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榕出使期间,在瑞士经历十个人为此案离奇死亡的世纪大案——拉法叶舰案的诉讼审判,从种种台湾的外交困境,更去思考在活力与混乱之中,混沌与秩序之间, 台湾如何发展?如何迈入秩序?如何迎向全球化潮流?
2002 ~ 2008年,王世榕凭借丰富的涉外经验,奉派担任台湾驻瑞士代表,六年期间,历经拉法叶舰案瑞士帐户赃款的审理、寻求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观察员的努力、台瑞双方承认驾照,以及台瑞避免所得税双重课税及杜防逃税协定等重要外交事件;在台瑞双方没有正常的外交关系下,处理这些重大的外交业务,作者发现,来自国内媒体与官僚体系的压力,竟然比瑞士方面执行「一中政策」更具阻挠力,也感叹台湾年轻外交官的活力与创造力,可能要在僵化的官僚体系中被埋没,因此将这六年的驻瑞士经验撰写成此书,期待能发挥实质上的影响力,提升台湾在国际外交上的能见度。
本书特色
◎拉法叶舰案在瑞士法庭的审判过程与各方角力,首度完整曝光。
◎我国第一线外交人员的工作实录,直言国内体制的官僚作风经常扼杀外交人员的斗志,希望能借此引发反思,从事改革。
◎前台湾驻瑞士代表回忆录,阐述六年驻外经验,点明台湾在面对国际困境时该如何因应。
作者简介
王世榕
龙年生,天蝎座,左撇子,AB血型,断掌手。
曾任驻瑞士代表、联合国官员、教授、Taiwan News总主笔兼总编辑,在国内外社团与财团法人都相当活跃。
现为「2040台湾愿景计划」发起人。
序1 当大使直言 萧新煌 02
序2 坚定于大是大非 谢志伟 04
自序 06
第1章 憧憬与2040台湾愿景 13
1、憧憬与准备
2、初来乍到,推销自己
3、2040台湾愿景计划
(1)2031年闰3月计划
(2)2040台湾愿景计划
第2章、瑞士联邦政府的「一中政策」 31
1、赴上院外交委员会报告
2、破解一中魔咒
3、国会议员访台计划
第3章、拉法叶舰案 51
1、事实与背景
2、2004年5月3日瑞士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
3、后记
第4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75
1、一些怪现象
(1)没有签名的新年贺卡
(2)法院公文和待客之道
(3)每年重复一样的工作
(4)2005年4月29日外交部电报
(5)伸港乡公所
(6)台北县消防员受训
(7)对外政策说明
(8)财产信託
(9)网站风波
2、年度十大主要工作计划表
3、96年度驻外馆长返国述职事
4、台、美、欧国会议员连线事
5、台非论坛
6、马虎的公文,有损国家颜面
7、沟通、建言与公文往来
8、禽流感(Bird Flu)事件
9、巴塞尔钟表珠宝展的启示
第5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人事制度 115
1、人事制度
2、驻外团队
3、驻瑞士代表处与驻瑞士代表处日内瓦办事处
4、薪资多少的问题
第6章、落井下石文化 157
1、不如归去
2、辞职
3、下台场景
4、余波盪漾
5、环境外交
第7章、台、瑞关系 179
1、无外交关系下的「外交关系」
2、双十国庆(2002年)
3、2002年9月10日瑞士加入联合国
4、世界卫生组织
5、瑞、中小组成立
6、改名
7、台、瑞双方承认驾照和台、瑞避免所得税双重课税及杜防逃税协定
8、WTO开馆
第8章、直接民主与公投 209
附录1、瑞士2003?2007公投案举例
附录2、诸罗邦(Jura)以公投和平脱离伯恩邦(Bern)独立
第9章、侨胞是台湾在海外的最大资产 239
1、华人联合会
2、侨爱合唱团
3、欧洲台湾医事联盟
4、纪念林伟模秘书长
第10章、台湾意象和国家利益 253
1、瑞士擅改居留证上我国国籍事
2、弗莱堡国际民俗节
3、搬家
4、提款离开,一毛不剩
5、反分裂法
6、台湾艺术节
7、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对「观光客倍增计划」暨「2004台湾观光年工作计划(摘要)」提出一些看法
(2)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3)针对台湾未来数年的政治发展提出四点看法
第11章、在瑞士生活点滴 287
1、圣伯纳犬
2、赴苏黎世大学演讲
3、瑞士为各国外商投资之最爱
4、瑞士Emmental人荣获美国威斯康辛州乳酪世界冠军
5、睦邻政策
6、正式起诉瑞士航空公司前高层负责人
7、白冷会和神圣十字架修女会
8、ACI Bern 80创会五十週年庆典
9、台北国际学舍
10、洛杉矶演讲2031年闰3月
第12章、我们追上瑞士 309
1、旁观者清
2、台湾怎么了?
