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素养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媒体素养
  • 教育
  • 媒介教育
  • 信息素养
  • 批判性思维
  • 数字素养
  • 新闻素养
  • 青少年教育
  • 教育教学
  • 传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媒体如影随形,今日大众传媒不仅深深介入社会,更是促成学校体制改变的最主要力量。在媒体混杂的资讯时代,「媒体素养」是二十一世纪公民必要的识见与能力,而「媒体素养教育」即是了解媒体与教育的最新观念或途径。

  本书是「媒体素养教育学」的入门书,主要针对九年一贯教育站在第一线的老师,及在师资培育机构里进修的准老师而写。作者以媒体在校园所形成的新环境,揭橥媒体素养教育之重要性,并深入当代相关领域之重要理论,汲取媒体素养的基础知识,进而发展落实媒体素养教育之教学策略和具体方法,培养新世代学子兼具探索思辨媒体讯息的新素养。

作者简介

吴翠珍

  1958年生于台南县, 国立师范大学社教系学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媒体工学硕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传播博士, 现任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副教授兼媒体素养研究室召集人,学术领域:媒体素养与教育、儿童青少年与媒介。陈世敏--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 政大新闻系副教授、教授(退休), 学术领域:媒体素养与教育、传播思想史。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数字时代的信息甄别与批判性思维实践》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媒体素养教育》并无直接关联,旨在探讨在信息爆炸时代,个体如何独立思考、评估信息源的可靠性,并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 图书名称:《数字时代的信息甄别与批判性思维实践》 图书简介 在这个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体量涌入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信息过载与认知负荷的剧增。我们不再是信息的匮乏者,而是信息洪流中的弄潮儿。然而,潮水的涌动并非总是清晰明澈,其中夹杂着沙砾、泡沫,甚至是致命的暗流。《数字时代的信息甄别与批判性思维实践》正是一本旨在为读者提供“航海图”与“罗盘”的指南,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数字生态中,锚定事实,辨识谬误,重塑我们与知识、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讨个体心智在信息环境中的韧性构建。它不关注特定媒介的教学方法,也不侧重于对特定媒体现象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支撑有效信息处理和决策制定的底层认知结构与方法论。 第一部分:认知陷阱与信息过滤的生物学基础 开篇,本书将带领读者审视人类心智的内在局限。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被设计用于快速决策,而非深度分析,这导致了对“捷径思维”的偏好。我们将系统性地剖析一系列常见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例如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以及群体思维(Groupthink)。这些偏差如同我们心智的“滤镜”,无形中扭曲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我们深入探讨了心理学研究,阐明为什么某些明显错误的叙事比复杂的真相更容易被接受。理解这些内在机制,是进行有效信息甄别的前提。只有认识到自身认知的“盲点”,我们才能主动地去校准我们的“内部指南针”。 第二部分:数字信息环境的结构性分析 本书将“数字生态”视为一个具有自身运行逻辑的复杂系统。我们超越了对“假新闻”的表面讨论,转而分析驱动信息传播的底层算法、经济激励和社会结构。 算法的黑箱与信息茧房: 我们详细解析了推荐系统、搜索引擎排名机制是如何通过优化用户的“参与度”而非“准确性”来塑造我们的信息暴露面。读者将理解“信息茧房”(Filter Bubbles)是如何从技术设计中自然涌现,并对社会多元化认知造成侵蚀。 信息源的可靠性谱系: 本书构建了一个评估信息源的实用框架,它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源分为“好”与“坏”,而是提供了一套多维度的评估标准,包括:作者的专业背景、研究方法的透明度、资金来源的潜在影响、以及同行评审的历史记录等。我们探讨了如何区分基于证据的论述、有偏见的解读、纯粹的宣传以及蓄意的误导。 数据的解读与误用: 面对大量图表和统计数据,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定量思维基础。我们教授如何识别不恰当的样本选择、混淆相关性与因果关系、以及数据可视化中的欺骗性技巧。重点在于培养一种对数字证据的“怀疑的尊重”——既不盲目崇拜数字,也不轻易否定其潜在价值。 第三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箱与实践路径 本书的重心在于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批判性思维在这里被视为一系列主动的、结构化的思考过程,而非被动的怀疑态度。 论证的解构与重建: 我们教授读者如何精确地分解一个复杂的论点,识别其核心主张、支持性前提、以及潜在的假设。书中提供了逻辑谬误的详尽清单(如滑坡谬误、稻草人谬误等),并配有大量现实案例,帮助读者在日常阅读和讨论中迅速捕捉到论证的薄弱环节。 溯源与交叉验证: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追踪信息的原始出处至关重要。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溯源技术,包括反向图像搜索、利用专业数据库验证原始文献,以及如何运用“多源对比法”来验证关键事实的稳健性。我们强调,单一信源的“绝对正确性”在数字世界中几乎不存在,验证工作必须是持续的、多角度的。 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面对信息冲击,个体需要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本书倡导构建一个基于原则而非情绪的知识管理系统。这包括如何系统性地记录、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信念体系,将新的、经过验证的信息有效地整合到已有的认知框架中,实现知识的动态平衡。 第四部分:审慎的参与与数字公民责任 最后,本书探讨了个体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审慎的思考不仅关乎自我保护,也关乎对公共话语质量的维护。我们讨论了如何在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的同时,参与有建设性的公共讨论,如何有效地表达异议,以及何时应当选择沉默或退出某些信息循环。 本书旨在培养一种“怀疑的建设性”——一种既不陷入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也不屈服于盲目乐观的倾向,而是在充分认知信息复杂性的基础上,持续进行严谨思考和审慎判断的能力。它不是教导读者“相信什么”,而是训练读者“如何去思考”在海量信息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定位我们的心智,成为一个更清醒、更自主的信息消费者和思考者。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什么需要媒体素养
第一节 媒体是环境
第二节 媒体是学童的第二套课程
第三节 媒体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
第四节 本书结构

