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 上册

《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企业文化
  • 媒体史
  • 台湾史
  • 联合报
  • 文化传承
  • 企业发展
  • 新闻传播
  • 历史研究
  • 社会文化
  • 媒体企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第一本完整解析王惕吾及其家族成员报业竞争策略的专着!第一本严谨解析王氏报业集团及正派办报理念的个案!内容介绍如下:

针对《联合报》及其旗下文化事业五十多年来如何跃居全球第一大中文报系之重要转折历程,分析王惕吾及其家族成员自其前身《民族报》、三报联合版转型变迁迄今之经营路线、竞争手段与成败关键,并依据其内部长期发行之社刊、系刊内容,对照联合报系重要干部接受访谈之综合所得,总结其企业文化的特色,及值得深省的诸多新闻传播方面的专业问题。

让本书告诉您:

★民国三十八年来台的浙江东阳火腿商后代,如何掌握机运并运用巧智,在原本陌生的领域缔造了奇蹟?
★民国六十一年底台塑老板王永庆一度入主成为《联合报》董事长,其后又如何义助王惕吾取得独霸地位?

★陆军上校退役的王惕吾如何影响子女个性及接班表现,又如何形塑《联合报》强调伦理、和谐的企业文化?
★向以高薪、挖角吸纳人才,并强调不断投资、进步的联合报系,如何因应业务萎缩及企业文化失调的危机?

★台湾戒严期间联合、中时两大报系互争雄长,近年因荣景不再而相濡以沫,《联合报》该如何改造迎向明天?

作者简介

习贤德

1951年生,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文学士、台大三民主义研究所法学硕士、台大三民主义研究所法学博士。
现任: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大众传播学研究所副教授。

曾任:《联合报》驻马尼拉记者、《自由时报》副总编辑、《中国镜报》台北副总召集人、《大成报》撰述委员、《自立早报》国际新闻中心主任、《中央日报》特约资深核稿;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兼任副教授、国立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兼任讲师、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兼任讲师、辅仁大学影像传播学系主任、辅仁大学进修部大众传播学系主任。

出版有:《统独启示录:飞弹危机下的台海和战抉择(1996-2006) 》、《北平辅仁大学札记(1925-1952) 》、《中国国民党与社会菁英:革命实践研究院五十年史(1949-1999) 》、《历届台湾区运动会佣兵现象的政经分析(1974-1998) 》、《二二八口述历史补遗:中央警校台干班的集体记忆》、《台湾新闻事业问题解析》、《孙中山先生与基督教》、《清末中文报刊呈现的美国形象》、《风向集》、《孙中山先生与革命思想的传播》等着作。