3、我们追上瑞士?
编后语 346
序1 当大使直言 萧新煌
我手边有一本书,书名是《外交官的字典》(The Diplomat掇 Dictionary),作者是Chas. W. Freeman, Jr,由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在1997年二版修订出书。
我查阅了这本字典所列的「外交」和「外交官」名词,竟然让我对这两个名词的定义有震惊的发现:
「外交是为自己国家说谎的爱国艺术表现。」
「外交是说法文,什么都没说,还会说假话。」
「外交是说谎和否认。」
「外交是用绅士的说法,表现国家的实力。」
「如果政治是『可能』的艺术,外交就是将此『可能』带出国界的艺术。」
「外交官凭一张嘴想解决所有问题。」
「外交官是那种专门解决那些如果没有外交官,根本就不会发生的复杂问题的人。」
「外交官是那种叫你去死,你听完之后却还竟然有所期待的人。」
「外交官从来不会无意地去侮辱别人。」
用以上这些「真」到让人「不舒服」的真言去读王世榕大使的这本《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新书,就不难深深体会到世榕兄实在太不符合上述所有「负面」的对外交官做外交的表列特色。他不骗人、不虚假、不因循、不苟且,而是要直言以对,以六年出使瑞士的第一手经验,批判外交部内部官场的僚气和敷衍文化以及僵化的封建制度;更要真实还原台湾在当前国际处境下的险境真相;最后他还大胆为当下马政府标榜的「外交休兵」路线,下了「怎敢有一丝丝奢望」的论断。
榕兄当然不是一位典型僚气而伪善的大使,也因为这一点,他做了六年外交官、当了六年政府官员,回国和离开政府之后,我们的友谊还在。
除开上述对台湾外交部的直言批判之外,世榕兄在本书还真言透露了无外交关系下的台、瑞外交关系内幕,剖析待破解的瑞士政府「一中政策」,揭开涉及瑞士的国民党时代的「拉法叶」悬案。他在本书也以羡慕的笔调介绍了瑞士的直接民主与公投制度,大力唿吁要重视台湾在海外的最大资产—侨胞,以及语重心长地以「六句真言」—即守时、精准、透明、责任、礼貌、信任等六个瑞士国民性格和素养—叫醒那些只想表面学瑞士,却不知什么是瑞士精神的无知政客和媒体。
在世榕兄出版此书前夕,我有荣幸先睹为快,在感佩之余,更诚心地在此推荐给所有「有胆」、「有心」的台湾知识份子和爱书人。
(本文作者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
序2 坚定于大是大非 谢志伟
为人豪迈、头脑清晰、心胸宽广、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俱佳的世榕大使,早在台湾仍处戒严时代的民主艰困时期,就已在默默地为这块土地上的自由与人权催生,而派驻瑞士六年期间,更是将台湾国家观融合于国际视野的长才,发挥到淋漓尽致。如今,世榕兄卸任不过两年,一本热腾腾的驻瑞士大使回忆录就将出炉了,我漏夜捧读,读到其间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眼泪几几要夺眶而出。尤其是描写「拉法叶舰」一案有关汪传浦佣金存瑞士银行,而台湾政府多年费尽心力却徒劳无功,最后终在世榕大使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到一度几乎要兴「轻生」念头的奔走下,才一役毕其功的那个章节,简直像是在读悬疑侦探小说一般,即便已知结局,依旧令人深感惊心动魄不已。原来,其中有这么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在里面,我不由得要在此为全体台湾人说一声:「世榕兄,谢谢您为台湾所付出的心力!」
世榕兄见多识广,言语幽默,我亲身经历过好几次;他又胆识过人,坚定于大是大非,这些更见诸于他几十年来对理想及愿景的坚持和追求。而这样的一位人才,在那六年为台湾争取国家利益、公理正义的外交生涯里,却又必须—本人也忝任过两年驻外代表—为国隐忍许多辛酸,甚或委屈。然而我知道,有理念高度的人会将这些曲折转为试炼,而从此角度出发来看本书所述各个面向的事情,读者们绝对能有获益良多的赞叹。细细咀嚼书中对台湾的国际处境之描绘后,再冷漠的人也将难掩慨叹,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何以要受到如此坎坷的命运。然而,同时他们也必会兴起振奋之心,认为台湾的未来必是光明的,因为世榕兄在书里为台湾这个国家指出了一条路:只要我们对这块土地上的人、事、物抱持关怀与认真,希望就无限。
此外,亦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里蕴藏了许多非身历其境就难以完整取得的知识,大至包括瑞士,乃或欧洲的文化之肌理,及各类典章制度之运作,小至对瑞士人日常生活里的细腻观察,都透过世榕兄的精确而感人的笔触,一览无遗地与读者们分享。当然,毫无疑问,从书里对我政府部门的建议、鍼砭或感谢,我们也看到一位鞠躬尽瘁的谋国之臣,对这个国家爱之深、责之切的殷殷挂念。要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受邀亲笔推荐,本人深感荣幸。
(本文作者为东吴大学德文系教授、前台湾驻德国代表、前新闻局长)
自序
自1970年年底从国外学成归国就业算起,个人一辈子的工作都与「涉外」有关,加上也参加了几个国际性社团,所学也与国际政治有关,因此,国际事务对个人而言,并不陌生。不过,自己亲自「上阵」,虽然只是在小小的国家(一个相当特别的小国家)—瑞士—待了将近六年的时光,但「异域」实地工作和见闻,的确所获良多。这得感谢许多人士和机构帮助我成长。
另一方面,我想将在瑞士的生活心得和工作真相道出,谅对国人有点帮助。驻外馆处其实是国内的缩影和延长据点,国内丢人,我们跟着丢人,国内发展令世人称赞,我们也跟着沾光。国内政党恶斗或「忘了我是谁」,那我们也只有被人家勐打闷棍。话虽如此,近六年的外交生涯,才更确切认清台湾政府仍然是一井底蛙,外交部里的僚气令人窒息。欣慰的是,外交部的年轻人仍然清新上进,台湾的民间组织仍然活力无穷。
没有邦交下的代表生涯,绝对不是国人所想像的衣着入时,夜夜笙歌不断,高谈阔论;相反的是经常披星戴月,四处奔波。这说明了代表处的工作可以无限忙碌,人家并没有阻碍你;可恼的是,往往是国内的因素,让你啼笑皆非,进退失据。
