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媒体潮席卷全球,究竟媒体是如何窜起,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尤其时值十倍速科技时代,媒体又会开创怎样的美丽新世界?本书补捉了瞬息万变的大媒体潮,从历史史观切入,加上全球区域分析,呈现了整个大众媒介全球发展面貌。作者深入剖析大众媒体如何兴起,媒体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体机制如何运作,媒体和国家的关系,以及不同媒体间的互动关系。本书提供给想一探新世纪媒介历史的读者,一个基础的入门指南。
作者简介
Lyn Gorman
澳洲国立查尔斯铎德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艺术学院院长
专门研究媒介历史,战争和社会关系等,出版着作丰富。曾合着长达三册的《神学和宗教研究参考文献》(Theological and Religious Reference Materials)。
David McLean
澳洲国立查尔斯铎德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历史学资深讲师。曾荣获傅尔布莱特博士后研究学者,澳洲国家图书馆哈洛怀特奖学金研究学者,美国外交关系历史学者协会所颁发史都班奈论文奖得主
译者简介
林怡馨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传播硕士,国立政治大学英语系学士,曾担任广播节目制作主持人、杂志记者、影展企划等,目前为兼职译者。
致谢词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报业作为大众媒介
第三章 电影工业之发展
第四章 广播之成长
第五章 广告之崛起
第六章 战争与和平之宣传
第七章 冷战和传播
第八章 电视和消费社会
第九章 媒体、资讯和娱乐
第十章 媒体、战争和国际关系
第十一章 新媒体
第十二章 全球化和媒体
近期阅读的《大众媒介社会史》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它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台湾社会的发展变迁与大众媒介的演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媒体接触,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社会动因。 书中对早期报纸在台湾社会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过程中的作用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信息传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新闻的发布,更是思想的种子,在社会土壤中悄然发芽。而广播的出现,更是将信息传播的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广播在社会教育、文化普及以及建构集体情感方面的作用的分析,充满了历史的温度。 随着电视的普及,书中更是将重心转移到了这场视觉革命对台湾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作者并未停留在对电视节目内容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电视如何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有力工具,如何被用来塑造社会价值观,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台湾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他们的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书中对不同时期电视节目的社会文化意涵的解读,让我对台湾社会变迁的各个阶段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而且,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元,它不仅仅关注媒介的宏观发展,也触及到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例如,书中就探讨了媒介在塑造性别角色、阶级认同、甚至地域观念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媒介影响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作者也批判性地反思了媒介权力的问题,以及信息传播中的选择性和潜在的操纵。 总而言之,《大众媒介社会史》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台湾社会变迁的全新视角,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认识到媒介在塑造社会、影响个体生活中的关键作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我们所处的媒体环境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最近读完《大众媒介社会史》,可以说是一次与台湾社会发展史的深度对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在讲媒体,而是在讲“媒体如何成为台湾社会的一部分”。作者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将报纸、广播、电视,乃至后来的新兴媒体,都置于台湾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耳目一新。 书中对台湾媒介早期历史的回顾,特别是对报纸在殖民时期和戒严时期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报纸不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成为信息传播、思想交流,甚至反抗统治的阵地。而广播的出现,更是被描绘成了一场声音的革命,它如何打破地理隔阂,如何通过声波将信息和情感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者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电波的律动。 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电视时代到来及其影响的深入剖析。从电视如何被引入台湾,到它如何成为政治宣传和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再到它如何逐渐被商业逻辑和娱乐化趋势所裹挟,作者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书中对不同时期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的解读,让我对台湾的流行文化、社会思潮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关于电视如何塑造了台湾人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以及如何成为家庭互动的重要载体,这些描述都让我感同身受。 这本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非常注重媒介的社会性。作者强调,媒介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产物,它的发展和影响,都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观念等紧密相连。例如,书中就探讨了媒介在塑造性别观念、阶级意识、地域认同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媒介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总而言之,《大众媒介社会史》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关于台湾社会发展与媒介演进的清晰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社会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们所处的媒体环境有了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最近读完《大众媒介社会史》,真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直以来,我对台湾电视节目的演变都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不够清晰。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从报纸、广播,一路讲到电视的兴盛,再到后来的卫星电视和网络媒体,整个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楚。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描述了这些媒介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这些媒介如何渗透到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塑造了我们的集体记忆、政治认同,甚至是生活方式。 我记得书中提到早期报纸在殖民时期的角色,如何成为知识传播和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这让我对台湾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着讲到广播的黄金时代,那些陪伴了多少人度过夜晚的节目,那些广播明星的轶事,读起来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充满了怀旧的情绪。