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八十,我的青春梦》文集书后介绍
走椰林大道,追求卓越
进杜鹃花城,实现梦想
台大创校至今,将届八十年。八十年来,在这所美丽的校园中,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因台大的哺育而受到启发、淬炼,从而反馈出己身的成熟与丰沛,进一步形塑了台大的多元风貌。
这些台大的学子们,在很「青春」的时代进入了台大,并且以其「青春」岁月丰润了台大的姿彩,透过青春的思辩、激情、笑泪、感悟,一路累积沈淀出这所大学的精神传统,酝酿出那称之为「台大精神」的特殊学风。
正因如此,台大与其校友之间,总有着绵密不断的情感牵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台大故事。本书由四十余位毕业于台大的诗人、作家共同执笔,撰述 他们对于台大的体会、感想、回忆与反思。这些经历岁月淬练过的彩笔,所分别写下的,萦回于「台大」的「青春」气息与「梦想」光辉,不仅可观可赞,篇篇皆可 当作精彩的「成长」文学来阅读;透过它们的集结,我们亦可一窥所谓的「台大」传奇与丰姿。
作者简介
柯庆明 教授 (Ching-Ming Ko)
现职:台湾大学台文所教授、中国文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最高学历: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
研究领域: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美学、台湾文学
教授课程: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中国文学的美感、现代小说选、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方法
李嗣涔 序
钟肇政〈残兵乎 败卒乎──我的青春梦碎记〉
于梨华〈一瞬间 五十年〉
余光中〈傅钟悠悠长在耳〉
林文月〈我以「台大人」为荣〉
郑清茂〈台大琐忆〉
庄 因〈望帝春心托杜鹃〉
郑清文〈椰林大道〉
林 泠〈科学—怀念台大的日子〉
丛 甦〈浮云流水间——蓦然回首台大那段青色嫩绿的日子〉
叶维廉〈回忆那些克难而丰满的日子——怀念夏济安老师〉
朱 炎〈流水年华〉
赵天仪〈我的学习路程〉
王文兴〈前辈的成就〉
陈若曦〈怀念外文系的师长〉
白先勇〈在台大的岁月〉
李欧梵〈现代主义文学的追求——外文系求学读书记〉
杜国清〈青春,梦回台大〉
曾永义〈椰林大道五十年——我的教学生活和文化工作〉
黄启方〈流年换白头──椰影钟声的回响〉
李 渝〈春深回家〉
张系国〈校友二三事〉
赵 宁〈1964台大人〉
赵 宁〈八仙过海〉
张 健〈青春纪事又一章〉
淡 莹〈女生第五宿舍的日子〉
黑 野〈看家孩子的青春〉
李 黎〈时光隧道的彼端〉
方 瑜〈飞花逐梦少年游〉
叶言都〈第十二季杜鹃〉
胡台丽〈行经田埂、迈向田野〉
尹 玲〈璀璨系缘〉
沈花末〈一株印度黄檀〉
平 路〈我在台大〉
简政珍〈人文心灵的和弦〉
廖咸浩〈恋曲二○○八:航向亚兰布拉〉
刘黎儿〈我与台大〉
张 让〈跌进法律系〉
江文瑜〈女教授∕教兽随手记〉系列三首
张启疆〈彳亍在巴别塔的迷宫〉
洪淑苓〈第一次远足〉
林黛嫚〈夜行人〉
罗 叶〈一个坏学生〉
陈大为〈彭祖的十分之一〉
张瀛太〈恋人台大〉
唐 捐〈钟塔前小赋格〉
杨佳娴〈方舟上的日子〉
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不属于我却又莫名熟悉的梦境。书名中的“青春梦”三个字,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热血、关于理想、关于轰轰烈烈爱情的故事,毕竟青春总是和这些词语紧密相连。但作者的笔触,却显得异常的内敛和克制。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某种价值观,也没有刻意去渲染某种情感。反而,他更多地是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不易察觉的内心波动。那些关于成长中的小确丧,关于友谊中的小摩擦,关于爱情萌芽时的羞涩与不确定,都被他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甚至在某些章节里,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那种对自我身份的探索,那种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的挣扎。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穿透力,它能轻易地拨动读者心底最柔软的琴弦,勾起那些被时间封存的细碎情感。而且,他并没有把这些情感描绘成戏剧化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平淡的流淌,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恰恰是这种“平淡”,才让它更加真实,更加动人。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场关于“台大”这个符号的深度解析,或者是一次对八十年间教育变迁的详尽梳理。但作者显然有着更“任性”的表达方式。他没有采用任何学术性的框架,也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取而代之的是,他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在字里行间撒下一些散落的、带有个人印记的“种子”。