总之,「中华官场」的官僚,和仍然保有传统落伍习性的国人,在这两大项因素下,使得驻外工作格外吃力。个人只做了这一任大使,就已让人既醉且饱。本书内容只是诚实地写出所见所闻,当然会陷入以管窥天的毛病;只想表达落伍制度和封建文化之害人,而不在攻击他人。不良制度扭曲了个人成长,而文化则更进一步型塑(enculturation)了我们今日封建落伍的民族性。若因此书而导致外交部在人事制度和官场传统有所检讨,则幸甚矣。至于未来四年,行政或政府治理能力是否均能大大提升,完成改革,从而全面提高台湾全方位的竞争力,鉴于以改革为号召的陈水扁政府,都可说缴了白卷,目前体制下的旧有人马「回銮」,则个人怎敢有一丝丝奢望。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海外生活记录,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视角的分享。《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驻瑞士六年》这样的时限,立刻让我觉得作者一定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故事。六年,足以让一个人对一个地方产生深厚的感情,也足以让他看清一个国家最真实的面貌。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这漫长的六年里,是如何一步步地去了解和适应瑞士的生活的?他/她是否经历过文化上的冲击?是否在沟通上遇到过障碍?是否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有过困惑和挣扎?“直言”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会非常“有料”。它暗示着作者不会仅仅写那些漂漂亮亮的东西,而是会用一种非常坦诚、甚至可能带点尖锐的方式,去讲述他在瑞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瑞士,不仅仅是那些教科书上或者旅游宣传册上的美好景象,更想了解的是隐藏在这些光鲜外表之下的,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烦恼与快乐,他们的梦想与现实。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关于瑞士的阅读,更是一次关于“理解”和“表达”的深刻体验。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沉浸式”体验一个国家生活方式的书籍,那些过于浮光掠影的游记实在无法满足我。所以,《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这本书,当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给我一种“对味”的感觉。《驻瑞士六年》这个信息,立刻让我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短暂的旅行记录,而是一段漫长而深刻的体验。六年,足以让一个人放下游客的视角,真正去理解一个国家运作的模式,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去体会文化的细微之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在这六年里,是如何从一个“外国人”逐渐变成一个“熟悉者”的?他/她观察到了哪些我们普通游客难以察觉的细节?他对瑞士的政治、经济、社会福利、教育体系,又有着怎样的看法?而“直言”这个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作者不会避讳那些不那么光彩或者有争议的部分,而是会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去讲述他在瑞士的真实经历和感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瑞士,不仅仅是那些风景如画的山脉和湖泊,更想了解的是生活在那里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哲学,以及他们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瑞士文化的绝佳机会。
评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一本新书所吸引,除非它能给我带来一种“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这本书,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首先,“驻瑞士六年”这个时间跨度,就足以说明作者绝非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了社会的脉搏。六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足以从一个完全的局外人,逐渐变成一个能够深刻理解和体察当地文化的人。我非常好奇,在这漫长的六年里,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她是如何克服初期的文化隔阂,又是如何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的?“直言”二字,更是增添了本书的吸引力,它预示着作者的叙述会是坦诚、直接,甚至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批判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瑞士不为人知的一面,不仅仅是那些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更有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真实运作机制,以及普通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探索未知世界的契机,一次与作者一同深入瑞士心脏地带的旅程。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长期观察的纪实性作品情有独钟。当我在书店看到《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时,立刻就被吸引了。书名中的“驻瑞士六年”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六年,足以让一个人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一个“半个局内人”,能够深入到表象之下,去观察和感受一个社会真实的脉搏。而“实录”两个字,则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设想,作者在这六年里,一定经历了从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到逐渐适应,再到可能产生的疏离感,乃至最终的理解与认同。这其中必然会包含许多鲜活的故事,关于人际交往的微妙,关于文化冲突的尴尬,关于融入社会的种种尝试,以及在异国他乡所体验到的孤独与温暖。