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少年

同学少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青春
  • 校园
  • 成长
  • 友谊
  • 文学
  • 小说
  • 治愈
  • 现实
  • 情感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彷彿小津安二郎或侯孝贤的电影,
榻榻米一角电风扇沉默的吹着,时间如同静止了一般。

  周志文笔下的人间,不知怎的,远山带雾,斜阳掩映,光影下的反差,衬出了一个青灰色的世界。疯狗、红猴、詹国风、魏黄灶、林乌丢、尤金祝、姚青山或小女友毛毛,像与整个世界完全无涉似的,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也像扎的纸人或纸马,死了,也就死了,活着的,继续活着,简直是二十一世纪台湾后山版的《唿兰河传》。──张瑞芬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反刍自己的童年呢?那水光倒影中衣衫褴褛的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再次面对的。在去除了所有矫饰与层累之后,作者用最素朴的语言书写记忆中的童年,并随着时光牵引,眼见「同学少年多微贱」,意外、灾祸、无常、老病与沦落──那才是真正的人间,正常无比的真实人间;回忆生命过往,哪一个纷如蝼蚁的生命,不曾有过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

  周志文的文字清淡,似讲古闲说的笔法,熟成而富涵内在秩序、活泼草莽而特具人情味,文字素颜无妆,淡到极致,隐约带有一点苦涩味,极为耐品;彷彿外表沉静的河流,却有着活泼的底蕴。《同学少年》是一个贫困的外省小孩在台湾乡下的成长史,见证了时代的多义性;同时也是一眼最温柔的回望,在寂寞卑微的姿态背后,是对悲欢人生的宽解与涵容。

  当我读到「空山松子落」的时候,心中想起生命中经历过的一些细琐的往事与人物,特别是少年时在宜兰乡下的同学们。他们存在于世,有点像深谷中的花开花落,无人关怀,无人知晓,但对那棵寂寞的花而言,那短暂的开落却是它真实的一生。空山松子落,不只是一颗,而是数也数不清的松子从树上落下,有的落在石头上,有的落在草叶上,有的落在溪涧中,但从来没人会看到,也没人会听到,因为那是一座空山。啊,多么豪奢的一场坠落!──周志文

作者简介

周志文

  原籍浙江,1942年生于湖南。宜兰县立罗东中学初、高中部毕业、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博士。历任《中国时报》、《民生报》主笔,淡江大学教授、台湾大学教授,捷克查理大学汉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人,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珠海联合国际学院讲座教授,现已退休。文学作品有《日昇之城》、《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寻找光源》、《风从树林走过》、《时光倒影》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贝多芬的后山童年──我读周志文《同学少年》∕ 张瑞芬

路上所见
遥远的音符
疏食饮水
花样的年华
母亲
火车梦
吃教记
白鸽
影戏
散落与连接
梵谷之路
怪力乱神
写在沙上的
詹国风
魏黄灶
空山松子落
姚青山的情史
紫荆花
疯狗与红猴
有弗学?

后记

图书序言

贝多芬的后山童年
──我读周志文《同学少年》 张瑞芬

  我原以为周志文教授是很老派的(至少《时光倒影》是足够吓退路人如我了),直到读了《同学少年》,才彷彿明白了一点原先所不明白的。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反刍自己的童年呢?那水光倒影中衣衫褴褛的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再次面对的。在去除了所有矫饰与层累之后,用最素朴的语言说故事,像一个孩童般捧起碎裂四散的记忆拼图,茫然四顾。这样的毫无防备我喜欢,也让我想起沈从文曾经形容的,一切是那么和谐,又那么愁人。阳光静静落在河滩上,那种颜色、声音和神气,总是令人心跳,很厉害的被感动着。这是作者自己提笔的心情吧!甚且,也是一个读者读周志文的书从未有过的感觉。?

  记忆的河滩上,乱离岁月,四岁就失去父亲,依附军眷身份的姊姊来台,和不识字的母亲、年幼的弟妹在近太平山林场的宜兰乡下艰苦讨生活。像被连根拔起后弃置于河岸上的野草,连军队或国家体制都无法攀附的,在自然风日和荒地石罅中长养。同样是后山渔港,纯朴的乡间海风与人情,周志文笔下「想我小学的同学们」,却和邱坤良(《南方澳大戏院兴亡史》)不同。邱坤良一派在地人的笃定,日光闪在活跳跳青花鱼鳞上,泼辣辣新鲜带水,周志文笔下的人间,不知怎的,远山带雾,斜阳掩映,光影下的反差,衬出了一个青灰色的世界。疯狗、红猴、詹国风、魏黄灶、林乌丢、尤金祝、姚青山或小女友毛毛,像与整个世界完全无涉似的,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也像扎的纸人或纸马,死了,也就死了,活着的,继续活着,简直是二十一世纪台湾后山版的《唿兰河传》。

