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医疗体系,何者是信源权力的主导者?
●面对传染病危机信息的传播,政府如何掌握话语权?
●肺结核、爱滋病、SARS、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我们学习了什么?
●台湾是否是实践「健康传播」的最佳场域?
上述问题,本书将带领读者从媒体的角度解读媒体,从新闻撰述的内容中发觉问题的真相,在历史的光谱下逐一见证我们对抗传染病的故事。
本书在健康传播领域中展开新的研究成果。作者以?民生报?在台21年为研究标的,针对四大传染病之3299则新闻做全样本的分析,试图建立媒体「健康传播」的评估指标,分析媒体内部及外部信源权力的结构,进而建立「台湾健康传播发展模式图」。
作者简介
秦美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台北医学院硕士、中国文化大学士。
这本《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以民生报1985-2005年肺结核、爱滋病、SARS、禽流感议题建构之内容分析为例》绝对是台湾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股清流!我本身是医疗行业的基层工作者,每天都在与各种健康议题打交道,也常常感受到公众对疾病的认知误区和信息获取的困境。这本书切入的角度非常棒,它没有直接从医学专业角度去探讨疾病本身,而是聚焦于“传播”,这正是连接专业知识与大众理解的关键桥梁。民生报在1985-2005年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涵盖了台湾社会经历的许多重要公共卫生事件,从被忽视的肺结核,到让人闻之色变的爱滋病,再到突如其来的SARS,以及后来的禽流感,这些议题在报纸上的呈现方式,无疑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和民众的认知。作者能够将如此庞杂的议题,通过报纸这个媒介进行细致入微的内容分析,我光是想象一下背后的工作量就觉得了不起。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回溯过去媒体的报道方式,对于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进行健康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议题建构”,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报纸的哪些报道策略(比如框架、情感表达、受众定位等)被反复运用,从而塑造了民众对这些疾病的看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一份报纸的回顾,更是对台湾社会集体记忆中健康信息传播的一次深度梳理,值得所有关心公共卫生与媒体互动的读者深思。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学与传播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很感兴趣,而《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以民生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聚焦于1985年至2005年间,台湾社会在面对肺结核、爱滋病、SARS、禽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媒体是如何进行议题建构的。这个时间跨度非常关键,它包含了台湾社会民主化进程中,信息传播方式和公众参与度逐渐提升的历程。作者通过对民生报在这些议题上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揭示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影响公共卫生政策以及构建社会共识方面的作用。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不同的疾病面前,民生报的报道策略是否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爱滋病这种带有强烈社会污名的疾病,媒体的报道方式又如何影响了公众的接纳度?而面对SARS这种突发性强、传染性高的疫情,媒体又如何平衡信息透明与恐慌情绪的传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媒体报道的分析,更是对一个社会如何通过媒体去理解和应对健康挑战的一次深刻洞察。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健康传播”这一复杂过程的清晰框架,也让我们反思在信息传播中,媒体所承担的责任。
评分这本书《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以民生报1985-2005年肺结核、爱滋病、SARS、禽流感议题建构之内容分析为例》,光是书名就让我觉得内容扎实、研究严谨。对于我这种对社会议题比较敏感的读者来说,能够深入挖掘一个特定媒体(民生报)在长达二十年时间内,对于几个重要的健康议题(肺结核、爱滋病、SARS、禽流感)的报道方式,并分析其“建构”过程,这绝对是一项极具价值的研究。我一直觉得,媒体的报道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它更是一种“议题设定”和“框架构建”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态度。这本书能够把这个过程剥离出来,进行细致的分析,让我对民生报在当时的社会舆论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台湾民众对这些疾病的理解,有了更深的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量化和质化这些报道的?有没有具体的例子来展现不同报道方式带来的认知差异?对于SARS和禽流感这种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事件,民生报的报道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防疫策略和民众的配合度?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溯台湾公共卫生传播历史的独特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媒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是因为它提到了“民生报”和几个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疾病。作为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的人,这些疾病的名字,从肺结核的“阴影”到爱滋病的“污名化”,再到SARS的“突袭”和禽流感的“潜在威胁”,都或多或少地触及过我们的生活,或者至少,我们是从媒体上知道了这些。这本书选择民生报作为切入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民生报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它的报道风格、角度,对当时普通民众的健康认知肯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试图分析1985年到2005年这二十年间,民生报是如何“建构”这些健康议题的,这背后一定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分析和梳理工作。我很好奇,在那个资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媒体的报道方式有哪些特点?它如何平衡科学性、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又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情绪?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台湾社会在面对这些公共卫生挑战时的集体反应,以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说书人”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在回顾一段台湾社会关于“健康”的集体叙事,以及媒体如何参与了这场叙事的书写。
评分作为一个对台湾新闻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拿到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这本书,题目就点出了它试图深入挖掘的几个关键点:健康传播、媒体(民生报)、特定时间段(1985-2005)以及一系列代表性的公共卫生议题(肺结核、爱滋病、SARS、禽流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疾病的科普书,更是一本关于“信息如何抵达我们”的书。民生报在台湾的媒体生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尤其是在健康议题的报道上,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建构”了我们对这些疾病的认知?这本书正是要回答这些问题。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SARS和禽流感的案例分析,因为这两个事件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时社会上的恐慌、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媒体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都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这本书能够穿越二十年的时光,去解剖那些在报纸上留下的文字和图像,去分析它们如何一步步影响了台湾民众的健康意识和行为,这绝对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研究。它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过去,理解媒体在公共卫生传播中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是如何塑造我们当下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