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直言”的部分,因为这暗示着作者并非只会记录风光美景,或是歌功颂德,而是会以一种更为客观、甚至带有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瑞士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以及人情世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游览瑞士的山水,更能走进瑞士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哲学,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如何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独特的生活节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瑞士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解”与“融入”的书,关于如何在异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真实地表达自我的书。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我“看见”一个地方的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介绍。当我的目光落在《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这本书上时,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冲动。书名中的“驻瑞士六年”就足以说明作者并非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真正沉浸在了那个国度的生活之中。六年,这是一个足以让一个人对一个地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的时间。我猜想,作者在这六年里,一定经历了很多普通游客体会不到的事情,比如如何在瑞士找到一份工作,如何处理日常的柴米油盐,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甚至是如何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而“直言”这两个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作者不会回避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是会以一种坦诚、真实的姿态,去描绘他在瑞士所见到的一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瑞士除了壮丽风景之外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它的社会结构,它的政治体制,它的教育模式,以及它的文化内核。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用他/她的“直言”,去打破人们对瑞士的那些刻板印象,或者去印证那些传说中的美好。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旅行的指南,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一次关于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观察和思考的启迪。
评分在众多的旅行文学作品中,我总是偏爱那些带有个人鲜明印记,并且能够深入到当地生活肌理的记录。当《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这本书的封面映入眼帘时,我便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直言》二字,透露出一种不加掩饰的坦诚与深刻,《驻瑞士六年》则表明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长期沉浸与细致观察。六年,一个足以让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人情产生深刻理解的漫长岁月。我毫不怀疑,在这六年里,作者必然经历了从初到陌生国度的迷茫与好奇,到逐渐熟悉并融入其中的过程。这其中,一定包含了无数个平凡却又极其珍贵的瞬间:也许是在瑞士的某个小镇,与当地居民的一次偶然的交谈;也许是在工作场合,体会到瑞士人严谨高效的工作态度;又或许是在生活的琐碎中,感受到了来自异乡的温暖与善意,亦或是碰壁与无奈。我尤其期待书中“直言”所蕴含的力量,它意味着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瑞士风景的赞美,而是会以一种更为客观、甚至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国家在光鲜外表之下可能存在的复杂性与挑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瑞士,更是关于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真实的视角去观察,并用真诚的语言去表达。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其实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浏览一本关于欧洲历史的书籍时,其中一篇脚注提到了瑞士在某个历史时期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让我对这个看似平静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我开始在网上搜集与瑞士相关的资料,却发现很多信息都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旅游导向,很难找到一种能够真正触及普通人生活日常的视角。就在我几乎放弃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实录”两个字立刻吸引了我,它意味着真实,意味着不加修饰的记录。而“驻瑞士六年”,这个时间长度,让我相信作者一定对瑞士有着比普通游客更深刻的体验。我设想,作者在这六年里,一定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如何办理签证,如何找房子,如何与当地人沟通,如何在工作中遇到挑战,甚至是如何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瑞士的一些疑问,例如,瑞士的社会福利真的如传说中那般优渥吗?当地人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冷漠而保守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瑞士的生活会遇到哪些特殊的困难和乐趣?“直言”这个词,也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作者不会回避问题,不会粉饰太平,而是会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揭示瑞士社会可能存在的阴暗面,或者那些不为人知的复杂之处。