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叶,
一个卸下尊贵苏格兰人和「白领教士」身分的「红毛番」,
近身接触的台湾汉人社会和内山原民地界的真实纪事。
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只要你对古早味的福尔摩沙感兴趣,就能循着甘牧师为教会、艰苦人、青瞑人、平埔族奔波近半世纪的足迹,一道神游清领末、日治初最真实的台湾庶民社会。来吧!来感应一下地老天荒之下,你于历史尘烟之中可能的回身位置吧!
熟悉台湾历史、教会史的人,都知道有「南甘为霖,北马偕」这句评语,清楚甘为霖牧师对近代台湾社会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力,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甘牧师近半世纪宣道岁月的实际经过?又有多少人知道,甘牧师是学界公认所有来过台湾的西方传教士当中,学术贡献最大的一位,也是当时对早期台湾史拥有最广泛智识的学者?
摆在读者眼前的这本台湾笔记,就是亲炙这位传奇宣教师的最佳途径。甘牧师以五十则或长或短的笔记,交代了他在台湾宣教46年的所思所见、所悲所喜。当中,有吃老鼠肉当早餐、喝猴子汤当晚餐、以马铃薯配虫的澎湖餐、倒栽葱跌落深沟等趣事,有白水溪大夜袭、麟洛平原遭追捕、彰化城遇险、埔里社被雾番追击等险事,也有汉学老师偷蜡烛、嘉义城掷石大战、取国姓爷「圣水」反日、溪边捡到人脑糕等怪事。更重要的是,甘牧师的笔记不仅仅记录他在各地传教的实况,笔墨更触及广泛的社会现象、舆论、谣言,同时也带有深厚的历史感。以澎湖传教这则笔记为例,甘牧师不只是详细写下他在那里的传教经过,更交待当时澎湖群岛的地理、景观、人口、经济、教育与传闻,然后将时光回溯到十七世纪的荷兰佔领时期,澎湖当地的局势,接着是描写十九世纪末的法军入侵始末,以及甘牧师亲耳听见澎湖居民对孤拔将军的赞美「伊真好胆!」等,用简洁准确的文字,带领读者一览台湾历史的变异风貌。
「传递基督教真理最有效的方式,不是传教士或经过训练的助手一再的讲道,而是透过当地弟兄──他们不领教会薪水,通常也不识字──生命的转变和谦逊的见证。」在这些笔记中,甘牧师将所成就的一切归功于上帝、弟兄,将有所缺失的部份归咎给自己的身影,或许正是他留给台湾社会最珍贵的资产。
本书特色
1.甘牧师唯一完整自传:与北部马偕牧师齐名的宣教大家──甘为霖牧师,是理解台湾历史、台湾现代化、台湾教会史的关键角色。他于1871年受派到台湾府宣教,1917年才离开台湾,完成了长达46年的传教生涯,是除了巴克礼牧师外,在台最久的传教士。此外,甘牧师所创办的「训瞽堂」,也开启了台湾盲人教育的事业,让他赢得「台湾盲人教育之父」的美名。目前坊间已有甘牧师之歌、甘牧师传,但论权威、论深度,此一自传仍是甘牧师生涯最佳的见证。
2.见证清末日初台湾社会剧变:甘牧师传教的足迹遍及全台湾及澎湖,又精通台语(他曾编着《甘字典》,通行至今),对台湾的满清官员、日本官员、地方士绅豪强、教徒、非教徒等有着长久深刻的观察,也有极丰富的互动往来。这本自传就是其近半世纪奔走台湾的总心得,借由其所见所闻,我们得以清楚不偏地看见台湾社会的剧变过程。
3.台湾史必读的参考书籍:甘牧师除了在宣教上成就斐然外,更是学界公认所有来过台湾的西方传教士当中,学术贡献最大的一位,也是当时对早期台湾史拥有最广泛智识的学者。在本书中,甘牧师充分发挥所长,将他深厚的历史知识融合进他所书写的对象当中,使得读者能够借由甘牧师一生的努力、挫折与趣事等事件,追溯到更古早的先祖年代。
4.图文并茂的最新修订版:甘牧师用字典雅,极难翻译,本书第一版中文译本便被许多专心的读者批评有不少可疑之处。因而,本次再版特聘林弘宣牧师重译,并聘请台湾长老教会历史委员阮宗兴(阮先生之前即为文批评过本书的第一版)做最后的校定,并添加百余个註解,让读者能清楚可靠地掌握文意。另外,此一修订新版亦加上百余幅新图,取自各方典籍,让读者能够对内文所提及的古老事项,能有亲眼目睹的感受。
作者简介
甘为霖牧师(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
苏格兰格拉斯哥人,隶属于英国长老教会。1871年,30岁的甘牧师受派到台湾府宣教,当时他乘着小帆船从厦门横渡台湾海崃,靠着竹筏才惊险万分地登陆打狗。1917年,76岁的甘牧师完成了长达46年的传教生涯,在日本总督特地南下致谢后离开台湾,是除了巴克礼牧师外,在台最久的传教士。曾获日本政府颁发「勋五等双光旭章」、「勋四等瑞宝章」,以及加拿大多伦多纳克斯(Knox)神学院授与名誉博士学位。
在近半世纪的宣教岁月中,甘牧师不断深入「平埔番」、「熟番」及「生番」聚落,在南台湾及澎湖各处创建佈道所,为被压迫、被忽视的族群带来普世福音,灌注给他们信仰与力量。甘牧师同时关照汉人当中的贫苦大众,尤其是创办「训瞽堂」,为盲人福利奔走的事蹟,更为他赢得「台湾盲人教育之父」的美名。
宣教之外,甘牧师也潜心着述,出版众多以台湾为主题的作品。在早期台湾史方面,有翻译自荷兰文的《荷据下的福尔摩莎》,重印荷治时期的《新港语马太福音》、《虎尾垄基督教教导》,以及《台湾佈教之成功》。在教会罗马字方面,有名着《厦门音新字典》(甘字典)、《圣诗歌》以及《治理教会》。在教会史料方面,则有经典的《台南教士会议事录》。另有专着《中国的盲人》、《辟邪归正》、《播道论》等。
译者简介
林弘宣
台大哲学系毕业,台南神学院硕士,美国哲无大学(Drew University)博士候选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牧师,美丽岛事件受刑人,2005-06年国策顾问,译有纪伯蓝(Kahlil Gibran)的《疯子》、《人子耶稣》等。
许雅琦
台湾师范大所英语系,南加大新闻所硕士。
陈珮馨
台湾师范大所英语系,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
本书的部分段落,曾经以附录的形式,收录在我那本纪录早期荷兰传教士在福尔摩沙传教事业的着作(即《台湾佈教之成功》)。另外,其他的两、三篇,之前也曾经限量发行过。但本书的全部内容,都由我重新编写过,并且加入很多新的资料。至今,在这个鲜为人知却十分重要的太平洋岛屿上,英国长老教会的事工已经迈入第五十个年头,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记录这项事业的一个见证。
在翻阅本书时,我那些年轻的教友将会聚焦于当中有趣的事件,至于其他的读者,可能包括一些不习惯阅读此类书籍的朋友,或许能在其中发现有用的知识以及持续的趣味。无论如何,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机会,让读者认识到一个传教士──他可以说是卸下了尊贵的英格兰人身分及「教士白领」──娓娓道来的种种亲身经历:关于他的工作方式、所碰见的困难与鼓舞,以及最重要的,上帝如何透过软弱的器皿,来完成祂自己伟大与荣耀的目的。
甘为霖(William Campbell)
1915年5月 台南,福尔摩沙
