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真理」于 2006 年在德国出版时即已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和肯定。它向当今的政治人物提出强烈的反恭自省、正视己身责任的唿吁,提醒他们要谨慎面对伦理道德的价值观。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即被它简单扼要的书名所吸引,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政治和伦理可以如此直接而 地结合在一起。我很想一探究竟,也希望能将它翻译成中文,让台湾的朋友们也能认识这本好书,让这本书里面所探讨的问题也同样能在台湾引起大家广泛的注意和讨论。
今天当我们面临金融危机排山倒海而来的破坏和伤害时,也正是出版这本繁体中文版的正确时机。因为一个标榜「真理无用、利字当道」的市场秩序是注定要走向失败一途的。最近这几个月来所发生的事情一一验证了本书所忧虑的现象,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有多少颗金融未爆弹会无预警地爆发。作者在这里也提出他的想法,「这个在过去看来是传统保守、如今却相对切合实际的政治任务。制定适当的规范条件使资本主义市场的能动性不致于持续地损害平等的自由的这个理念,曾经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或多或少地获得成功的尝试。如今这种政治型态的模式遭遇瓶颈,也许欧盟是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页 138)
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新的政治型体。「国家」总是在遍体鳞伤的最后一刻才体认到任由所谓「自由派人士」予取予求的下场为何,如果不能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就要注定失败。相对来说,一个有伦理道德感的国家会造就一个有伦理道德感的市场。
如果有人看懂这本书,而且早一点看完这本书的话,也许也就不会产生这一连串的世界性金融风暴,更别提那些另世界各国元首伤透脑筋的振兴经济方案。在我们享受民主的资本主义市场之前,先让真理和诚实为我们彻底整顿这个世界吧。
民主而没有对真理的追求(Wahrheitsanspruch),是没有实质的民主。民主政治也不只是利益的游戏。政治的决策并不仅仅是〈决断〉(Dezisionen),而没有其依据和伦理的内涵。民主可以促成和平,但却不是齐一的民主,而不顾及[不同社会]在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存在着的基本差异。任何设法让历史屈就于自由的无差异性(liberale Indifferenz)主张,和以追求商业精神和全球市场作为民主的目的的尝试,註定终会适得其反:想像的[在文化间]不存在差异(das vermeintlich Indifferente),不仅无法达成整合,而且反而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威胁。
这本书分四章来探讨哲学理性和政治理性之间的关系。知识的逻辑与政治决策的逻辑,这两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我支持这样的论证:真理,这个存在于经验与规范的正确性之间的角力,是民主的重点所在。这个命题必须反对后现代的随兴(Beliebig-keit),同时也反对普同性市场(universeller Markt)的自由乌托邦论来为自己辩护。但是,它也必须与大多数为自身辩护的理论划清界限:真理,这是我们在这本书里要谈的,并不要求最终的确定性,甚至不须要经过专家鉴定(Expertise)的洗礼。世界上没有任何检验的程序确保能够区别真的和假的信念(Uberzeugung)。因此,除了倚赖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对规范的信念作为根据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尽管这种来自于经验的和对规范的知识所得到的信念的公民民主文化,正被科学的理性所渗透,然而它们却无法被科学所取代。关于这点,我将在第一章《哲学理性vs.政治理性》作进一步阐述。
民主有一个伦理学的基础。这不仅反映了一个〈西方〉社会的文化架构(Verfasstheit),并且对于人权在内涵上要求它的普遍适用。民主处于规范上的普同性(Universalit?t)和属于各个政治文化的特殊性(Partikularitaten)之间的紧张(Spannung)。这在伦理学和政治理论里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必须指出,在这种紧张关系下,人们如何维系在一起,以及在必要时,如何来消除紧张对立。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我们放在第二章:《普同性与特殊性》里来谈。
当我们深陷于道德危机当中的时候,没有履行义务(Verbindlichkeit),也不接受真理追求的规范,我们怎么能够谈论民主的伦理基础?我们是否必须怀疑一切我们对道德的直观知识,以便发展一种新的,具有理性主义双重意义的后传统(post-traditionale)伦理学,一是因为它们是从一个基本的理性原则所推论出来的伦理学的理解。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认为,事物只有在涉及它切身利益的时候,才会为自己提出论据基础?如果事情果真是这样子的话,那么根据事实来看,对于民主的伦理向度的处境,前景的确不很乐观,并且就整体而言,人类共同生活的伦理向度,处境也是如此。我因此要在第三章阐述一个从这个意义上看,不是理性主义,而是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概念(Konzeption)。我的看法是,作为我们社会世俗化结果的道德危机并不存在,因此也没有必要借助于哲学的伦理学,来消除这样一个建立在距离我们生活世界遥远的道德危机。道德的动机一直是多于我们对于自身利益的计算,无论是根据事实,或违背事实的条件下都是一样。
最后我们要问,民主的规范基础,如何在内容上,再作更详细的规范。自由与平等,对我而言像是民主政治的两根基本支柱。二者缺少了任何一个,都将会独木难支。我们不能用自由来交换平等,或用平等来交换自由。许多年前,主张为了有利于平等这个基本价值,用牺牲另一个基本价值〈自由〉作为代价的意识形态,曾经盛行一时。在两者之间,这个钟摆也同样剧烈地摆向相对的方向。就如同当年我为自由辩护,反对那些以意识形态对自由进行批评的人一样,现在我也不同意时下盛行的对平等的漠视,并且要为平等辩护。关于这些,我写在第四、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章。
所有四篇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处理哲学理性与政治理性之间的关系。四篇文字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对这两者都採取反对的立场:一方面对抗后现代的相对主义,另一方面对抗过度臃肿的理性主义。代表这本书的方法论立场,至少和维根斯坦《论确实性》(?ber Gewissheit)书中的思想相近。对理性论向度(rationalit?tstheoretische Dimension)比较有兴趣的人,我建议他们读我写的《结构性的理性》(Strukturelle Rationalitat)那本书。
我知道我无法用我在这本书里所发展的理念,来说服所有的人,也无法说服那些根据形上学和无以质疑的基础之上,寻找对于规范的信念的人,我同样无法说服那些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只是-基于利益,或是权力的-游戏而已的人。然而对于严肃看待在这本书中讨论的主题的人,对那些认为书里所讨论的,是关系着民主秩序里人的本质的,那些不愿意只是关心自己切身利益的法权人(Privatperson)而已,而且同时是公民,[本书]或许会对他们有所鼓励-因为宽容和对于规范的坚定信念,两者之间是一致的,因为科学只是理性的一种型式而已,也因为,民主政治如果没有实务与理论之间,严肃和公开地对话(Austausch)作为基础,将会是一出盛大的幻剧(groBes Illusionstheater)。
序
推荐序
感谢辞
第一章:哲学理性vs.政治理性
I.真理与冲突
II.透过中立的公民和平
III.共识与民主
IV.真理理论
V.民主与真理
VI.认识论的乐观主义
第二章:普同性与特殊性
I.两个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II.以功利主义为例的普同性与特殊性
III.罗尔斯对整合的尝试
IV.生活世界的一致性
第三章:伦理学的论据
I.一个道德的危机?
II.没有〈直观知识〉的论据
III.利益作为基础?
IV.道德的动机与理由
第四章:一个为自由与平等的辩护
I.自由而没有平等:自由论
II.平等而没有自由:共产主义
III.以命运共存取代平等
IV.平等的基本价值
V.自由的基本价值
VI.自由与平等的去本体论理解
VII.自由与平等间的平衡