第二章 媒体素养的意义
第一节  媒体素养的意义
第二节 「媒体识读」跟「媒体素养」有差别吗?

第三章 媒体素养教育学
第一节 媒体素养的学术基础
第二节 媒体素养作为一个教育学领域

第四章 媒体素养主要面向的内涵
第一节 了解媒体讯息内容与符号特质 
第二节 思辨媒体再现
第三节 反思阅听人意义
第四节 分析媒体组织
第五节 实践媒体近用

第五章 媒体研究的知识版图
第一节 文本、再现与类型
第二节 制码与解码
第三节 涵化理论与框架理论
第四节 意识型态
第五节 刻板印象

第六章 媒体形式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特性
第二节 媒体发展的历史文化脉络
第三节 理解媒体与社会关系的三个途径

第七章 媒体体制
第一节 报业四种制度
第二节 社会责任与传播政策
第三节 全球化与地方化

第八章 媒体素养教育学
第一节 教学哲学:释放与赋权、自省与对话
第二节 教学目的:培养思辨与传播权能力
第三节 教学技术:体验与融入式教学、流行文化教学

第九章 媒体素养教学策略
第一节 文本分析
第二节 脉络分析
第三节 个案研究
第四节 改作与模拟
第五节 动手做
第六节 整合媒体素养教学

第十章 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
第一节 媒体素养教育与九年一贯课程目标关系
第二节 国语文领域
第三节 社会领域
第四节 健康与体育领域
第五节 艺术与人文
第六节 综合活动领域

第十一章 报纸当课本
第一节 报纸当课本
第二节 「报纸当课本」的吸引力
第三节 各学科领域使用报纸的方法举隅

第十二章 健康素养
第一节 健康素养的意义
第二节 媒体与健康
第三节 医病新关系

第十三章 传播权利
第一节 传播权利
第二节 接近使用媒体权(近用权)
第三节 媒介内部自律和他律
第四节 建构「健康媒体社区」

第十四章 二十一世纪的素养观
第六节 媒体素养的几个重要争论
第七节 结论─扩张中的媒体素养
第八节 新素养

附录:相关网站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本《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九年一贯教育站在第一线的老师,以及还在师资培育机构里进修的准老师。当然,对一般想要了解媒体素养是啥么碗糕的人,这也是一本介绍性的入门书。

  媒体素养成为社会话题和教育关怀的历史,几乎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一样长久,但真正进入学术领域,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事。我们不禁要问:七十年代之前,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社会不早不晚,会在这个时候开始关心媒体素养的相关问题?

