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自民国九十年成立迄今,为展现对地方公共事务的持续关注与协力推动之决心,迄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地方发展策略」学术研讨会,以结合产官学界的力量,针对「地方发展与公民参与」、「公私部门伙伴关系」、「地方创新与永续发展」,及「地方政治与民主治理」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多元性、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与辩结,并已获致相当丰硕的成果。
今年,本学系特将近三年(95~97)研讨会曾发表过的论文,经征得论文发表人的同意授权,选优结集出版,并订名为《地方治理与发展策略》。本书中所选登的八篇论文,内容区分为地方治理、社区发展与公共政策等三类;在议题论述上,则包括有地方治理与民主行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区域联盟治理、社区营造与环境正义等。我们的主要着眼在累积学术成果、呈现政策思维、提出兴革意见,及扩大知识影响。
学系简介
ㄧ、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以下简称本系)自民国90年创设以来,一直秉持着创办人 星云大师提倡的「义正道慈」的立校精神办学,培养学生具备高度人文素养、社会关怀及服务人群的信念与能力为教育宗旨,以扩大公共事务的社会动能。
二、本系于民国90学年设立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硕士班研究生;91学年度开始招收学士班学生,同年开设硕士在职专班,提供社会人士在职进修机会。迄97学年,在校学士班学生88人、硕士班研究生49人,以及硕士在职专班研究生59人,合计196人。
三、本系目前专任教师共有九位,其中包括教授两位、副教授三位、助理教授四位。专任教师不但拥有博、硕士学位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难得可贵的是,每位教师皆抱持着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之服务精神,乐于为教育好下一代而无怨无悔的付出一切。九十七学年度聘任兼任教师共有六位,皆为学界硕彦,深受学生爱戴。
四、本系成立迄今,为致力于教育目标之达成,不论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论文指导、学术研究、校际活动、地区互动,或是学生辅导、系友联系及推广服务等各方面,皆已有长足进展,深受各界肯定。
五、本系在教学上採小班制,专任教师皆须担任各班级学生之导师,日常教学互动绵密、师生关系良好,透过学习与生活辅导,对学生之人格教化、知识启迪,及学能养成,皆能尽心尽力、善尽斯职。
六、本系专任教师的研究领域与专业表现各擅所长,充分呈现多元的研究取向。自创系迄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地方发展策略」学术研讨会,四届「公共事务与公共行政青年论坛」,发表论文逾百篇。98年3月,本学系将近三年研讨会发表的杰出论文以《地方治理与发展策略》为名,结集出版,以扩大学术影响与成果交流。
翁序
王序
王序
第一部分 地方治理
第一章 建立台湾治理愿景
第二章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共同治理:以台北市新移民辅导照顾政策为例
第二章 建立台湾治理愿景
第三章 区域联盟治理结构之比较分析:以北台与高高屏区域伙伴联盟为例
第二部分 社区发展
第四章 环境污染社区之永续发展: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华伦郡为例
第五章 从民主治理观点论社区营造之新视野:以宜兰县南澳乡朝阳社区为例
第三部分 公共政策
第六章 政策企业家在政策行销中的重要性:苏花高速公路兴建个案探讨
第七章 宜兰国际童玩节的生与死:摆盪在公私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
第八章 全球环境变迁下宜兰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人为因素之研究
《地方治理发展策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气”。它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将复杂的治理议题,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环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绩效评估”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地方发展的成效,并以此来指导未来的政策制定。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对治理效率和发展质量的深入考量。书中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不同地方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独特实践。我看到了某个地方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科技产业入驻;也看到了某个地方如何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对“地方治理”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我们身边的许多变化,无论是交通的便利,还是公共服务的改善,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也促使我反思,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地方治理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书中关于“信息公开与透明度”的强调,让我明白,一个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是赢得民心、激发活力的关键。它让我更加期待看到我们当地的政府能够不断进步,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评分《地方治理发展策略》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我一直认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但这本书颠覆了我这种单一的认知。作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揭示了地方治理中“自下而上”的能量同样不可忽视。我被书中关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详细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治理策略,绝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关键群体的诉求和利益。无论是企业家、社区领袖、还是普通市民,他们的声音都应该被听到,他们的参与都应该被纳入考量。书中的案例,比如某个小镇如何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成功吸引外部投资,并带动当地居民就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协商、协调和利益博弈。这本书让我理解了,真正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社会公平、民生改善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和谐统一。它促使我反思,我们生活中许多看似微小却又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谁来负责”、“如何协调”等,都与地方治理的有效性紧密相关。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地方治理的参与者,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方的发展方向。书中关于“治理的韧性”的讨论,也让我对如何应对突发危机有了新的认识,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变化、并在挑战中寻找机遇的地方,往往拥有更强大的内在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策略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具活力的社区的书。
评分在阅读《地方治理发展策略》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思维的革新”。我一直以来对“发展”的理解,可能更多地聚焦于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视角。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地方发展的多重驱动力,包括制度创新、文化软实力、人才吸引等,让我意识到,一个地方的真正崛起,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发力。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地方品牌塑造”的章节所吸引,它阐述了如何通过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发展理念,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带动旅游、投资和人才的流入。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身边有哪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亮点”,能够成为我们地方发展的独特优势。书中的案例,从欧洲的“创意城市”到亚洲的“智慧社区”,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看到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大胆的改革,打破旧的模式,拥抱新的机遇。它促使我反思,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挑战,是否可以通过更具创新性的治理策略来应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策略”的探讨,更是一种关于“未来”的展望。它让我对地方发展的可能性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更加期待看到那些积极的变革发生。
评分《地方治理发展策略》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它不仅仅停留于抽象的理论分析,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将治理策略的实际应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公共部门改革”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流程优化、技术赋能和绩效考核,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治理能力。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是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书中的案例,从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到发展中国家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我看到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解决公共服务的短板;也看到了如何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地方的经济活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身边哪些环节可以改进,哪些地方需要加强。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地方治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它促使我更加关注政府的工作,更加期待看到那些积极的、有意义的改变发生。
