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路走来
【一】东西文化之一贯──「儒者基督徒」范子美(1866-1939)
【二】二十世纪初年的「基督教救国论」(1900-1922)──中国教会回应时代处境一例
【三】王明道与华北中华基督教团──沦陷区教会人士抵抗与合作的个案研究
【四】恩典与善行──基督教救赎论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五】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为例
【六】晚清教案与反教思想研究述评
【七】本色化与民国基督教教会史研究
作者简介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曾任香港建道神学院副教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庞万伦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讲师」,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副社长。
着作包括:《文化适应与中国基督徒(1860-1911)》(1995)、《五十年代三自运动的研究》(1996,与梁家麟合着)、《基督信仰与救国实践──二十世纪前期的个案研究》(1997)、《中国祭祖问题》(1997,与梁家麟合着)、《当代中国政教关系》(1999)、《中国基要主义者的实践与困局──陈崇桂的思想与时代》(2001)、《愿?的国降临──战后香港「基督教新村」的个案研究》(2002)、《寻索基督教的独特性──赵紫宸神学论集》(2003)、《香港基督教史研究导论》(2004)、《反帝.爱国.属灵人──倪柝声与基督徒聚会处研究》(2005)、《新酒与旧皮袋──中国宗教立法语〈宗教事务条例〉解读》(2006)等。
收到《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集》这本书,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从书名便能感受到作者们试图超越简单叙事的雄心,他们将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复杂性提炼为“冲突”与“融合”这两个核心维度,这无疑为我们理解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框架。我个人一直认为,历史的真正魅力在于它并非线性的进步或衰败,而是在各种力量的拉扯、碰撞中螺旋前进,尤其是在面对外来文化输入时,这种张力更是被放大到极致。 书中对“冲突”的论述,我预想会聚焦于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正面交锋,例如在家庭伦理、社会等级、甚至宇宙观上的差异所引发的论战。同时,我也期待看到基督教的社会实践,如建立教会、学校、医院等,如何在触及中国社会肌理的同时,也与现有权力结构和民间习俗产生摩擦。而“融合”的部分,则是我更感兴趣的探索,它暗示着一种动态的互动,基督教并非单方面地被接受或拒绝,而是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话和互动中,逐渐被“中国化”。这种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是神学思想的本地化诠释?还是教会组织形式的本土适应?又或是信徒如何在传统信仰与基督教信仰之间寻找平衡?这些都是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它将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近代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下的复杂变迁。
评分《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集》这本书的到来,恰逢我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转型期特别感兴趣的时候。书名“冲突与融合”就精准地抓住了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关键命题,它预示着本书将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对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化、社会、政治相互作用,产生复杂而深刻影响的深度挖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冲突”的多个维度。 这可能包括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的较量,比如关于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的引入与排斥;也可能涵盖基督教组织在社会层面的渗透,它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家族制度,甚至社会救济体系之间的摩擦与调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书中关于“融合”的精彩论述。这种融合绝非单向度的同化,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基督教如何在适应中国文化土壤的过程中,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和组织形态?它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张力,我期待作者们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从而更好地认识近代中国的多重面向。
评分《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富吸引力,它精准地概括了近代中国基督教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两个面向:即外来宗教如何与本土社会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又如何在漫长的互动中寻求与自身环境的和谐共存。我对此类探讨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史,无疑是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冲突”的成因与表现。这可能涉及到宗教信仰与世俗权力之间的角力,传教士的西方价值观如何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封建礼教产生摩擦,以及在教育、医疗、社会救济等领域的不同运作模式所引发的争论。更令我着迷的是“融合”这一概念。它意味着基督教并非被动地被接受或排斥,而是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被“在地化”。这种融合是如何发生的?是神学思想的本土化诠释?还是教会组织形式的中国化调整?抑或是基督教信仰如何融入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等发生微妙的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一幅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立体画卷,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复杂的历史,以及它对当下中国社会所留下的影响。
评分刚收到《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集》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阅目录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文化碰撞和思想演变深感兴趣,而基督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议题。这本书的书名“冲突与融合”就点出了其核心的研究视角,预示着它不会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会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体系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既有尖锐的对立,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在某些层面实现了意想不到的“融合”。 我尤其好奇作者们将如何呈现这种“冲突”的具体面向。是在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士大夫之间的思想论辩中?抑或是他们在社会改革、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实践所引发的本土反应?基督教的传入,无疑是西方现代性冲击的一部分,它挑战了中国原有的儒家伦理、政治秩序,也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组织形式。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这些冲突的根源,是认知上的差异,还是利益上的博弈,抑或是对国家主权和文化认同的担忧?同时,“融合”的部分也极具吸引力,基督教如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吸收和转化了中国固有的元素,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这种融合又反过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希望书中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收到《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集》这本新书,内心涌起一股探究历史深层脉络的冲动。书名“冲突与融合”如同两面镜子,分别映照出近代中国与外来基督教文化相遇时的种种张力与相互浸润。我向来认为,历史的精彩之处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互动中,而基督教在近代中国扮演的角色,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案例。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冲突”的细致梳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宗教教义上的碰撞,更可能涉及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甚至国家主权观念上的种种不协调。例如,基督教的普世价值如何挑战中国传统的等级秩序?传教士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努力,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本土的慈善传统或官方力量产生竞争或合作?而“融合”的部分,则更显其研究的深度和价值。它暗示着一种超越简单对抗的动态过程,即基督教并非完全陌生的异质文化,而是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话中,逐步被理解、被接纳、甚至被转化。这种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在神学思想上,在教会的运作模式上,又或者是在普通信徒的生活实践中?我期待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证和深刻的分析,帮助我勾勒出近代中国社会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与转型的宏大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