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会宽阔一个人的视野,会增强一个人成事的能力。
.每个年轻人都该看的一本书。
.林怀民说:年轻人逐梦的勇气,落实梦想的毅力,是社会进步重要的本钱。
.安藤忠雄说:一个人迷失在异地:孤独、挣扎、喘息、吶喊,并能够在一瞬间做出判断存活下来,便是生为一个人所特有的潜能,便造就了这人。
林怀民吹起了流浪的号角,
年轻的心勇敢出征,
去放空、去学习,去奉献,去挑战自己,
流浪归来,培养出对付自己的能力,甚至什么也不怕了……
「流浪者计划」为社会撒下一道耀眼的阳光,唤醒了一颗颗沉睡在深处,渴望流浪的种子,以一种惊人的力道,飞蹦而出。
这不仅是一群年轻人「独自流浪的体验」,还是一本「心灵深度之旅」。书中,你可以细细咀嚼,如何透过一个人的流浪,和自己对话,并从「自我追寻」中,走向「社会关怀」,进而思索「自己的归属」要落在何处。
倘若一个人活着,是不断打破内在的牢笼,接受挑战。那么,年轻时的出走流浪经验,会带给你影响,是你一辈子的养分。因为你去过,好奇度会不断增加,会不断享受到累积的东西。趁着年轻去流浪吧!
【流浪宣言】
.一个人总需要时间与空间,来面对自己的灵魂。流浪可以有千百种理由,但行动是唯一的需求。──王玮廉(云门第一届流浪者)
.流浪的目的,是要训练我们像水一样的柔软,渗透进每一片浪迹的大地,汲取养分,进而成长茁壮。──许育荣(云门第二届流浪者)
.你出走开始跟自己独处。你于是在沈默中看见自己唿出有颜色的空气。出走的目的其实就是体验自己。──王世纬(云门第四届流浪者)
.我始终相信,生存于高山冰雪环境是考验生命韧性与意志最纯粹之地,因为这里没有比认真唿吸重要的事。──林乙华(云门第五届流浪者)
作者简介
黄淑文
台湾师大地理系毕业。任职国中教师7年,作品获台湾省创造思考教学优异奖。
89年起请育婴假,从照顾两个孩子还原自己。94年辞去国中教师工作,在报章杂志写作。作品见于文化淡水、张老师月刊、人本教育札记、读者文摘、讲义杂志、台湾主妇联盟月刊、联合报、自由时报等刊物。着有《最长的辞职信》。
目前是台湾主妇联盟「绿主张月刊」审稿委员。
〈推荐序〉流浪,让人发现自己 严长寿
〈推荐序〉看到台湾的另一种力量 施振荣
〈前言〉出走与回家 林怀民
〈一〉开启生命真正的流浪--访郑宗龙
〈二〉听见生命最原始的唿唤--访吴耿祯
〈三〉流浪回来,什么都不怕--访吴欣泽
〈四〉流浪,走向自己最深的内殿--访谢旺霖
〈五〉在大师身上看见亲人的影子──访王玮廉
〈六〉找到生命的原乡--访傅子豪
〈七〉跨向生命的更高阶段--访柳震东
〈八〉逼自己去一个不想去的地方--访刘亮延
〈九〉漂泊的灵魂,归属何处?--访云门「流浪者之歌」僧人王荣裕
【附录一】云门「流浪者计画」历届获选者
【附录二】云门「流浪者计画」奖助办法
【附录三】台湾各地鼓励流浪的相关活动
推荐序
流浪,让人发现自己
严长寿
在一个作梦都没想过的人生际遇中,我在出社会没几年就实现了以职业领队的身分出国旅行的机会,如今想来我绝大部分的人生学习大多与旅行有关,也因此更希望鼓励年轻人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勇敢的走出去,好的经验是学习,坏的经验也是学习。好坏冷暖之间,点滴自在心头。
对我而言,流浪是一件奢侈而浪漫的事。朝五晚九的工作,忙得没有时间度假的行程安排,怎得空闲流浪?如果说流浪是一种心境上的放空、眼界上的刺激,或许我那大大小小的旅行经验差堪比拟。在一次次的旅行中,借由与国际友人的接触以及亲身体验异国的文化与风情,似乎总在与异己的对照中,发现自我更为内在不易察觉的部分。或许旅行与流浪一样,最终都是一种自我追寻的过程。