拿到《民主与真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政治说教读物,而是将历史的洪流、哲学的思辨以及鲜活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类追寻公正与真相的漫长旅程,仿佛将读者带回到那些关键的历史时刻,见证了思想的火花如何在黑暗中点燃。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探讨,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雅典民主的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以及这种早期民主形式如何为后世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作者对“真理”的定义也并非僵化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化,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民主与真理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画面,而是一个持续互动、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书中引用的大量史料和文献,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读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有时,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论断而陷入沉思,反复咀嚼其背后的逻辑;有时,我又会被书中生动的人物描写所吸引,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历史人物在思想的战场上挥洒汗水,为了各自的信念而奋斗。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与古往今来无数的智者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这种体验是如此的独特而深刻,让我对民主与真理这两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民主与真理》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众多关于政治与哲学的书籍中,无疑是最具分量的一部。它以一种极其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了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关于自由、平等、公正等核心价值的演变轨迹。作者对于近代民主思潮的梳理,尤为令人印象深刻。从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们对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的阐释,到法国大革命的波澜壮阔,再到美国宪法的精妙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娓娓道来,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多数人的暴政”这一概念的讨论感到着迷。它警示我们,民主并非没有陷阱,即便是以多数意志为导向的制度,也可能走向压迫少数的可能性。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一些负面案例的剖析,深刻地揭示了权力边界的模糊性以及监督机制的重要性。而“真理”在这里,也并非是某个固定的、可以被轻易掌握的终极答案,而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被证伪、不断被重塑的过程。这种对真理的谦逊态度,恰恰是民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书中的论述,常常会引发我对于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观点纷呈,如何才能在嘈杂的声音中辨别真伪,如何才能让民主的决策更加明智和公正?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思想资源,让我能够从更深邃的历史维度和哲学角度去审视这些问题。
评分坦白说,《民主与真理》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是难以用简单的言语来概括的。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社会在追求更美好制度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探索。作者在叙述民主的发展时,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的角落和失败的尝试,而是以一种史诗般的宏大视角,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曲折并存的现实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共识”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逻辑,而是在充分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的基础上,达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解和认同。而“真理”,在这里,也并非是某个被垄断的权威,而是需要在公开的讨论和质疑中不断被检验和修正的。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民主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自我革新的能力,而这种革新,离不开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书中对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之间平衡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健康的民主社会,既要保障个体的权利,也要维护集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并非必然的对立,而是需要精妙的制度设计来加以协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承认,《民主与真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彻底改变了我对民主与真理的理解。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踏上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旅。在书中,我看到了民主从萌芽到成熟的艰难历程,看到了无数先贤为了追求更公正的社会制度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真理”视为一个固定的、可以被轻易掌握的宝藏,而是将其看作一个不断被追寻、被证伪、被修正的过程。这种对真理的谦逊态度,恰恰是民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书中对“理性”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的强调,也让我深思。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能仅仅依赖直觉或情感,而需要运用理性的分析和审慎的判断。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公民美德”的论述,它指出,民主制度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制度设计,更依赖于公民的参与热情、责任感以及对公共利益的担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民主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也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民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民主与真理》这本书,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探讨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两种追求:对自由和公正的渴望,以及对事实和真相的探寻。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展现了民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困境与成就。我尤其对书中对“权力制约”的深入剖析感到着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分立,而是涉及到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保障公民的监督权,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而“真理”,在这里,也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科学事实,更是对人类尊严、个体权利的尊重,是对社会公正的维护。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精彩,他们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和奋斗,共同谱写了民主与真理的壮丽史诗。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为书中某些人物的勇气和智慧而感动,也会为某些历史事件的悲剧性而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读物,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深刻反思。