  正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不论在那一个战场,归结到最后,都离不开现代大众传播的身影。大众传播,或媒体,深深介入了社会,甚至如同若干理论家所说大众传播是促成学校体制改变的最主要力量,令我们无法忽略媒体与教育千丝万缕的关系。媒体素养便是了解媒体与教育的最新观念或途径,在我国还不太为人所注意。这个观念或途径,从媒体的社会发展过程来议论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不论深度或层面,都远远大过一般人的理解。

  没有人不关心教育。如果媒体素养有助于我们观察、理解、分析教育的表相与实相,那么,媒体素养就取得了进入学术殿堂的身分证。这正是本书间接要论证的主题。

  直接的理由是为中小学教师和准教师撰写一本媒体素养的入门教科书。坊间也有「媒体素养」或「媒体识读」大学用书,但读者对象是一般大学生。我们觉得,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大学学生的需要毕竟不同。当然,中小学老师和教育大学学生也是公民,可以去接触一般的媒体素养知识和技能。不过,他们是教育工作者,他们如
果想接触媒体素养的话,一般的大学教材不但不够,也不一定适宜。

  我们无需把媒体素养「神话化」,活灵活现说它有多神奇。相关课程在国外大学的语文、社会学、文化研究的领域里,作为人文通识教育的一部份行之有年。国外有几所大学传播学院系和教育学系先后开设了媒体素养的硕士学位课程,至于一般大学或研究所的课程结构中,有媒体素养或媒体研究之类的科目的,也不少见。

  台湾有十几所大学,包括高雄空中大学和九所社区大学,先后开设了媒体素养的课程。慈济大学和世新大学甚至设计为大一新生的通识核心科目。教育大学方面,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的「教育科技与传播研究所」与市立台北教育大学的「儿童发展研究所」把媒体素养做为教学重心之一,以及其他几所教育大学的教学科技系所也有类似的计画。姑不论媒体素养的路在台湾会如何走下去,一本专为高、国中、小学教师和准教师编写的媒体素养教科书,似有需要。

  两位作者都在大学教书,媒体方面的。按照一般想法,我们的任务是为传播媒体造就初级工作人才,为媒体产业所用。这些年来我们分别把六百、一千位耳提面命的学生,而且很少例外都是极为优秀的学生送出校门。学生分为两类,一类马上「社会化」了,同行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老板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从报纸新闻的署名、电视新闻记者直接面对镜头,看到他们在线上努力,可是他们的作为却让我们震惊。另一类「有感觉」──我们称之为「有感觉」的学生,大约会在上工三个月后回校,向他熟识的老师倾吐:为什么现实是这样?教室与现实为什么差那么远?我应该随波逐流吗?

  老实说,做为老师,我们也有难处──有许多许多的难处。我们多半只能倾听,跟这些过去的学生一同哀叹为什么媒体那么烂、环境那么坏,互相取暖,说最坏的已经过去了。

  偶尔在餐馆吃顿饭,听见隔桌客人指着电视新闻质问:「你看,那么烂的新闻,不晓得他们学校老师怎么教的!」我们都习惯低着头,默默扒饭。媒体真的很烂,我们知道。我们又能说什么呢?那位正在E N G 上「重建现场」的过去学生,在校时是何等优秀。

  这种恨不得隐名埋姓的场合,多到无法一一列举。这几年为了推展媒体教育进入学校,只要有机会去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研习的场子,我们南北奔波,几乎无役不与。不论是国中校长的研习或国小校长的演讲,在侃侃大谈媒体教育对当代学生的重要性之后,校长们最后的发问都只有一种问题:「教授,可不可教一下,当我们的权利被媒体侵害了,该如何因应?」

  有次国中校长研习中有位校长说起自己学校的惨痛经验,大意是:学校营养午餐有剩余的饭菜,校方好意将未食用过的白饭与未经烹煮的新鲜青菜赠予游民与低收入户,此事在媒体上披露的内容却变成「学校将餵食猪只的馊菜给游民食用」,看了报导的校方气急败坏地要求媒体更正,对方却表示「学校将餵食猪只的馊水给游民食用」这样的内容才有效果与卖点,更正后就没什么可看性!学校的形象大受打击,校方却无能为力。

  国小校长的演讲也听到不堪闻问的例子:校内一位体重过重的学生,放学途中被媒体尾随跟拍,途中媒体记者购买炸鸡、速食等高热量食品,接着要求学生「吃给媒体拍」,更要求学生解开衣扣,让镜头特写臃肿身体,因为这样比较「有画面」。

  面对着上百位的校长望着你,寻求解铃还需系铃人的解答时,心头顿时涌起阵阵心酸。

  这些年我们的教书生涯充满了类似的挫折。老实说我们比那些回校哭诉的学生更需要被辅导,因为不知为何而战──姑且套用电视政论节目的流行语。我们不禁抱怨为什么大众居然这么不了解教传播的大学老师淌着血泪的心。