在台湾的教育体制之下,年轻人未经世事就已世故老成,他们或许不清楚真正的方向与内在的渴望在哪,就早已在世俗与他人所期待的道路上循序渐进。「无灾无难到公卿」或许是一种无知的幸福,但总有一天,当陷入孤独、无助之境,被迫重新审视最内里的自己之时,或者手足无措、或者退缩逃避。看着书中几位年轻的创作者,及早发现教育体制所给予个人的不足之处,无宁使流浪这件事,更显出非凡的意义。
感谢怀民的发起,我深信,无论年轻人选择去奉献,去挑战,或者只是去放空自己,「云门流浪者计画」将会是台湾年轻人最重要的生命推手。流浪,让人发现自己。
推荐序
看到台湾的另一种力量
施振荣
「流浪者计画」缘起于二○○四年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老师荣获行政院文化奖,当时林老师为了鼓励年轻的艺术家勇于「出走」,到海外实践自己的梦想,于是将奖金捐赠给云门舞集文教基金会成立了「流浪者计画」,资助这些年轻人去海外流浪。
从第一届来申请「流浪者计画」的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他们追求梦想的勇气与执着,也对于他们勇敢「出走」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实现梦想感到佩服,这些年轻人在极度有限的资源下流浪,体验完全不同的人生经验,并在汲取经验后回到台湾,更有自信地继续实现梦想,让人看到台湾的另一种力量。
基于认同「流浪者计画」的理念,我所捐赠成立的智荣文教基金会决定自第二届开始长期赞助「流浪者计画」,希望能继续林老师的理想,并鼓励及协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到海外去流浪,我也相信这些年轻朋友在海外学习成长后,在回到台湾后将会挹注更多的力量在台湾这块土地上。
此次「趁着年轻去流浪」书中访问了九位曾经参与「流浪者计画」到海外流浪的年轻人,分享他们的流浪经验,每位流浪者的流浪经验或许不尽相同,不过由他们分享的故事中,都可以令人深刻感受到出走,原来反而是要去找到生命最初的原点,在流浪的过程中,逐步找回内心的自我。
其实「流浪」是需要勇气的,在我印象中,我第一次离家去「流浪」,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我以准备大学联考到台北补习为名,母亲也充分地信任我,就让我独自一人到台北,那时我还去看了四国五强篮球赛及亚洲铁人杨传广,还到台北圆山的儿童乐园去玩,前后流浪了一个多月,且这次的独特经验一直很深刻地留在心中。
我相信有机会参与「流浪者计画」的年轻朋友,这样的流浪经验对其一生的影响,也将是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从勇敢出走,一个人独自到陌生的地方流浪,去学习新的事务,可能是这一辈子原本都没机会去做的事情,过程中也可能充满不确定、孤独、挫折与挑战,只为实现年轻时的一个梦想,而义无反顾地去流浪。
我相信在台湾有许多对未来充满梦想与期待的年轻人,我也希望借由这个计画,可以继续帮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勇敢踏出这一步,勇于实现自己的梦想……
前言
出走与回家
林怀民
一九六九年九月,我初到美国读书。在旧金山机场看到通往全球的航班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斯德哥尔摩……
那是个惊吓的启蒙经验。世界如在眼前,地理课本的地名,原来是真的可以去的城市!
