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曾是传播学的前身与源头之一,而传播学一旦形成独立的学科以后,与新闻学形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大陆的情况又有些特殊,无产阶级新闻学是在大陆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1956年以后西方传播学陆续传入大陆,给大陆新闻学带来了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播学对大陆的新闻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改革动力。目前,大陆的传播学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学科与基础学科,与大陆的新闻学互相交融,取长补短,共同繁荣。
作者简介
张骏德
1942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属上海市嘉定区),1964年7月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五年制)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新闻系採访写作教研室副主任、广播电视专业主任等职。目前任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复旦大学资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等职;是上海市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新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学术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新闻类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主编、合着与专着的作品有《新闻採访与写作》、《新闻採访原理与技法》、《新闻写作创新与技巧》、《报纸评论》、《新闻评论学》、《摄影基础知识与技能》、《新闻心理学》、《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报刊发行学概论》等十余本;另在40余年中共撰写学术论文200多篇。
当我拿到《新闻传播实务研究》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其“实务”二字吸引。在这个信息爆炸、传播形式日新月异的时代,一本真正切实的“研究”读物,无疑是稀缺的。我怀揣着学习最前沿传播策略的心情,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中对于新闻採编流程的梳理,从选题策划到稿件审校,都展现出了一种严谨细致的态度,如同精心规划的航行图,为新手指明了方向。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新闻採访,如何与受访者建立信任,以及如何捕捉关键信息,这部分内容对于刚入行的记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分享。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实务”,似乎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指导,而对于“战略层面”的探讨,则显得有些单薄。在当前高度碎片化、个性化的传播环境中,新闻的“价值”和“影响力”是如何构建的?如何运用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让新闻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并引发深度思考?这些更具挑战性的议题,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它更像是一本教授如何“制作”新闻的指南,而非如何“传播”并“影响”新闻的策略书,对于渴望在这个多元化传播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从业者来说,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倒是蛮吸引人,尤其对于我这种在媒体圈打滚多年的老鸟来说,总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的“干货”。我翻看了几页,发现它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做了比较详尽的解析。比如,如何构建一个有吸引力的标题,如何安排新闻的段落,以及不同类型新闻(深度报道、快讯、评论等)的写作要点。这些内容,就像是给菜鸟厨师准备的食谱,食材、步骤都写得很清楚。但问题是,新闻的“灵魂”在哪儿?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说”。它讲了如何把话说得漂亮、有条理,但对于如何挖掘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选题、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用新闻的力量去影响社会,这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似乎就略显不足了。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分享一些关于记者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抵御外部压力、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以及如何用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事件的“绝招”。但读完后,感觉更像是走进了新闻写作的“生产线”,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却少了那种“一人一剑闯荡江湖”的侠气和智慧。
评分当我拿到《新闻传播实务研究》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略显沉重的封面,仿佛预示着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然而,仔细翻阅后,我却感到一种意料之外的“轻盈”。书中对于新闻採访的技巧,诸如如何准备、如何提问、如何倾听,都进行了细致的拆解,甚至连现场的应变处理都一一列举。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渴望在新闻现场捕捉真实瞬间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书中也提及了新闻伦理的部分,强调了事实核查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这一点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关键。然而,我总觉得,这些“如何做”的指导,像是教学员游泳,教会了他们换气、划水,但却没有带他们去真正的大海里感受风浪。它好像停留在“知道怎么做”的层面,却少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之后会发生什么”的深层探讨。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理解背后的逻辑、权衡利弊、甚至预测传播效果,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地方。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套标准流程,而实际的新闻工作,却常常需要在规则的边缘游走,甚至挑战规则。
评分这本书刚上市就引起我很大兴趣,书名《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听起来就非常实在,做新闻这行的,最需要的恐怕就是“实务”了,理论再多,不能落地也只是空谈。我翻开看了看,感觉这像是为还在象牙塔里的学子准备的,或者给刚入行的新手设计师的教科书。里面提到的那些关于新闻稿撰写、采访技巧、甚至直播流程的分析,都写得相当基础,对于已经摸爬滚打几年的人来说,可能像是复习初中语文课本一样,有点小儿科。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能早点看到这样一本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的入门读物,也许我当初走过的弯路会少一些。书中的例子也多是教科书式,虽然严谨,但缺乏一点实战中的“烟火气”,有时候会觉得隔靴搔痒,好像缺了点什么灵魂。当然,对于真正需要基础知识打牢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起点。它的逻辑性很强,从新闻的定义到具体的执行步骤,层层递进,对于梳理整个新闻制作的脉络很有帮助。只是,个人觉得如果能加入更多当下热门的传播现象,比如短视频、KOL营销等,再深入探讨一些案例背后的运作逻辑,那这本书的价值会更上一层楼,更能跟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步伐。
评分读完《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后,我脑中浮现的第一个感觉是“标准化”。这本书的结构非常规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指导读者一步步完成新闻内容的生产。从选题的技巧,到文字的润饰,再到平台的选择,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了清晰的指引。对于那些刚踏入新闻行业,对流程不熟悉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无疑能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一套工作框架,避免摸索的混乱。它像是把一个复杂的工业流程,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模块。但是,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新闻传播动态的人,我发现这本书的案例和论述,似乎有些“陈旧”。它所描述的“实务”,更像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标准,对于当下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特别是数字化、社交化媒体带来的冲击,似乎提及不多,或者说不够深入。例如,关于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新闻内容、如何与受众进行互动式传播、以及当下非常流行的所谓“PGC”与“UGC”的界限模糊化等议题,在这本书中几乎找不到痕迹。这让我在阅读时,时常产生一种“理论脱节”的感觉,好像在学习一套已经过时的武功秘籍,虽然招式扎实,但却难以应对今日的战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