  作者之一某天不小心坐在某着名投顾公司高阶主管身边吃饭。又来了,那些阴魂不散的电视新闻。要来的,总是逃不掉,他开始指着电视骂;至于作者,许久之前已经学会了不向陌生人表明身分了。

  他说:「我每天工作累得要死,回到家想看看电视新闻,可是转来转去每一台都一样!我怎么看得下去!」

  作者一时愣住了,手拿着碗筷僵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记不清楚有没有当场掉泪。

  他说得没错,「转来转去每一台都一样(烂)」。这是个人的经验。可是整体来看,电视上近百个基本频道,不算自行额外订阅的频道,每天播出这么多的节目,其实当中有不少好节目,只是它们在茫茫大海里浮沈,等待着被发现。台湾的电视生态,一句话:烂战一场。除非有闲人、除非专家,否则随机选台,你很难不看到貌
似重复的烂节目。

  这就说到重点了:民众需要被教导在资讯之海里的求生术──需要学会与媒体共处,也需要学会如何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善用媒体,做积极的用途。换句话说,民众需要具有「媒体素养」。不是没有好节目与有用的资讯,而是没有知识去找到好节目、好资讯。

  看电视需要以「知识」(常识)为前提,就像买股票需先做功课,才不至于落得血本无归一样。前面提到的那位投顾专家,在电视机面前,显然是广大未做功课的观众之一。

  当然,媒体素养的教育工作需从小开始──或者,从工作流程来看,先从青少年的老师开始。

  几场偶遇,竟使我们过去的工作有了意义。本书是过去十年作者两人参与媒体素养教育工作的学术记录和工作反省。第一章的开头真实故事,应该可以回答为什么这个教育工作如此迫不及待的问题。

  撇开学位、学程的课程结构不谈,像媒体素养这样的新领域,一本专为教育工作者写的入门教科书,我们觉得应该满足下列的条件。

  第一,适合第一门课使用。像所有高等教育领域或学科一样,一般认为学科的主要组件是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反映在入门课各章节的内容,实际操作上应该要方方面面,简要地涉及这个领域的知识历史、基本概念、重要主题或理论之类的实质内容、思想方法、价值判断等等。探讨媒体素养的由来、意义以及媒
体素养如何走进教育学,是本书第一部份的主要内容。

  第二,入门课最要紧的,是强调周全。虽然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情有所钟式的一家之言,针对少数主题絮絮不休,却不见得是好的入门教科书。媒体素养的林林总总,一般认为问题源自媒体(这是道德家的归因。学术上,公平地说,问题源自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所以研究媒体是无可回避的。媒体研究因而构成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一般讨论媒体素养,通常假定学习者具有媒体方面的先备知识。传播科系学生也许如此,教育科系学生并无媒体研究的相关背景。既然本书将用在基础科目的课堂上,教育科系背景者了解媒体的知识、媒体形式、媒体体制等内容,无疑是基本修练的一部份。

  第三,入门课重在纲举目张,为后续科目画出眉目,暂时不问过多的细节才是正道。所以,本书的每一章节,从整个课程结构来看,或多或少是后续科目的导言。每一章节,如资源许可,可单独成课。第三篇谈到媒体素养的教育哲学、教学策略、教材教法,是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部分,也是学术上值得依循在地的实践状况而
继续发展的领域。

  第四,概论课一方面要掌握全貌,另一方面要能指出这个领域的远景。本书作者称之为「媒体素养教育学」的东西,实际上是相当新的一个教育议题,学者之间见解殊异,地区之间需求不同,所以在教育上有多种可能。作者在第四篇交代了变动中的媒体素养教育,内容包括了健康素养、传播权利、二十一世纪的素养观。

  素养是困而知之、从学习与行动中得来的,其养成过程就如民主素养、资讯素养一样,需有一定的内容、方法、步骤,并在现实世界里得到实践和历练。媒体素养种种议题,不会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尤其跨国比较时得到的共相与殊相,只有放在该国特定的社会时空下来了解才有意义。宽松来讲,媒体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学术的
新领域,但它的内涵还在发展之中。

