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一本完整解析王惕吾及其家族成员报业竞争策略的专着!第一本严谨解析王氏报业集团及正派办报理念的个案!内容介绍如下:
针对《联合报》及其旗下文化事业五十多年来如何跃居全球第一大中文报系之重要转折历程,分析王惕吾及其家族成员自其前身《民族报》、三报联合版转型变迁迄今之经营路线、竞争手段与成败关键,并依据其内部长期发行之社刊、系刊内容,对照联合报系重要干部接受访谈之综合所得,总结其企业文化的特色,及值得深省的诸多新闻传播方面的专业问题。
让本书告诉您:
★民国三十八年来台的浙江东阳火腿商后代,如何掌握机运并运用巧智,在原本陌生的领域缔造了奇蹟?
★民国六十一年底台塑老板王永庆一度入主成为《联合报》董事长,其后又如何义助王惕吾取得独霸地位?
★陆军上校退役的王惕吾如何影响子女个性及接班表现,又如何形塑《联合报》强调伦理、和谐的企业文化?
★向以高薪、挖角吸纳人才,并强调不断投资、进步的联合报系,如何因应业务萎缩及企业文化失调的危机?
★台湾戒严期间联合、中时两大报系互争雄长,近年因荣景不再而相濡以沫,《联合报》该如何改造迎向明天?
作者简介
习贤德
1951年生,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文学士、台大三民主义研究所法学硕士、台大三民主义研究所法学博士。
现任: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大众传播学研究所副教授。
曾任:《联合报》驻马尼拉记者、《自由时报》副总编辑、《中国镜报》台北副总召集人、《大成报》撰述委员、《自立早报》国际新闻中心主任、《中央日报》特约资深核稿;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兼任副教授、国立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兼任讲师、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兼任讲师、辅仁大学影像传播学系主任、辅仁大学进修部大众传播学系主任。
出版有:《统独启示录:飞弹危机下的台海和战抉择(1996-2006) 》、《北平辅仁大学札记(1925-1952) 》、《中国国民党与社会菁英:革命实践研究院五十年史(1949-1999) 》、《历届台湾区运动会佣兵现象的政经分析(1974-1998) 》、《二二八口述历史补遗:中央警校台干班的集体记忆》、《台湾新闻事业问题解析》、《孙中山先生与基督教》、《清末中文报刊呈现的美国形象》、《风向集》、《孙中山先生与革命思想的传播》等着作。
照片集锦
作者自序 1
中文摘要 1
〈上册〉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由「康定路时代」奠基的报业王国 21
第二节:在政经环境剧变中图存的浴火凤凰 38
第二章:「联合报精神」及其企业文化形成的条件 76
第一节:由社刊长期报导宣扬的「联合报精神」 84
第二节:以人本、情感、器度塑造企业文化精髓 116
第三节:从家族企业出发的新闻文化事业集团 153
第三章:自企业文化解读员工奖惩与到离职纪录 190
第一节:偏向「奖多惩少」的激励制度 193
第二节:高薪及挖角策略造成的包袱与升迁僵化 219
第三节:刺穿国王新衣:《联工月刊》不平则鸣 259
〈下册〉
第四章:《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变迁与省思 273
第一节:追求永保领先地位的超级报团 276
第二节:讲究忠诚并以江浙菁英为核心的团队 302
第三节:「徐瑞希事件」折损报系宽厚形象 351
第四节:工会制衡力量与节流创收的思维 385
第五章:报系变革压力与家族接班调适难题 427
第一节:坚守党国正统蓝旗路线的得失 431
第二节:「黑白集」文字失实引发国际抗议风波 456
第三节:淡化社会新闻及向心力日渐废弛 470
第四节:对东阳故里的回馈与儿孙接班工程 491
第五节:考验「正派办报」信念的内外压力与个案 520
第六章:《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宏观再检视 569
第一节:王惕吾与周之鸣等早年创业伙伴间的纠葛 588
第二节:王永庆入股及其退出《联合报》的传闻 603
第三节:对香港《东方日报》马氏兄弟的礼遇优容 618
第四节:新竹县「南园」员工休假中心引起的话题 635
第五节:「联合报改革同盟」与「乌鸦鼓譟风波」 646
第七章:结论 684
参考书目 694
这本书的题目一出来,就勾起了我很多回忆。1963年,《联合报》创刊,那年我还在念书,印象中它很快就成为大家每天必读的报纸。那时候,资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报纸是了解台湾大小事最直接的管道。每天早晨,报纸叠在门口,就成了全家人的焦点。报纸上的新闻、评论,甚至是副刊上的故事,都深深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我们。看到《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这个主题,我好奇的是,一个媒体机构,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尤其是在1963年到2005年这四十多年间,台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戒严到解严,经济起飞,社会结构也随之调整。《联合报》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的文化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成长,并影响着它的记者、编辑、以及到最后的读者?这本书的上册,想必是为我们揭示了那个起点,那个奠基的时期。我期待它能带我回顾那段历史,看看《联合报》是如何在这个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塑造出一种独特的“联合报精神”。
