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坊间台湾史着作已琳瑯满目的今天,唯独台湾政党史仍付之阙如。因此笔者将台湾早期60年的政党史研究,举凡国民党、民社党、青年党;甚至光复前之民众党与台共,作一串联,辑结成册。来共同见证台湾早期政党的缘起缘灭,以及经由这些政党的活动,勾勒出从日治时期迄国府迁台到六○年代的一部台湾政治沧桑史。
作者简介
陈正茂
台湾省澎湖县人,1959年生,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曾任大学讲师,现为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专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政党史、台湾史、民国人物传记。
着作有《少年中国学会之研究》(中国青年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出版,1996年)、《曾琦先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6年)、《左舜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8年)、《在野的声音──青年党人的时代关怀及其政治参与》(新文京版,2004年)、《传记与思想──青年党领袖群像》(新文京版,2004年)、《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秀威版,2008年)等专书。另编有《曾琦先生文集》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论集》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主编《中国青年党史料丛刊》21册(国史馆版,1993 ~ 1998年)。此外,亦编着大专用书10余种,及在《传记文学》、《中外杂志》、《近代中国》、《东方杂志》、《国史馆馆刊》、《光武学报》、《香港中国近代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台湾与中国革命──论国民党初创时期与台湾之关系
一、前言──兴中会台北支会
二、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
三、同盟会台湾分会的政党活动
四、结论──兼述罗福星在台之民族革命
第二章 二○年代台湾之文化启蒙团体──台湾文化协会的缘起缘灭
一、前言
二、文化协会形成之历史背景
三、文化协会之成立及其阵容
四、文化协会的组织与发展
五、文化协会之活动
六、文化协会的影响
七、反文化协会运动
八、政治运动中的左右之争
九、分裂的因素
十、结论──分裂的导火线与结束
第三章 台湾第一个本土政党──台湾民众党
一、前言──组党经纬
二、民众党的宣言纲领与抗日政策
三、扎根基层──工友总联盟之成立
四、民众党的内讧与解散
五、结论──民众党之历史意义
第四章 首揭台独大纛的政党──台湾共产党
一、前言──成立前之背景
二、台湾的共产主义运动
三、台湾共产党之成立及其政治主张
四、结论──台湾共产党之内讧和瓦解
第五章 深耕台湾──记光复初期的国民党
一、前言
二、国民党台湾省党部的成立
三、政党活动──中央民意代表的产生
四、党外有团──三民主义青年团
五、结论──国民党在台统治基盘的确立
第六章 记光复初期中共在台之地下组织──「台湾省工作委员会」
一、前言
二、台湾省工作委员会
三、「省工委会」的群众运动
四、中共与「228事件」
五、结论
第七章 光复后台湾人初试组党的先声──台湾省政治建设协会
一、台湾省政治建设协会的组成
二、台湾省政治建设协会之活动
三、台湾省政治建设协会之结束
第八章 廖文毅与「台湾再解放联盟」
一、前言
二、由「祖国派」到「联省自治论」
三、「台湾再解放联盟」与「託管论」
四、「台湾再解放联盟」的活动
五、美国与台独
六、结论──「台湾再解放联盟」之瓦解与廖晚年的政治生命
第九章 挫败下求生──国民党在台湾的改造运动
一、前言:国民党改造运动的历史背景
二、改造运动之过程
三、改造运动的主要工作
四、改造运动目标与成效
五、改造运动的结束
六、结论──改造运动的具体成果
第十章 青年党来台之岁月
一、前言──来台前之党史
二、在台分裂经过
三、党部组织与党员吸收
四、与《自由中国》共同争取言论自由
五、与雷震筹组「中国民主党」的协力
六、积极营救雷震
七、结论──民主宪政之讨论
第十一章 沧桑五十年──记民社党在台湾
一、前言──来台前之党史
二、在台分裂之经过
三、参与雷震筹组「中国民主党」
四、结论──民社党与台湾地方自治选举
第十二章 五○年代台湾组党运动之重挫
──记胎死腹中的中国民主党
一、前言──雷震、《自由中国》与国民党
二、《自由中国》与国民党关系的恶化
三、「中国民主党」组党始末
四、结论──「雷案」爆发及其余波
附录 五○年代香港第三势力运动史料之介绍与略评
一、中国第三势力运动发展史略
二、第三势力运动研究概况
三、第三势力运动重要文献述评
四、结语──建议与期许
主要参考书目
一、专书
二、论文
三、报纸、期刊
这本《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台湾近代政治史的一扇窗。我一直对台湾在日治时期以及国民党迁台初期那段错综复杂的权力更迭和政治格局充满好奇,但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的书。直到我翻开了它,才发现原来这段历史可以如此生动和引人入胜。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却又以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台湾早期政党从萌芽、发展到演变的完整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各个政党内部派系斗争、主要政治人物的理念碰撞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时代变迁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事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起伏以及集体意识的演变。例如,在描述日治时期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单一的爱国主义运动,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台湾人在反抗殖民统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元诉求和组织形式,这让我对台湾人民的抵抗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再比如,书中对战后初期国民党政权的建立过程的阐述,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权力斗争,还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对政党发展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地方仕绅等群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读完之后,我对台湾早期政治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逻辑清晰、脉络分明的整体,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渴求。
评分读完《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台湾早期政治舞台背后错综复杂的势力交织和利益博弈。作者在描述日治时期台湾本土政党兴起的背景时,没有回避其中的分歧和局限,而是真实地展现了这些政党在民族解放和政治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努力,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可信。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台湾社会各阶层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不同诉求和组织方式的细致描绘所吸引。而关于战后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早期政治格局,本书的论述同样精彩。作者不仅梳理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派系斗争,还深入探讨了国民党如何通过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宣传等方式来巩固其统治,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对于书中对当时台湾社会各界对国民党政权反应的描绘,感到格外有趣,这让我看到了不同群体在面对新政权时所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政治选择。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早期政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民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身价值和政治出路的生动写照。
