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大儒侠史艳文,
是五六年级生的童年玩伴,
无论是谁,
都能琅琅上口一段布袋戏口白。
云州大儒侠史艳文的幕后雕刻圣手是谁?
对台湾布袋戏有兴趣,
就不能不认识「巧成真」。
台湾布袋戏偶雕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摸索期、萌芽期、兴盛期、转型期与多元发展期。在台湾专业布袋戏偶雕刻师中,以彰化「巧成真」家族历史最悠久,也最具开创性。
「巧成真」的戏偶雕刻,由徐析森创始于一九四○年代初,六十多年的家族雕刻事业始终居于开创与领先的地位,「巧成真」雕刻的戏偶,涵盖台湾所有布袋戏偶的类型,例如:传统戏偶、剑侠戏偶、金光戏偶、电视木偶以及专供收藏的木偶。
最脍炙人口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二齿」、「霹雳布袋戏」及《圣石传说》的戏偶,皆出自「巧成真」第二代徐柄垣之手。徐门三代的戏偶雕艺堪称台湾布袋戏的橱窗。
作者简介
洪淑珍(1950 ~ )
台湾云林县人。国立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曾任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主任祕书,着有《台湾布袋戏偶雕刻之研究--以彰化「巧成真」为考察对象》。
第一章 台湾布袋戏偶雕刻
第一节 台湾布袋戏的发展与戏偶变迁
一、布袋戏的名称与起源
二、布袋戏传入台湾
三、台湾布袋戏的发展与戏偶变迁
第二节 台湾本土戏偶雕刻师的形成
一、台湾早期布袋戏偶的来源
二、台湾第一次自制的布袋戏偶头??珞头
三、本土戏偶雕刻师形成的背景
四、台湾布袋戏偶雕刻分期
五、台湾戏偶雕刻师的五大传承体系
第二章 彰化「巧成真」谱系
第一节 徐析森生平及其传人
一、徐析森刻神明的师承
二、徐析森的生平
三、徐析森的家庭与朋友
四、徐析森的传人
第二节 徐柄垣的雕刻生涯
一、习艺阶段
二、兄弟分家
三、 电视布袋戏时期
四、「霹雳」的影视布袋戏
五、近况:为收藏者而作
六、技艺传承
第三章 彰化「巧成真」戏偶艺术
第一节 徐析森的戏偶艺术
一、传统戏偶:从模仿到自成一家
二、剑侠戏偶:原创精神的表现
三、徐析森作品的风格与特色
四、「台湾江加走」的评价
第二节 徐炳标的戏偶艺术
一、成名??黄俊卿的「尪仔戏」
二、「尪仔标」的金光戏偶
三、电视木偶的挫折
第三节 徐柄垣的戏偶艺术
一、作品分期
二、创作来源
三、影响与评价
第四章 结论
附录:「巧成真」年表
推荐序
台湾布袋戏偶艺术橱窗
匠心独运巧成真
林明德(彰化师范大学教授兼任副校长)
在台湾民俗艺术里,布袋戏是偶戏的重镇,也是独步全球的本土剧种。
布袋戏,或称掌中戏、掌中木偶戏,是中国南方传统地方木偶戏的一种,内聚口白、文学、音乐、雕刻、刺绣、彩绘、操偶、灯光与舞台等艺术形式,融汇成一种包含视觉、听觉与想像的综合艺术。
关于布袋戏的起源,根据泉州或漳州的民间传说,大概可以归纳为四点:一、产生的灵感是来自悬丝傀儡;二、形成的时间约在明末清初;三、创始者为落第文人,或梁炳麟或孙巧仁;四、起源地点在泉州。布袋戏随移民传入台湾近二百年,由内地化逐渐成为本土化的表演艺术。
戏偶是布袋戏的「演员」,分生旦净丑杂,其形貌随着布袋戏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台湾布袋戏包括三大类型,即:传统布袋戏、金光布袋戏与电视布袋戏。早期传统布袋戏偶大多仰赖进口的「唐山尪仔」,其中以泉州江加走的「花园头」最出名,彰化徐析森以之作为仿刻的蓝本,并且逐渐发展出特色,奠定「阿森仔头」的地位,也缔造「巧成真」戏偶刻雕事业。「巧成真」雕刻家族,是由徐析森于一九三○年代后期所创立,开始从事神像、布袋戏的盔帽制作与戏偶的粉修,进而发展戏偶的制作。当时台湾布袋戏团分布南北,戏偶雕刻师出现五大传承体系,包括:彰化「巧成真」徐析森父子、员林「山仔头」许协荣父子、虎尾王太兴师徒、高雄刘金维师徒以及屏东苏明雄师徒。徐氏戏偶雕刻造诣深受剧团主演的赏识,例如:「五洲园」黄海岱、「小西园」许天扶、「亦宛然」李天禄等。他的技艺与事业,由长子徐炳根、次子徐炳标与三子徐柄垣共同继承;目前「巧成真」戏偶雕刻则由徐柄垣及其三子徐世河接棒。
戏偶制作涵盖雕、塑、绘三种技艺,徐析森因缘际会投入传统戏偶雕刻,从模仿到自成一家,于剑侠戏偶颇具原创精神,至于金光戏,则发挥大想像,融入个人的美学观念,雕出台湾布袋戏的独特形象,并推动多元的戏偶艺术。
在台湾布袋戏发展史上,徐析森一家与黄海岱一门,关系密切,一是主演,一为雕师;更妙的是,徐析森与黄海岱,徐炳标与黄俊卿,徐柄垣与黄俊雄、黄强华的搭配,共同打造了台湾布袋戏的新天地。