  说周志文《同学少年》神似沈从文或萧红,恐怕非假。你看这开篇的〈路上所见〉,上学途中路经小镇的「暗间仔」(妓女户),看莺莺燕燕当街挽面,晴日洗发蓖头蝨;画工在路旁戏院画看板,浑似湘西顽童沈从文上学途中当街看斗殴、宰牛、弹棉花一样。这开膛剖肚的世界充满惊奇,《同学少年》不仅是一个外省小孩在台湾乡下的成长史,见证了时代的多义性与一个成人「内在的小孩」(inner child),也印证了周志文自己在《冷热》这本书中曾说的,大部分人一生所做的,无非是无声的烘托别人的光芒。一个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的首席长笛手,纵使技艺非凡,也只作得录影带中乐团边边一个配角,更不用说纷如蝼蚁的众生了。

  这种「浮生」哲学与艺术家思维,取镜异常低调,叙述极其耐心,像小津安二郎或侯孝贤的电影,榻榻米一角电风扇沈默的吹着,时间如同静止了一般。周志文以往的文章中就多这种冷静切入的角度,《三个贝多芬》〈黑暗的角落〉曾具体点出,舞台其实是一个封闭且目盲的地方,表演者在强光中完全看不见观众,所有的艺术活动其实是在误会之下进行的。台上台下两种人生,因此一个艺术家终生都泅泳(或挣扎)在这种颠倒之中。作为一个创作者,时时回到黑暗的角落就观察位置是必要的,因此採马齿苋、捡煤炭、看戏尾仔,「同学少年多微贱」的童年便特具意义。因为童心野性,出乎自然,而且躲藏是一种快乐,时时有着意外的惊奇,而丝毫没有半点勉强。正如《同学少年》〈吃教记〉中孩童作礼拜兼领救济品,形同在不同的教堂中漫游兼乞讨,「从低暗的角落仰视世界,早早就看出世界的污秽与丑陋」。孩童的心眼透亮,无须繁复的辩证,早早就见出教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尘世。〈白鸽〉一文,借由小学不慎留级的亲身经历,体会大人世界是可以合法羞辱弱者的,「留级使我洞察人性中深藏的悲剧,恶的本质」。从留级同学简武次手中轻腾飞去的白鸽,是人世间柔软的真心、发亮的雄图,悲壮的意志,或必然坠毁的美丽人生?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悲欢人生,戏梦何如?周志文《同学少年》这一系列二十篇文字,因此并不是甜美的缅怀,无边的冥想,而有着「浮世众生」的普遍性。像詹宏志《绿光往事》那些婆妈阿姨与书店老板们,他们印证了「生命里每个片刻都有特殊的存在之理」,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早些年张大春的《本事》,骆以军的《我们》,也是一样。杜甫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多少有些叹老伤贫的酸味,周志文比这却多了一点宽解与涵容,同学少年多微贱,那才是真正的人间,意外、灾祸、无常、老病与沦落的人间,正常无比的人间。

  放下头巾气,周志文回顾自己身为大学教席,浩渺世间,知识仍然有限,和一辈子不识字在菸厂当女工的母亲「其实差别不大」;昔日家境优渥,引领他进入文学世界的小学同学,于今平庸沦落,飘零四散,如「空山松子落」。《同学少年》这本书因此不是建立在知识论或「我的朋友胡适之」一类的思维之上的。你看他之前连在《风从树林中走过》写师友也不是写的台静农、郑骞,而是张敬(清徽)。众多有名者中,写了一个最寂寞的(身为上过张清徽老师生前最后数年课的学生之一,谁能比我更理解)。在《同学少年》〈遥远的音符〉一文中,周志文引达赖喇嘛的话:「回忆生命中接受过的恩惠,并对别人的佈施感恩,即使别人并不是有心施恩于你」,道出了他写作这系列童年往事的初衷。这是何等卑微的心愿,低下的姿态,俯首巨大命运的谦卑。这书中哪一个纷如蝼蚁的生命,不曾有过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这许许多多沦落的生命,谁又和谁的生命真正相关呢?