评分《民主与真理》是一本真正能够启迪思想的书籍。它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探讨了民主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真相的追求以及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民主模式的比较分析,让我看到了民主并非只有一种单一的范式,而是可以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开出独特的花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意见”与“真理”之间辨析的细致。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混淆两者的界限,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民主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事实的深入了解和对不同观点的审慎判断之上。书中对公民参与的呼唤,以及对媒体责任的强调,都让我深感共鸣。它提醒我们,民主的活力来自于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而信息传播的公正与透明,则是民主制度健康运行的关键。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观点与现实中的一些事件联系起来,这让我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民主和真理的理论探讨,更是对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抉择的指南。
评分《民主与真理》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探讨了人类社会最为核心的两个概念:民主与真理。它并非简单地描绘制度的运作,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民主制度运转的哲学根基和历史土壤。作者在书中对“权力合法性”的论述,让我尤为印象深刻。它指出,一个真正民主的政权,其合法性不仅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更来自于它能够有效回应人民的需求,维护社会的公正,并最终指向对真理的追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公共理性”的强调。它认为,民主的决策过程,必须超越个人的偏见和狭隘的利益,而是要诉诸于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公共理性。而“真理”,在这里,也不是某种抽象的、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对事实的尊重、对逻辑的遵循以及对人类共同福祉的关怀之中。书中对历史上那些推动民主进步的社会运动的描绘,也让我深受启发。这些运动,往往是普通民众觉醒、联合,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发起的,它们是民主生命力的最生动体现。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民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真理”有了更深的敬畏,我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缺一不可。
评分当我翻开《民主与真理》这本书时,我并未预料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政治制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思想史的史诗,它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审视了民主理念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演变,以及它与“真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对不同文明中民主思想的比较研究,让我看到了民主的多元性和其适应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对话”在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性的论述。它强调,真正的民主,需要建立在开放、包容的对话基础上,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并通过理性的辩论来寻求共识。而“真理”,在这里,并非是某个被赋予的教条,而是通过不断的反思、质疑和检验而逐步接近的。书中对历史上那些为真理和自由而奋斗的英雄人物的描绘,让我肃然起敬。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坚韧,为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民主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民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而是上升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性规律层面,对“真理”的追求也多了一份敬畏和谦卑。
评分初读《民主与真理》,我便被其深邃的哲学底蕴和宽广的历史视野所吸引。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精彩的论证,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却又不失其深刻性。作者在探讨民主的起源与发展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民主理念的形成与实践的差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追求民主与真理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描绘。那些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思想家们,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思想,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民主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斗争、妥协甚至牺牲。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书中关于“公意”和“个人自由”之间张力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迫使我思考,在集体意志与个体权利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权衡?而“真理”在此处,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对人类尊严和基本权利的捍卫之中。读完书的某些章节,我甚至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那场波澜壮阔的思想革命之中。
评分《民主与真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以一种极其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了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关于自由、平等、公正等核心价值的演变轨迹。作者对于近代民主思潮的梳理,尤为令人印象深刻。从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们对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的阐释,到法国大革命的波澜壮阔,再到美国宪法的精妙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娓娓道来,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多数人的暴政”这一概念的讨论感到着迷。它警示我们,民主并非没有陷阱,即便是以多数意志为导向的制度,也可能走向压迫少数的可能性。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一些负面案例的剖析,深刻地揭示了权力边界的模糊性以及监督机制的重要性。而“真理”在这里,也并非是某个固定的、可以被轻易掌握的终极答案,而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被证伪、不断被重塑的过程。这种对真理的谦逊态度,恰恰是民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书中的论述,常常会引发我对于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观点纷呈,如何才能在嘈杂的声音中辨别真伪,如何才能让民主的决策更加明智和公正?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思想资源,让我能够从更深邃的历史维度和哲学角度去审视这些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