评分《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作者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台湾早期波澜壮阔的政治舞台。书中对日治时期,台湾本土政治力量是如何在殖民统治下孕育、发展,以及它们在追求民族解放和政治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当时各个政治团体内部的思潮碰撞和策略分歧的细致刻画,这让我看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对于战后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早期政治运作,本书的分析同样鞭辟入里。作者不仅梳理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派系斗争,还深入探讨了国民党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维系其统治,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政治摩擦和权力斗争。我对于书中对当时台湾社会各界对国民党政权反应的描绘,感到格外有趣,这让我看到了不同群体在面对新政权时所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政治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早期政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民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身价值和政治出路的生动写照。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台湾”这个名字背后的历史厚重感。《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不仅仅是一份政治史的梳理,它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民在近代历史浪潮中,如何寻找自身认同、争取政治权利的史诗。作者在书中对于日治时期,台湾本土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策略和面临的挑战,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当时各个政治派系之间微妙关系的梳理,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政治博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政治力量视为铁板一块,而是深入到其内部的多元声音和不同倾向,这让我对当时的政治现实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而对于战后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早期政治运作,本书的分析同样鞭辟入里。作者不仅梳理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派系斗争,还深入探讨了国民党如何通过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宣传等方式来巩固其统治,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早期政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民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身价值和政治出路的生动写照。
评分翻开《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冰冷的史实,更重要的是,它将历史人物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展现了他们的选择、挣扎与奋斗。作者在描述日治时期台湾政治力量的形成时,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不同群体在民族独立、社会改革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诉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组建政党来表达和实现这些诉求。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台湾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推动政治变革中所扮演角色的刻画所打动,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和活力。而关于战后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早期政治生态,本书的分析也极为到位。作者不仅梳理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派系斗争,还深入探讨了国民党如何应对来自内外的各种挑战,以及其政治策略的演变。我对于书中对当时台湾社会各界对国民党政权反应的描绘,感到格外有趣,这让我看到了不同群体在面对新政权时所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政治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早期政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民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身价值和政治出路的生动写照。
评分坦白说,在拿起《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之前,我对“早期政党”的概念是有些模糊的。总觉得政治就应该是权力精英的游戏,而政党只是其中一个工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在台湾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政党不仅仅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更是社会思潮、民族情感、经济利益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载体。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政党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它们各自代表了哪些社会群体和利益诉求,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博弈是如何塑造了台湾的政治生态。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日治时期台湾本土政党兴起的论述,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分歧和局限,而是真实地展现了这些政党在民族解放和政治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努力,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可信。而关于战后初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台湾的角力,书中也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不仅展现了宏观的政治格局,还深入到微观的策略运用和意识形态的较量,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必须从理解其政党结构和运作机制入手,而这本《台湾早期政党史略》无疑给了我最扎实的知识基础。