  周志文娴熟古典音乐,也擅长提出生命的反差作为深思,在较早的散文集《冷热》中,他就观察到奏出美丽的乐音的大提琴家,其实有着一双因长时间按弦而丑陋变形的左手。人生悲欢交集,巨大的痛苦与煎熬,往往淬练出生命的极致光彩。伟大艺术家的贡献,就在于为这纷乱世界诠释或创造一个和谐的新秩序。正如同乐圣贝多芬欢悦的《七重奏》、《第一号交响曲》,谁想得到是写成于饱受耳聋苦痛之时?而滔滔浊世,又有多少人听而不见,如同是「听得到众音的聋子」呢?这世界,美丽又丑陋,真实又虚假,《三个贝多芬》这奇特的书名就像一个精妙的隐喻,一个贝多芬名垂千古,一个贝多芬街头讨生活,另一个则放浪形骸,佯狂避世。这足够诠解人生的了。就像他自己一样,既名士风流,又老成持重,铁观音佐以白辽士《克丽奥佩特拉》(Cleopatre)独唱曲,既冲突又和谐。

  周志文在早年的〈井旁边大门前面〉一文中曾说到〈菩提树〉对舒伯特的意义,对一个迈入老年的人,童年的追想不仅是甜蜜,而且是生命中最深沈的依恋。《同学少年》这一系列文章,原本以「五陵衣马」专栏形式在《印刻文学生活志》发表,集为一帙后,更显出它完整的结构来。篇题像藏头诗一样,〈母亲〉、〈写在沙上的〉、〈白鸽〉、〈火车梦〉、〈影戏〉、〈紫荆花〉…,看似闲谈无心,其实很老手。例如〈散落与连结〉用三段儿时回忆道出音乐相关的启蒙,「莫道儿」是荒腔走板的音乐课爆笑误解;到同学「目屎阿欉」家聆听华格纳气势磅礡的歌剧唱片,成为年少初体验;放学途中,蒙蒙懂懂在教会牧师娘窗外聆听偶然飘出的美丽乐曲。这些孤立的陨石,竟然彼此激盪成整体的生命,在某一个奇妙的时刻,一些不相关的突然都相关了。周志文这种东拉西扯,类似讲古闲说的手法,活泼草莽而特具人情味,主脉扣得紧,结尾常转出另一层意思,文字是特意素颜无妆的,淡到极致,有苦涩味,极为耐品。〈影戏〉、〈怪力乱神〉都是这样的好文章。

  不相信周志文《同学少年》是特意洗净文字铅华,纯用白描的人,不妨回顾他冷静内敛的散文集《三个贝多芬》、《冷热》、《风从树林走过》,说理雄辩的时论专栏《瞬间》、《在我们的时代》,甚至渊雅精深的《布拉格黄金》乐评与《时光倒影》典故。周志文的文字是相当熟成而富涵内在秩序的,然而外表沈静的河流,却有着活泼的底蕴,龚鹏程说他个性孤凉,语妙天下,善作滑稽语,我是有一点相信的。写了那么多书还不出名,不孤凉也难,而读《同学少年》害我笑到翻倒,就觉得这个作者实在是搞笑一哥。你看他〈散落与连结〉写儿时上音乐课:

  「音乐课老师在教黄自写的〈天伦歌〉,其中有几句是:『莫道儿是迷途的羔羊,莫道儿已哭断了肝肠』,后面又是『奋起吧孤儿!惊醒吧,迷途的羔羊』,分明说莫道儿是个孤儿。」 ?

  这让我想到听盲诗人莫那能和他的朋友说的笑话,原住民小孩背国父遗嘱:「余致力革命四十年…」落落长一大串,下面没一句听得懂,心里只觉得「余致力」是哪个倒楣鬼,革命四十年还不成功,实在太不幸了。 ?

  乱世不能以庄语啊!周志文从小听母亲说父亲信的是「野兽」,原来是宁波口音讲「耶稣」;「洗了泥脖」鹅儿快乐,昂首唱清歌,可以理直气壮错一辈子;乡下老师才疏学浅,竟把「惭愧」唸成「见鬼」;名为「冬枝」的同学原来是「童乩」;林「乌丢」这怪名,竟是户政事务所误植了一个堂皇无比的佳名「宇宙」。真相丑陋不堪,混沌反见清明,《同学少年》诸多情节那么可笑,却又那么真实。周志文这一系列童年回忆故事想必未完,以他近日自台大中文系退休后丰沛的写作能量,或许在可期待的未来,竟是余韵缭绕,清音可期的。

  读周志文教授新作,使我想起英国着名的艺评/乐评家哈默顿(Philip Gilbert Hamerton,1834-1894)说的:「你绝对看不到本身思想对读者的影响,他们都在远离你的地方生生死死」(You never see the effect of your thinking on your readers ,they live and die far away from you)。读者在远离作家的地方生生死死,作家不也是在远离读者的地方生生死死吗?面对一个从来也没有了解过的作家,读者的心情,很像是荒野中惊喜迷途的鹿,循着寂凉幽谷,步步踏寻,望向前方的光明。在电光石火之间,散落成了连结,不相关的竟然都相关了。 ?

  周志文自称,记忆中的声音纷乱不堪,耳中的世界却井然有序。不同凡俗的生命,有一个凡俗的开始。《同学少年》这本书说的,或许正是:贝多芬的后山童年,或许从来也没有结束过。

2008年8月8日 序于逢甲大学中文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