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林语堂英译着作
古典诗词散文精选,深入体悟华文视野亘古智慧
全球最大出版商蓝灯书屋(Random House)邀约好书
◎系列缘起──关于林语堂与英译作品
本系列书各篇均为林语堂先生自中国古典典籍与小品中选辑菁华,进行英文译介,在国名家作品对照林语堂的英文名译,可谓珠联璧合。语堂先生曾在《古文小品译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序文说:「我所喜欢的文章…,那些对我有无形影响的老朋友,他们表达的情意真的是历久弥新而又令人惊喜。我挑选的自然是最好的文章,是我诵读之后不能忘怀,并使我有所了悟的文章。不能引起我心灵共鸣的文章我是不翻译的。」又说:「翻译是很微妙的工作。唯有能够和作者情意相通的译者才能翻译得好。因为译者实际上是以另外一种语言文字替作者发言,如果两者不像是老朋友一样,这怎么能办得到?」语堂先生期望借由他的译文,传达其阅读的激动心情,与读者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籍经典的惊喜与欢愉。
郑板桥是清代着名的书画家与文学家,写给堂弟的家书,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其温柔敦厚、悲天悯人的至情至性,及其对人生处世所拥有的大智慧。本书除选编板桥家书外,另收录了经典的中国寓言。且看林语堂先生如何以英译解读郑板桥文章里所洋溢的深刻手足之情,及中国古老寓言里富含睿智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英译◎林语堂
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钖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教授,厦大文学院院长、南洋大学校长、中国笔会会长。于三○年代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开创了幽默与性灵文学的文风,同一时期,发明中文的「上下形检字法」,在四○年代据以发明,创制中文打字机,一九七二年并用以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逝世于香港。
着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书,并将孔孟老庄哲学与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成书,共六十余种,多数译为几种或十数种文字,畅销国际,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编校◎黎明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曾任联合国秘书处翻译专员、香港政府新闻处处长、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着述有:《中国文学史》(英文本)、《风暴十年》(英文本编译)、并与林太乙女士合纂《最新林语堂汉英词典》。
新版推荐序 张晓风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新版推荐序 马健君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新版导读 李瑞腾 Second Edition Sparknote
初版编校序 First Edition Editing∕Proofreading Preface
板桥家书 郑板桥 Family Letters of a Chinese Poet Zheng Banqiao
一、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1. To Brother Mo, From Taokuang Temple, Hangchow, Written in 1732
二、焦山读书寄四弟墨
2. To Fourth Brother Mo, Written While Reading at Chiaoshan
三、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
3. To Brother Mo, Written at Shuangfengko, Chiaoshan
四、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4. To Brother Mo, Written on a Boat at Huaian
五、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5.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Fanhsien
六、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
6. Second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Fanhsien
七、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7. Fourth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Fanhsien
八、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8. Second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Weihsien
九、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9. Third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Weihsien
十、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10. Fourth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Weihsien
十一、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节录)
11. Fifth Letter to Brother Mo, From the Magistrate’s Residence at Weihsien (excerpt)
杞人忧天(节录) 《列子》
The Man Who Worried About Heaven (excerpt) Liehtse
寓言Parables
一、齐人有欲金者 《列子》 1. The Man Who Saw Only Gold Liehtse
二、鹬蚌相争 《战国策》 2. The Crane and the Clam Chankuots’eh
三、两小儿辩斗 《列子》3. Confucius and the Children Liehtse
四、郑人信度 《韩非子》 4. Measurements for Shoes Hanfeitse
五、狐假虎威 《战国策》 5. The Tiger and the Fox Chankuots’eh
六、枭将东徒 《说苑》 6. The Owl and the Quail Shuo Yuan
七、舌存齿亡 《说苑》 7. How the Tongue Survived the Teeth Shuo Yuan
华子病忘 《列子》 The Man Who Forgot Liehtse
愚公移山 《列子》 The Old Man Who Would Move Mountains Liehtse
新版附录:板桥家书白话文语译
Second Edition Index:The Vernacular Chinese of Family Letters of a Chinese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我认为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更是一种阅读的视角和体验。林语堂先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他的翻译和解读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他如何将古人朴实而又充满智慧的书信,用通俗易懂又充满韵味的语言呈现给西方读者,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对照着英文原文,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含义。这本书就像一个桥梁,连接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让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历史,理解文化,也理解生活。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林语堂中英对照”这个标签所吸引。一直以来,我都对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充满了敬意,他的文字既有深度又不失风趣,而且他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与融汇,更是让人赞叹。这次他选择《板桥家书》作为蓝本,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板桥家书》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而通过林语堂先生的妙笔生花,我相信这些智慧和哲理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国际化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我期待着在阅读中,不仅能学习到中文的书信艺术,更能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用了淡雅的水墨风格,画着几竿翠竹,隐约透着一种文人气息,让人一看就心生亲近。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略带韧性,印刷清晰,字迹工整。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中英对照形式。林语堂先生的文章本身就带着一种豁达与幽默,翻译成英文又能保留多少原文的神韵,这是我非常好奇的。作为一名对外语学习者,能够对照着阅读大师的作品,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更能领略中西方文化在文学上的碰撞与融合,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我尤其期待看到他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英文诠释,比如“家”、“情”、“雅趣”等等,看看他如何用西方读者的语言去解释这些东方特有的意境。
评分我一直对林语堂先生的散文情有独钟,他的文字就像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总是能抚慰人心。而《板桥家书》的选编,更是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推崇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郑燮的家书的翻译与解读,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清代名士的真性情,更重要的是,林语堂先生本人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也贯穿其中。他笔下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情趣,即便是寻常的日子,也能被他描绘得生动有趣,充满诗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翻译作品,更像是一次文化之旅,让我们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也领略了林语堂先生独特的文化视野和人文情怀。
评分读《板桥家书》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郑板桥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对话。他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家人的关怀,对生活的态度,对世事的洞察,都让我感触良深。虽然是家书,却一点也不落俗套,没有家长里短的琐碎,而是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他对儿子的教诲,既有规劝,又有期许,让人看到一位文人父亲的深沉爱意和对后辈成长的殷切期望。特别是他对于读书的看法,对于做人的准则,都让我反思自己。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重温这些古朴而又深刻的文字,反而能让人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