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及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常用的质性方法与量化方法。本书主题有三:(1)研究计画是什么?谁会看这份计画?为什么?(2)如何拟定一份研究计画;(3)一份完整的研究计画是何种面貌?此外,本书改版后新增许多篇幅,包含拟定研究策略及学术写作、讨论研究涉及的道德议题,还有各章摘要与专有名词分类检索等等。由于本书对量化、质性与同时採用两种方法的研究皆详加论述,且辅以各种案例,相当符合现今研究者撰写完善研究计画的需求。不仅给予撰写研究计画者明确引导及细节提示,也提供一套清晰可行的标准让计画审阅者参考。对从事研究的学生或研究者而言,本书条理分明、层次井然,协助读者撰写周详的论文或研究计画,是为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Keith Punch
西澳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专长有:教育社会学、组织行为、研究方法(质性与量化)。
译者简介
张可婷
英国城市大学资讯科学博士班,译有:《血之书:溅血之章》、《血之书:裂骨之章》(尖端出版)、《社会学的基石》、《教您写出一本优质论文》、《做出有效的研究论文与计划》、《一步步教您做文献回顾》(以上四本皆由韦伯文化出版)。
这本《做出有效的研究论文与计划》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计划”二字的强调。过往,我总以为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和“写作”,而“计划”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前奏。然而,书中层层递进的阐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先写个大纲”,而是深入剖析了从选题、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到成果呈现,每一个环节背后都需要精心策划的逻辑链条。书中提到“研究计划书”的重要性,并详细讲解了如何构建一份既有说服力又能指导实践的计划书。这让我意识到,一份周密的计划,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它不仅能帮助研究者理清思路,还能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起到“导航仪”的作用,避免迷失方向。书中提供的关于如何设定可行性目标、如何评估研究资源的章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常常因为目标设定过高而导致项目搁浅,或者因为忽视资源限制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项目经理”,教会我如何在现实的约束下,科学地规划研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它强调的“迭代式计划”,也让我认识到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这种灵活性与严谨性的结合,让我在面对复杂研究项目时,不再感到无所适从。它让我明白,好的研究,从来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深思熟虑、周密规划的必然结果。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沟通”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就是作者一个人与文献、与数据打交道,而“沟通”似乎只存在于答辩或者论文发表后的交流环节。然而,这本书却将“沟通”贯穿于研究论文的整个生命周期。它强调,无论是与导师的交流,还是与其他研究者的合作,亦或是最终向读者呈现研究成果,有效的沟通都是不可或缺的。书中关于如何清晰地表达研究思路、如何有效地进行学术讨论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它提供的许多沟通技巧,例如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复杂的概念,如何针对不同听众调整沟通策略,都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特别是书中关于“接受反馈”的论述,让我意识到,反馈并非对研究者的否定,而是改进研究的宝贵机会。它教会我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批评,如何从他人的视角发现自己研究中的不足。这种“沟通赋能”的理念,让我不再将写作视为一种孤立的创作活动,而是认识到它是一个与导师、与同行、与更广泛学术界互动和对话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篇优秀的研究论文,不仅要有扎实的内容,更要有能够清晰、有效地传达给读者的能力。它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社交”属性,也提升了我参与这种“社交”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就像一位老练的“侦探”,引导我一步步揭开研究论文写作的神秘面纱。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秘籍”,而是教会我如何运用一套“侦查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书中的“问题导向”原则,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它强调,一篇优秀的研究论文,必须源于一个清晰、具体、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如何找到这样一个问题,书里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它引导我去审视那些“已知”背后的“未知”,去发现那些“看似完整”中的“缺口”。这种训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现有的文献和现象。而且,书中对于“研究设计”的讲解,让我理解了“工具的选择”与“目标达成”之间的紧密联系。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研究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在特定的研究问题下选择最恰当的研究工具。我之前常常是想到什么就用什么方法,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一个有效的研究,如同设计一个精密的实验,每一步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它让我摆脱了“埋头苦干”的模式,转变为“运筹帷幄”的策略家。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理解,让我从一个信息的“搬运工”,蜕变为一个知识的“创造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注入了一剂强心剂。长期以来,我一直苦于如何将脑海中零散的想法转化为一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的研究论文。每次提起笔,都感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更别提如何系统性地规划整个研究过程了。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这一块的知识空白。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手把手地教导我,而不是冷冰冰地罗列枯燥的理论。书中关于如何界定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文献回顾的章节,我反复研读了数遍。它并没有提供现成的“范文”,而是教给我一套思考和操作的方法论。例如,在文献回顾部分,它引导我跳出“搜集信息”的思维误区,转而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研究来构建我的研究框架”。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意识到,文献回顾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我知道了多少,更是为了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书中提供的许多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们真实地展现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是如何一步步攻克难关,最终完成高质量论文的过程。这让我觉得,写论文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的目标。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从对论文写作的畏惧,转变为一种积极的探索欲,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方法运用到我的下一篇研究中。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探险”。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研究的世界。每一章都像是一个新的“地标”,指引着我在学术研究的迷宫中前进。它让我认识到,研究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和挑战。书中关于“创新性”的探讨,尤其让我眼前一亮。它并没有把创新神化,而是将其分解为“提出新问题”、“采用新方法”、“整合新视角”等多个维度,让我觉得创新是可以被学习和实践的。而且,书中对“研究伦理”的强调,也让我意识到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告诉我要遵守规则,更是教会我如何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直和负责的态度。这种“责任感”的培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写论文,更是在塑造我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术研究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鼓励读者“拥抱不确定性”,这在以往的许多教程中是很难看到的。它让我明白,研究的魅力恰恰在于未知,在于探索的过程本身。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任务驱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兴趣驱动”的探索者,让我对未来的学术研究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