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两岸分治超过半个世纪之久,早已形成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走向设计与政策规划,一直都是国内政治的焦点;另一方面,两岸经贸发展也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变项。两岸关系发展迄今,「互赖」及「对立」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到底是有助于两岸的和平或反而导致两岸的冲突甚至战争,殊值得海内外研究或重视两岸关系发展人士的关注。
本书以浅显的理论架构、配合重要的历史事实,结合作者实务经验,希望能让读者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与现况,进而推断其未来可能发展。
作者简介
张国城
现职:
会计师
华梵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讲师
学历:
澳洲国立新南威尔斯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研究
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学士(政治系国际关系组)、管理学学士(会计系双学位)
八十七年专技人员考试会计师类科及格
这本书在介绍两岸经济交流的成就时,数据详实,分析透彻,充分展示了经济融合带来的巨大效益。然而,我总觉得,经济的连接,仅仅是两岸关系的一个维度,而远非全部。我希望,在探讨经济合作的同时,也能深入挖掘文化交流在增进理解、消弭隔阂方面的独特作用。那些来自台湾的歌曲、电影、文学作品,以及大陆同样丰富的文化产品,在彼此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所承载的共同的文化基因,才是连接两岸人民心灵的更深层的情感纽带。
评分我一直对“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充满期许,这本书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分析了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但读完之后,我总觉得,在“和平”的框架下,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愿”,如何让“统一”真正成为一种顺应民心、造福人民的进程,这本书的论述似乎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我希望作者能更多地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议题中的声音和诉求。
评分我期待的是,在谈及“一个中国”原则时,能有更多关于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群体中被解读和接受的过程的探讨。毕竟,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最终是要落脚到具体的人民身上,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之中。这本书在阐释官方立场和学术观点时,展现出了极强的说服力,但对于“一个中国”如何真正触及人心,如何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情感纽带,我仍旧感到意犹未尽。
评分读完此书,我依然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充满思考。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个复杂议题的种种面向。然而,我所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触及两岸人民内心深处的连接,是一种能够唤醒共同情感的叙事。我相信,历史的篇章,最终是由无数个体的人生故事所书写,而两岸关系的未来,也必将是由两岸人民的心声所共同塑造。
评分我始终相信,两岸关系的未来,最终取决于人心。这本书在分析国际因素、地缘政治、战略博弈等方面,无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但我也期待,在这些宏大的分析之外,能有更多关于如何通过情感的沟通、文化的交融、人性的关怀,来弥合分歧,增进理解,从而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让我觉得沉甸甸的,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作为一个对两岸关系一直保持着好奇心和关切的读者,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它。然而,读完之后,我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仿佛走进了一座精心布置的展馆,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展品,却找不到一把真正能打开心扉的钥匙。书中的论述,虽然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字斟句酌,处处显露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但我总觉得它缺了点什么。不是说它没有深度,也不是说它没有广度,而是它在情感的触达和人性的洞察上,似乎有所保留。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书写不应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记录和原因的分析,更应该深入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之中。这本书在梳理宏大叙事上做得可圈可点,从历史的源头追溯到当下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互动,脉络清晰,线索分明。然而,我渴望在字里行间看到更多鲜活的面孔,那些在隔海相望的日子里,思念亲人、期盼团圆的普通人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时代变迁下,每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每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敏感问题的处理,显得尤为谨慎和克制,这当然是基于现实考量的必要之举。然而,正是这种谨慎,让我觉得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似乎有所保留,没有深入挖掘那些足以触及灵魂的议题。比如,关于身份认同的演变,关于历史记忆的重塑,这些既是学术研究的难点,也是触及两岸人民内心最深处的地方,我希望能看到更具勇气和洞察力的论述。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战场,耳边充斥着各种政治角力、经济博弈、文化论战的喧嚣。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视角,剖析着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策略的运用与反制。这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因为它帮助我们理解了表象之下更深层的驱动力。但同时,我也不禁思考,在这场宏大的博弈中,个体的声音是否被淹没了?那些在两岸交流中,因为文化认同、身份归属而产生的内心纠葛,那些跨越海峡的真挚情感,在这本书的宏观框架下,似乎被稀释了。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将两岸关系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视野中进行解读,这一点我非常赞同。然而,在强调国家整体发展的同时,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在两岸关系中,更好地平衡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如何在追求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中,不忽略和尊重两岸人民的独特情感和文化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