那年五月,摇滚乐、大麻、性爱,五十万人大聚会的伍兹塔克音乐节,震动了全球的年轻人,而我来自戒严的台湾。一年多以前,巴黎、东京、纽约、柏克莱,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在台北,我衷心崇拜、曾在明星咖啡厅仰望的作家陈映真被警总抓走,写作圈子的朋友私下转告,不知所措,也有人彻底避谈。
可以这么说,到了美国,我才开始走进世界。
七○年圣诞假期,我从读书的艾荷华,一路候补机位,用学生票旅行,混到西岸。忘了如何抵达太平洋高速公路的一个水族馆。我第一次看到海豚,乐得张开了嘴巴。
看完海豚戏球,我对着太平洋的落日发呆,转头才发现人全走光了。到了馆外,停车场是空的,也没公车了。天色昏沉,我只能在路边横着大姆指等便车。
一位长发嬉皮让我上他的车。弄清楚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不知要往何处去,便安静地说:「那么,到我家过一夜吧。」
睡到半夜起来上厕所,只见起居室五六个长发男女安静坐着,看了我一眼,没说话。房间里有印度线香的味道,也许都吸了大麻,一屋寂静。我回房继续睡。第二天早上,另一个长发嬉皮顺路把我在公路边放下。我横起大姆指等车。
七二年,我打工存了钱,经欧陆返台。纽约到卢森堡的学生包机每人九十美元。在阿姆斯特丹,我根据手上的「每天十元游欧洲」,找青年旅馆过夜,也睡过公园,认识了人就一起去玩。
有一个人要去巴黎,我改了行程和他同行。他找到几个朋友,一起混了几天。吃饭,大家凑钱买几条面包,几瓶便宜红酒就打发了一顿。这些来自各国的背包族,有人初抵巴黎,也有人要离去,大伙儿就在便宜小酒馆为隔日要启程的朋友送行。喝得太晚,第二天爬不起来,误了车程,因此晚上再度送行,喝到凌晨……
在巴黎认识的瑞士青年要去葡萄牙、西班牙,邀我同行。到了葛那达,他要去摩洛哥,我的中华民国护照要等上一个多月才能取得签证。从此我一人独行,去义大利和希腊。
在罗浮宫、在乌菲兹美术馆我第一次感觉到「颜色」。从希腊的天空和爱琴海,我终于知晓蓝色有无限的层次和变调。在日内瓦,我看到一本美丽的画册,那是我第一次认识敦煌壁画。
通往曼谷的学生班机由雅典起飞。才走进世界,又得回到窒息戒严的台湾;观光尚未开放,一般人收入极少,我不觉得自己还有机会出国,躲到厕所狠狠哭了一场。
没想到我竟然一次又一次出国,频繁的程度使我想起机场和坐飞机就要自闭地忧郁起来。跟云门出国是工作;十次九次,演完第二天必须离开;没有主办单位可以大方地让三四十个人不演出,住旅馆。
一九八八到九一年,云门暂停的三年,我随心所欲地跑来跑去。背起包包,住十元美金的民宿,我去了印尼、菲律宾、尼泊尔和印度。
印度!许多人怕去印度,因为脏乱和贫穷,因为火车飞机从不准时。这些,正是让我一再回到印度的理由。生了两回气后,我有了「顿悟」:即使慢上七八小时,火车一定会来。我放心地在火车站读了一本又一本平日没时间读的书。人生可以不必急吧,我终于摆脱时程表!