徐氏第二代徐炳标的成名,与「内台戏霸主」黄俊卿的「尪仔戏」有很大的关系。黄俊卿是黄海岱的长子,经营「五洲园二团」,在一九六○年代,戏路满档,为了配合内台的金光戏,黄俊卿驰骋想像,徐炳标刻出许多引人遐思的角色。
一九五二年,徐柄垣开始从事雕刻,长久以来,他历经传统布袋戏、剑侠戏、金光布袋戏、电视布袋戏、霹雳布袋戏与电影布袋戏,并且配合剧情雕出千汇万端的戏偶,其作品类型包括传统戏偶、金光戏偶、电视木偶、电影木偶与收藏木偶,琳琅满目,堪称布袋戏偶艺术的「橱窗」。他匠心独运,作品多样,最具代表性的当推「云州大儒侠——史艳文」,黄俊雄授意,他凭空神思,雕刻偶相;这是黄俊雄布袋戏生涯的转捩点,也是他戏偶雕刻生涯的里程碑。半世纪以来他历经开创、稳定、成熟、颠峰等进程,为黄俊雄、洪连生、黄强华等人的戏偶造型,成功雕刻了史艳文、苦海女神龙、二齿、祕雕、素还真、叶小钗、乱世狂刀、莫召奴、青阳子……。借木偶诠释现代人「七头身」(比例)的审美标准,可见他过人的识照。
基本上,徐柄垣承传父亲的不只是雕刻与粉彩,身处戏偶雕刻家族里,让他见识戏偶角色的概念,他整合报章杂志、电影卡通漫画的人物,以及□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使之成为取象的凭借。
徐析森「巧成真」一门三代的戏偶雕刻艺术,是台湾布袋戏发展的重要史页,也是人文彰化的荣耀,更是珍贵的文化资产。
洪淑珍出身云林,毕业于台大农学院,是我在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执行长任内的得力助手,进入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请我担任指导教授;三年之间,进行田调,交叉访谈耆老,解读「巧成真」的奥祕,为徐氏一门三代的戏偶艺术显影。个人认为《巧成真布袋戏偶艺术》的出版既展示亮丽的成绩,也毋宁见证了彰化人文资源的丰厚。
(评价一) 哇!看到《巧成真布袋戏偶艺术》这本书,真的是勾起了我好多童年回忆啊!我从小就超爱看布袋戏,家里那时候电视机还没那么普及,我们几个小朋友就常常挤在邻居家看。每次只要听到那熟悉的操偶声和唱腔,眼睛就完全挪不开了。我觉得布袋戏不只是皮影戏那么简单,它有自己的灵魂,每一个偶都有自己的性格,有时候甚至比真人还要生动。我特别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那些忠肝义胆的大侠,他们挥舞着兵器,行侠仗义,每次都让我看得热血沸腾。当然,那些奸诈的反派也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但也都演得特别到位。这本书的名字《巧成真》听起来就很有意境,是不是在说那些精巧的戏偶,在布袋戏的世界里,好像真的活过来一样?我真的很想知道,这本书里会不会介绍一些我小时候看过的经典角色,比如西卿、黑白郎君什么的?还有,那些偶的制作过程到底有多么讲究?我一直觉得那些偶的服装、头饰都做得那么精致,简直就是艺术品。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布袋戏的魅力,也许还能找回一点当年的那种纯粹的快乐。
评分(评价五) 当《巧成真布袋戏偶艺术》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立刻把它带回家。我是一个从小就对台湾传统艺术着迷的人,布袋戏自然是其中最令我魂牵梦萦的一种。我特别喜欢书名中的“巧成真”三个字,它仿佛道出了布袋戏最核心的奥秘:那些看似简单的布偶,在巧手的操纵下,却能幻化出千姿百态,演绎出跌宕起伏的人生悲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布袋戏的“巧”,比如戏偶的脸部表情是如何设计的,才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情感?操偶师的手法究竟有多么精湛,才能让布偶做出跳跃、腾挪、打斗等高难度动作?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历代著名的布袋戏偶制作大师,以及他们独到的工艺秘诀?而且,“真”在布袋戏中又意味着什么?是人性的真挚,情感的真实,还是剧情的贴近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为我揭示布袋戏“巧成真”的独特魅力,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项国宝级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巧成真布袋戏偶艺术》这个书名,我心里还有点小小的犹豫。布袋戏?