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地震震出了中国一堆现象,例如贪腐的文化、粉过饰非的文化、造假虚矫的文化、忽视人道,不重生命的文化、疯狂的民族主义文化、控制新闻的一言堂文化、政治斗争的文化、耍赖的文化……。
在日本享有盛名的台湾籍作家黄文雄大师,在本书所举出的,流传再中国各地的笑话或顺口熘,正好与这样的中国政治文化不谋而合。
国民党政府上台后一窝蜂的中国热,常置台湾安全于不顾,我忍不住要提醒国人正视中国政治文化的面目,保有台湾人应有之态度,冷静理智以对。
-李筱峰(台湾史学者、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所教授)
本书大多收录的以「顺口熘」为主,大多是开革改放后的产物,作者大都不明。
有些和原型相差甚远的,也有加油添醋的进化版。
本书特色
1. 本书从中国民间流传的俗语顺口熘中,深入讨论中国的现象
2. 幽默又不失真实,相当具有可看性
作者简介
黄文雄
1938年生于高雄冈山,1964年赴日留学,早稻田大学商学部学士,明治大学西洋经济史学硕士。以《中国的没落》一书成名,获巫永福评论奖、台湾笔会奖,作品涵盖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曾任世界台湾同乡会副会长、日本台湾同乡会长。现任拓殖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台独联盟日本本部委员长等。
日文着作逾100种,汉文着作逾40种,为活跃于日本、深具影响力的台籍畅销作家,曾入选日本言论界500名人录。
译者简介
陈悦文
1973年生,台湾台北人。另译有《迈向美丽之国》(安倍晋三着),《台湾近未来》(黄文雄着),《2008台湾国难》(黄文雄着)。
我通常不太关注市面上的笑话书,总觉得它们内容肤浅,读完即忘。《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本书,我最初的接触也是源于一个偶然,我的朋友送了我一本,作为生日礼物。我抱着一种“感谢朋友心意”的心态,翻开了它。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段子+分析”的模式,而是将笑话巧妙地编织在叙事之中,让读者在故事的起伏中,感受到幽默的张力。例如,书中关于“加班文化”的一章,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地批判加班的危害,而是讲述了一个年轻程序员,在连续加班一个月后,回家后对着自己的枕头说话的情景:“枕头啊枕头,你真是我的好兄弟,我们一起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一起分享了多少咖啡因的苦涩……”,这种将无生命的物品拟人化,并赋予其情感的写法,既荒诞又写实,让我笑得前仰后合,但笑过之后,又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教育内卷”的描绘。他没有直接批评家长对孩子学业的过度焦虑,而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放学回家后,被家长要求完成“十万字”的阅读笔记,而这个小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竟然开始“创造性地”修改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还发明了新的词语来描述人物的感受。这种“反向操作”的幽默,既让人发笑,又让人深思,它在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暴露了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作者不仅是一个幽默的段子手,更是一个深刻的洞察者,他用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普通人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社会变迁带来的种种困境,转化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让我们在笑声中,看到了真实的中国。
评分我拿到《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在书店里被它另类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融合了传统水墨元素和现代卡通插画的风格,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混搭”的趣味,让我好奇书的内容会是怎样的。读完第一部分,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甚至可以说是超出预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笑话,而是将每一个笑话都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解读。例如,书中关于“抢红包”的段子,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让读者理解其中的搞笑之处,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微信红包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国人际关系、社交礼仪以及数字时代人情往来的变化。他提到,抢红包不再仅仅是为了那几块钱,而是成为了一种参与感、一种维系关系的象征。又比如,书中对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考古式”挖掘,作者追溯了这些词汇的起源,分析了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某个特定语境,演变成如今具有普遍传播性的网络文化现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又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心声和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一些敏感话题的方式。他并没有回避,但也没有直接去对抗,而是通过一种迂回、婉转的方式,将一些社会痛点巧妙地融入到笑话的创作中,让读者在笑声中,不经意间触碰到现实的棱角,然后自己去思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策略,比直白的批评更具力量,也更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笑话的收集者,更是一个敏锐的社会观察家,一个有深度的文化评论者。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发现更多这样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内容。
评分我是一个对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领域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所以当我看到《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猜测,作者可能试图通过对中国笑话的梳理和分析,来揭示当下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质和变迁。读了其中关于“中国式排队”的章节,我更是印证了我的猜想。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几个关于排队的段子,而是从排队现象本身出发,分析了在不同场景下的排队行为,比如超市结账、景点门口、医院挂号等等,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潜规则”和“潜台词”。他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排队时,既希望遵守秩序,又希望通过各种“小聪明”来“优化”排队的心理博弈。而这些博弈,恰恰折射出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规则意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我特别欣赏作者的“田野调查”式的写作风格,他仿佛亲身走访了中国的各个角落,收集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巧妙地融入到笑话和分析之中。书中的一些笑话,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比如关于“拼爹”的段子,作者通过分析其背后的权力结构、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让读者在笑声中,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学术上的启发。