"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台湾笔记",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心中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历史的碎片化记录,以及那些带有个人独特视角的作品充满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情。"素描"二字,仿佛是在告诉我,这不是一本严谨、刻板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充满生命力的观察与记录。它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捕捉那些最能触动心灵的瞬间,最能反映时代风貌的细节。而"甘为霖台湾笔记",则将我带到了一个具体的时空坐标——17世纪的台湾,以及一位来自遥远的西方传教士的视角。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时代,一位异域来客,会以怎样的目光审视这片土地?他看到的,是原始的自然风光,是淳朴的土著居民,还是初具规模的殖民地景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台湾,去聆听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声音。
评分"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台湾笔记",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细腻而富有生命力的描绘方式。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重大的事件和人物,更在于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一本以"素描"为名的笔记,我期待它能够捕捉到这种神韵。甘为霖,作为一个在那个时代来到台湾的异乡人,他的视角必然是新鲜而独特的。他所记录的"台湾笔记",我相信不会仅仅是事件的流水账,而是会包含他对当地人、风土、物产,甚至是一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的观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用最真挚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台湾画卷。它或许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但却能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触动人心,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厚度。我非常好奇,在甘为霖的笔下,当年的台湾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怎样的肌理。
评分"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台湾笔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历史的厚重感。"素描"二字,暗示着一种不拘泥于细节,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神韵;而"福尔摩沙"(Formosa),更是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神秘与探索的时代。甘为霖,一个在台湾留下足迹的西方传教士,他的视角必然是独特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与我们如今截然不同的台湾。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个时代台湾的自然风貌,比如那些至今依旧壮丽的山川河流,或者是那些可能已经消失的珍稀动植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他笔下的人文风情,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并不在于它是否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考证,而在于它能否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那个遥远的时代重新带到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台湾笔记",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年代感的画面。"素描"二字,总是能引发我对细腻观察和捕捉瞬间的联想,而"福尔摩沙"更是带着一种探索与发现的浪漫气息。甘为霖,一个我可能并不熟悉的名字,但"台湾笔记"这几个字,立刻将我的好奇心引向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未知与新奇的台湾。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台湾的自然风貌,比如未被驯服的山林,或者与现在大相径庭的海岸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看到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细致描绘,他们的习俗、信仰、与自然的相处方式,这些都可能比宏大的历史事件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在于它能够以一种非官方、非主流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历史侧面,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台湾的温度和人情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好奇不已,"素描福尔摩沙",光是这个意象就足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和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掉的零碎记忆充满兴趣,而"素描"二字恰恰暗示了这种不求全貌,但求真实传神的记录方式。它不是一本宏大的史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用画笔和文字捕捉下沿途的风景、遇见的人物,以及那些触动他心弦的瞬间。再加上"甘为霖台湾笔记",我立刻联想到这位传教士的视角,他跨越文化与地域的界限,以一种旁观者的审慎与亲切,记录下他在台湾的所见所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台湾,去听那些沉寂已久的故事,去品味那些已经被遗忘的日常。这本书或许不具备详尽的史料考证,但它所蕴含的情感和观察,却可能比冰冷的数字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触及历史的灵魂。我希望这本"素描"能够帮助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认识台湾,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平面图像,而是立体而鲜活的存在。
