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大陆当代的新闻事业是由大陆当代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时代在进步、社会经济基础在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事业也必然会随之变革,新闻改革就应运而生。
大陆的新闻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重大的新闻理论问题与新闻实践问题,从新闻改革的内涵看,包括:新闻传播模式的改革、新闻观念的改革、新闻内容的改革、新闻报导方式方法的改革、新闻体制和经营管理的改革等等。
本书对大陆新闻改革的历史、现状及其展望作出论述,以期新闻传播界进一步探讨。
作者简介
张骏德
1942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属上海市嘉定区),1964年7月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五年制)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新闻系採访写作教研室副主任、广播电视专业主任等职。目前任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复旦大学资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等职;是上海市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新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学术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新闻类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主编、合着与专着的作品有《新闻採访与写作》、《新闻採访原理与技法》、《新闻写作创新与技巧》、《报纸评论》、《新闻评论学》、《摄影基础知识与技能》、《新闻心理学》、《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报刊发行学概论》等十余本;另在40余年中共撰写学术论文200多篇。
這本《中國新聞改革論》的書名,光聽就讓我感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複雜情緒。在台灣,我們談論新聞自由、媒體監督,早已是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當看到「中國新聞改革論」這個標題時,第一個浮現的想法就是,在一個不同的政治體制下,新聞「改革」這個詞究竟意味著什麼?是為了追求更高的透明度,還是為了更嚴格的資訊管控?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難得的視角,讓我們從對岸的觀點,去理解新聞在中國社會脈絡中的角色演變。我對書中是否會觸及媒體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在市場化和黨的領導之間取得平衡的討論感到好奇。畢竟,新聞作為社會的第四權,其運作方式深刻影響著公眾的認知和國家的發展方向。如果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中國新聞體系在經歷了哪些變革,又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我認為這將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讀物,無論其論點是否與台灣的現況相符,光是了解另一種可能性,就已經非常有意義了。
评分坦白說,《中國新聞改革論》這個書名,一開始就讓我聯想到許多在台灣討論新聞自由時,常被提及的議題,但這次的切入點顯得格外不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種非典型性的分析。台灣的新聞改革,常常是朝著更少限制、更多公共監督的方向發展;而「中國新聞改革」又會是什麼樣的圖景?是否是關於如何讓傳播效率更高、如何更有效地引導輿論、甚至是如何利用新聞來鞏固政權的討論?我很好奇書中對於「改革」的定義,以及它所期望達成的目標。對於新聞生產的技術、傳播管道的演進,或者是在新媒體時代下的挑戰與應對,我認為書中必然會有深入的探討。如果能藉由這本書,理解中國新聞體系在發展歷程中,所面臨的獨特困境與其試圖突破的路線,那將會是一次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
评分對於《中國新聞改革論》這本書,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在於它如何處理「改革」與「穩定」之間的張力。在台灣,新聞自由往往與社會的開放、多元參與緊密連結,而「穩定」則更多地透過民主機制來維護。但在中國大陸,新聞的「改革」是否更多地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發展的大局,以及維持社會的整體穩定?書中對此的論述,將會是理解其核心觀點的關鍵。我會特別留意書中對於新聞倫理、職業操守的討論,以及在龐大的社會變革中,新聞從業人員如何自處,如何平衡個人價值與體制要求。這不僅關乎新聞的專業性,也觸及到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現這些改革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與成效,那將會讓整個論述更加立體和有說服力。
评分閱讀《中國新聞改革論》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跨越兩岸的媒體學對話。在台灣,我們談論新聞改革,往往聚焦於如何突破傳統媒體的壟斷、如何確保資訊的多元和獨立性,以及如何強化媒體的第四權角色。然而,對於中國大陸在「改革」這個詞下的新聞論述,其背後的邏輯和目標,往往與我們的認知有所差異。我會特別關注書中對於新聞作為社會工程一部分的看法,以及它如何在一個高度集權的體制下,嘗試尋找平衡點。這不僅僅是關於新聞的技術性操作,更關乎對於國家發展、社會治理以及公民意識的深刻理解。如果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新聞改革是如何一步步推進,又面臨著哪些內在和外在的挑戰,那將會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更全面地認識這個議題。
评分閱讀《中國新聞改革論》的經驗,絕對是一場思想的碰撞,尤其對於習慣了台灣自由媒體環境的我們而言。書中探討的許多觀點,在台灣或許早已被視為理所當然,但當這些概念在中國的特殊背景下被重新詮釋時,其背後的邏輯和動機就顯得格外耐人尋味。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黨管媒體」原則的闡述,以及如何在這樣的框架下,仍能尋求新聞的「改革」與「創新」。這是否意味著在既有的政治體制下,存在著讓新聞工作者能更有效率、更具影響力地傳達訊息的空間?或者,改革本身就帶有特定的政治意涵?書中對於這些複雜關係的梳理,勢必會挑戰我們既有的認知,迫使我們跳脫台灣的視角,去理解一個截然不同的新聞生態。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新聞,更是關於理解一個龐大國家社會運作的關鍵切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