它让我看到了,原来笑话,也可以成为研究社会现象的有力工具,成为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独特窗口。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通过社交媒体上朋友的推荐,得知了《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本书。起初,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当我开始阅读,尤其是在读到关于“家庭聚会”的几个章节时,我完全被它深深吸引了。作者描绘的那些场景,简直就是我们家每年春节、国庆节都会上演的真实写照!比如,长辈们围绕着“催婚”、“催生”、“房子”、“车子”等话题,轮番轰炸晚辈们,而晚辈们则用各种“高情商”的回答,试图“战略性转移”话题,那些对话的巧妙之处,让我捧腹大笑,同时也深感共鸣。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我身边无数朋友的影子。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搞笑,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场景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孝道、宗族观念,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代际之间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个关于“养儿防老”的段子,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一个老人在退休后,发现自己储蓄的钱远不如儿子在朋友圈里炫耀的“小目标”多,而最终选择用自己的退休金去给儿子“投资”的故事,将这种观念的荒诞与悲哀,用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我笑完之后,心中五味杂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式的幽默,不仅仅是简单的逗乐,更是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反思。它让我们在笑声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评分我是一个对社会变迁和时代印记特别敏感的读者,所以当我看到《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本书时,我立刻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记录时代变迁的书。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笑话,捕捉到不同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情感变化。在读到关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笑话”的章节时,我的这种期待得到了印证。作者收集了一些那个年代特有的笑话,比如关于“万元户”的憧憬、关于“个体户”的摸索、关于“下海经商”的冲动等等。这些笑话看似简单,但却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收集笑话,而是为这些笑话赋予了历史的厚度,他分析了这些笑话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西方文化冲击”的描写。他用一个段子,讲述了当时一个普通家庭,第一次看到电视机,听到西方流行音乐时的那种新奇和不解,这种幽默的描写,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新事物时的心态。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笑话,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烙印。它能够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过去,让我们重新体验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发现更多这样能够引起历史共鸣的内容。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民间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口头流传的笑话和故事。当我看到《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的主题所吸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收集和整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笑话,并且能够从中看到一些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民族性格。在阅读了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章节后,我的这种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者收集了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比如关于小聪明如何最终导致大麻烦的段子,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为这些故事赋予了新的时代背景,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一个年轻人,为了避免在相亲时被对方家长问及收入,而谎称自己是“区块链金融分析师”的故事,然而,当对方家长进一步追问技术细节时,他却因为不懂而露馅,最终闹出了笑话。作者在这个故事的后面,深入分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包装自己,以及这种包装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焦虑和价值取向。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这种“古为今用”的创作手法,他能够将传统的民间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保留了笑话的原汁原味,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人的幽默感,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之中,并且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演变出新的形式。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发现更多这样充满智慧和民族特色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仅仅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目录和序言,就已经被它独特的书名所吸引——《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引人遐思的张力,仿佛在预示着这本书将要揭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段子集锦,而是透过笑声,洞察中国社会变迁、文化特质以及时代脉搏的独特视角。序言中作者抛出的几个问题,例如“笑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集体记忆?”,“幽默是解构还是建构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都深深触动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现象”与“笑话”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直接将社会热点事件改编成段子,还是通过挖掘古老的民间故事,从中提炼出与当下社会共鸣的笑料?又或者,它会以一种更具学术性的方式,分析笑话的起源、流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捧腹大笑,更希望能在笑声中品味出一些深刻的东西,仿佛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或许辛辣,回味却甘醇悠长。