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天主教史料汇编

台湾天主教史料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天主教
  • 教会史
  • 史料
  • 台湾宗教
  • 历史研究
  • 文献汇编
  • 台湾文化
  • 宗教史
  • 中华天主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天主教从1859年来台传教,迄今刚好一百五十年。编者有感于台湾天主教史研究之资料蒐集不易,乃将重要史 料汇集此编。本书辑有清朝总理衙门的《教务教案档》;台湾第一位本地出生的神父?敏正(1905-1980)的日记;破除此地传教最大障碍的《迷信歌》; 日本早?神父〈台湾拾掇──伴随使节记行〉的亲身见闻以及难得的本地「善会」组织章程〈员林天主教青年会规则留存书〉。本书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及稀有性三 个特点,为研究台湾天主教史之重要史料。

作者简介

古伟瀛

  一九四九年生,出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燕京社访问学人、日本交流协会历史研究者。现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范围主要为历史理论与方法、近代中国大 陆及台湾的天主教会史。

  着有:《清季的立宪运动──处理变局的最后抉择》、《后现代与历史学》(与王晴佳合着);编着有《历史的转捩 点》;编有:《塞外传教史》、《东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教为中心》;校有《为史学辩护》(In Defense of History);译有:《湘西风云路》(与范京生合译)及《政治短喻学》(与吴贞仪合译)等书。

《中西交流史论纲:从明清到近代的思想碰撞与制度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一部聚焦于中国近代史转型期,特别是明清易代至二十世纪初叶,探讨中西文化、思想、制度之间复杂互动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致入微的文献考据为基石,系统梳理了在这一关键历史阶段,西方思潮、科学技术、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理念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与本土传统进行碰撞、融合与张力构建的过程。全书共分八章,旁及数十万字的原始史料解析,旨在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框架。 第一部分:早期接触与知识的输入(明末清初) 本书首先回顾了明代末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群体,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早期传教与文化活动。不同于单纯的宗教叙事,本部分重点考察了他们带来的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中引起的波澜。我们深入分析了《几何原本》的翻译过程,以及这些知识如何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如徐光启等,吸收、改造并融入到中国原有的学术体系之中。此阶段的交流是精英阶层间的“点对点”接触,其影响尚未深入社会肌理,但为后来的大规模冲突埋下了伏笔。通过对宫廷档案和私人文集的研究,本书揭示了“礼仪之争”背后的文化权力逻辑,即中西双方在认识论和宇宙观上的根本差异。 第二部分:清代中叶的沉寂与潜流 在清朝康乾盛世之下,对西方的官方态度趋于保守与封闭。然而,本书并未简单地描述这一“沉寂期”,而是深入挖掘了在民间和特定区域内,中西交流的“潜流”。我们考察了广州口岸贸易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民间对西方手工艺品、钟表、以及少量药理知识的兴趣。此外,对零星的来华传教士(如郎世宁、蒋友 পাখির等)在宫廷艺术与工程技术领域的贡献,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在官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下,异质文化信息是如何绕过审查,以“技术”或“奇技淫巧”的面目,在社会边缘地带存续的。 第三部分:鸦片战争后的冲击与应对 本书的重点部分,聚焦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这一阶段,中西交流的性质从“自愿的知识输入”转变为“被动的权力碾压”。 思潮的觉醒与早期反应: 我们详细分析了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形成逻辑,探讨了其局限性——即将西方的先进性仅仅视为器物层面的技术,而未能触及制度与文化根源。 洋务运动的技术移植: 深入剖析了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在创办军工、民用企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管理体制冲突、人才匮乏以及传统士人对技术官僚崛起的复杂情感。本书通过对“同文馆”等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变化,展示了教育领域试图适应新局面的早期尝试。 士人的文化焦虑: 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早期著作的文本分析,本书揭示了维新派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儒家经典中“钩沉索隐”,为西方的政治理念(如君主立宪)寻找历史合法性的艰辛努力。这反映了精英群体在面对文化危机时,试图通过“古为今用”来维持文化主体性的挣扎。 第四部分:制度与思想的深层冲突 本书最后部分将探讨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结构性挑战。我们重点考察了自由、民主、民族主义等核心概念的翻译与本土化困境。 从“格致”到“哲学”: 分析了严复在翻译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著作时,如何运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并指出其在构建中国现代哲学话语体系时留下的遗产与争议。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探讨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中国被引入后,如何与传统的“仁政”、“和合”观念发生剧烈摩擦,并如何影响了激进革命派对传统社会结构的批判力度。 对“中国特色”的探索: 最终,本书总结了清末民初,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在西方范式与本土经验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的诸多尝试,为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化转向奠定了坚实的晚清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依赖于清代档案、外交文书、私人信函以及中外传教士的第一手记录,力求超越以往侧重于宗教史或政治史的单一视角,构建一个跨学科的“中西思想史”叙事。全书注重动态分析,展示了交流双方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如何不断地重新定义对方,并重塑自身的历史过程。 --- 注: 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台湾”地理或历史的特定论述,其核心范围锁定在清代至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中西交流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教务教案档
一、 1868年7月「英教士在台湾用药迷毒妇女」、「吕宋教士在台建堂已为绅耆勒逼迁移」、「台湾阻扰教士焚燬教堂」等案
二、 1877年4月,淡水教民李东面等倚势逞兇滋事一案(第三辑,1087-1089)
三、 1887年4月何安慈神父在台北开教,遭淡水绅民指控为法人,地方官欲行驱逐,经交涉与巡抚约法三章一案(第五辑,2121-2124
四、 1892年2月德国巴大臣屡次送到诽谤西教之刊板、书籍、说词、歌曲、画图,捏造公文等件,因一体查禁匿名揭帖(第五辑,2127)
五、 1892年7月林茂德神父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控干预公事
六、 1892年秋季至1894年秋季,台湾基督教与天主教堂清册
七、 1894年9月斗六高熙能神父与教民被诬帮助东洋人(2143-2145)
?敏正神父日记
迷信歌
台湾拾掇──伴随使节记行
《声》,1923/03/15(上
《声》,1923/04/15(中)
《声》,1923/05/15(下)
天主公教青年会规则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刚读完一本关于台湾历史的书,它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不同族群的迁徙、聚落的形成、以及早期社会结构的演变有着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关注的是,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新的思想和信仰是如何被接纳和传播的。其中,对早期社会治理模式的探讨,以及民间信仰与外来宗教如何并行存在、相互影响的部分,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它更注重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共同塑造了今日台湾的面貌。我读到关于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手工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初步兴盛,这些都为后续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书中也涉及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台湾的发展轨迹。我非常欣赏作者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分散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贯且富有洞察力的叙事。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书,它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台湾历史发展的脉络。