  实践和关怀不是媒体素养这个领域所独有,但媒体素养终究需要经由「教育」的途径来实践,这一点,可以说相当深刻地切割了当前媒体素养相对于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学术位置。换句话说,媒体素养教育的重心,在于在地的教育实践和行动,不在知识的传授。矛盾的是,作者不能免俗地只能以文字(一本书)来沟通有关媒体素养的事。这样的文字建构过程,充其量只是在召唤「人」这个「媒介」出来行动,不是行动本身。这些「人」,就是本书设定的目标读者中小学老师和准老师。

  《媒体素养教育》一书完稿,刚好总结了作者两人在这个领域的十年学术生涯。1 9 9 6 年开始,作者先后投入媒体通识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政大「通识教育」开课,并在1 9 9 9 年规划完成大学的媒体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确定以「媒体素养」一词取代媒体教育、媒体识读教育。在此期间,作者两人推动成立「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规划富邦文教基金会的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推广工作,为在职教师举办研习课程,参与教育部「媒体素养教育白皮书」的讨论与撰写,以及加入日本东京大学「情报学环」的媒体素养五年工作会议。

  令人极端难堪的是:这段期间恰是台湾民众见证了媒体集体嗜血、集体抓狂、集体反挫的荒谬年代,此时谈媒体素养,真叫人有不知人间何世之叹;更令人不解的是,立法院在少数立法委员坚持之下,删去教育部所有有关媒体素养教育的业务经费,致使教育部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委员会工作完全停摆。而删除的理由竟然是:
教育部推动的所谓媒体素养教育,背后的真正目的是要教导民众不要收看在野党人士的节目!

  想起由来已久的一个现象:政治才是媒体的乱源,因为有些政治人物就是处心积虑要搞臭媒体,好从中渔利。看来,困难才刚要开始。

  还好有你们同行,使媒体素养教育之路走来不寂寞。作者由衷感谢政大的工作伙伴冯建三、郭立昕、卢非易、方念萱、陈百龄、林芳玫、孙秀蕙,媒体素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郑如雯、张雅岚、陈人和,以及多年来担任助理工作的诸位研究生。也感谢在第一线推动媒体素养教学实验的台北县永定国小团队,尤其是郭正雄校长和
潘叶棻老师,还有政大实小退休教师张丽华、北新国小张嘉伦老师、万芳国小郑智仁老师。

  许多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所担纲的推广活动、教材制作与教案编写工作,是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陈蔼玲多年来所关心与挹注的,而公共电视也制播11 7 集「别小看我」媒体素养教育节目,我们也应用节目内容,出版二册媒体教育教师手册。东京大学「情报学环」的媒体素养教育工作,包括以水越伸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小组,以及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刘雪雁小姐,对我们启发很多。联广公司名誉董事长赖东明先生,提携作者之一前往日本近距离观察日本媒体界积极参与媒体素养在中小学的推广,令人大开眼界:原来,媒体素养教育也是媒体企业的事,不只是教育界的事。

  当然,在媒体素养教育这件事上支持过我们的,还有不少人与学生,无法在此一一列举芳名。我们的感谢,一样言不尽意。

  最后要感谢两家人的支持。他们始终如一,无怨无悔。也许只是冬夜里一盏热茶,一通催促早些休息的电话。平淡至极,温馨至极。

吴翠珍、陈世敏 于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
2006年冬至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最近挖到一本神书,叫做《看见台灣》,真的,這本書根本是打開了我對台灣的另一個視角!平常我們看新聞、看電視,常常都是被動接收,很多東西都模模糊糊的。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用非常非常細膩、而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角度,帶你重新認識這片土地。 書裡面有很多關於台灣生態、地景的故事,不是那種冰冷的科學報告,而是用非常生動的筆觸,描寫了台灣的山川、海洋、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人們。我記得其中有一篇講到台灣的濕地,作者花了好多時間去觀察,記錄了各種鳥類、植物的生命週期,甚至還描述了濕地在不同季節、不同光線下的變化,那種細膩的觀察力,讓我感覺自己好像也跟著作者一起潛入水底,感受那份寧靜與生機。 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回避台灣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像是關於環境保護、都市發展對自然造成的衝擊,書裡都有深入的探討,但又不是那種一味批判的口氣,而是帶著反思,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關係。讀完之後,我真的覺得台灣不只是一座島,更是一個充滿故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這本書不只是一個記錄,更是一份情感的傳承,讓人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這片土地。