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几种可能,比如,作者会不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比如春节、高考、房价、城乡差距等等,然后围绕这些符号展开一系列的笑话创作,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中找到笑点,同时也能引发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又或者,它会涉及一些历史上的著名笑话,比如关于古代官场的讽刺,与现代社会对权力、腐败的看法产生有趣的对比?我甚至设想,作者会不会邀请一些普通人,让他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段子”,那些源自生活琐碎的幽默,往往最能触动人心。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其命名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它承诺的不仅仅是一次轻松的阅读体验,更可能是一次充满启发的文化探索之旅。我准备今晚就正式开始我的阅读,希望它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我是一个对新媒体和网络文化有强烈关注的读者,所以当我看到《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本书时,我立刻联想到当下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网络段子和流行语。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收集和解读这些新媒体时代的产物。读了关于“梗文化”的章节,我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并且被书中作者的分析所惊艳。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举网络段子,而是深入剖析了“梗文化”的形成机制、传播规律以及它在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用生动的例子,比如对某个电影台词、某个新闻事件的“二次创作”和“魔改”,来展现“梗”是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快速裂变、蔓延,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无厘头”搞笑风格的解读,他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解构主义”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这种看似荒诞的幽默,实际上是对权威、对惯例的一种消解和反抗。书中关于“打工人”的段子,作者就将其与当下年轻人的工作压力、社会焦虑联系起来,认为“打工人”的自我调侃,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表达。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国式的幽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段子和相声,而是以一种更加多元、更加活泼的形式,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网络生活中。它成为了我们沟通、表达、甚至宣泄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发现更多关于新媒体时代中国式幽默的精彩解读。
评分当我打开《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望,以为它不过是市面上常见的笑话集,读完便忘。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作者用一种极其冷静又略带戏谑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生活在中国某个小镇的普通上班族,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用一句无伤大雅的俏皮话,化解了领导的无理要求,并在同事之间引起一阵善意的哄笑。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以及对人物微妙心理的刻画,让我瞬间被吸引住了。我开始意识到,这本书并非仅仅收集段子,而是试图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片段,展现“中国式”的幽默感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并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后续的章节,我看到了作者如何将历史上的典故,比如《庄子》中的一些寓言,以现代的视角重新解读,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发出会心一笑。还有一些章节,则聚焦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但作者处理得相当巧妙,没有直接的批判,而是通过巧妙的设置,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品味出其中的荒谬与无奈,而笑,则成为一种释放和疏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内卷”的篇章,作者没有直接定义和分析,而是用一个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不停地给自己增加课外班的场景,将“内卷”的意味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黑色幽默,让我笑中带泪。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土壤,孕育出了这些独特的“中国式”笑话?它们是适应的产物,还是抗争的武器?这本书,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的荒诞,也照出了我们面对荒诞时的乐观与坚韧。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的读者,所以当我看到《中国现象.中国笑话》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看它能不能让我笑并思考”的审慎态度。读了关于“中国式官场”的章节,我可以说,这本书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官场的腐败和低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笑话,以一种“高级黑”的方式,将官场的种种怪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书中有一个段子,讲述了一个基层干部,为了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将一份简单的报告写成了“三万字”的“史诗巨著”,其中充斥着各种官腔、套话和虚假的政绩。而当领导问及报告中的具体内容时,他又支支吾吾,答非所问。这种荒诞的剧情,既让人捧腹大笑,又让人深感无奈。作者在笑话的背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批判,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又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非常欣赏作者的“留白”艺术。他没有把所有的分析都写出来,而是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让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笑话,在不经意间触碰到现实的痛点。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幽默,也可以是一种有力的社会批评工具,它能够在不引起读者反感的情况下,将深刻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反省。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发现更多这样既有趣又有深度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