印度的燥热飞尘,天天在街头上演的生老病死,为我晓示生命的本质。我也去过恆河畔,看到骨灰洒入河中,焚烧一半的残尸逐波而下,下游的印度信徒面不改色地掬起「圣水」,仰头吞下。生死有界,流水无痕。我惊悸而感动。
不知不觉,去了九次印度。印度安顿了我。毛躁起来时,闭眼想起圣牛踱步的火车站月台,流水悠悠的恆河,心就静定一点。我开始觉得云门的工作不是磨难。得失心淡了以后,作品慢慢成熟。
一次次的出走,孤独的背包旅行,让我看到许多山川和脸孔,见识到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文化背后共通的人性。旅行为我打开一扇扇门。回了家,我阅读,追寻曾经碰触过的文化,关心去过的国家,远地的战争彷彿也与我有关。更重要的是:离开台湾,隔了时空的距离,台湾,还有在台湾的自己,变得特别的清明,因而逐渐培养出对付自己的能力。
台湾解严二十多年,但是,我们仍然容易陷入岛国的自闭,陷入消费主义的迷障。我怀念六七十年代年轻人没有特定目的的贫穷旅行。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出走。
二○○四年,我把行政院文化奖的六十万奖金捐出来,成立「云门流浪者计画」,承蒙许多朋友,特别是施振荣先生和他的夫人叶紫华女士,以及吴清友先生、严长寿先生,热心支持,使这个计划可以持续进行。五年间,四十一位年轻朋友在「流浪者」的奖助下到亚洲各国学习,去奉献,去挑战自己,或者,只是去放空。
台湾受了太多西方影响,对于近邻的亚洲文化缺乏认识,我们希望年轻朋友去纽约、巴黎之前,先到亚洲看看。我们要求流浪者单独旅行:一个人走才能增加与当地人互动,确保和自己对话的机会。我们也期待旅行的时间不低于两个月:希望他们可以完成紧张、兴奋、疲累、挫折与重建的几个阶段才回家。
常有人问,对「流浪者」有什么期待。我们祝福他们带着新的视野,以及对自己的新观点,重返台湾的生活。如此而已。
然而,事情的发展让人喜出望外:
第一届的谢旺霖书写铁骑西藏高原的《转山》成为二○○八年诚品中文书籍排行榜第二名的畅销书;简体版在大陆「火红」。
吴欣泽透过演奏与CD,以西塔琴丰富台北的音乐文化。
刘亮延的「李清照私人剧团」新作不断,令人惊艳。
钟权的纪录片在公视、在大陆播放。
吴耿祯的现代剪纸这两年来,成为台北眼亮的风景。
薛常慧的伊朗之旅,促成台湾与伊朗纪录片的交流。
杨蕙慈去广西学蜡染,回来发愿募款,要为当地瑶族孤儿盖一所小学。
卢铭世持续在全国推广种树,绿化台湾……
「流浪者」的旅行只是他们生命的逗点,没有这趟旅行,他们的才华与热情一样会灿烂开花,但因为有过这番交会,我们沾染了年轻朋友圆梦的喜悦,也以他们的成就为傲。
二○○八年,云门穿针引线,七位「流浪者」到四十所学校,分享他们旅行的经验,参与的学生高达两万五千人。有些学校因而企划了「小小流浪者计画」,鼓励学生进行岛内自助旅行。二○○九年,十位「流浪者」接棒,到七十所学校演说,继续扩大青少年的视野。
年轻人逐梦的勇气,落实梦想的毅力,是社会进步重要的本钱。而告别年轻多年的我,因为这个计画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励。工作胶着苦闷之际,遥想张子午骑着自行车穿越哈萨克、俄罗斯、土耳其,直至葡萄牙大西洋海边;林乙华到尼泊尔参加喜马拉雅山登山训练;陈乃绮辞去台大医院研究员工作,「捐出」八个月,到柬埔寨和寮国,参加当地登革热的卫教、防疫的活动;辅导台北游民多年的杨运生在日本深入观摩游民辅导机构的运作;我的世界变得宽阔,对自己的沮丧感到可耻,因而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圣经》里,浪子的故事以落魄的浪子回家,得到父亲宽容的拥抱作结。纪德的〈浪子回家记〉颠覆了《圣经》的道德教训:回家的浪子,帮助弟弟离家出走。
出走。回家。再出走。我希望看到一代代人不断出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