它让我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历史背后逻辑的“参与者”。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历史”这两个字的著作。《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民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寻找自身定位和政治出路的史诗。作者在书中对于日治时期台湾社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不同政治力量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阐述,让我深受启发。书中对当时各个政治团体在争取自治权、民族尊严以及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努力,都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的智慧和韧性。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各个政党领导人思想的分析,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光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政治行动来影响台湾的命运。对于战后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的政治局面,本书的描述也极为详尽,它揭示了在权力真空和内外压力下,国民党如何巩固其统治,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政治摩擦和权力斗争。我对于书中对当时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及其相互关系的剖析,感到尤其惊叹,这让我看到了政治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早期政治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划分和事件罗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理想的碰撞以及时代洪流的裹挟,这让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更深切的共鸣。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研究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要深入理解一个地区的政治演变,政党史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期待。作者以其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晰的台湾早期政党发展图景。书中对日治时期,台湾本土政治力量如何在殖民统治下萌发、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策略和面临的挑战,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当时各个政治派系之间微妙关系的梳理,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政治博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政治力量视为铁板一块,而是深入到其内部的多元声音和不同倾向,这让我对当时的政治现实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而对于战后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政治运作,本书的描述同样精彩。它不仅仅关注了权力中心的变动,还细致地展现了国民党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维系其统治,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早期政党的发展,并非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曲折、分化和重组,这使得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政党”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不仅仅是一份关于政党名称和成立时间的记录,它更是一份关于台湾社会思潮、利益诉求和权力博弈的深刻剖析。作者在书中对日治时期台湾本土政党兴起的背景,以及它们在政治运动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在追求自主权和民族尊严过程中的不懈努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当时不同政党在理念上的差异和策略上的选择的细致呈现,这让我看到了政治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灰色地带。再者,对于国民党迁台后的早期政治格局,本书的论述同样精彩。作者不仅仅关注了权力中心的变动,还深入探讨了国民党如何通过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宣传等方式来巩固其统治,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对于书中对当时国民党内部不同政治派系及其相互关系的剖析,感到尤其惊叹,这让我看到了政治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早期政治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事件堆砌,而是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脉络的有机整体,极大地满足了我对这段历史真相的探求。
评分在阅读《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一九六○)》之前,我总以为历史的叙述应该是宏大叙事,聚焦于重大事件和核心人物。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政治史的另一面——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涌现的形形色色的政党,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作者在书中对于日治时期台湾本土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在政治运动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在追求自主权和民族尊严过程中的不懈努力。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台湾社会各阶层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不同诉求和组织方式的细致描绘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政治并非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而关于战后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早期政治格局,本书的论述同样精彩。作者不仅梳理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派系斗争,还深入探讨了国民党如何通过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宣传等方式来巩固其统治,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对于书中对当时台湾社会各界对国民党政权反应的描绘,感到格外有趣,这让我看到了不同群体在面对新政权时所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政治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早期政治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民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身价值和政治出路的生动写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