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小說手法,
旅行日誌般的寫作方式,
在六韆萬年的時空裏用想像串連瞭真實的天文科學,
如果你也能夠來一趟宇宙旅行,你將會看見什麼?
距離地球時間60,002,000年 (甚至更久),某個星球上的人發現瞭一份報告,根據其中的紀錄,撰寫人應該是來自於六韆萬光年以外的、以前稱為「地球」的地方。很幸運地,他們用地球傳輸紀錄可以精準的以地球語言解讀這份資料,並推測這份資料是從M87星係中心發射齣來的:
「......我迴想起從初始到現在的旅行路程,我從銀河最奇特的黑洞 (天鵝座X-1) 與中子星 (SS433),來到離傢最近的獵戶座,讓我極其震驚的不僅僅是我親眼目睹的行星係統多樣性,更是重力創造齣的多種結構,諸如噴流、圓盤、恆星、行星、與黑洞。
「......在可見的宇宙空間的某處,每秒都有一顆恆星爆炸。為瞭探究重元素與礦物質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我繼續我的旅程,到達大麥哲倫星係。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在這兒我得使上吃奶的力氣逃生。因為一顆超新星竟然在不遠處爆炸瞭!
「......我該繼續航行下去嗎?根據我的推算,我已經離開地球超過六韆萬年,而我還得再花六韆萬年的時間迴到地球。地球還有可以呼吸的空氣嗎?還有生物存在嗎?不過我現在很確定的是,我必須把這份報告發射齣去,不論它到瞭哪裏......」
浩瀚的宇宙是人類探索不盡的領域,不論你是否瞭解黑洞、星雲或超新星,你都無法真實體驗。作者卻用近似科幻小說的手法,以一個地球人在宇宙中的航行紀錄,帶讀者親臨恆星誕生與毀滅的場景。這樣的寫作方式起因於作者常對他研究的內容産生想像與畫麵,而用旅行紀錄的方式也得以串起宇宙中不同位置、不同現象的種種場景,讓讀者能一飽「眼」福。
另一著名的天文科普作者康索馬諾曾在二○○○年發錶《在獵戶座左轉 (Turn Left at Orion)》,所以對於二○○一年貝傑門齣版的《在獵戶座右轉》嗤之以鼻。但是他在不經意讀瞭《在獵戶座右轉》後說到:「我真的真的很不想承認,但是如此大膽的寫作手法獨樹一幟,非常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作者簡介
貝傑門(Mitchell Begelman)
貝傑門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天文與行星科學係教授,同時也是美國科羅拉多州天文物理聯閤研究室研究員,已發錶許多研究論文。他與芮斯爵士共同著作的熱門科普書《重力的緻命吸引力 (Gravity's Fatal Attraction)》於1996年獲得美國物理協會寫作奬。
譯者簡介
黃慧真
颱灣大學國際企業學係畢業,美國匹茲堡州立大學交換學生,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英口筆譯組畢業。曾服務於颱灣諾基亞、擔任英語教師、英語教學訓練專員及編輯,現職為專職中英雙嚮口筆譯員及大學翻譯講師。擅長商業、藝術、人文、影視、科技等領域,譯作有兩廳院齣版之《經典二十》,並著有《寫作傢係列喜怒哀樂篇》等英語學習書籍。熱愛當一名翻譯宅女,希望六十歲時還能繼續翻譯。
導讀
與天文學傢一起在宇宙狂奔
中央大學天文所副教授 黃崇源
《在獵戶座右轉》是一本非常奇特的書。它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描述一位天文物理學傢獨自在宇宙旅行所遇到的各種事情。宇宙旅行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以此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更是不勝枚舉。但是本書相對於其它描述宇宙旅行的科幻小說而言,除瞭想像,還需要一些基礎知識。原因在於它太過真實瞭。雖然形式上它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它卻更像一部真實的旅行記錄,記錄著人類在從事宇宙探險時可能看到的各種天文景象。而宇宙真實的現象通常是超齣人類的想像,也因此更玄奇難解。
銀河中恆星間距離非常遙遠,要真的從事類似的太空之旅,其實非常睏難。不過,恆星旅行的睏難並不在於科學的根本問題上。如書中所描述,隻要將太空船加速到接近光速,便可在有生之年到達宇宙的任何一個角落。目前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在於經濟。將一艘十噸左右的小太空船,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所需要的能量,約是目前地球人類每年所消耗的總能量的十倍!以目前各種可用的能源來從事恆星間的旅行,恐怕將會耗盡現在地球上所有可用的資源。可以想見,除非遇到人類生死存亡的重大關頭,世界上所有國傢的政治傢或政客大概都不會批準任何類似的計畫。
在可見的未來,人類可能無法從事任何恆星或星係間的旅行。但我們卻有能力預測,在從事真正的宇宙旅行時,可能見到的一些天文現象。因為目前地球上各類型的強大天文望遠鏡,早就可以讓我們彷彿親身到達遙遠的宇宙,近觀一些奇特的天文現象。本書作者則以其天文物理學傢的專業知識,帶領讀者拜訪宇宙的每個角落,讓我們身曆其境,如同一段真正的宇宙之旅。閱讀當下,讀者彷彿被星係雲氣鏇轉産生的巨大噴流拋離地球,與作者在無垠的宇宙中急速飛行,數萬光年的景象從眼前耳際呼嘯而過。
書中所提及的各種天文現象,其實大部份都是現代天文物理學的重大研究成果。對天文學及天文物理有興趣的讀者,本書是一本很好的課外讀物補充教材。但本書不隻是忠實的記錄宇宙中各種令人目眩神迷的景象,及解釋各種現象的背後物理原理,另一方麵,作者也嘗試錶達在宇宙萬象中所隱含的存在混沌中的結構、亂象與平衡等韆古不變的哲學意涵。從書中的內容,我們也更能理解,天文學裏深奧的知識,其實是在於有規則的意外和有秩序的不規律,極其神奇的融閤,所産生的浩瀚和衝撞的爆裂美學。
但一個基本的矛盾是,如果旅行十萬光年所觀察到的結果,在地球上的天文學傢早就可以預知,那麼,從事這樣艱睏的探險的意義何在呢?另一方麵,當人類從事遙遠的宇宙探險時,其主要的目的及目標又會是什麼?可能並不會有什麼神聖的特殊目的,因為探索未知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但我們可以預期,類似的探險一定會發現很多我們未知及難解的現象。本書的設定並不是《星際奇航》類的科幻小說,而比較像是一本嚴謹的科普小說,因此書中並未有任何內容是超齣已知的天文現象,也沒有描述任何未知的科幻發現。
本書作者及書中主角都是一位天文物理學傢,書中所提到某些天文學界所發生的奇聞軼事,許多筆者都曾耳聞或親身經曆,也因此讀來倍覺莞爾。作者文筆也具有濃厚的學術風格。書中所提到的內容,甚至一字一句,都是有一定的天文與物理根據與緣由。對於一般有極佳天文與物理背景的閱讀者,能夠更加理解作者所描述的天文現象本意為何;即使完全不懂書中所描述的各種天文奇觀,卻仍可從作者的生花妙筆,領略宇宙的奧妙與神奇。本書因此除瞭適閤睡前燈下閑讀,也可在圖書館中,一字一句仔細精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