形式,是如何在不同社會情境下,扮演了訊息傳遞、文化形塑,甚至情感連結的角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無線電的軍事應用」和「電視的居家化」那幾個段落印象深刻。它讓我們看到,原本可能只是技術革新的媒介,如何被納入國家戰略,或是如何滲透到家庭的日常,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家庭互動模式,甚至價值觀。 我記得書中有提到「符號的符號學」這個概念,雖然不是直接講台灣的廣告文案,但它讓我理解了,為什麼有些符號組合能如此輕易地觸動人心,引發共鳴,甚至製造焦慮。這本書,它不只是在講「傳播的媒介」,更是在講「媒介如何建構我們的世界」。它讓我知道,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看新聞」、「聽廣播」、「追劇」,其實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技術和社會意義。讀完後,我對自己每天接觸到的各種訊息,都多了一份審慎和好奇,不再是單純的接收者,而是開始思考其背後的運作邏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