《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上册:一个时代媒体精神的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详述《联合报》自1963年至2005年间企业文化的具体形成与传承历程的上册内容,而是聚焦于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独立于该具体文本之外,对同期台湾新闻界、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变迁进行深度观察与系统梳理的学术性著作。它旨在构建一个理解《联合报》这类重量级媒体如何在特定历史脉络中孕育其独特价值观、运营模式和舆论影响力的外部参照系。 第一部分:战后台湾的社会脉络与信息环境重塑(1950s-1960s初)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在国民政府迁台初期,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经历的剧烈转型期。这不是对《联合报》内部运作的直接记录,而是勾勒出所有大型媒体机构——无论其立场如何——必须面对的外部生存条件。 一、威权体制下的信息管控与新闻自律的张力: 详细分析了戒严时期新闻检查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新闻界创造力和自我规训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在严格的政治约束下,知识分子和新闻工作者如何发展出一种“潜文本”叙事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媒体工作者职业伦理观念的塑造。讨论了在政治高压下,新兴的商业性媒体机构如何在“生存空间”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 二、经济腾飞前夜的社会需求与知识结构: 考察了台湾在“美援时期”末期至经济起飞初期,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结构变化。从早期的政治动员信息,逐渐转向对民生、教育和文化启蒙的需求增长。这部分深入探讨了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如何为更专业、更注重质量的媒体内容提供了受众基础和人才储备,但同时也暴露了新闻教育体系的滞后性。 三、跨文化接触与现代性思潮的涌入: 分析了美国文化、西方学术思想和现代化理论对台湾社会精英阶层的影响。探讨了这种外部思潮如何通过大学和知识界渗透,并间接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对“现代新闻精神”、“客观报道”和“专业主义”的理解与追求,尽管这些理念在实践中常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现实。 第二部分:媒体产业的资本结构与商业化初探(1960s中期前夜) 本卷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台湾新闻产业在商业化转型初期的结构性特征研究,而非聚焦于特定报社的股权变动或内部财务。 一、报业的家族化与共同体特征: 研究了1960年代初期台湾主要报纸(包括非党营或地方性报纸)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及其对企业文化早期形态的影响。分析了这种模式如何催生出一种基于人身依附和忠诚度的组织氛围,这种氛围既能提供高度的凝聚力,也可能抑制制度化管理和专业化的人事晋升。 二、广告市场的萌芽与信息商品的定位: 考察了台湾区域性广告市场的初步发展及其对报纸运营模式的潜在影响。探讨了报纸在这一时期如何平衡其作为公共信息载体和商业广告平台的双重身份。分析了早期广告客户对新闻内容的“软性干预”现象,以及媒体如何开始认识到“发行量”作为一种商业资产的重要性。 三、媒体技术的初步革新与成本结构: 简要回顾了铅字排版向更现代化印刷技术过渡初期的技术瓶颈与投入成本。这种技术上的局限性,如何影响了报纸的生产效率、信息更新速度以及对人才(如熟练排版工和摄影师)的依赖程度,从而影响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 第三部分:196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与新闻人的理想型构建 本部分着重于宏观文化层面对新闻理想的塑造,这为理解任何一家力图成为“主流”的媒体机构内部所萌发的专业精神提供了背景。 一、本土意识的觉醒与文化批判的萌芽: 探讨了在“乡土文学论战”尚未全面爆发之前,知识界对“台湾性”与“中国性”的身份认同的初步探讨。分析了这种文化上的内在张力如何转化为部分新闻工作者对社会底层、地方议题和民生疾苦的关注渴望,试图突破官方叙事的单一性。 二、专业主义的引进与“新闻伦理”的讨论: 梳理了少数接触西方新闻规范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如何在有限的语境下引介和讨论“客观性”、“公正性”等概念。讨论了这种理想与台湾本地的政治环境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如何塑造了从业者的内在职业焦虑。 三、教育体系与人才输送的质量: 评估了当时台湾高等教育中新闻、政治、历史等相关科系毕业生的质量与数量,以及他们进入新闻界后,所携带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期待,与报社日常运营实践之间的差距。 总结与方法论声明 本书的核心方法论在于采用历史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构建一个超越特定组织内部档案的“场域分析”。它关注的是信息生产者群体在特定历史时空中被迫接受、主动内化或激烈抗拒的外部结构性压力和文化思潮。因此,本书提供的并非《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内部说明书”,而是理解任何一家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台湾主流媒体,其内部精神与行为模式得以“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土壤条件、气候特征和养分来源的全面考察报告。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用以审视外部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机构的文化底色,即便该机构的具体历史细节(如决策、人事或具体产品)并未在本篇幅中直接呈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照片集锦
作者自序                    1
中文摘要                    1

〈上册〉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由「康定路时代」奠基的报业王国  21
第二节:在政经环境剧变中图存的浴火凤凰  38
第二章:「联合报精神」及其企业文化形成的条件  76
第一节:由社刊长期报导宣扬的「联合报精神」  84
第二节:以人本、情感、器度塑造企业文化精髓  116
第三节:从家族企业出发的新闻文化事业集团  153
第三章:自企业文化解读员工奖惩与到离职纪录  190
第一节:偏向「奖多惩少」的激励制度  193
第二节:高薪及挖角策略造成的包袱与升迁僵化  219
第三节:刺穿国王新衣:《联工月刊》不平则鸣  259