评分《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上册,光是这个题目,就让我感受到一股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觉得,《联合报》不仅仅是一份报纸,它在台湾现代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角色,它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深入探讨。这本书的上册,选择了1963到2005这个时间段,这几十年的时间,台湾经历了从经济起飞、社会转型到民主化的过程。《联合报》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的企业文化在这股洪流中是如何孕育、发展,并被传承下来的,绝对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课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去解读《联合报》的微观运作?书中是否会分析《联合报》的创办理念、早期管理团队的风格、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报业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将某种特定的企业精神注入其中?而且,“传承”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确保这种文化不会因为人才的流动、时代的变迁而失落?它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制度设计,或者是一些影响深远的人物故事,来揭示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我相信这本书的上册,一定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联合报》内在精神的机会。
评分哇,这本《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上册,光是书名就很有分量,感觉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研究。作为长期关注台湾媒体发展的人,我对《联合报》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很有兴趣。这家报社不仅仅是报道新闻,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说是台湾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文化,不只是内部的运作模式,更是一种与社会互动、相互塑造的产物。这本书的上册聚焦在1963年到2005年这个关键的四十多年,这期间正是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联合报》的文化是如何在这样的变迁中,既能坚守某些原则,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它是如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媒体人?它的新闻处理、编辑理念,甚至是用词遣句,是否都反映出一种内在的文化基因?我很想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深入剖析《联合报》的经营理念、人才培育、以及它在社会议题上的立场是如何形成的。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家报社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媒体如何参与塑造社会集体记忆的宝贵记录。
评分读到《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上册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终于有一本书要把《联合报》这家历史悠久的媒体的“内在”给好好梳理一番了。毕竟,我们从读者角度看到的是它的内容,是它每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报道和评论,但支撑这一切的,必然是一个独特的组织文化。1963年到2005年,这四十多年,是台湾社会变迁最剧烈的时期之一,《联合报》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自身所经历的演变,都充满看点。这本书的上册,我相信是打下了基础,为我们铺陈了《联合报》文化形成的早期脉络。我特别好奇,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信息传播相对单一的时代,《联合报》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价值体系的?它的“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它的新闻理念、编辑风格,还是它对社会议题的独特解读方式?又或者,是在它内部,有一套独到的用人哲学和管理模式,才能让它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中,持续保持影响力?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联合报》在特定时期是如何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而这些判断和选择,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它的企业文化?这不仅仅是一部媒体史,更是一部关于一个重要组织如何适应时代、自我超越的生动写照。
评分收到这本《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1963-2005)上册,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我过去阅读《联合报》的种种体验。它陪伴了我好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我记得当年在求学时,常常会翻阅它的副刊,那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温润的人文关怀。而对于社会事件的报道,它在很多时候也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这本书探讨的是“企业文化”,这对于一家媒体而言,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媒体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对时事的敏锐度,而“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又带有一些稳定性和传承的意味。这本书的上册,跨越了《联合报》成立后的初期到2005年,这几十年的时间,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环境也随之改变。我想知道,在这期间,《联合报》是如何在内部建立起一套核心价值观,支撑它的新闻运作?它又是如何将这种文化向下传递,让新进的员工也能理解并认同?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它在处理重大新闻时的 editorial policy,或者是在员工培训中特别强调的某些特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我一直以来对《联合报》运作的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