评分

我对台湾岛屿上殖民统治下的社会变迁一直充满好奇。尤其是在不同时期,外来政权如何通过制度、经济以及文化手段来影响这片土地上的居民,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多面性的议题。我曾阅读过一些探讨殖民时期台湾农业发展、经济结构重塑的书籍,它们详细描述了经济作物的引进、土地制度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分化。我也对殖民统治下的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对知识传播的影响感到兴趣,这其中包含了本土语言和文化如何被边缘化,以及新的教育理念如何被引入。书中如果能深入分析不同时期殖民者与本土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抵抗、融合,或是被动接受,这些都会是极具吸引力的内容。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深入地理解殖民统治在台湾留下的印记,以及这些印记是如何在日后被解读和重塑的。它不仅关乎历史事件本身,更关乎权力、文化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博弈。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特别是其近代的社会文化变迁深感兴趣,而宗教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往往被低估。当我偶然在书店里看到《台湾天主教史料汇编》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书名所暗示的学术深度,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虽然我并非天主教徒,但深入了解不同宗教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传播、发展,并与本土文化发生互动,对我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我特别想知道,天主教在台湾的早期传播是如何克服语言、文化和政治上的重重阻碍的,它又是如何融入台湾社会,并对当地的教育、慈善事业乃至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的。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有一种钩沉索隐的魅力,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被时光尘封的宝藏。我期待它能呈现出鲜活的人物故事,那些为信仰奔走呼号的传教士,以及那些从最初的怀疑到最终接受的台湾民众,他们的经历构成了这部史料汇编最有血有肉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能触及到信仰的力量如何塑造个体生命和集体记忆的深层话题。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民间信仰和传统习俗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它们是构成台湾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我读到关于庙宇的修建、节庆的仪式、或是地方神明的传说时,总会感到一种亲切和共鸣。这些信仰不仅仅是宗教活动,它们更承载着民众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社群的认同。我曾阅读过一些介绍台湾各地特色庙宇的书籍,它们不仅展示了精美的建筑艺术,更讲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也对民间节庆活动中蕴含的社会功能很感兴趣,比如那些集会、表演和祭祀,它们如何凝聚社区力量,传承文化基因。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些传统信仰是如何在台湾社会中代代相传,又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与时俱进,甚至产生新的演变,那将是一次非常有趣的阅读体验。它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至今仍然在台湾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近代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融合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当新的思潮和政治力量开始涌入这片土地时,社会结构和民众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常常思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是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的。例如,教育体系的改革、西式思想的传播,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冲击,这些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曾读过一些描述这个时期台湾社会变革的书籍,它们往往会从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书中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分工的变化,都让我觉得十分着迷。同时,我也对当时台湾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动态和文化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努力构建和表达本土的文化认同。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方面,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它能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台湾近代化的复杂进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