〈下册〉

第四章:《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变迁与省思  273
第一节:追求永保领先地位的超级报团  276
第二节:讲究忠诚并以江浙菁英为核心的团队  302
第三节:「徐瑞希事件」折损报系宽厚形象  351
第四节:工会制衡力量与节流创收的思维  385
第五章:报系变革压力与家族接班调适难题  427
第一节:坚守党国正统蓝旗路线的得失  431
第二节:「黑白集」文字失实引发国际抗议风波  456
第三节:淡化社会新闻及向心力日渐废弛  470
第四节:对东阳故里的回馈与儿孙接班工程  491
第五节:考验「正派办报」信念的内外压力与个案  520
第六章:《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宏观再检视  569
第一节:王惕吾与周之鸣等早年创业伙伴间的纠葛  588
第二节:王永庆入股及其退出《联合报》的传闻  603
第三节:对香港《东方日报》马氏兄弟的礼遇优容  618
第四节:新竹县「南园」员工休假中心引起的话题  635
第五节:「联合报改革同盟」与「乌鸦鼓譟风波」  646
第七章:结论              684
参考书目                    69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一出来,就勾起了我很多回忆。1963年,《联合报》创刊,那年我还在念书,印象中它很快就成为大家每天必读的报纸。那时候,资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报纸是了解台湾大小事最直接的管道。每天早晨,报纸叠在门口,就成了全家人的焦点。报纸上的新闻、评论,甚至是副刊上的故事,都深深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我们。看到《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这个主题,我好奇的是,一个媒体机构,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尤其是在1963年到2005年这四十多年间,台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戒严到解严,经济起飞,社会结构也随之调整。《联合报》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的文化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成长,并影响着它的记者、编辑、以及到最后的读者?这本书的上册,想必是为我们揭示了那个起点,那个奠基的时期。我期待它能带我回顾那段历史,看看《联合报》是如何在这个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塑造出一种独特的“联合报精神”。

评分

《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上册,光是这个题目,就让我感受到一股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觉得,《联合报》不仅仅是一份报纸,它在台湾现代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角色,它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深入探讨。这本书的上册,选择了1963到2005这个时间段,这几十年的时间,台湾经历了从经济起飞、社会转型到民主化的过程。《联合报》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的企业文化在这股洪流中是如何孕育、发展,并被传承下来的,绝对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课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去解读《联合报》的微观运作?书中是否会分析《联合报》的创办理念、早期管理团队的风格、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报业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将某种特定的企业精神注入其中?而且,“传承”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确保这种文化不会因为人才的流动、时代的变迁而失落?它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制度设计,或者是一些影响深远的人物故事,来揭示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我相信这本书的上册,一定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联合报》内在精神的机会。

评分

哇,这本《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上册,光是书名就很有分量,感觉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研究。作为长期关注台湾媒体发展的人,我对《联合报》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很有兴趣。这家报社不仅仅是报道新闻,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说是台湾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文化,不只是内部的运作模式,更是一种与社会互动、相互塑造的产物。这本书的上册聚焦在1963年到2005年这个关键的四十多年,这期间正是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联合报》的文化是如何在这样的变迁中,既能坚守某些原则,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它是如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媒体人?它的新闻处理、编辑理念,甚至是用词遣句,是否都反映出一种内在的文化基因?我很想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深入剖析《联合报》的经营理念、人才培育、以及它在社会议题上的立场是如何形成的。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家报社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媒体如何参与塑造社会集体记忆的宝贵记录。

评分

读到《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上册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终于有一本书要把《联合报》这家历史悠久的媒体的“内在”给好好梳理一番了。毕竟,我们从读者角度看到的是它的内容,是它每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报道和评论,但支撑这一切的,必然是一个独特的组织文化。1963年到2005年,这四十多年,是台湾社会变迁最剧烈的时期之一,《联合报》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自身所经历的演变,都充满看点。这本书的上册,我相信是打下了基础,为我们铺陈了《联合报》文化形成的早期脉络。我特别好奇,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信息传播相对单一的时代,《联合报》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价值体系的?它的“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它的新闻理念、编辑风格,还是它对社会议题的独特解读方式?又或者,是在它内部,有一套独到的用人哲学和管理模式,才能让它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中,持续保持影响力?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联合报》在特定时期是如何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而这些判断和选择,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它的企业文化?这不仅仅是一部媒体史,更是一部关于一个重要组织如何适应时代、自我超越的生动写照。

评分

收到这本《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上册,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我过去阅读《联合报》的种种体验。它陪伴了我好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我记得当年在求学时,常常会翻阅它的副刊,那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温润的人文关怀。而对于社会事件的报道,它在很多时候也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这本书探讨的是“企业文化”,这对于一家媒体而言,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媒体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对时事的敏锐度,而“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又带有一些稳定性和传承的意味。这本书的上册,跨越了《联合报》成立后的初期到2005年,这几十年的时间,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环境也随之改变。我想知道,在这期间,《联合报》是如何在内部建立起一套核心价值观,支撑它的新闻运作?它又是如何将这种文化向下传递,让新进的员工也能理解并认同?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它在处理重大新闻时的 editorial policy,或者是在员工培训中特别强调的某些特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我一直以来对《联合报》运作的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