这些种子,可能是某一个雨夜,窗外的霓虹;可能是某个午后,校园里飘过的淡淡的书卷气;也可能是某个傍晚,夕阳洒在身上,那种温暖而又短暂的宁静。他不太去描绘事件本身,而是着力于描绘事件所引发的感受,所沉淀的情绪。这种写法,让阅读过程变得像是在玩一场寻宝游戏,读者需要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去体味那些不言而喻的韵味。我发现,作者的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反而让我更加沉浸其中,更加愿意去主动地与文字进行对话,去感受其中流淌的生命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名字里的“台大八十,我的青春梦”,让我脑海里瞬间涌现出各种关于校园生活、学生社团、或是毕业典礼的宏大场景。我以为会是一部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大片”。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或许有些微苦涩,但细细品来,却能感受到其中层层叠叠的醇厚滋味。作者的笔触,没有那种年轻人特有的张扬和直白,反而带有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然。他并不去刻意渲染青春的激情,而是更专注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可能是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可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对话,也可能是一次关于未来的短暂思索。他没有去塑造什么英雄人物,也没有去讲述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正是这种平凡的叙述,却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仿佛看到了书中那个“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无限的可能。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写”一段完整的历史,而更像是“留存”一段记忆。书名里的“台大八十”,我一开始以为会是一个时间坐标,用来串联起八十年间的校园变迁,或者不同时代学子的共同经历。但读下去才发现,这个“八十”更像是一个情怀的载体,一种象征。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以某一届校友的身份去铺陈,而是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时间宝库里随意撷取了几颗璀璨的珍珠。这些珍珠,可能是某一个雨后的午后,操场上奔跑的身影;可能是某个深夜,图书馆里微弱的灯光;也可能是某个毕业季,离别时的不舍与憧憬。他笔下的校园,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充满了青春的荷尔蒙,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热切。他不会告诉你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大事,但他会让你感受到,在那个年代,学子们是如何在书本和现实之间挣扎,如何在理想与生活之间权衡。这种叙事方式,非常有意思,它挑战了我习惯的阅读模式,迫使我去主动地去连接,去感受,去想象。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学术著作,或者又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回忆录。我抱着“也许能从中了解一些台湾大学的历史,或者看看那些风云人物的故事”的心态开始翻阅。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书的封面设计很简洁,有点怀旧的色调,没有那种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冲击力,但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调调,反而让人有了探究的欲望。刚翻开几页,就被作者的笔触吸引住了。不是那种刻意雕琢的华丽辞藻,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语气里带着一丝温情,一丝戏谑,还有一点点不易察觉的感伤。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校园建筑、学术成就、或者当年社会背景的描述,毕竟“台大八十”这个数字就暗示着一定的历史厚度。可作者似乎更关心的是那些细微末节,是那些被大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人感受。他用一种近乎写意的方式,勾勒出他心中的那段时光。没有明确的时间线,没有清晰的人物谱系,更多的是一些片段,一些闪光,一些在记忆深处泛着光晕的场景。这种写法,就像是在拼凑一幅模糊却充满情感的画卷,每一笔都带着作者独特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