评分阅读《地方治理发展策略》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次“智慧的寻访”。书中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引导读者去探寻不同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培育和激发地方的创新活力。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是地方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书中的案例,从硅谷的创业热潮,到以色列的科技创新,都展示了不同地方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的独特经验。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身边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模式,我们又应该如何激发我们自身的创新潜力。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地方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它促使我更加关注那些能够激发活力、创造价值的因素,也更加期待看到那些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力量。
评分在翻阅《地方治理发展策略》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韧性”的深刻洗礼。书中的内容,没有回避地方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反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探讨了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地方发展模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风险管理与应急响应”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阐述了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突发事件时,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做好准备,如何高效应对,如何快速恢复。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地方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往往体现在其应对危机的能力上。书中的案例,从某个城市在自然灾害后的快速重建,到某个地区在经济波动中的平稳过渡,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让我意识到,韧性并非被动地承受,而是主动地规划和准备。它促使我反思,我们身边有哪些潜在的风险,我们又应该如何增强我们的抵御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策略”的制定,更是一种关于“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它让我对地方的未来充满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更加期待看到那些能够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评分拿起《地方治理发展策略》,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空间”与“权力”的深刻对话。作者并没有回避地方治理中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种极为坦诚的态度,将这些问题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地方性知识”的论述所打动。它强调了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必须充分尊重和利用当地的独特经验、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任何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的模式,都很难取得成功。书中的案例,从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的成功经验,到发展中国家扶贫开发的曲折历程,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我看到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提升城市品质;也看到了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激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地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复杂网络。它促使我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治理逻辑。我开始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思考如何让所有人都分享到发展的红利。书中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也让我警醒,短期利益固然重要,但长远的福祉才是地方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治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共生”和“繁荣”的书。它激发了我对我们身边“地方”的更多好奇和思考,也让我更加期待看到那些积极的变革发生。
评分在翻开《地方治理发展策略》这本书之前,我曾对“地方治理”这个词汇有着模糊而泛泛的理解,总觉得它与我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邻里街坊的琐事有些距离。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对地方治理复杂性、多维度以及深远影响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故事讲述者”的姿态,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社区参与的篇章所触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打破壁垒,让居民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同塑造自己生活的空间。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民主,更是一种赋权,一种将基层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强大引擎。书中的分析丝毫不显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洞察力。例如,在讨论财政分配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字,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地方在资源配置上的差异,揭示了其背后深层次的治理逻辑和发展路径。它让我意识到,看似微小的政策调整,往往能撬动地方发展的巨大杠模式。我开始反思,我们身边的许多问题,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的不均,都可能与地方治理的策略息息相关。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地方”这个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充满了活力、挑战与无限可能的有机整体。它促使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所居住的城市,去思考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的。书中关于创新治理模式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那些打破常规、大胆尝试的案例,不仅展现了地方官员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只要策略得当,即便是资源有限的地方,也能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评分阅读《地方治理发展策略》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旅行”。我被书中对于地方发展动力的剖析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化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去探寻不同地方为何能崛起,又为何会停滞不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软实力”构建的章节,它阐述了文化、教育、创新环境等非物质因素在地方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往我可能更多地关注经济指标,比如GDP增长、就业率等,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地方的长期竞争力,往往根植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才吸引力。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举例的城市遍布全球,从发达国家的花园城市到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区,涵盖了各种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地方。这种跨地域的比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治理策略所带来的差异化结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共生型发展”的理念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发展视为一个多方协同、共同受益的过程。这种合作模式,远比单打独斗更能激发地方的潜力和活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社区的现状,思考是否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是否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来改善我们的公共服务和生活环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理论框架,更在于它鼓励读者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我开始主动关注我们当地的政府工作报告,阅读相关的政策文件,试图将书中描绘的理想图景与现实联系起来。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收获。而且,书中对于治理风险的预警和应对策略的探讨,也让我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地方治理发展策略》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局观”的视角。它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方面,而是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审视地方发展。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多层次治理协同”的论述所吸引,它强调了中央、地方、区域以及社区层面的有效联动,共同推动地方的发展。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地方的成功,往往离不开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书中的案例,从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到地方层面的社区营造项目,都展示了协同治理的巨大潜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身边哪些问题,需要更广泛的合作才能解决;哪些机会,需要不同层级的力量才能抓住。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地方治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智慧的汇聚。它促使我更加关注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的结合,也更加期待看到那些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治理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