而电视的到来,更是彻底改变了台湾社会的面貌。书中细致地分析了国民党政府如何利用电视进行政治宣传,以及民间社会如何通过电视媒介表达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关于电视新闻的演变,从早期受控的新闻报道,到后来党派媒体的兴起,再到如今碎片化的信息环境,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也反映了台湾社会政治生态的变迁。 这本书的分析角度也相当多元,它没有局限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我们看到媒介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比如,书中描绘了家庭如何围绕着电视机展开日常活动,邻里之间如何因为电视节目而产生话题,甚至出现了因为争论电视内容而引发的小摩擦。这些细节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媒体消费习惯,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逻辑。 而且,这本书对于“大众”这个概念的理解也相当深刻。它不仅仅是把大众视为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而是强调了大众在媒介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比如,书中分析了台湾社会在面对西方媒介文化输入时,是如何进行本土化改造,如何形成具有台湾特色的媒介内容。从早期的模仿,到后来的创新,再到如今在全球传播中扮演的角色,都展现了台湾大众在媒介文化中的创造力。这让我对台湾文化自信的建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也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媒介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等,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理解了大众媒介的历史,也就理解了台湾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面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社会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未来的媒体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虽然书中内容非常丰富,但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深度探讨。
评分最近读完《大众媒介社会史》,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媒介的发展视为一个独立的进程,而是将其深深地嵌入到台湾社会发展的宏观图景中,展现了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台湾大众媒介发展长卷。 书中对于早期印刷媒介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不仅仅是介绍了几份报纸杂志的创刊和停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刊物如何扮演了思想启蒙、民族主义动员的角色,如何在殖民统治下成为抵抗和反思的载体。这些内容让我对台湾近代史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事件,而是看到了文化和思想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社会。接着,广播的兴起,更是被描绘成了一个打破时空限制,将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的革命性事件。书中对于广播的社会功能,例如在推行公共卫生政策、传播流行文化、甚至构建一种“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论述。 而当电视作为一种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媒介出现时,作者更是花了大量篇幅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描述了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类型,而是更侧重于分析电视如何被用来巩固统治,如何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利器,同时,也探讨了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书中对于台湾电视发展中,不同政治力量如何争夺媒介控制权,以及民间社会如何利用电视进行身份认同的构建,都进行了精彩的阐释,让我看到了媒介背后暗流涌动的社会力量。 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媒介发展脉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个体经验和集体记忆的交织。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作者展现了媒介如何渗透到普通台湾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情感、观念,甚至是身份认同。例如,书中描绘了不同年代的家庭如何围绕着电视展开生活,年轻人如何通过广播歌曲追逐潮流,这些细节都充满了人情味,也让我们感受到媒介的力量是如此真实而具体。 总而言之,《大众媒介社会史》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的作品,它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大众媒介在台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台湾社会的变迁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近期偶然翻阅《大众媒介社会史》,着实被其宏大的叙事格局和严谨的学术考证所折服。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媒体事件,而是将大众媒介置于台湾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梳理与剖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技术演进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代媒介形态在台湾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进而影响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的过程。 书的开篇,从清末民初的印刷媒介讲起,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作者细致地勾勒了报刊如何从早期少数精英的读物,逐渐走向普及,成为知识传播、舆论形成乃至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报纸承载的不仅是新闻,更是对外界的想象和对自身身份的定位。而当广播作为一种更具传播力的媒介出现时,书中对它在战时宣传、社会教育以及构建集体情感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仿佛能听到那些穿越时空的广播声,唤醒了许多尘封的记忆。 随着电视的到来,书中的篇幅也随之展开,那是台湾社会媒介环境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时代。作者对不同时期电视节目的类型、内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早期强调“教化”的节目,到后来百花齐放的综艺、戏剧,再到政治论述的多元化,每一个节点都紧扣着台湾社会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潮流。书中对于电视如何塑造了台湾人的生活习惯、家庭互动模式,甚至是审美情趣,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不由得对自己平日的媒体消费习惯进行反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分析媒介的社会功能时,并未忽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关于媒介权力如何被集中,信息如何被选择性地呈现,以及媒介的商业逻辑如何影响内容生产,这些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这让我意识到,媒介的普及并非全然是进步,其背后也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博弈和社会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审视我们所处的媒体环境的有力视角,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其运作机制。 总而言之,《大众媒介社会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台湾社会变迁的全新维度,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媒体,如何认识到媒介在我们生活中的深刻影响。读完之后,我感到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台湾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