评分"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台湾笔记",这个书名给我一种直观的感受,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书,而更像是一次充满个人情感的观察与记录。"素描"二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不追求完美,而是捕捉瞬间、刻画神韵的意味。福尔摩沙,这个带有历史色彩的称谓,立刻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时代。甘为霖,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或许陌生,但他留下的"台湾笔记",却承载着一份独特的历史记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展现他眼中的台湾。也许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细节,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风俗习惯,甚至是他们与传教士之间的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接近原貌、更具温度的方式,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台湾,去聆听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碎声音。
评分"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台湾笔记",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历史的韵味和探索的冲动。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往往藏匿在那些不经意的个人记录之中,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素描"这个词,恰恰点出了这种细腻而精准的观察方式,它不是宏伟的油画,而是捕捉瞬间的笔触。甘为霖,一个我不太熟悉的名字,但"台湾笔记"却将他与这片土地紧密联系起来。我好奇,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一位远渡重洋的传教士,会如何看待和记录他眼中的台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出的是一个充满细节的、鲜活的台湾。或许是当地人们的服饰,他们的饮食,他们的语言,甚至是他们日常的劳作与娱乐。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以一种更贴近人性,更富有温度的方式,去了解那段被时间尘封的历史,去感受那片土地曾经的呼吸与心跳。
评分"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台湾笔记",单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那些穿越时空的记录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以个人视角写就的笔记,总能传递出一种独特而真挚的情感。甘为霖,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台湾笔记"这几个字,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好奇,一位来自异域的传教士,会在他眼中看到怎样的台湾?他会记录下怎样的风土人情?我期待的,并非一本严谨的历史著作,而是一次充满个人色彩的观察与记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幅幅生动的素描,为我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台湾画面:可能是壮丽的自然风光,可能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细节,也可能是不同文化碰撞下的有趣场景。我更希望,通过甘为霖的眼睛,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台湾的脉搏,体验到历史的温度,发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却又同样精彩的故事。
评分"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台湾笔记",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仿佛预示着一段深入探索的旅程。我对历史文献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带有个人印记和时代温度的记录。甘为霖的名字,虽然我可能并不熟悉他所有的事迹,但"台湾笔记"这几个字,已经足以勾起我对遥远年代的台湾风貌的好奇心。我想象着,在没有现代通讯和交通的时代,一位来自异域的旅行者,如何用他的眼睛去观察,用他的笔去记录。他的视角,必然是独特的,可能带有文化碰撞的冲击,也可能蕴含着对新奇事物的惊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在主流历史叙述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甚至是那些微不足道的街头巷尾的琐事。这些"素描"式的记录,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历史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把钥匙,打开通往过去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台湾的脉搏。
评分"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台湾笔记",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古典且充满想象的空间。"素描"二字,暗示着一种不求全貌,但求抓住神韵的记录方式,而"福尔摩沙"又是那么具有历史的浪漫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个大航海时代的探索与发现。甘为霖,这位可能不为人熟知的名字,却通过"台湾笔记"连接起了一个具体的地域和时空。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带有情感色彩的方式,去展现那个时代的台湾。我设想,他可能记录下了他所见的自然风光,比如高耸的山峦,壮阔的海岸,或是那些至今仍令人惊叹的植被。更吸引我的是,他作为一位外来者,对当地居民的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社会结构,这些都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历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让我们跨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台湾,去触摸那些已经消逝的温暖与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