感觉好像是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东西,我平时看的都是好莱坞大片,或者是那些流量明星的剧。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看到那些精美的戏偶照片时,我彻底被震撼了!那些偶的表情,即使是静止的,也能感受到喜怒哀乐,眼神里好像藏着好多故事。我从来不知道,原来一个木偶,可以做得这么有灵气,这么有艺术感。这本书里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流派的布袋戏偶,还有它们的演变历史。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台湾的布袋戏,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特别对里面关于戏偶服饰的描写很感兴趣,那些绸缎、刺绣、金饰,看起来都好华丽,不知道制作起来有多费工夫。还有,书中应该会讲到操偶师的手艺吧?我一直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让一个木偶做出那么多复杂的动作,还能表达出那么细腻的情感。这本书让我对布袋戏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不只是表演,更是一门融合了雕刻、绘画、刺绣、戏剧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评分(评价三)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对布袋戏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巧成真布袋戏偶艺术》这本书,我一看到就觉得应该买来好好收藏。我小时候,过年过节的庙会,总少不了布袋戏的表演,那种热闹的气氛,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温暖。那时候的布袋戏,可能不像现在这么讲究特效,但它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偶演到悲伤的情节,我竟然真的跟着哭了起来,那时候我才几岁。这本书的名字《巧成真》,让我联想到的是布袋戏的“真”——那种朴实的情感,那种贴近生活的剧情,那种不加修饰的表演,都让人觉得很“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布袋戏的“巧”,比如操偶师是如何通过细微的手部动作,赋予戏偶生命;是如何通过服装、道具的设计,来烘托剧情和人物性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布袋戏的传承故事,看看这项传统艺术是如何一代代地在台湾延续下来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一种情感的寄托。
评分(评价四) 老实说,我一直以为布袋戏就是那种古早味的表演,可能有点过时了。《巧成真布袋戏偶艺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我一直对那些精巧的戏偶很着迷,觉得它们就像是活的雕塑,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很多我从未见过的戏偶,它们的设计风格迥异,但都同样令人惊艳。我最想知道的是,这本书里会不会讲到一些关于现代布袋戏的发展?我知道现在有一些新的表演形式,也加入了现代的元素,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介绍这些?我一直觉得,传统艺术如果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且,我很好奇,这本书里会不会提到一些关于戏偶材质的讲究?我听说有些名贵的戏偶,是用很特别的木头或者材料做的,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有这方面的介绍。另外,我一直觉得布袋戏的音乐也很重要,那些锣鼓点、唱腔,都非常有特色,我希望这本书也能稍微涉及一下音乐的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布袋戏的“巧”,不只是在制作工艺上,更在于它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创新,保持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