评分

我最近在圖書館借到一本叫做《島的聲音:台灣民間音樂的迴響》的書,真的,這本書徹底把我拉進了台灣豐富多元的音樂世界!我平常聽音樂習慣了流行歌,偶爾聽聽國樂,但真的很少去留意到那些來自民間,來自不同族群的聲音。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引路人,帶我走進了那些充滿故事的旋律裡。 書裡面的內容非常紮實,從原住民的古調、客家山歌、閩南的唸歌,到布袋戲、歌仔戲的音樂,作者都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它不只是告訴你這些音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解釋了這些音樂是如何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發展,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文化意義。我記得有一段在描述原住民的祭歌時,作者引用了許多採集來的口述歷史,描述了歌聲如何在祭祀儀式中,連結人與神靈,連結過去與未來,那種神聖和莊嚴感,就算只是讀文字,也彷彿能聽見那穿透靈魂的歌聲。 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探討了這些民間音樂如何影響現代台灣的音樂創作,以及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傳統的聲音如何被重新詮釋和傳承。讀完這本書,我對台灣的音樂不再只是被動的聆聽,而是開始有了主動的探索和欣賞。那些古老的旋律,不再是遙遠的記憶,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活態文化,深深地打動了我。

评分

最近剛讀完《台灣建築的時光膠囊》,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台灣的建築就只是那些現代的高樓大廈,不然就是老舊的日式建築,但這本書卻帶我重新認識了台灣建築的多元性和歷史厚度。它不是那種論文式的學術專著,而是用非常親切、帶著情感的筆觸,去記錄和解析台灣的建築。 書裡面收錄了非常多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建築案例,從早期的廟宇、街屋,到日治時期的官署、洋樓,甚至是戰後的美援時期建築,作者都做了非常細膩的描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有一段關於台灣傳統廟宇建築的介紹,作者不只分析了其建築結構和裝飾藝術,更深入探討了廟宇在台灣人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承載著在地社區的歷史記憶和信仰文化。那種對細節的觀察,像是屋簷上的雕刻、牆壁上的彩繪,都彷彿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 而且,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將建築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甚至政治背景緊密結合。你會發現,每一棟建築,都像是這個時代的見證者,記錄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以及時代的變遷。讀完這本書,我走在台灣的街頭,開始會不自覺地觀察周遭的建築,它們不再只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充滿了歷史的溫度和人文的深度,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連結和感動。

评分

我最近讀完的《百年老店:台灣的軌跡》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台灣的產業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算是有概念,畢竟周遭的親友很多都從事相關行業,但這本書卻帶我走進了一個我從未深入觸及的領域:那些歷經時代變遷,卻依然屹立不搖的百年老店。 書裡面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場濃縮的台灣經濟史。作者採訪了許多傳統產業的經營者,從製餅的老師傅,到經營布行的家族,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智慧和韌性。我記得其中有一篇講述一家經營超過百年的茶莊,作者詳細記錄了他們如何在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甚至到今日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如何在傳統中求創新,又如何在變遷中守住初心。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非只是簡單的報導這些老店的成功,而是深入探討了他們面臨的挑戰:人才斷層、市場變化、還有傳統手藝的傳承問題。這些真實的困境,讓這些老店的故事更加立體,也讓我反思,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珍貴的產業遺產。讀完這本書,我對台灣的「隱形冠軍」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深度,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最近真的被《島嶼傳說》這本書給震撼到了!我以為自己對台灣的歷史已經算了解了,畢竟從小到大歷史課本也是這樣讀過來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的想像。它不是那種照時間順序、枯燥乏味的史書,而是從一些非常獨特的角度切入,把台灣從古至今的那些重要時刻,那些被大家遺忘的角落,都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眼前。 書裡面有好多讓我驚呼的細節,像是關於荷蘭時期、西班牙時期,甚至是更早期的原住民文化,作者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的歷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當時人們的生活、他們的信仰、他們與這片土地互動的方式。有幾段描述真的讓我起雞皮疙瘩,例如在介紹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時,作者描寫了當時冒險家的野心、原住民的抵抗,以及各種不同文化碰撞的火花,那種張力十足,讓我彷彿置身其中,感受歷史的洪流。 而且,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將許多學術研究的成果,用非常通俗易懂、甚至帶點文學色彩的方式呈現。你會讀到許多有趣的軼聞、傳說,這些都讓原本可能嚴肅的歷史變得更加鮮活、更有人味。讀完之後,我對台灣的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幾行字,而是充滿了鮮活的畫面、有血有肉的人物,每一個事件都變得有意義,也讓我對「台灣人」這個身份,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和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