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对美俄两大超级军事强国而言,是一个需与恐怖份子与灾难斗争的年代。
美国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正式进入了反恐时代。美俄两国的反恐行动与军事打击改变了媒体的新闻生态。爱国主义似乎压打了新闻自由,成为了这两大意识型态对立强国新闻人的新号召旗帜,这一现象着实让自由主义者甚为担忧。
对于俄罗斯而言,车臣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的最大障碍。因此,普京于2000年当选总统之后,把解决车臣问题与爱国主义綑绑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普京对媒体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绝对的爱国主义,这一道禁区界线,不论是国家政府的官方媒体或是私有商业的民营媒体,都是不能任意跨过的鸿沟。相同地,美国在布希单边主义的推动之下,新闻自由也亮起了红灯,国家安全问题成为布希政府与美国主流媒体必须相互妥协的主要议题。
作者简介
胡逢瑛
俄罗斯外交部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政治传播学博士。现任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公报》《传媒睇传媒》专栏作者。2006年2月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参访学者。与吴非合着有《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
吴非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社会新闻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兼职副教授,现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副教授与海外华人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公报》《传媒睇传媒》专栏作者。2006年2月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参访学者。着有《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聆听商界领袖的声音》。
序
上 编 国际关系与新闻传播
一 新闻观与国家利益碰撞
二 中俄军演有利俄再崛起
三 中俄石油与媒体责任
四 框架报导制约中俄关系
五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六 中西新闻观视角冲撞
七 中外媒体如何看待併购
八 「布什主义」正在结束
九 日本转移政改失败焦点
十 国外媒体看中日争议
十一 连战为台争取经济地位
十二 乌传媒在大选中分裂
十三 国家意识薄弱吉国变天
十四 俄需要与邻国团结协作
十五 俄罗斯传媒的全球化进程
十六 美漠视他国文化惹震怒
十七 美新闻自由现危险信号
十八 美单极化破坏媒体发展
十九 美国应理解中国崛起
二十 随军记者粉饰战争行为
二十一 美《新闻周刊》报导亵渎 《古兰经》产生风波
下 编 危机传播与意识型态
二十二 车臣成俄意识形态芒刺
二十三 从SARS事件看中国媒体仲介现实世界的塑造──以中央电视台(CCTV)例
二十四 俄人质事件中电视媒体与总统电视演说的互动模式
二十五 美随军记者的意识形态观
二十六 中国新闻改革的国家利益取向
二十七 极端事件考验俄传媒
二十八 媒体责美政府无力救灾
二十九 危机面前的公民新闻观
三 十 灾难新闻应具人道关怀
三十一 畅通政令避免责任推诿
这本书绝对颠覆了我对“反恐”这个词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政策分析,充斥着各种数据和理论模型。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像是带领读者亲历了一场场国际危机。从911事件的震惊,到后来一系列层出不穷的恐怖袭击,再到全球范围内反恐策略的调整,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其详尽,而且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不仅仅关注了恐怖袭击本身,更将焦点放在了“传播”这个环节。它深刻地剖析了不同国家、不同媒体在危机发生时的报道策略、信息传递的效率,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作者对社交媒体的分析尤其到位,指出它既可以成为揭露真相的工具,也可能成为煽动仇恨、传播谣言的温床。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媒体”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塑造现实、影响决策的重要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在每一次的国际危机背后,都有一场看不见的“信息战”。
评分「反恐年代中的国际新闻与危机传播」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当独特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一直觉得,新闻报道常常是滞后的,而且是被过滤过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危机发生的那一刻,信息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武器。作者对“叙事权”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支持反恐的盟友,还是被指控为恐怖主义的组织,都在争夺话语权,试图定义事件的性质,影响公众的看法。 书中对“情绪”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感到共鸣。很多时候,恐慌、愤怒、同情,这些情绪会快速蔓延,甚至超越事实本身,成为信息传播的驱动力。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的人性因素,而是将其置于国际政治和媒体传播的宏大框架下进行分析。读这本书,让我对“客观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它在危机传播中是如何被挑战,如何被操弄的。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反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信息时代我们如何生存的生存指南。
评分「反恐年代中的国际新闻与危机传播」这本书,乍看之下,以为是那种讲各国政府如何应对恐怖袭击、媒体如何播报新闻的冰冷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带入一个生动的战场,不只是枪林弹雨的实体战场,更是信息战、认知战的无形战场。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爆发后,国际媒体扮演的角色。从早期西方媒体对中东地区冲突的片面报道,到后来社交媒体兴起后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情绪化,再到各国政府如何试图掌握话语权,试图塑造公众舆论,这一连串的演变过程,读来让人心惊。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探讨了“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民众如何被动接收信息,甚至成为谣言和极端思想的传播者。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新闻生产的内在逻辑、地缘政治的博弈、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双刃剑效应。读完这些章节,你会开始反思自己每天接触到的新闻,思考那些看似客观的报道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意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反恐,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不受情绪的裹挟。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国际社会正在发生的复杂变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反恐”这个单一的议题。我更将其视为一本关于“信息时代下的权力博弈”的深刻反思。作者以“反恐”为切入点,却将触角延伸到了全球政治、媒体生态、技术发展等多个领域。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信任”这个概念的探讨。在危机发生时,人们最先失去的往往是信任,而媒体和政府能否重新建立信任,直接关系到危机的走向。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在反恐的背景下,国家情报机构、恐怖组织、以及普通民众之间,信息掌握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而媒体则在其中扮演着传递、解读甚至扭曲信息的角色。书中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对比,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其中的政治考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新闻,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有着更为庞大的利益和动机在运作。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引发了思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信息的关系。
评分读「反恐年代中的国际新闻与危机传播」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我一直在问自己,作为生活在台湾的普通人,我们如何理解那些遥远国度的冲突?我们接收到的关于“反恐”的信息,究竟有多少是真实,又有多少是被建构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梳理大量的案例和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视角。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危机传播”的细致描绘。从初期信息的不确定性,到媒体的报道方式如何演变,再到各国政府如何利用信息来争取国际支持或维护国内稳定,这一系列的过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叙事”的力量有着深刻的探讨,指出无论是恐怖组织还是反恐联盟,都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叙事,以赢得人心。这种对“话语权”争夺的洞察,让我更加警惕媒体呈现的片面性。这本书并非只是陈述事实,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辨别。它让我明白,在信息泥沙俱下的时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是多么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