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代的汉语,必须通过历代有关文字的记载来进行,离开了文字形体,就不可能从事古代语言的研究,尤其汉字形体的结构复杂,从殷商的甲骨文到今日的通行汉字,不知经过多少的变化和发展,为了阅读古代的典籍文献,人们也一直对这些发展变化的文字形体进行辨识和释读的研究工作,汉语文字学,在整个汉语语言学中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意义。
本书分为文字学的创立时期、文字学的消沉时期、文字学的振兴时期(清代)和文字学的拓展时期(近代)四编,各编分别介绍了各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字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全书有系统的总结了中国历代文字学的研究发展过程,勾画出汉语文字学两千多年来的发展总体脉络,充分展现了整个汉语文字学史的具体面貌,对当前研究汉语文字学的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
作者简介
黄德宽
(1954年10月- )
安徽大学教授、校长,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国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着有《汉字理论丛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等。
陈秉新
(1935年2月-2007年1月)
原安徽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楚文化研究会理事,着有《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
序
引言
第一编 文字学的创立时期
第一章 文字学的萌芽
第二章 文字学的创立
第二编 文字学的消沉时期
第一章 从《说文》到字书的编纂(上)
第二章 从《说文》到字书的编纂(下)
第三章 《说文》的传承和突破
第三编 文字学的振兴时期(清代)
第一章 清代的《说文》学
第二章 金石学的复兴和古文字学的分立
第四编 文字学的拓展时期(近代以来)
第一章 科学古文字学的建立
第二章 甲骨文研究
第三章 金文研究
第四章 战国文字研究
第五章 秦系文字研究
第六章 理论的探索和体系的建构
第七章 清末以来的汉字改革运动
第八章 世纪之交的文字学研究
后记
参考书目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看到了《汉语文字学史》这本书。当时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书名吸引了。作为一名对汉字怀有深厚感情的台湾读者,我一直觉得我们使用的汉字,背后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智慧。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从最古老的甲骨文讲起,一步一步地梳理了汉字形体、结构、书写方式的演变过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六书”的章节,作者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并且举了大量的实例。这些解释让我在日常阅读中,对一些字的来源和结构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休”字为什么是“人”在“木”旁,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古人休息时常常靠在树下。这样的细节,让学习汉字变得有趣多了。这本书的严谨之处在于它的史料考证,但同时它的通俗易懂又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汉字之美。
评分最近读了《汉语文字学史》这本书,感觉脑洞大开!我一直以为汉字就是那么一回事,没想到它背后还有这么多的门道。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藏着汉字几千年的秘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汉字形体演变的图示。那些从古朴的甲骨文、金文,到端庄的小篆,再到流畅的隶书、楷书,一路看下来,简直像是在欣赏一幅幅流动的艺术品。而且,作者不仅仅是展示文字的形态变化,他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比如,秦朝统一文字,为什么会选择小篆?隶书的出现,又对当时的文书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这本书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我平时对书法也很有兴趣,读了这本书之后,再看书法作品,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更能体会到笔画中的历史沉淀和时代气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
评分《汉语文字学史》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犹豫的。毕竟“文字学史”这几个字听起来就挺硬核的,担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像在啃一本古代字典。但翻开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像是讲故事一样,把汉字从甲骨文、金文一路演变过来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小篆和隶书转换的部分,文字描述得非常生动,让我仿佛看到了秦朝的官方抄写员们,是如何在承袭古老笔意的同时,又为了实用性而进行创新。书中的插图也很精美,那些不同时期的碑刻拓片和出土文物照片,真是太有价值了,让抽象的文字演变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觉得,了解一种文字的演变,其实就是了解一种文明的脉络。这本书让我对汉字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符号系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化史。
评分《汉语文字学史》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部打开汉字“源代码”的神奇工具书!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汉字,其实隐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信息,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了解。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个遗憾。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空洞无物的书,而是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大量的史实和考古发现,系统地梳理了汉语文字的发展脉络。从早期刻画符号的萌芽,到成熟的甲骨文,再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每一个阶段的文字形态、书写特征,甚至是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变迁,都被作者描绘得有条不紊。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文字的对比分析,让我能清晰地看到汉字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又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而演变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文字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对于任何一个对汉字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深刻而愉快的智识之旅。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汉字的敬畏感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我是那种喜欢追根溯源的人,所以当看到《汉语文字学史》这个书名的时候,就立刻被吸引了。《汉语文字学史》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汉字演变的史诗。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汉字从最古老的时期,一步一步走向现代的过程。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文字演变背后逻辑的解读。为什么会有隶变?它为什么会对后世的书法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为什么会形成“字形”与“字义”的相对稳定?这些问题,作者都给出了非常深入浅出的解答。书中涉及的很多古代的文献和碑刻,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觉得古人写字就那样,现在才知道,原来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时代的印记。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厚重感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它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