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播社会日益发达,媒体遍佈于社会各个角落,阅听人成为多数人必须扮演的角色,也由于阅听众在现代社会中可被转换成某些政治与经济利益,因此成为众相争取的对象,并发展出许多相关的讨论,这其中包含学术的与非学术的论述。
本书探讨阅听人之学术性论述所呈现的阅听人,主要说明阅听人研究中对阅听人概念的处理方式,并分析阅听人概念论述的主要类型及相关意义,同时也尝试以历程观点来探讨阅听人经验的过程及特性。当前社会的阅听人时常面临变动、多元、与繁复的情境,许多媒介使用与日常活动相互错杂,进而发展成特殊的媒介经验,阅听人研究必须能够了解这种经验历程的发展脉络,以便更真实地反映阅听人的生活及经验细节。
作者简介
卢岚兰
现职:国立联合大学客家语言与传播研究所副教授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博士
着作:《阅听人与日常生活》(2007,五南)
《现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础》(2006,三民)
《媒介消费:阅听人与社会》(2005,扬智)
《国内八点档国语连续剧与社群意识:一个理论层面的探讨》
(1996,电视文化研究委员会)
译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91,桂冠)
《舒兹论文集》(第一册) (1992,桂冠)
《社会学导论》(1996,桂冠)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阅听人概念及想像的阅听人
第二节 阅听人研究与阅听人概念
第三节 本书范围──阅听人研究论述的反思
第二章 阅听人论述的多样性
第一节 多样的阅听人模式
一、形式的阅听人
二、经验的阅听人
第二节 阅听人的本质化与非本质化
第三节 阅听人的变化及概念论述
第三章 阅听人研究的论述位置
第一节 阅听人科学论述中的论述位置
一、科学社群与论述位置
二、阅听人概念的科学论述位置
第二节 阅听人研究中的伦理论述以及 道德与政治选择
一、学术论述及论述习惯
二、科学论述位置与伦理论述位置
第三节 论述位置与权力关系
一、阅听经验之学术性建构
二、阅听人论述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 历程及变化──阅听人经验的说明架构
第一节 阅听人研究及历程观点
一、阅听人的经验「历程」
二、阅听人的参与和历程观念
第二节 怀德海的范畴总纲
一、终极范畴
二、存在范畴
三、说明范畴
四、义务范畴
第三节 阅听人经验的范畴建构
一、终极范畴与阅听人经验
二、存在范畴与阅听人经验
三、说明范畴与阅听人经验
四、义务范畴与阅听人经验
第五章 阅听人研究的概念论述
第一节 阅听人:概念论述的相关问题
一、多重转译、脉络、视域
二、个人∕群体、部分∕整体、想像∕相信
三、概念与范畴
第二节 阅听人经验的关系性
一、范畴及认识架构
二、关系内的构成元素
三、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阅听人经验的历程性及其基础
一、经验的历程性
二、历程经验的基础
第六章 阅听人研究的历程取径与阅听人潜能
第一节 阅听人即行动者
第二节 阅听人的历程性与世界性
一、世界性与行动者
二、阅听人与世界公民
第三节 历程经验与阅听人主体
一、从现代主义主体走向超越之路
二、阅听人、主体、历程性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当代阅听人
第二节 回归阅听人经验
参考资料
这本《阅听人论述》我真的花了好多时间慢慢品味,老实说,刚拿到的时候,名字有点文绉绉的,我以为会是那种很学术、很枯燥的理论书,可能得捧着字典才能读下去。但实际翻开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而且非常贴近我们生活中的观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他对于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像是新闻、广告、社群媒体上的各种言论,甚至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是如何被建构、被解读的。 我尤其喜欢它分析那些看似平常的“梗”或是网络流行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它们当成笑话,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集体情绪,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传播过程中被放大、被扭曲,最终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时候,我们自己明明知道某个信息不那么靠谱,但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谈论,或者它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就会不自觉地被带进去。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有多少时候是在独立思考,有多少时候是被“喂养”的信息所左右。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信息洪流中的盲点和脆弱。
评分《阅听人论述》这本书,我当初是被它的标题吸引进来的,总觉得“阅听人”这个词带点神秘感,好像是某个未曾被充分认识的群体。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阅听人”说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这些接收信息、消费信息的人。作者没有把我们写成被动、愚蠢的接收者,反而强调了我们内在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潜能。他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为什么我们会被某些叙事所打动,为什么某些观点会让我们产生共鸣,甚至是被激怒。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举了好多台湾本土的例子,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社会事件或媒体报导。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去分析其中的利益关系,以及不同角色在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位置。他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会相信?”“我们为什么会传播?”“我们又为什么会拒绝接受?”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参加一场头脑风暴,不断地被挑战、被启发,重新审视自己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评分读完《阅听人论述》,我的心情是有点复杂的,既有豁然开朗的喜悦,也有一些沉重的反思。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特别,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有明确的章节划分和清晰的理论框架,反而更像是一篇篇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随笔,但每一篇都充满了作者独特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他没有直接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怎么想”。 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意义”的解读。他并不是把意义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强调了意义是在人与信息互动中不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在信息如此多元且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如何让自己的观点被理解,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复杂的“阅听人”心理在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意义的创造者,我们在解读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重塑着信息的意义。这种主动性,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也让我开始反思,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我应该如何更积极、更负责任地去扮演我的“阅听人”角色。
评分老实说,《阅听人论述》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比我预期的要高一些。它不是那种可以边看电视边翻几页的书,需要你沉下心来,仔细地去体会作者的逻辑和论述。不过,正因为如此,它所带来的回馈也更加深刻。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批评“阅听人”的盲目,而是以一种同理心来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阅听人”的角色,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筛选、判断和传播信息。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改变,是让我对媒体素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过去,我以为媒体素养就是能够分辨假新闻,但这本书告诉我,媒体素养远不止于此。它包含了对信息背后意图的洞察,对不同叙事方式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立场和偏见的觉察。作者分析了很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和心理学原理,是如何被运用在信息传播中的,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很多时候是被“设计”好的观点所影响。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信息世界运作的逻辑。
评分《阅听人论述》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是因为看到朋友在讨论某个社会现象,而这本书似乎给了他一些不同的视角。一开始我有点犹豫,因为我对“论述”这个词总有点距离感,总觉得是学界才会用的东西。但读了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完全没有那种学院派的生硬感,反而写得非常接地气,而且充满了对台湾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作者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我们是如何通过语言、符号、图像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他分析了很多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比如政治人物的演讲、广告的宣传语、甚至是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技巧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判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是如何通过信息传播来塑造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所谓的“常识”或者“主流观点”,其实都经过了一层层的建构和筛选。这本书让我开始更谨慎地对待我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且试着去追溯它们可能的来源和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