我期待这本书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真实的瑞士,也映照出作者在异国他乡的真实心境。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上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书名“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虽然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真诚和实在。“驻瑞士六年”,这漫长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一个人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情感。我常常想象,作者在这六年里,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去感受瑞士的空气,品味瑞士的文化,观察瑞士的生活。我尤其好奇,他/她笔下的“直言”会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是直率的评论,还是深刻的洞察?是毫不掩饰的赞美,还是带着批判的审视?读一本记录个人海外生活的书,总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去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瑞士,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充满神秘感的国度,它总是与精密、高效、美丽的自然风光联系在一起,但这些标签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实面貌?作者在这六年里,又是如何打破这些刻板印象,或是更加深切地印证它们?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瑞士,不仅仅是旅游攻略里看到的那些标志性景点,更想了解的是普通人在那里过着怎样的日子,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又如何与那个社会的规则和文化产生互动。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也相当可观,这让我感到安心,这意味着作者一定有足够多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分享,不会是浅尝辄止的走马观花。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作者的文字引领我,在这片阿尔卑斯山下的土地上,进行一场心灵的漫游。
评分最近,我一直沉迷于那些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体验异国生活的书籍,而《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驻瑞士六年》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这并非一次匆忙的旅行,而是一段长时间的沉浸式体验,这意味着作者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深入了解瑞士的方方面面。六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足以让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能够从内部去理解和观察社会的人。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在这六年里,究竟经历了哪些故事?他/她是如何与瑞士当地人建立联系的?在工作中,他/她又遇到了怎样的挑战和机遇?而“直言”这个词,更是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作者不会避讳那些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是会以一种非常坦诚、甚至有些锐利的笔触,去描绘他在瑞士的所见所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瑞士,不仅仅是那些明信片上的风景,更有隐藏在其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文情怀。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关于理解、关于文化、关于如何在异国他乡找到自我价值的深刻探索。
评分我对那些能够带来全新视角和深度思考的作品总是情有独钟,而《直言——驻瑞士六年实录》这本书,恰好符合我的期待。《驻瑞士六年》这样的表述,立刻吸引了我,它意味着作者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游客,而是真正地在瑞士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六年,这是一个足够让一个人放下戒备,深入到一个社会的肌理之中去观察和感受的时间。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作者在瑞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细节,那些在旅行指南上永远找不到的真实体验。他/她如何处理工作上的难题?如何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又如何在异国他乡找到归属感?而“直言”这个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它暗示着作者会以一种非常坦诚、不加修饰的方式,去描述他在瑞士的所见所闻,包括那些可能不那么令人愉悦的真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对瑞士的刻板印象,去了解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瑞士。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瑞士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跨文化交流、关于个人成长、关于如何在陌生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的思考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